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研究項目“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圍繞“如何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這個核心問題,對科學創新能力的概念、影響科學創新能力的因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分析,並結合中國科學發展的實際,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提升科學創新能力的經驗研究,對中國科學宏觀管理體制與政策、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科學家聲譽的社會評價與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等若干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提出了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供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領域的大學生、研究生、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科研管理人員閱讀和參考。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圍繞“如何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這個核心問題,對科學創新能力的概念、影響科學創新能力的因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分析,並結合中國科學發展的實際,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提升科學創新能力的經驗研究,對中國科學宏觀管理體制與政策、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科學家聲譽的社會評價與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等若干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提出了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供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領域的大學生、研究生、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科研管理人員閱讀和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若干關鍵問題研究(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項目系列叢書》編著者李正風等。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種影響因素相互交織,錯綜復雜。要對這些復雜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選取了其中的若干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希望可以通過關鍵問題的分析,探求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種影響因素相互交織,錯綜復雜。要對這些復雜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選取了其中的若干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希望可以通過關鍵問題的分析,探求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目次
總序
前言
第1章科學創新能力及對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基本評價
1.1對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兩種看法
1.2中國科學創新能力及其評價體系構建
1.3對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
1.4關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總體判斷
第2章提升科學創新能力的國際經驗
2.1國際比較的分析框架
2.2科學創新能力的組織和制度因素
2.3科學創新的政策與管理體系
2.4科學創新的資助體系與資助模式
2.5科學創新的研究組織形式
2.6科學創新的評價體系
2.7科學創新的文化因素: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京都研究傳統
2.8結論與借鑒
第3章中國科學宏觀管理體系的特徵及其問題
3.1影響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宏觀管理問題的調查分析
3.2尋求分析問題的新路徑:科學治理
3.3中國現行科學治理體系的特徵及其對科學創新能力的影響
第4章完善中國科學宏觀管理的政策建議
4.1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
4.2提高科學共同體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3建立公正合理、科學至上的科學評價體系
4.4塑造協同高效、以人為本的科研資助與管理模式
第5章高校科研管理體制與科學創新能力的關係
5.1中國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與問題
5.2中國高校科研管理對科學研究能力的制約
5.3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根源
5.4中國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議
第6章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
6.1大學跨學科研究發展趨勢及其對科學創新能力的影響
6.2大學跨學科研究發展的動力機制與關鍵因素
6.3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模式與科學創新能力
6.4中國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建設與有效運作的實現條件
6.5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議
6.6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設計
第7章科學家聲譽的社會評價與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
7.1科學家的社會角色與科學家的社會聲譽
7.2公眾對科學家聲譽的評價以及對科學的認知
7.3大眾傳媒對科學家聲譽的評價
7.4科研人員對科學家社會角色的自我認知
7.5改善科學家社會評價和科研環境的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前言
第1章科學創新能力及對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基本評價
1.1對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兩種看法
1.2中國科學創新能力及其評價體系構建
1.3對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
1.4關於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總體判斷
第2章提升科學創新能力的國際經驗
2.1國際比較的分析框架
2.2科學創新能力的組織和制度因素
2.3科學創新的政策與管理體系
