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錢穆貴為“國學大師”,於1954-55年期間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個課程,扼要地講述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繫,評價政策對朝代興亡之關係。
本書編著者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中國經濟史課的內容,對一些講課作出了補釋,以流暢及易讀的文筆撰寫,以保存及發揚錢穆先生的講學精粹,以百多篇文章,涵蓋了兩千多年的中國經濟史,猶如親身上了國學大師的一堂課。
探討及評論各朝代之經濟課題︰
‧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
‧基建及水利工程
‧工商業的發展
‧貨幣改革制度
‧社會階級現象
‧稅制及徭役
作者簡介
歷任中學及大專文史科教師,講述先秦諸子經濟思想、中國經濟史、史記導讀、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國佛教史等科目。
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葉氏課餘在報章撰寫散文,筆耕甚力。
目次
序 一 i
序 二 ii
自序 v
新版自序 ix
緖 論 xxv
第一章: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1
一、黍與稷為中國最早農作物 2
二、古人重黍稷輕稻粱 3
三、高地農作物反映陵阪文化 4
四、由黍稷到粟麥到稻 5
第二章: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 7
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 8
二、井田制的變遷 10
三、商鞅為何廢除井田制? 13
四、"轅田"制度一農民交換耕田 14
五、井田制與西方莊園不同 16
第三章:封建時期的工商業 19
一、工商業的興起 20
二、戰國時代的商業大都市 21
三、封建崩潰與郡縣興起 22
四、封地與私產的界定 23
五、經濟興旺靠水利陸路 24
第四章:秦代經濟 27
一、秦代土地兼併及土地私有制 28
二、秦代經濟農工商並重 30
三、秦代的工業發展 31
四、貨幣與度量衡制利商業 34
五、苛捐重役致秦滅亡 35
第五章:西漢時期經濟 37
一、西漢幣制的變遷 38
二、西漢貨幣幣值及用途 39
三、漢代的役賦與田租 41
四、漢代有"素封"千戶侯 42
五、先秦諸子對農商的評價 44
六、高祖武帝輕商恤農政策 46
七、漢武帝時代經濟思想學説 49
1.司馬遷經濟思想學説/50
2.董仲舒經濟思想學説/53
八、西漢的鹽業與鐵業發展 54
九、王室財政與政府財政之劃分 59
十、對漢武帝財政政策的評論 62
1.均輸、平準兩策/62
2.祭宗廟"酎金"與"榷酤"酒税/64
3."鬻爵"制度供買爵免役減罪/65
4.厲行告缗出於懲罰心理/68
5.武帝幣制亂而返正/69
6.鹽鐵均輸兩策非全不可取/70
7.武帝輕取民財濫用錢財/71
第六章:新朝時期經濟 73
一、王莽輔政興利除弊 74
二、針對貧富懸殊行均田廢奴婢 75
三、王莽四改幣制擾民 77
四、新朝的五均六莞制度 79
五、政策推行過急致新朝敗亡 82
第七章:東漢時期經濟 85
一、穩經濟釋奴婢行"度田" 86
二、東漢主要財政收入來源 87
三、東漢財政支出兩缺口:軍費及俸祿 88
四、東漢的屯田政策成功 90
五、東漢興水利改農具重視農業 92
六、東漢其他各行業情況 93
1.手工業較前代進步/93
2.東北及西北畜牧業興盛/95
3.漢代絲織業發展/96
4.漢代冶鐵工業技術高/97
5.漢代銅鐵鑄造業發達達
6.漢代造船、製車業先進/100
7.漢代陶瓷工業技藝高/101
8.兩漢的鹽政和製鹽業/102
9.漢代的釀酒與製糖業/103
10.漢代已發展林業/105
七、東漢五銖錢的興廢 106
八、漢代黃金存量及用途 108
1.漢代黃金存量極豐/108
2.漢代黃金用途廣/109
3.漢代黃金亦可當作貨幣/111
九、東漢大田莊儼如王國 112
十、兩漢奴婢眾多工作廣待遇優113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 119
一、三國時期的屯田制度 120
