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不僅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在學術界存在歧義,即使在政府主導的名錄申報與保護工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同的態度和工作方式。然而,有一點卻是從主管的文化部門到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的,那就是我們所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光榮,但又是艱巨的工作,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一項將影響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今後繼續沿著什麼方向發展的工作,一項可以使我們與世界進行文化對話的工作,意義非常重大,哪怕這種意義今天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位,我們的行動卻在堅定地實行。
名人/編輯推薦
《傳統手工技藝》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書摘/試閱
這種致用利人的造物觀,還強調了人與物之間“人為物本,物因人而用”的合理關系,要求“不以身假物”、“不與物交”、“從而無物累”、“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反對浪費人的智慧和能力去制造供玩樂的無用之物。《尚書·周書·旅獒》中警告說:“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玩物喪志即是人成為非人而異化的一種表現,因此儒家幾乎不言物。所以,在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盡管并沒有完全杜絕“奇技淫巧”,但卻主要體現在宮廷手工藝造物上,那些講求實用功能、關乎民生的民間手工藝生產,才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根本。
二、天人合一的構造觀
中國人一貫認為,天道(自然法則)和人道(人事規律)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際是相通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人將天、地、人并稱“三才”,視自然為“一大生命”,人事為“一小天地”。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人作之物的構造,就理所當然必須與宇宙同形同構。所以,通過觀察那些遺存至今或單純粗獷或精工細作的手工藝造物,我們似乎可感知到存在于宇宙、天地、自然與人的生命、意識之間的信息編碼。
“天人合一”的構造觀,是我國傳統手工藝造物的結構原理。如我國古代建筑從選址布局到規范形制、結構,甚至一磚一瓦的擺砌,都遵循“象天法地”的法則,使建筑成為宇宙、自然的縮影。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