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要我們依照佛法去修行,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人人皆可自度。修行覺悟的根源,就是放下外求心,只有向內自覺自悟才是成佛之道。我們要身心雙修,福慧兼重,悲智並起,先是自度,而後度人,自是功德無量。
作者簡介
周廣宇,筆名徐敏、荷塘小隱,生於河南,定居北京,已屆不惑之年,謀職于文化傳媒業,寄情於天地山水間。平時致虛守靜,讀書思考,體悟儒釋道生命智慧;得閒結伴出遊,觀花看雲,感受大自然的本真。勤思有得,筆耕不輟,文筆自然流暢,質樸雋永,富含哲理,出版作品十餘部,多部作品暢銷海內外。已出版的代表作品:《論語品讀》(朝華出版社)《道德經品讀》(朝華出版社)《菜根譚品讀》(朝華出版社)《佛度有心人》(中國物資出版社)……
名人/編輯推薦
佛說:眾生皆苦,萬法皆緣。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只緣心迷,不見般若。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世人的幸福和快樂,很大程度上由心決定。
享受真正的成功與長久的快樂,從修心結緣開始。
《佛度有緣人》由周廣宇所著,供有緣人閱讀。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只緣心迷,不見般若。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世人的幸福和快樂,很大程度上由心決定。
享受真正的成功與長久的快樂,從修心結緣開始。
《佛度有緣人》由周廣宇所著,供有緣人閱讀。
序
佛說:眾生皆苦,萬法皆緣。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這個世界,每個人活著都很苦,卻很少人會萌生死掉的念頭,因為仍有留戀。眾生皆苦,只有早日成佛,方可真正意義上過上幸福生活,再也不用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累。
《華嚴經》上說,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人向來煩惱習氣太重,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
《地藏經》云:“閻浮眾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人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自我的染業轉變為凈業,這是修行,真正的修行。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很大程度上由心決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就要重視修心結緣。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無緣人不是不度,而是不能度,機緣未到。
世尊當年在世,城東老母與釋迦牟尼佛沒有緣,釋迦牟尼也度不了她。城東老母從這邊來了,佛迎面走過去,她馬上轉彎,從別的路走了,不想與佛見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邊,她又拐彎。最后佛現四個身體把她包圍,她低下頭來痛哭,也不看佛一眼,這是沒有緣。佛叫他的弟子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與舍利弗有緣,歡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
諸佛大慈大悲,眾生無量無邊,佛之悲愿亦無盡,不論眾生與佛的緣分深淺如何,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佛陀皆一一凈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緣者度之,無緣者若因緣成熟之際,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時機遲早而已。
《佛遺教經》云:“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淺有異,甚至大惡之人亦有佛性,僅為煩惱覆障,若業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當發菩提心,可共登覺岸。
《金剛經》云:“若人能生凈信心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為凡人,要親近善知識,主動與佛法結緣,惕厲修行。修行的次第為信、解、行、證。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要我們依照佛法去修行,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法要靠自己來實證,飯要自吃,水要自喝。眾生的佛性與佛并無二致,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人人皆可自度。
《六祖壇經》行由品上講,五祖弘忍說:“你迷了應該我度你。”六祖惠能說:“我迷時師父度我,悟了自己度自己。”覺性在自我心里,你不知道這個覺性時,需要因緣,需要增上緣,需要善知識,需要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用善知識開示,離開迷執相,明心了,就需自度了。自性的迷悟取舍,覺與不覺都在自己,誰都幫不了,也幫不上手。
凡人以為,眾生是迷的,佛是覺的,只有佛才能度眾生。但凡人不知道,佛就是每個人心里的覺悟,要想覺悟還得靠自己,外力不可能直接把我們變成佛。
六祖大師說:“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修行覺悟的根源,就是放下外求心,只有向內自覺自悟才是成佛之道。我們要身心雙修,福慧兼重,悲智并起,先是自度,而后度人,自是功德無量。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這個世界,每個人活著都很苦,卻很少人會萌生死掉的念頭,因為仍有留戀。眾生皆苦,只有早日成佛,方可真正意義上過上幸福生活,再也不用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累。
《華嚴經》上說,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人向來煩惱習氣太重,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