1.曹操屯田統一中原/120
2.鄧艾屯田極為成功/121
3.孫吳屯田民無磯歲/122
4.蜀漢軍屯為時短暫/123
二、西晉的土地制度 125
1.品官占田制按官階佔田/125
2.戶調制有名無實/126
三、魏晉南北朝各時期屯田情况 128
1.西晉軍屯藉以滅吳/128
2.東晉歷朝多軍屯/130
3.南朝屯田政策/131
4.北魏屯田成效卓著/132
5北朝屯田更勝南朝/134
四、魏晉南北朝賦役制度 135
1.東晉賦役繁苛税種多/135
2.南朝宋武文二帝輕賦役/137
3.南齊高武兩帝政績尚佳/140
4.梁武帝廢雜調謬賦/142
5.五胡十六國賦役概況/143
6.北魏前期租調概況/144
五、北魏的均田制度 147
六、魏晉南北朝的工業發展153
1.官營工業機構概況/153
2.冶煉工業趨於成熟/154
3.煉丹改進製瓷工業/157
4.蜀錦多產聞名全國/158
5.西晉藤紙通行全國/159
6.產鹽業多為官管/160
7.造船業及製茶業均盛/162
七、魏晉南北朝的黃金使用情況 163
1.金銀飾物手工製作精巧/163
2.金飾的貨幣用途/164
3.佛教用黃金最多/166
4.兩廣地區金銀使用情況/167
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168
1.劉宋鑄錢刻上年號/168
2.錢幣輕薄質差之弊/169
九、豪強壟斷與貧富不均 171
1.北來僑郡霸佔山水資源/171
2.帝王官僚營商積財如山/172
3.社會貧窮黑暗時期/173
十、南北朝商業發展 175
1.南朝商旅繁耕夫少/175
2.南朝抽商税證商業繁榮/176
3.生活奢靡礙南朝統一 /177
7.北朝經濟稍遜南朝/178
5.官員奢華凌駕帝王/180
十一、魏晉南北朝之寺院經濟 181
1.洛陽佛刹甲天下/181
2.南北朝佛寺經濟可自足/182
3.寺院財勢大魏周兩滅佛/184
十二、洛陽名都為商業貿易地 185
十三、北朝重視技工軍事 187
第九章:隋代經濟 189
一、隋代開豐衣足食之世 190
二、探討隋代致富原因 191
三、隋代土地分配及賦徭概況 193
四、開運河建義倉兩德政 196
五、隋代基建及重工業規模浩大 197
六、隋朝的金融概況 198
1.隋代貨幣制度晚期不穩/198
2.典當及官私貸款/199
七、隋代財政支出大損民生 200
第十章:唐代經濟 203
一、君臣同心創貞觀盛世 204
二、唐代經濟制度優於漢 205
三、唐代創立的租庸調制 206
1.租庸調制之內容/206
2.為民制產之德政/209
3.制度沒落的原因/211
四、唐代土地多為富豪強佔 212
五、官員職分田、公廨田及公廨錢 215
六、五代十國後周廢屯田 219
七、從租庸調制到兩税制 220
1.兩税制成立經過/221
2.兩税制是認田不認人/222
八、對兩税制度的批評 223
1.陸贄評兩税不公/223
2.兩税制加劇貧富懸殊/224
3.利商不利農之法/225
九、唐代的鹽政 227
1.顏真卿首徵鹽税227
2.劉晏設十監勸鹽229
十、唐代的漕運改革 231
1.唐天寶後始重視漕運/232
2.劉晏的"緣水置倉"法/233
3.唐代漕運的三個階段/234
十一、唐代蠶桑業及礦冶235
1.絲織業北早於南/235
2.重礦冶業為便鑄錢/236
十二、唐代主要流通之貨幣 238
十三、唐代的海陸交通及商業貿易240
1.唐有遠洋船證海外貿易盛/240
2.隋唐大地理家精通中外交通/241
3.唐代海上貿易極為繁盛243
4.唐代胡商雲集揚州長安245
5.對外僑政策及胡人就業情況/247
6.唐代數十城市水陸輻輳/249
7.唐代華商與外邦的貿易及交流/254
十四、唐代國營交通驛站 261
第十一章:宋元時期經濟 265
一、從封建門第到宋代莊田 266
二、宋代"方田制"及"衙前"服役 269
三、宋政經思想的南北之爭 271
四、宋代圩田水利完善 274
五、元代勸督農桑行農社制 275
第十二章:明清時期經濟 279
一、明代"黃冊"、"魚鱗冊"管理戶口田地 280
二、明代糧長制與生員制 282
三、"詭寄"、"飛灑"避田租 283
四、"一條鞭法"合併賦役 284
五、清代收地丁合一税 285
六、清代自乾嘉人口激增的事實 286
第十三章:中國貨幣、漕運及水利問題雜談 289
一、歷代貨幣制度概覽 290
二、中國漕運與南糧北運問題 292
三、中國的水利問題-
黃河長江淮水的利與害 295
1.北方的黃河水患問題/295
2.南方的水利農業發展/299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