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滿額折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誰為地球熬一帖退燒藥?

站在「新樹林」(New Forest)農場的前方,等於是看到了地球的死亡與未來。

馬路的一端,是整齊劃一的玉米與大豆。他們向跨國公司購買基因種子與農藥,用大型拖引機不斷翻土,再用大型貨車輸往國外,直到曾經肥沃的土地失去養分。「這是進步嗎?」農場主人指著眼前所見質疑。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個「進步」就是將森林轉成耕地、耕地再轉成沙漠的過程,也因此讓地球一天天失去健康。

馬路的另一端就是「新樹林」農場。僅僅半畝的山脊上,長滿杏桃、櫻桃、奇異果、桑椹、藍莓、蘆筍……等137種食用植物,看來混亂龐雜、蜜蜂恣意穿越,「果然」有如一座樹林。這個位於美國中西部,佔地約40甲的農場裡,正代表我們與地球的未來。

在全球氣溫逐步升高的情況下,「什麼是對我們最好,也是對地球最好的飲食方式?」作者安娜.拉佩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展開一場飲食壯遊,走訪歐、亞、美三大洲的永續農場,與農場主人學習傳統農法,她親身見證:有機農法不但能夠穩定氣候,為地球帶來生機,更能讓人類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不僅如此,安娜還發現,原本被認為不能餵飽人類的有機農業,其實能比生技農業生產出更大量的食物。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選擇「好」的食物,也就等於熬出一帖地球的退燒藥,能讓我們這座生病的小行星重返健康的軌道。

1971年,本書作者的母親法蘭西斯.拉佩寫下《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全球狂銷三百萬冊,深刻地改變全球百萬人的飲食觀念。30年後,母親法蘭西斯帶著女兒拉佩走訪世界,一同合作寫出探討食物與饑荒的另一本名著《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將近十年之後,安娜.拉佩獨立完成「小行星」系列第三集,不僅提供我們該如何活出健康來,也指出治療地球的最佳方式──吃真食物、支持在地農業、擁抱有機食品。

我們活在一個看似巨大、但卻相互緊密連結的小行星上,每一個人的作為都會對它造成影響,可能是傷害,也可能是幫助。我們應該繼續選擇人工食物?還是改變習慣,選擇有機耕作的自然食物、幫助地球的生態循環?

用食物投票,選擇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個決定,其實掌握在你的手裡。

本書重點

★ 揭開現今飲食系統如何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
★ 化學農業相關的大企業,如何利用政府與人們對於全球暖化的危機意識歛財。
★ 哪些企業標榜的綠色政策是騙人的、哪些又是真正想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 生技作物的發明與栽植不會降低全球暖化、也不會改善飲食饑荒,還會毀壞生物多樣性。
★ 有機與永續農業非但不是小量生產,且能供應全球飲食。
★ 每個人都可以用他的飲食選擇,表達他對於環境的熱愛與重視,成為改變未來的力量。

作者簡介

安娜‧拉佩(Anna Lappe)

名列《時代》雜誌的生態環保名人榜,與母親法蘭西斯‧摩爾‧拉佩(Frances Moore Lappe)合著全球暢銷書《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Hope’s Edge),並共同創辦小行星機構(the Small Planet Institution)與小行星基金會(the Small Planet Fund),持續推廣環境保護的概念與積極的解決策略,並為全球各地重要的環保行動募款。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商學背景,集現實與浪漫、理智與瘋狂於一身,對任何事物抱持高度興趣,因喜歡閱讀、嚮往自由而從事翻譯,現為專職譯者,兩度獲頒金書獎。譯作有《候診室裡的菩薩》、《媽媽教我這樣做》、《C型人生》、《奢華,正在流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把X放回Sex裡》、《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等數十冊。

名人/編輯推薦

真心推薦
朱慧芳 有機食材專欄作家
吳音寧 作家
徐仁修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張楊乾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陳曉蕾 《剩食》作者
郭華仁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馮小非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謝碧鶴 beher生活廚房負責人

