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學術界前沿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國家與基層社會”,在充分利用傳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廣泛挖掘、收集民間文獻資料,主要從宗族、水利與保甲團練三個方面,展開對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組織與基層社會控制的研究。其創新之處在於,突破原來自上而下強調中央集權的強大,將鄉村組織和地方精英視為國家附屬物的觀點,同時也突破紳權對抗皇權的士紳支配模式,堅持從國家政權建設與民間社會秩序互動的視角,將兩湖地方社會看做一個整體,既從國家視野出發,探討官府對於鄉村社會的控制與治理;又從基層社會著眼,揭示鄉村社會的自我管理與民間秩序的自我構建,由此體現“國家權力與民間秩序”之間互動的多元視野與整體史觀。其基本內容如下:1、移民、宗族與地域秩序的構建。2、塘堰、堤壩中的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3、保甲、團練與鄉村控制體系的演變。
作者簡介
楊國安,1971年1月出生,湖北黃陂人。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秘書長。1993年獲湖北師范學院歷史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0-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系暨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鄉村社會史。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組織與基層社會控制”(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間文獻與明清兩湖鄉村賦役征收實態研究”(2011年)等。已出版學術著作《明清兩湖地區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2004年)。2005年《明清兩湖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后在《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農史》、《中國社會歷史評論》、《歷史人類學學刊》、日本《中國水利史研究》、中國臺灣《明代研究》等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國家權力與民間秩序--多元視野下的明清兩湖鄉村社會史研究/武漢大學學術叢書》編著者楊國安。
傳統時代“國權不下縣”,有關縣以下的制度與措施、財政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等方面記載較少,但若要揭示全景式的中國社會發展規律,了解基層社會的發展變遷,從中央到地方,從“從縣衙門到家門口”,又必須高度重視。從學術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在傳統政治史(制度史)研究的范式下,一般認為,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峰,學者大多將重大政治事件、中央官僚制度與政策等作為研究重點,多數成果以結構性描述為主,對明清以來基層社會的研究較少。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歷史學家吳晗和社會學家費孝通等組織了一個“中國社會結構”的研討班,并出版論文集《皇權與紳權》,通過士紳階層透視中國傳統的朝廷與地方的關系,體現出將國家與基層社會進行綜合考察的學術追求。然而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史學界將研究領域集中于土地制度、農民起義、資本主義萌芽等少數問題。……
傳統時代“國權不下縣”,有關縣以下的制度與措施、財政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等方面記載較少,但若要揭示全景式的中國社會發展規律,了解基層社會的發展變遷,從中央到地方,從“從縣衙門到家門口”,又必須高度重視。從學術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在傳統政治史(制度史)研究的范式下,一般認為,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峰,學者大多將重大政治事件、中央官僚制度與政策等作為研究重點,多數成果以結構性描述為主,對明清以來基層社會的研究較少。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歷史學家吳晗和社會學家費孝通等組織了一個“中國社會結構”的研討班,并出版論文集《皇權與紳權》,通過士紳階層透視中國傳統的朝廷與地方的關系,體現出將國家與基層社會進行綜合考察的學術追求。然而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史學界將研究領域集中于土地制度、農民起義、資本主義萌芽等少數問題。……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意義與緣起