2.4科學創新的資助體系與資助模式
2.5科學創新的研究組織形式
2.6科學創新的評價體系
2.7科學創新的文化因素: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京都研究傳統
2.8結論與借鑒
第3章中國科學宏觀管理體系的特徵及其問題
3.1影響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宏觀管理問題的調查分析
3.2尋求分析問題的新路徑:科學治理
3.3中國現行科學治理體系的特徵及其對科學創新能力的影響
第4章完善中國科學宏觀管理的政策建議
4.1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
4.2提高科學共同體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3建立公正合理、科學至上的科學評價體系
4.4塑造協同高效、以人為本的科研資助與管理模式
第5章高校科研管理體制與科學創新能力的關係
5.1中國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與問題
5.2中國高校科研管理對科學研究能力的制約
5.3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根源
5.4中國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議
第6章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
6.1大學跨學科研究發展趨勢及其對科學創新能力的影響
6.2大學跨學科研究發展的動力機制與關鍵因素
6.3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模式與科學創新能力
6.4中國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建設與有效運作的實現條件
6.5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議
6.6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發展與科學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設計
第7章科學家聲譽的社會評價與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
7.1科學家的社會角色與科學家的社會聲譽
7.2公眾對科學家聲譽的評價以及對科學的認知
7.3大眾傳媒對科學家聲譽的評價
7.4科研人員對科學家社會角色的自我認知
7.5改善科學家社會評價和科研環境的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2.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產業創新在中國,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等通常被統稱為“科技創新”,這種稱謂有利于表達科學與技術的緊密關系,但很容易使人們混淆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本質差異,進而造成管理制度與政策設計的失當。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些概念作一簡要的對比分析。
(1)科學創新(scienceinnovation或scientificinnovation)主要是指科學領域的創新。科學創新的內涵取決于對“科學”意義的理解。在大科學背景下,人們常從以下四個層面來理解科學的含義:一是關于自然事物及其規律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二是探索自然事物及其規律的理性認知活動;三是以生產科學知識為行為特征的社會事業和社會建制;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因此,“科學創新”不僅包括新規律、新現象的發現等理論中的創新,還包括新科學活動方式的形成、新科學社會體制的建立等與科學相關的創新。科學創新主體既包括科學家和科研機構,還包括政府、社會公眾等科學資助和管理者。
(2)技術創新(technologyinnovation)是一個內涵相對明確的概念。根據熊彼特的定義,企業和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的客體包括技術產品、生產工藝、管理制度等,其結果則表現為新產品的引進、新技術的使用、新市場的開辟、新原材料來源的控制、新工業組織的建立等。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模仿和改進作為最終層次上的兩類創新而并入技術創新定義中。
(3)與科學創新相關的概念還有工程創新和產業創新等,其內涵與特征如表1-1所示,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在大科學背景下,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愈益密切,但不應忽視不同創新類型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不同創新類型發生、發展中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依據。
3.科學創新與知識創新、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源頭創新
(1)知識創新(knowledgeinnovation)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過程。知識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它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內涵上,它既包括系統化的編碼知識這一主體內容,又包括通過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性的隱會知識;外延上,它既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又包括人文社科知識等。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因此,相較于科學創新,知識創新涵蓋的范圍更廣。知識創新內容上不僅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新概念知識的創造、新知識的應用等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創新,還包括文化藝術的創新。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首先,知識創新的成果構成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技術創新的實踐反過來又能不斷拓展知識創新的問題域,并為加速知識創新提供技術手段的支撐。其次,制度創新一方面保證了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成果能在市場利益機制的牽引下良性循環、流動通.;另一方面,制度創新的邊界最終決定于知識與技術的存量,技術變革會直接引致制度邊界的擴大。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中,科學研究成果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促進科學創新并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是知識創新的核心任務之一。