徐仁修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氣候變得極端,天災也逐年增加,我們每個人,特別是住在台灣的人更直接親身感受到,甚至成了受害者。我們的身體是我們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轉變成的,食物不對,身體也會不對,甚至生病受罪。我們吃了很多的肉讓人砍掉更多的森林來養牛,減少森林就增加了二氧化碳,養很多的牛,就排放更多的甲烷。這兩種氣體就是改變氣候的元兇,氣候改變,萬物都受害,人類也不能倖免。過去只有超人能拯救地球,現在只要我們吃對的食物,我們已經開始拯救地球,也給了自己健康。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我不吃肉,除了不想為那塊肉做牛做馬,也不想健康受損,更不想壽命因此減短,甚至危害地球,禍及眾生! 這本書讓你瞭解食物與我們的因果關係,也教你如何吃對的食物。

郭華仁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社會上正展開農業與飲食的寧靜革命。還沒能體會到的讀者看過這本書,就可以瞭解年輕人與社會團體為什麼無怨無悔地投入自然、生態、有機的農業體系,為何強調在地食材、食物旅程的新飲食觀。「有機農業無法養活全世界」、「台灣氣候熱、病蟲害多,有機農法行不通」、「農業要朝大型企業化生產才有競爭力」…。有這些觀念的人,特別是農官與農業學者,這本書好好看一遍,觀念就可能改變過來。唯有如此,我國農業才會有前途,在後石油時代糧食危機出現時,國家也才能避免缺糧所引起的社會暴動。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正如同石油大亨主宰了當今汽車使用的燃料,本書揭露了從非洲到亞洲,跨國農化及農企公司不但改變了我們的飲食、疾病、更造成生態退化及地球暖化的共業。作者抽絲剝繭串起故事,說明了大企業如何透過豢養的偽公益組織及媒體宣傳混淆著我們的思維。拉佩女士提供了對氣候友善的飲食七大原則,消費者若能透過拒吃拒買,及審慎擇食,就能真正參與食物的共同生產。本書列舉了許多世界各地草根的食物改革行動,希望能激起更多台灣人加入用食物改變世界的正義行列。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每一次在講述我們的環境與人的關係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都會以先關心自己的健康為出發點。但是想一下,其實有機,友善環境「應該是環境好了,農友用正確的種植方式,消費者才會得到健康,是吧?」書中的觀點,就是讓我們如何在現實的環境之中,用最簡單的方法,讓消費者去了解人與食物與環境的關係:如買在食物,或者是購買食品,多注意一下,看一下包裝背後的標示。而許多的人,可能會以沒時間去做回應,那想一下,大家在購買3C產品的時候,願意花錢、花時間去了解,那為什麼吃下肚裡的食物,我們卻沒有時間。書中所提到的,就是了解我們的食物從哪裡來,而我們的飲食習慣,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

朱慧芳 有機食材專欄作家
行走在一座正在發燒中的小行星上多年的母女檔,因著不斷升高不曾下降的溫度變化,振筆疾書呼籲世人,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給地球來點退燒藥吧!

曾經拜讀過安娜‧拉佩母女倆之前的大作,我迫不急待的期待她們再出新作。在《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當中,安娜不但揭露跨國產業的真相,也分享她們拜訪世界各地的傳統或有機農場,向讀者證明永續健康的耕種方式及更有思考的飲食主張確實可以改變世界。

嘴巴可以救地球,未來掌握在餐桌上,閱讀《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之後,你一定會以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食物。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本書猶如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s),提醒你我什麼是快樂、滿足的飲食者,但安娜‧拉佩放眼全世界。本書不會告訴你在哪裡買到最好的羊乳酪,探討的是當西方世界的人們紛紛死於糖尿病之際,如何讓全人類不受飢餓之苦。

愛麗斯‧渥特斯(Alice Walters),《食滋味》(The Art of Simple Food)作者
將飲食方式與全球暖化連結是最重要的事,畢竟每個人天天都需要吃。安娜‧拉佩告訴我們,有意識地吃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愉悅。