二、學術史的梳理
(一)關于“國家政權與鄉村社會”的回顧與反思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清兩湖區域史研究述評
三、研究的史料、方法與基本思路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權力”、“秩序”及其他
(二)史料與方法:民間文獻與田野考察
(三)基本思路與分析框架:多元視野與整體史研究
第二章 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秩序的構建
一、移民、生計與清代鄂西北山區宗族形態
(一)走進鄖西:鄂西北山區的生態環境與移民
(二)移民的生計與發展:種植、經商與多種經營
(三)香口柯家灣:一個山區移民家族構建的個案分析
二、村落、祠堂與清代鄂東南家族秩序的構建
(一)聚族而居:地名志、族譜所見鄂東南鄉村的聚落形態及其成因
(二)宗祠、支祠與家祠:鄂東南的祠堂類型與家族結構
(三)神圣與世俗之間:鄂東南祠堂的功能及其嬗變
(四)空間與秩序:清代以來鄂東南家族秩序的空間構建
三、移植與模仿: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宗族實踐——以黃陂周氏宗族為個案的考察
(一)黃陂東鄉:周氏宗族地理、人口與村落分布
(二)經祖祠自治章程:周氏宗族自治的實施綱領
(三)梅田學校:鄉村的新式教育與村落自治
第三章 塘堰、堤壩中的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
一、塘堰與灌溉:鄂東南丘陵山區的水利組織與民間秩序——以崇陽縣《華陂堰簿》為中心
(一)崇陽縣華陂堰及《華陂堰簿》
(二)賦役改革與基層水利制度變遷
(三)塘堰的日常管理與運行
(四)上畈與下畈之間:水利糾紛與灌區社會
二、堤防與社會:兩湖平原水利中的紛爭、協作與官府介入——以四邑公堤為例
(一)從一縣專任到四邑公修:宋迄清江嘉長堤的興筑與協濟
(二)四邑公修中的利益糾葛與協調機制
(三)堤防水利中的官府介入與區域協作
三、樊口閘壩之爭: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紛爭與地方秩序
(一)外江內湖:樊口地區的水系、地貌與洪災
(二)內鄉與外鄉:武昌縣移民、墾殖與地域社會變遷
(三)屢建屢毀:樊口建閘的曲折歷程
(四)彭李之爭:樊口閘壩背后的生態、利益與政治糾葛
第四章 保甲、團練與兩湖鄉村控制體系的演變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意義與緣起
二、學術史的梳理
(一)關于“國家政權與鄉村社會”的回顧與反思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清兩湖區域史研究述評
三、研究的史料、方法與基本思路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權力”、“秩序”及其他
(二)史料與方法:民間文獻與田野考察
(三)基本思路與分析框架:多元視野與整體史研究
第二章 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秩序的構建
一、移民、生計與清代鄂西北山區宗族形態
(一)走進鄖西:鄂西北山區的生態環境與移民
(二)移民的生計與發展:種植、經商與多種經營
(三)香口柯家灣:一個山區移民家族構建的個案分析
二、村落、祠堂與清代鄂東南家族秩序的構建
(一)聚族而居:地名志、族譜所見鄂東南鄉村的聚落形態及其成因
(二)宗祠、支祠與家祠:鄂東南的祠堂類型與家族結構
(三)神圣與世俗之間:鄂東南祠堂的功能及其嬗變
(四)空間與秩序:清代以來鄂東南家族秩序的空間構建
三、移植與模仿: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宗族實踐——以黃陂周氏宗族為個案的考察
(一)黃陂東鄉:周氏宗族地理、人口與村落分布
(二)經祖祠自治章程:周氏宗族自治的實施綱領
(三)梅田學校:鄉村的新式教育與村落自治
第三章 塘堰、堤壩中的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
一、塘堰與灌溉:鄂東南丘陵山區的水利組織與民間秩序——以崇陽縣《華陂堰簿》為中心
(一)崇陽縣華陂堰及《華陂堰簿》
(二)賦役改革與基層水利制度變遷
(三)塘堰的日常管理與運行
(四)上畈與下畈之間:水利糾紛與灌區社會
二、堤防與社會:兩湖平原水利中的紛爭、協作與官府介入——以四邑公堤為例
(一)從一縣專任到四邑公修:宋迄清江嘉長堤的興筑與協濟
(二)四邑公修中的利益糾葛與協調機制
(三)堤防水利中的官府介入與區域協作
三、樊口閘壩之爭: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紛爭與地方秩序
(一)外江內湖:樊口地區的水系、地貌與洪災
(二)內鄉與外鄉:武昌縣移民、墾殖與地域社會變遷
(三)屢建屢毀:樊口建閘的曲折歷程
(四)彭李之爭:樊口閘壩背后的生態、利益與政治糾葛
第四章 保甲、團練與兩湖鄉村控制體系的演變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