(2)基礎研究(basicresearch)是R&D活動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強調以發現新知識、探究自然規律為特征。基礎研究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1970年OECD提出“基礎研究主要是為獲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而進行的基本探索,..最初的目標不指向某一方面的實際目的”(司托克斯,1999)。此定義中所謂的“基礎研究”主要是指純基礎研究,即那些旨在增進科學知識而與戰略目標和應用目標無涉的研究活動。所謂應用基礎研究,是指“常在被認為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廣泛的科學領域里,探索知識的前沿,一些應用的可能性被認為在中期是可預見的,盡管應用的具體方法目前還不得而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0)。應用基礎研究也是知識取向的,但它與潛在重要領域的技術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總之,純基礎研究主要受好奇心驅動,目的只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短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以及應用其成果于實際問題;應用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但是,無論純基礎研究,還是應用基礎研究,其產出貢獻都具有長期的積累性特征,要求社會必須保護科學的自主性,避免用行政手段干預。
(3)原始創新(originalinnovation)即原始性創新,主要強調研究成果的原創性、獨特性和對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原始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高技術領域和工程領域內的重大創新,而且這種創新都會產生一條新的知識鏈,開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或者形成一種新的產業或產業鏈,并可能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徐冠華(2001)提出:“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做出前人所沒有的發現或發明,推出創新成果。它不是延長一個創新周期,而是開辟新的創新周期和掀起新的創新高潮。原始性創新孕育著科學和技術質的變化和發展,促進人類認識和生產力的飛躍,體現一個民族的智慧及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從自然科學領域來看,原始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高技術領域和工程領域內的重大創新,而且這種創新都會產生一條新的知識鏈,開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或者形成一種新產業鏈,并可能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4)源頭創新(headstreaminnovation)主要強調在科學創新或技術創新活動中“源頭”的作用,即強調其后續性成果或后續性影響的存在。源頭創新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就整個科學技術系統而言,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和源泉,源頭創新就是指基礎研究中的創新。陳宜瑜認為,研究與發展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在這個知識創新活動的鏈條中,基礎研究處于上游,是知識供給的源頭。科技源頭創新,就是指基礎研究的創新;科技源頭創新的能力,就是基礎研究創新的能力。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源頭,這是從“創新的位點”上指出基礎研究創新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二是從基礎研究系統本身來把握“源”與“流”的關系。源頭創新強調創新成果的原創性、超前性和開拓性。源頭創新行為的發生將引發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或以之為基礎的新知識,或導致新知識生產方法的出現。陳宜瑜指出:“源頭創新強調原始性創新。科技源頭創新能力是對創新質量的一種要求,強調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和對科學進步的重要性。它意味著在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引入全新的和根本性的概念,并能導致系統的重大變革。”從第二層含義看,源頭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是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韓宇等,2001)。
源頭創新與原始創新都強調成果的原創性,但二者之間又存在重要區別。源頭創新主要從“源”與“流”的關系角度,強調自身作為“源頭”對于后續研究具有強大的導向和帶動作用,重在強調“創新的位點”;而原始創新著重于成果本身的“獨創性”和“首創性”,重在強調成果新穎的層次性。當然,原始創新成果在知識生產及應用中也可能具有源頭作用,可以為后續研究和應用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因此二者在內涵上也有相當程度的重合。此外,源頭創新主要限于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始性創新發現,而原始創新不僅包括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發明,還包括高技術領域的重大創新等。科學創新與知識創新、源頭創新、原始創新的比較如表1-2所示。
(1)科學創新(scienceinnovation或scientificinnovation)主要是指科學領域的創新。科學創新的內涵取決于對“科學”意義的理解。在大科學背景下,人們常從以下四個層面來理解科學的含義:一是關于自然事物及其規律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二是探索自然事物及其規律的理性認知活動;三是以生產科學知識為行為特征的社會事業和社會建制;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因此,“科學創新”不僅包括新規律、新現象的發現等理論中的創新,還包括新科學活動方式的形成、新科學社會體制的建立等與科學相關的創新。科學創新主體既包括科學家和科研機構,還包括政府、社會公眾等科學資助和管理者。
(2)技術創新(technologyinnovation)是一個內涵相對明確的概念。根據熊彼特的定義,企業和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的客體包括技術產品、生產工藝、管理制度等,其結果則表現為新產品的引進、新技術的使用、新市場的開辟、新原材料來源的控制、新工業組織的建立等。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模仿和改進作為最終層次上的兩類創新而并入技術創新定義中。
(3)與科學創新相關的概念還有工程創新和產業創新等,其內涵與特征如表1-1所示,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在大科學背景下,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愈益密切,但不應忽視不同創新類型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不同創新類型發生、發展中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依據。
3.科學創新與知識創新、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源頭創新