達斯汀‧喬伊‧雷恩(Destin Joy Layne)永續餐桌(SustainableTable.org)
很多人將氣候變遷的恐怖新聞公諸於世,但安娜‧拉佩卻提供一條近在咫尺的避難路徑。本書啟發讀者用心吃,也教導往後的世代繼續這麼做。本書應該作為所有家庭、農民和立法者的必要讀物。

阿娜‧瓊斯(Ana Joanes),電影《新鮮》(Fresh)導演
本書的力量使我們脫離絕望,將我們推向永續的未來。安娜‧拉佩具備一流敘事者的生動靈活,清晰勾畫食物系統、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之間錯綜複雜的關連性。

魯薏莎‧夏菲亞(Louisa Shafia),《清新食物》(Lucid Food)作者
安娜‧拉佩是個天賦異稟的作家,把極度複雜嚴肅的課題,變成充滿熱情幽默的有趣故事,而這種功力可不是人人都有。安娜探查工業式農業、食品工業與農場工作者的勞工權益、氣候變遷以及對經濟的影響之間的關連性,正是因為安娜能讓人感到興奮進而採取行動,使她成為食物系統透明化、公平化與安全化的運動中重要的聲音。

奈文‧科溫(Nevin Cohen),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環境研究助理教授
本書揭發工業式農業的迷思,聚焦在現行食物系統固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關心環境、想尋求可行方法,透過改革食物生產、處理與分配來解決氣候變遷的人們,都應該閱讀本書。

拉吉‧帕特爾(Raj Patel),《糧食戰爭》(Stuffed and Starved)
一本精心力作。書中的教誨將與你我常相左右。

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ilosser),《速食共和國》(Fast Food Nation)作者
一本重要的書。拉佩傳遞及時且擲地有聲的訊息。別再等政客做正確的事了,你我都可以為我們的飲食做出簡單改變,為這樣的改變感到喜悅,並且為改變世界盡一份心力。

專文推薦
黃惠玲 《地圖上的藍眼睛》攝影、《風和日麗》作者

我是《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的忠實讀者。這本續集《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當我讀到第五十頁時,突然覺得激動,因為國內出版的相關書籍,絕大部分都是以個人健康養生為主題,少有涉及食物對地球暖化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

我在最近幾年採訪有機小農、對於有機栽培有了點瞭解:不能噴農藥、不能噴生長激素、不能噴除草劑、不能噴除蟲劑、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而且需要使用有機肥料。至於為何不能使用化學肥料、噴除草劑、噴除蟲劑呢?甚至噴了這些藥物,對自然環境影響有多大?其實我本來也不甚清楚,讀完此書才豁然開朗。

食物鏈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何影響地球暖化?從生產、加工、配銷、消費到廢棄物,全都受到影響。尤其是添加各種人工添加物製成加工食物的過程,消耗更多石化燃料。書中所言,讓我非常震驚!原本只是為了健康,所以少吃人工添加食品,卻沒想到消費者視為常態的人工添加食物影響環境如此之巨。

飲食對地球暖化影響之深遠,誠如書中所提北美印第安人大律則(Great Law of the Iroquois)這麼說:「我們一定要殫精竭慮,把對未來七個世代的影響考慮在內。」

那我們能做什麼?

上週剛好去彰化縣一所國中演講,會後老師們討論起市面上還有哪些食品可吃?我仔細想了一下,除非自己選擇食物材料、自己烹飪烘焙,否則外食幾乎都有人工添加物。上超市看看那些零食的成份表,只要有看不懂的成份標示,幾乎都有人工添加物。而人工添加物也是現在孩童普遍存在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能夠盡量支持當地有機小農、在農夫市集購買食物或是直接跟小農購買,盡量自己烘焙烹調,就能多吃到一點健康有機的食物,有機小農也不會因為噴灑農藥而生病(我採訪過的農家不只一家有此經驗)。小農的產品有了銷路,消費者購買的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我們的山川土地,也能夠減少一點汙染。