《地藏經》云:“閻浮眾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人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自我的染業轉變為凈業,這是修行,真正的修行。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很大程度上由心決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就要重視修心結緣。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無緣人不是不度,而是不能度,機緣未到。
世尊當年在世,城東老母與釋迦牟尼佛沒有緣,釋迦牟尼也度不了她。城東老母從這邊來了,佛迎面走過去,她馬上轉彎,從別的路走了,不想與佛見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邊,她又拐彎。最后佛現四個身體把她包圍,她低下頭來痛哭,也不看佛一眼,這是沒有緣。佛叫他的弟子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與舍利弗有緣,歡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
諸佛大慈大悲,眾生無量無邊,佛之悲愿亦無盡,不論眾生與佛的緣分深淺如何,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佛陀皆一一凈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緣者度之,無緣者若因緣成熟之際,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時機遲早而已。
《佛遺教經》云:“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淺有異,甚至大惡之人亦有佛性,僅為煩惱覆障,若業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當發菩提心,可共登覺岸。
《金剛經》云:“若人能生凈信心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為凡人,要親近善知識,主動與佛法結緣,惕厲修行。修行的次第為信、解、行、證。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要我們依照佛法去修行,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法要靠自己來實證,飯要自吃,水要自喝。眾生的佛性與佛并無二致,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人人皆可自度。
《六祖壇經》行由品上講,五祖弘忍說:“你迷了應該我度你。”六祖惠能說:“我迷時師父度我,悟了自己度自己。”覺性在自我心里,你不知道這個覺性時,需要因緣,需要增上緣,需要善知識,需要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用善知識開示,離開迷執相,明心了,就需自度了。自性的迷悟取舍,覺與不覺都在自己,誰都幫不了,也幫不上手。
凡人以為,眾生是迷的,佛是覺的,只有佛才能度眾生。但凡人不知道,佛就是每個人心里的覺悟,要想覺悟還得靠自己,外力不可能直接把我們變成佛。
六祖大師說:“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修行覺悟的根源,就是放下外求心,只有向內自覺自悟才是成佛之道。我們要身心雙修,福慧兼重,悲智并起,先是自度,而后度人,自是功德無量。
目次
前言第一章以平常心處事溪花有禪意萬事皆隨緣安定狂亂的心心頭無閒事留點時間看雲得失平常事生死皆坦然修行不在別處第二章以歡喜心生活心安是歸處心寬天地寬生命的綻放滅卻心頭火點亮心中燈常懷歡喜心隨喜積功德每天都快樂第三章以清淨心修行清淨心安然心靜神自閑閑到心閒心靜則明浮世不染塵簡單的生活寂寞是清福內心的清涼出世的精神人生第一法第四章以慈悲心行善懷一顆善心平等的慈悲堂上的活佛救人的功德利人與利己福從善行來眾生皆有情慈悲無敵人放下怨恨心怕你不是福自省得智慧第五章以真誠心待人真誠的溫暖愛要真誠真心力量大敬人即敬己心園無柵欄和氣福祿長保持真本性睜大眼睛識人渾厚藏精明第六章以寬恕心解脫不必太較真得理肯饒人萬事忍為高寬恕得解脫至愛有寬容留路給人走心如蓮花開想通了便是天堂佛心容天下第七章以無著心去憂守護好心門一念清明嫉妒是毒藥活在當下攀比生痛苦欲望有克制無執無憂懼離別是必然生命的覺醒第八章以進取心做事生活有生趣找到自己獨立生活找對人生方向改變自己保持進取心自律得自由把握住現在第九章以堅忍心成功生命的自信十年圖破壁忍耐的工夫一心不亂鍥而不捨虔誠的回報逆境中修行負重的生命第十章以感恩心惜福磨難即菩提天使的微笑人生無退路感謝上蒼認命不抱怨命運很公正平安就是福惜福的提醒知足就幸福感恩的回報好好的活著
書摘/試閱
王晨歌在朋友圈中被大家公認為一個好男人,沒想到最近他離婚了。朋友問他原因,他痛之入骨地說:“怨婦猛于虎!比如就像看夜空,我看的是滿天星斗,她的眼里卻是沉沉黑夜,還要對黑夜進行喋喋不休地抱怨。”怨氣像鋒利的雙刃劍,刺得雙方痛苦不堪,只好分手。
一個女人,總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一定會影響家庭和睦。一個面對生活找不到絲毫樂趣、愁容滿面的女人,哪個丈夫會真的喜歡?生活中,怨婦很少是美人,即便眉眼如畫,表情也是陰郁,她看世界是從悲觀角度出發,仿佛整個世界都虧欠于她。她很少有快樂的時候,因為她對自己、對世界、對周邊的人,心中充滿無盡的憤恨與不滿。她的眉問總是有一股無名火,似乎要隨時爆發。
生活中常常會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人選擇默默地去接受,有人則像個怨婦,沒完沒了地抱怨遭遇的不幸。實際上,這些所謂的“不幸”根本就不是多么嚴重的事。
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風順,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縈繞著我們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人間自在人。人生的自在就在隨緣中,隨是順其自然,是把握機緣,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緣聚緣散。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里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不是聽天由命,也不是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
為什么有人不喜歡我?為什么有人不理解我?為什么事情會是這樣?生活中,常有人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更多的還要從自身找原因。