(1)知識創新(knowledgeinnovation)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過程。知識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它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內涵上,它既包括系統化的編碼知識這一主體內容,又包括通過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性的隱會知識;外延上,它既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又包括人文社科知識等。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因此,相較于科學創新,知識創新涵蓋的范圍更廣。知識創新內容上不僅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新概念知識的創造、新知識的應用等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創新,還包括文化藝術的創新。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首先,知識創新的成果構成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技術創新的實踐反過來又能不斷拓展知識創新的問題域,并為加速知識創新提供技術手段的支撐。其次,制度創新一方面保證了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成果能在市場利益機制的牽引下良性循環、流動通.;另一方面,制度創新的邊界最終決定于知識與技術的存量,技術變革會直接引致制度邊界的擴大。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中,科學研究成果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促進科學創新并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是知識創新的核心任務之一。
(2)基礎研究(basicresearch)是R&D活動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強調以發現新知識、探究自然規律為特征。基礎研究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1970年OECD提出“基礎研究主要是為獲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而進行的基本探索,..最初的目標不指向某一方面的實際目的”(司托克斯,1999)。此定義中所謂的“基礎研究”主要是指純基礎研究,即那些旨在增進科學知識而與戰略目標和應用目標無涉的研究活動。所謂應用基礎研究,是指“常在被認為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廣泛的科學領域里,探索知識的前沿,一些應用的可能性被認為在中期是可預見的,盡管應用的具體方法目前還不得而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0)。應用基礎研究也是知識取向的,但它與潛在重要領域的技術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總之,純基礎研究主要受好奇心驅動,目的只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短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以及應用其成果于實際問題;應用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但是,無論純基礎研究,還是應用基礎研究,其產出貢獻都具有長期的積累性特征,要求社會必須保護科學的自主性,避免用行政手段干預。
(3)原始創新(originalinnovation)即原始性創新,主要強調研究成果的原創性、獨特性和對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原始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高技術領域和工程領域內的重大創新,而且這種創新都會產生一條新的知識鏈,開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或者形成一種新的產業或產業鏈,并可能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徐冠華(2001)提出:“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做出前人所沒有的發現或發明,推出創新成果。它不是延長一個創新周期,而是開辟新的創新周期和掀起新的創新高潮。原始性創新孕育著科學和技術質的變化和發展,促進人類認識和生產力的飛躍,體現一個民族的智慧及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從自然科學領域來看,原始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高技術領域和工程領域內的重大創新,而且這種創新都會產生一條新的知識鏈,開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或者形成一種新產業鏈,并可能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4)源頭創新(headstreaminnovation)主要強調在科學創新或技術創新活動中“源頭”的作用,即強調其后續性成果或后續性影響的存在。源頭創新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就整個科學技術系統而言,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和源泉,源頭創新就是指基礎研究中的創新。陳宜瑜認為,研究與發展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在這個知識創新活動的鏈條中,基礎研究處于上游,是知識供給的源頭。科技源頭創新,就是指基礎研究的創新;科技源頭創新的能力,就是基礎研究創新的能力。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源頭,這是從“創新的位點”上指出基礎研究創新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二是從基礎研究系統本身來把握“源”與“流”的關系。源頭創新強調創新成果的原創性、超前性和開拓性。源頭創新行為的發生將引發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或以之為基礎的新知識,或導致新知識生產方法的出現。陳宜瑜指出:“源頭創新強調原始性創新。科技源頭創新能力是對創新質量的一種要求,強調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和對科學進步的重要性。它意味著在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引入全新的和根本性的概念,并能導致系統的重大變革。”從第二層含義看,源頭創新主要是指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是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韓宇等,2001)。
源頭創新與原始創新都強調成果的原創性,但二者之間又存在重要區別。源頭創新主要從“源”與“流”的關系角度,強調自身作為“源頭”對于后續研究具有強大的導向和帶動作用,重在強調“創新的位點”;而原始創新著重于成果本身的“獨創性”和“首創性”,重在強調成果新穎的層次性。當然,原始創新成果在知識生產及應用中也可能具有源頭作用,可以為后續研究和應用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因此二者在內涵上也有相當程度的重合。此外,源頭創新主要限于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始性創新發現,而原始創新不僅包括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發明,還包括高技術領域的重大創新等。科學創新與知識創新、源頭創新、原始創新的比較如表1-2所示。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