我也曾經以為我的一日三餐、各種零嘴,只要在市面上選購就可以了,應有盡有,不需要浪費時間自己做,所以直到三十歲,我只會燒開水和泡泡麵。但是在朋友的影響下,我的飲食口味改變了,不再喜愛人工添加的重調味;而且我經常想回味旅行走過的地區食物,在市面上卻不可得。於是我鼓起勇氣,動手做烘焙和烹飪,看書自學,一做十一年。自行選擇好食材、製作無人工添加劑的烘焙和烹飪,我已經越來越不習慣超市連鎖店賣的各種食品,吃上幾口總覺得反而不夠自然、不夠香甜。

先前早就答應編輯在時限前完成推薦文,但我還是偷空逃到廚房,「不忍」放棄任何能烘焙和烹飪的時光,趁著兩小時的空檔,做了兩個法國甜派和晚餐。現在我正一面品嘗自然小農與我自己合作的美食,一面敲敲鍵盤寫文章,真是暢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改變一點點,從君子遠庖廚,到每個月煮一次,甚至每周最少煮一次,只要身體力行,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也會形成大大的影響力,更何況,享受這份福氣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子孫。

目次

序曲 即將消失的秋天

第一部 食物造成的危機

過去十年來,我有機會拜訪永續糧食系統的農場,從風景如畫的印度喜馬拉雅山麓小丘,乃至離我住處幾英里的布魯克林後工業街坊。當我拜訪這些農場時,我必須掐一下自己,提醒自己正飛快地朝著相反的方向顛簸前進,這是個工業掛帥的糧食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對石化燃料和合成的化學物質,上癮到無法自拔。這個工業式的糧食系統極盡所能地追求更大、更快、更廉價,卻極少關注真實的成本,包括土壤與水、動物的福祉、農民與農場工作者的健康,或氣候成本。
 
一 餐桌上的氣候危機
二 殺傷力的糧食系統

第二部 企業編織的謊言
食品業唱起氣候變遷的調,一方面是因為看到危機帶來的商機,同時也是應社會大眾的要求。未來政府可能不再對玉米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提供巨額的租稅補貼,轉而補貼氣候友善的計畫,﹁農業大哥大﹂也為此做好萬全準備。
 
三 被口中的食物蒙蔽
四 玩弄食物及漂綠形象
五 發氣候變遷財

第三部 有機帶來希望
我想到「永續農業等於貧窮」這個到處瀰漫的迷思,它傳遞的訊息非常明確:擁護小規模農業,擁護不畏強權的獨立農民以友善氣候、無化學物質生產的農作物,等於迫使世界進入黑暗時代,讓數十億人陷入貧窮且永不得翻身。但事實剛好相反。永續農業幫助我們緩和並適應氣候變遷,同時讓數十億人有能力餵飽自己。
 
六 酷食物:氣候友善農耕的五個元素
七 回應充滿迷思的批評
八 飢餓的恐懼:永續農業餵不飽地球?
九 生物科技大膨風:我們必須用生物科技來避免氣候變遷

第四部 食物運動改變氣候
我們的食物意謂你我選擇的飲食足以決定哪些東西被販賣(以及不被販賣)、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哪些不能),以及有哪些鼓勵最有益氣候的食物和農法的政策。此外,我們的食物意謂將自己視為食物生產者的合作夥伴。別再把自己視為孤立的消費者,而是整個食物運動的一員。

十 靠天吃飯:氣候友善飲食的七大原則
十一 不只是吃:塑造未來飲食

結論 將糧食系統推向令人驚豔的方向
附錄 在台灣,你可以這樣解救發燒的小行星

書摘/試閱

有時候,《洋蔥》雜誌還真會下標題。

還沒正式為本書做研究時,我無意間看到這段話:「繼三十億個季節後,秋天將消失。」你記得秋天吧?《洋蔥》雜誌嘲諷地寫到:「一年中的經典時期,曾經占據夏季與冬季之間令人嚮往的時段。」

在暗自發笑之際,我望向窗外,看見十一月的雪緩緩飄落。的確,今年沒有秋天。在布魯克林,前一天還是和煦宜人的氣候,第二天就突然刺骨寒風。如果未來的冬天就像這樣,黃水仙恐怕會在一月時盛開在中央公園。
當愈來愈多人覺察到氣候危機以及其所造成的紊亂,這些天氣上的改變似乎更添不祥的氣氛。當人們對氣候危機──通常被稱為「全球暖化」,能有所覺察,便能瞭解未來的氣候將更極端,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甚至可能消失。

