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由布萊恩·克里格編著。
《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內容如下:
氣候變化、核破壞、生物危險、大型強子對撞機,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都有終結世界的潛力。人類每—項偉大的科學創造,都伴以同等程度的危險——沒有什么進步不帶冒險。
為了追求知識,為了個人的好處,科學研究把地球上的生命置于無情的危險境地!世界有沒有可能灰飛煙滅?瘋狂的科學比災難片更震撼!
《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內容如下:
氣候變化、核破壞、生物危險、大型強子對撞機,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都有終結世界的潛力。人類每—項偉大的科學創造,都伴以同等程度的危險——沒有什么進步不帶冒險。
為了追求知識,為了個人的好處,科學研究把地球上的生命置于無情的危險境地!世界有沒有可能灰飛煙滅?瘋狂的科學比災難片更震撼!
作者簡介
作者:(英)布萊恩·克里格(Brian Clegg)
布萊恩·克里格,在劍橋大學獲得物理學學位,為多種刊物撰寫專欄文章、特寫和評論。他最近的書是《大爆炸之前》(Before the Big Bang)。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英格蘭。
布萊恩·克里格,在劍橋大學獲得物理學學位,為多種刊物撰寫專欄文章、特寫和評論。他最近的書是《大爆炸之前》(Before the Big Bang)。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英格蘭。
名人/編輯推薦
《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由布萊恩·克里格編著。
科學越來越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社會管理中的科學方面越發突出。決策必不可免地要依賴于專家,但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對科學的本性有所理解。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無法遏止的,對宇宙的理解總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而對科學的利用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利益集團的介入,把事情搞得極端復雜。在目前這個生死攸關的世紀,讓中國人對科學的消極方面保持戒心,正是時候。
科學越來越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社會管理中的科學方面越發突出。決策必不可免地要依賴于專家,但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對科學的本性有所理解。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無法遏止的,對宇宙的理解總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而對科學的利用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利益集團的介入,把事情搞得極端復雜。在目前這個生死攸關的世紀,讓中國人對科學的消極方面保持戒心,正是時候。
序
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nl,1900~1995)寫過皇皇十五卷《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書名很可以奉承中國人,但“李約瑟難題”(即為什么現代科學起源于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卻表明他不認為傳統中國存在科學——是的,我們有依賴于經驗的技術,但沒有建立或者發現普遍的科學規律的那種意識。
在我看來,所謂“李約瑟難題”與“為什么筷子起源于中國”是類似的——我們其實沒有理由預先假定每一個民族有什么必然性或者正當理由,“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一切文明成果、每一文明模式,全然出自人類共同具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想象和創造的內在脾性是與一致性作對。科學和筷子有用而方便,但這不是每個文明“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的理由。說到底,科學也罷,筷子也好,對于我們的生存而言,原本是不必要的。打個比方吧:如果你追問為什么只有澳大利亞有鴨嘴獸,而世界其他地方沒有,你就失去了理性:畢竟,為什么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應該有鴨嘴獸?