大干世界,蕓蕓眾生,有事必有緣,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唐朝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云巖和道吾。有一次,大家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藥山禪師借機想試探兩位弟子的修行功夫,先問道吾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
再問云巖,云巖回答:“枯的好!”
此時正好來一位沙彌,藥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沙彌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三人對樹的成長衰亡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寓意他們對修道所采取的態度,有三種不同的方向。我們平常所指的是非、善惡、長短,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是限于自身知識層面對事物的認識,都不過是停留在認識的表面而已。這位見道的沙彌從無分別的角度去認識了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人活著,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事都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結局,這是不可能的。一切的貪戀苦求徒增煩惱,一切隨緣才能平息心中的風雨。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除去一切顛倒攀緣,才是暢快的人生真諦。面對種種煩惱,我們不必過于掛在心間,既然煩惱隨風而來,就讓煩惱隨風而逝吧!
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松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后的本來面目:活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
P5-7
一個女人,總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一定會影響家庭和睦。一個面對生活找不到絲毫樂趣、愁容滿面的女人,哪個丈夫會真的喜歡?生活中,怨婦很少是美人,即便眉眼如畫,表情也是陰郁,她看世界是從悲觀角度出發,仿佛整個世界都虧欠于她。她很少有快樂的時候,因為她對自己、對世界、對周邊的人,心中充滿無盡的憤恨與不滿。她的眉問總是有一股無名火,似乎要隨時爆發。
生活中常常會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人選擇默默地去接受,有人則像個怨婦,沒完沒了地抱怨遭遇的不幸。實際上,這些所謂的“不幸”根本就不是多么嚴重的事。
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風順,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縈繞著我們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人間自在人。人生的自在就在隨緣中,隨是順其自然,是把握機緣,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緣聚緣散。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里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不是聽天由命,也不是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
為什么有人不喜歡我?為什么有人不理解我?為什么事情會是這樣?生活中,常有人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更多的還要從自身找原因。
大干世界,蕓蕓眾生,有事必有緣,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唐朝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云巖和道吾。有一次,大家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藥山禪師借機想試探兩位弟子的修行功夫,先問道吾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
再問云巖,云巖回答:“枯的好!”
此時正好來一位沙彌,藥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沙彌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三人對樹的成長衰亡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寓意他們對修道所采取的態度,有三種不同的方向。我們平常所指的是非、善惡、長短,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是限于自身知識層面對事物的認識,都不過是停留在認識的表面而已。這位見道的沙彌從無分別的角度去認識了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人活著,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事都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結局,這是不可能的。一切的貪戀苦求徒增煩惱,一切隨緣才能平息心中的風雨。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除去一切顛倒攀緣,才是暢快的人生真諦。面對種種煩惱,我們不必過于掛在心間,既然煩惱隨風而來,就讓煩惱隨風而逝吧!
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松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后的本來面目:活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
P5-7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