許多人對天氣至少有一種鮮明的記憶或者說是形象,對我而言,天氣給我的印象是在十五年前的冬天,母親當時還住在南佛蒙特州一處由老穀倉改建、占地四十五英畝的房子裡,原來的馬廄位置是她的書房。(我家的笑話:從馬糞變狗屎。)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平安夜,在加州生長的我和兄弟當時還在念大學,對下雪的景象有些不知所措,我們穿上最暖的衣服衝出屋外,往伐木的步道奔去,想製作一個長長的滑雪道。

計畫很簡單,我的兄弟負責挖,我負責測試,他先用鏟子鏟雪,我在新開闢的路上滑行,當我的雪橇偏離軌道,他就在雪道旁築起小雪堤。我們忙了好幾小時,我步履維艱的爬上坡道,然後沿著坡道溜下來,滑過不算高的邊緣,一個人拚命挖,一個人拚命爬。

最後,當天空的墨黑穿透高聳的松樹,我們完成了最棒的跑道,一條滑下山的平滑跑道,只要抓緊雪橇、閉上眼睛、信賴兩邊的雪堤。當夜晚來臨時,我們只要跑進屋子拿手電筒,就可以在漆黑中滑下山再循著道路爬上來。
耶誕節當天早上,母親起了個大早,到銀白的雪中漫步。
在那之後,我們在南佛蒙特州的住處就再也不曾見過那樣的大雪。

我瞭解氣候科學家要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別看短短十年內的變化(甚至是幾年內),他們也要我們別憑著街談巷議就做出結論,一個案例不足以構成危機。(當然我個人的經驗完全無法跟每年影響數百萬人的氣候變遷悲劇相提並論。)
每個人或許各有其故事,但集合起來就不光是街談巷議了。我們手上的資料顯示,除非你去年一直待在有空調的悍馬車(Hummer)上,否則你會知道,運用精細模組來預測氣候混亂的科學家們並非無的放矢。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氣候危機是真實的,而且人類要為此負責。

幾乎每一份新的報告都描繪出一個更緊急的情況。新的證據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到達八十萬年以來的新高,二○○九年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報導,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本世紀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將可能是六年前的兩倍。

或許農民最能感受到這種衝擊。我第一次為本書到外地做研究,是在離住處不遠的格林伍德(Glynwood),這是位在紐約哈德遜谷地,占地兩百二十五英畝的農場兼教育中心,我也因此得以參加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羅森茲威(Cynthia Rosenzweig)博士和農民的會議,她是氣候變遷與農業方面的頂尖專家。農民分享了農場上所發生的改變,並聽取羅森茲威博士報告未來會產生的變化。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這二十幾位紐約州農民在寒冷的十二月聚在一起,聽見羅森茲威博士解釋面前的螢幕畫面時,他們因為訝異而發出輕嘆聲,羅森茲威博士指著一個從紐約往南指的箭頭,說:「如果我們在二○八○年以前不能夠大量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在紐約耕作可能會像在喬治亞州耕作一樣。」

「以前這些都只是預測。現在已經不是預測了,而是親眼看到的現象。」她又說,我們已經看到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嚴重衝擊,乾旱造成農作物損失,鹽分堆積使土壤惡化,水患導致土壤水分過多,更長的生產季帶來更多新品種的害蟲,不規則的天氣也使收成季節大亂。

研究人員最近預測,到二一○○之前,全世界約半數人口所在的溫暖區域,從非洲、印度、中國南部、澳洲、美國南部及拉丁美洲的南部,玉米和稻米的收成將會減少達百分之四十之多。你要知道,這兩種穀物大約提供人類所需熱量來源的一半。

當人們想到「氣候變遷和食物」,很多人會先想到羅森茲威博士那天開會的重點,也就是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是說到糧食系統如何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很多人就不知道怎麼一回事了。(我寫本書之前也是如此。)