無論如何,科學在古希臘的發生,并不出于實用的目的,也不出于必然的理由;科學的發生,是一樁偶然的幸運(或不幸)的事情,本是起于一些聰明的頭腦為自己發明了這么一種有趣的智力游戲,正如古代中國的文人把他們的聰明用在詩歌上一樣。無論科學還是詩歌,如果僅僅是七八個人的怪癖,那就難以成為一樁被社會認可的事業。在古希臘,科學蔚然成風,其理由卻不像科學本身那么理性:古希臘人把科學與神的創造聯系在一起,于是就有后世的斯賓諾莎的哲學和威廉·佩利的自然神學,而為科學提供邏輯思維的數學和幾何學沾染的神學色彩,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里就已經表現得過分清楚了。因此,科學在古希臘誕生之際,就被視為一種試圖窺破諸神秘密的僭越之舉,正如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盜火一般。
中國的技術卻是一種樸素得多的東西,那不是哲學家或者術士的法術,而是能工巧匠的經驗。盡管與神農氏、有巢氏有關的神話透露出中國先民與古希臘人一樣具有神秘的脾性,但是,由于技術必定與人類凡俗的生活難解難分,因此技術很快就失去了神秘的色彩,而被視為人的巧智而非神的力量。中國人過于早熟:即便發明了指南針,他們也仍然把這個原本很能夠引起好奇心的現象視為“自然”現象,不曾表現出什么意圖要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那種更為深廣的玄暗力量。
因此,科學在西方誕生了,卻始終帶著詭異的色彩:科學家懷著虔敬的心情,自以為在理解神的本質,而下里巴人卻相信科學家是一些用靈魂與魔鬼做交易的人。一方面,科學在現代突飛猛進,另一方面民間卻對科學抱著懷疑之心。與此不同,古代中國人對技術持有類似于現代的看法,技術不過是工巧的一個雅號而已;而對于別無目的的科學探索,中國人卻采取了蘇格拉底式的態度:那是些奇技淫巧;哲學家或者學者應該把智力轉向人間的道德。因此,早先中國人對科學采取的是輕蔑的態度:因為無用,所以無聊。
后來的故事,是看似無用的科學卻在工業革命中與技術手拉手,中國在近現代的痛苦經驗中也意識到了科學的力量,對科學的崇拜代替了對科學的蔑視。自從五四以來,“德先生”和“賽先生”就被奉為中國的救世主。對科學的警戒之心是不存在的。曾經被視為“奇技淫巧”的“科學”,搖身一變成了理性與正確的別,稱。“科學的”等于“正確的”!在很多人看來,原子彈是純粹的可喜之物,是國家力量和民族驕傲的資本。這種想法蠻有理由;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意識到,從人類整體而言,原子彈的發明是愚蠢而可悲的。
要認識科學的禍害潛能,何須核大戰。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災難讓中國人心驚膽戰,然而事情畢竟過去了,離我們也有一段距離;但是,污染的環境、有毒的食品、氣候的變暖、物種的滅絕、能源的短缺、人口的龐大,卻是中國人很有機會遭受的苦楚。我們終于意識到科學帶給我們的,并非全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科學有一個黑暗面。
然而,中國人缺乏悲劇意識,似乎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們仍然相信科學能夠解決科學制造的麻煩。果真?大自然真的那么包容,任由我們胡作非為,然后也樂意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收拾殘局?科學確實有潛能為日益暴增的人口提供新材料和新能源嗎?有沒有一種臨界狀態,支持人類文明的生態系統轟然崩塌,即便科學也無回天之力?
科學仍然在發展。生物學、信息技術、機器人科學將開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新的危險與挑戰。人類文明越來越依賴于日益復雜的科學與技術,我們的生存顫顫巍巍地坐落在人造系統上,這樣的系統或許包含導致災難的潛能(想想銀行和電力的信息系統崩潰會導致什么結果)。
科學越來越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社會管理中的科學方面越發突出。決策必不可免地要依賴于專家,但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對科學的本性有所理解。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無法遏止的,對宇宙的理解總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而對科學的利用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利益集團的介入,把事情搞得極端復雜。在目前這個生死攸關的世紀,讓中國人對科學的消極方面保持戒心,正是時候。
王祖哲
濟南山東大學
2012年6月25日
在我看來,所謂“李約瑟難題”與“為什么筷子起源于中國”是類似的——我們其實沒有理由預先假定每一個民族有什么必然性或者正當理由,“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一切文明成果、每一文明模式,全然出自人類共同具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想象和創造的內在脾性是與一致性作對。科學和筷子有用而方便,但這不是每個文明“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的理由。說到底,科學也罷,筷子也好,對于我們的生存而言,原本是不必要的。打個比方吧:如果你追問為什么只有澳大利亞有鴨嘴獸,而世界其他地方沒有,你就失去了理性:畢竟,為什么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應該有鴨嘴獸?