當被問到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氣候變遷時,通常會想到工廠煙囪或高耗油的飛機和汽車,而不是果醬餡餅(pop-tarts)或豬肉塊。但是生產與分配食物的全球系統──從種子到盤子到垃圾掩埋──占人為暖化效應的百分之三十一甚至更多。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二○○六年的報告《畜牧業的巨大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光是家畜就造成全世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超過全球運輸系統製造的溫室氣體,包括休旅車、蒸汽船乃至於噴射機的總和。(交通運輸的溫室氣體僅占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三。)

在被問到個人該如何幫忙解決氣候危機,很多人會覆誦記憶中的環保咒語:換掉燈泡!少開車!選擇更有效率的電器!隔熱!在被問到整個國家該怎麼做時,大部分的人多半會提到推動再生能源並且終結人類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很少人會想到改變食物的生產方式或改變我們的飲食選擇。(不過當你一路讀下去,會發現這樣的覺醒正在蔓延。)

不幸的是,氣候變遷的主要故事情節,包括最需要為溫室氣體排放負責的部門,以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使我們不僅無法瞭解食物是問題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食物如何成為解決之道。

如果糧食系統在全球暖化所扮演的角色對你而言很新奇,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對全球暖化的大量資訊一直來自主流報章雜誌和紀錄片的報導,對許多人而言,高爾(Al Gore)在二○○六年贏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vonvenient Truth)可說是警鐘,高爾配合這齣破紀錄的影片,舉行了「訓練師的培訓計畫」,指導教師如何把影片內容告訴更多人,警告數萬人關於全球暖化的威脅。但是對瞭解氣候變遷與食物的關連幾乎沒有幫助。

美國的主流報紙在報導這個主題時也好不到哪裡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二○○五年九月到二○○八年一月間,美國前十六大報紙對氣候變遷的報導,在刊登出來的四千多份氣候變遷文章中,僅百分之二點四提到糧食系統的角色,大部分的報導只是附帶提一下。在所有氣候變遷的文章中,只有千分之五「相當程度聚焦在」食物和農業上。

國際上也是如此。直到最近,全球氣候變遷社群與全國協調團體的關注還是以能源部門、火力發電廠與重工業為主,而不是食物和農業。
這一切終將開始改變。

二○○八年下半年,我開始看到關於食物和農業的文章,從《歐普拉雜誌》(O magazine)到《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乃至《阿聯航空機內雜誌》(Etihad Inflight magazine),後者也是最先刊登本書相關內容的報導。(我把這件事當作媒體的一大諷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際航線「不算合乎生態的事業」的機內雜誌會是第一個報導這本關於氣候變遷書籍的刊物。)

同年九月,印度經濟學家帕卓里(RajendraPachauri)在連任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的主席時,直接了當地說:「從行動的迫切性與短時間內降低的可行性來說,」帕卓里在英國一次演講中提到,選擇少吃肉或完全不吃肉「是個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能夠做的最重要方式。」

在讀到帕卓里的呼籲時,我已經思考、談論並撰寫關於食物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有好一段時間,當時腦子裡總是盤旋這三個問題:糧食系統為何在地球暖化效應中扮演如此顯著的角色?從食物與農業下手要如何療癒地球?我們能做些什麼來解決問題?本書內容就是根據這三個問題來撰寫。
原因如下。

當我開始探索糧食系統在全球暖化的角色,很快便領悟到一如其他許多氣候變遷的難題,大部分的解決之道都已經為人所知。是的,每天我們懂得更多,基本方向是清楚的。

此外,我已經醒悟到全球工業式糧食系統正在「運作」,我在前兩本書中,終於理解這個糧食系統無法孕育出健康的人體或健康的生態系統,現在我也看到糧食系統所付出的氣候代價,於是開始思考或許這個危機可以提供額外動力,引進更多明智的農作法和飲食方式。

當我瞭解對氣候友善的糧食系統應該是什麼樣子,我也瞭解它的方法不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幫助我們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出去,由於儲存在土壤的碳是所有植物的兩倍,將焦點轉向土壤是很重要的。我瞭解到落實改善氣候的解決之道──包括農業生態與有機農法──有助於保存生物多樣性、提高食物保障與人體健康、強化社群並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此外這也創造一個更強韌的糧食系統,一個更禁得起極端氣候的糧食系統。