無論如何,科學在古希臘的發生,并不出于實用的目的,也不出于必然的理由;科學的發生,是一樁偶然的幸運(或不幸)的事情,本是起于一些聰明的頭腦為自己發明了這么一種有趣的智力游戲,正如古代中國的文人把他們的聰明用在詩歌上一樣。無論科學還是詩歌,如果僅僅是七八個人的怪癖,那就難以成為一樁被社會認可的事業。在古希臘,科學蔚然成風,其理由卻不像科學本身那么理性:古希臘人把科學與神的創造聯系在一起,于是就有后世的斯賓諾莎的哲學和威廉·佩利的自然神學,而為科學提供邏輯思維的數學和幾何學沾染的神學色彩,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里就已經表現得過分清楚了。因此,科學在古希臘誕生之際,就被視為一種試圖窺破諸神秘密的僭越之舉,正如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盜火一般。
中國的技術卻是一種樸素得多的東西,那不是哲學家或者術士的法術,而是能工巧匠的經驗。盡管與神農氏、有巢氏有關的神話透露出中國先民與古希臘人一樣具有神秘的脾性,但是,由于技術必定與人類凡俗的生活難解難分,因此技術很快就失去了神秘的色彩,而被視為人的巧智而非神的力量。中國人過于早熟:即便發明了指南針,他們也仍然把這個原本很能夠引起好奇心的現象視為“自然”現象,不曾表現出什么意圖要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那種更為深廣的玄暗力量。
因此,科學在西方誕生了,卻始終帶著詭異的色彩:科學家懷著虔敬的心情,自以為在理解神的本質,而下里巴人卻相信科學家是一些用靈魂與魔鬼做交易的人。一方面,科學在現代突飛猛進,另一方面民間卻對科學抱著懷疑之心。與此不同,古代中國人對技術持有類似于現代的看法,技術不過是工巧的一個雅號而已;而對于別無目的的科學探索,中國人卻采取了蘇格拉底式的態度:那是些奇技淫巧;哲學家或者學者應該把智力轉向人間的道德。因此,早先中國人對科學采取的是輕蔑的態度:因為無用,所以無聊。
后來的故事,是看似無用的科學卻在工業革命中與技術手拉手,中國在近現代的痛苦經驗中也意識到了科學的力量,對科學的崇拜代替了對科學的蔑視。自從五四以來,“德先生”和“賽先生”就被奉為中國的救世主。對科學的警戒之心是不存在的。曾經被視為“奇技淫巧”的“科學”,搖身一變成了理性與正確的別,稱。“科學的”等于“正確的”!在很多人看來,原子彈是純粹的可喜之物,是國家力量和民族驕傲的資本。這種想法蠻有理由;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意識到,從人類整體而言,原子彈的發明是愚蠢而可悲的。
要認識科學的禍害潛能,何須核大戰。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災難讓中國人心驚膽戰,然而事情畢竟過去了,離我們也有一段距離;但是,污染的環境、有毒的食品、氣候的變暖、物種的滅絕、能源的短缺、人口的龐大,卻是中國人很有機會遭受的苦楚。我們終于意識到科學帶給我們的,并非全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科學有一個黑暗面。
然而,中國人缺乏悲劇意識,似乎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們仍然相信科學能夠解決科學制造的麻煩。果真?大自然真的那么包容,任由我們胡作非為,然后也樂意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收拾殘局?科學確實有潛能為日益暴增的人口提供新材料和新能源嗎?有沒有一種臨界狀態,支持人類文明的生態系統轟然崩塌,即便科學也無回天之力?
科學仍然在發展。生物學、信息技術、機器人科學將開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新的危險與挑戰。人類文明越來越依賴于日益復雜的科學與技術,我們的生存顫顫巍巍地坐落在人造系統上,這樣的系統或許包含導致災難的潛能(想想銀行和電力的信息系統崩潰會導致什么結果)。
科學越來越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社會管理中的科學方面越發突出。決策必不可免地要依賴于專家,但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對科學的本性有所理解。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無法遏止的,對宇宙的理解總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而對科學的利用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利益集團的介入,把事情搞得極端復雜。在目前這個生死攸關的世紀,讓中國人對科學的消極方面保持戒心,正是時候。
王祖哲
濟南山東大學
2012年6月25日
目次
第一章 瘋狂的科學家
第二章 大爆炸與黑洞
第三章 原子大破壞
第四章 氣候災難
第五章 極端生物危害
第六章 灰色的黏稠物
第七章 信息崩潰
第八章 機器取代人
第九章 未來的擔憂與自然的陷阱
第十章 謹慎的樂觀
索引
譯后記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第二章 大爆炸與黑洞
第三章 原子大破壞
第四章 氣候災難
第五章 極端生物危害
第六章 灰色的黏稠物
第七章 信息崩潰
第八章 機器取代人
第九章 未來的擔憂與自然的陷阱
第十章 謹慎的樂觀
索引
譯后記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