正視食物與氣候變遷之間的交集賦予每個人力量,每個人都能夠採取行動,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吃。(我不知道你的情形,但我就不能說我每天都要買電器、換燈泡或開車。)最令人興奮的是,聚焦在食物上使我們認清全球數十億還活在地球上的人──以及農民、牧場主人、牧羊人或農夫──不再是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在對抗氣候變遷的過程中,成為豐富且未被開發的資源。

這些只是懷抱希望的幾個理由,但本書不光是希望,也是探討人類如何將原本滋養我們的食物,變成這個時代最大的環境災難。
在第一部分「危機」中,我與讀者分享地球上的食物是如何助長全球暖化,一窺推動人類走上氣候災難之路的力量。

在第二部分「編織」中,我探索人們忽視氣候變遷真相的真正因素,以及糧食產業開始覺察到自己不能再在氣候議題中置身度外。在這段文中,我將帶著讀者進入納許維爾的肉品行銷社交聚會,以及在華盛頓特區極盡奢華的麗池飯店舉行的食品雜貨製造商協會(Groc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簡稱GMA)大會等業界的大拜拜,分享這個產業如何對自己的事業與環境之間的關聯編出一套說詞。我將把業界的六齣大戲講過一遍,並舉例說明業界如何利用食物與全球暖化的關聯大賺其錢。

在第三部分「希望」中,我來到田野。遠離投影片和媒體,我們聽到從土壤、作物和農民之中所發現的解決之道,農民們培養具韌性、有自癒與再生能力的糧食系統,讓我們的感受與感官獲得愉悅。

我的直覺是,有些讀者或許認為這一切有些遙不可及。我想你們會懷疑,或者當你開始跟別人談論食物和氣候變遷時,很快就會遇到的懷疑主義論調,因此我也提出幾個祕訣,來面對反對者所提出的幾大迷思,包括無可避免的迷思、錯誤的二擇一迷思、貧窮的迷思以及繁榮優先的迷思。我也將迎擊兩個最大的迷思:一是遠離工業式農業將付出「飢餓」代價,以及生技作物才是人類在氣候不穩定的未來的最大希望。

在第四部分「行動」中,我推出一個改善的菜單,給身為市民和飲食者的你我。你將看到七個對氣候友善的飲食原則以及幾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敘述人類如何超越飲食者的身分,參與一個讓地球走向永續發展的全球運動。

在我初次為本書到外地做研究時,聽到一般大眾對未來一致不看好。我在一次到西雅圖的旅程中,沉迷在麥卡錫(Cormac MaCarthy)的後天啟式的掃興之作《末路浩劫》(The Road),第二天晚上,我三更半夜在旅館房間看到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紐約市沉沒到冰層下,看到威爾史密斯在《我是傳奇》(I am Legend)電影中,努力在全世界被病毒翻天覆地的情況下拚命活下去。

接著我埋首在一堆關於全球暖化的文章中,我讀得愈多,愈發現每篇文章都在傳遞同一個訊息:如果人類無法在二○五○年以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到一九九○年排放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下,人類將陷入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接著每位作者立即補充,我們不僅連這個基本任務都達不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甚至還逐年增加中。
這讓我想到威爾史密斯的處境還不算最糟的。

當我淹沒在這些資料中,我發現自己愈來愈消沉,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直到我回過頭來寫這本書,把焦點拉回到食物上。我發現我們所選擇的食物具有真實的力量,未來是有希望的。當我們將自己與糧食系統的創造者緊緊相連,便感受到力量與希望的存在,我們也在每一天最簡單的動作「吃」當中感受到這連結。
我們不需要氣餒,只要把眼光轉向食物,就能找到整合的力量與立足點,將早已存在的解決之道帶進生活中。

我喜歡秋天,我真的很想念紐約的秋天。當我發現糧食系統具有強大的力量可以拯救人類物種最嚴重的威脅時,我認為《洋蔥》雜誌上的那句話或許是妙語,而不是預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