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通史1917-1991(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世界歷史文化叢書
ISBN13:9787552002539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聞一
出版日:2022/12/09
裝訂/頁數:平裝/547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商品簡介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通史(1917-1991)》以追求歷史的原本和真實為職志,以歷史發展的重要進程為線索,以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焦點問題為主題,即從沙皇俄國覆滅、十月革命爆發、蘇俄政權建立、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工業化和集體化時期、蘇聯衛國戰爭、戰後開啟冷戰、美蘇全球爭霸到最後的蘇聯解體,從斯大林、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到最後的戈爾巴喬夫,條理清晰地敘述了1917年至1991年這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即蘇聯的歷史。《俄羅斯通史(1917-1991)》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恢復了過去由於種種原因被隱去的重要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較為完整的面貌,如蘇聯生活的真實狀況等;二是以俄羅斯解密的蘇聯檔案作為闡述的依據;三是富有個人著作的色彩,如作者在每章的篇末對歷史人物、重要事件和焦點問題所作的精彩點評,直奔主題,畫龍點睛,讓人深思,給人啟迪。
作者簡介
聞一,生於193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特聘教授。著有《蘇聯的過去和現在》、《布哈林傳》(合著)、《蘇聯史綱(1917-1937)》(合著)、《蘇聯史綱(1953-1964)》(合著)、《世界史通俗演義:現代卷》(合著)、《走近俄羅斯》、《解體歲月》、《誰為領袖謀劃》、《俄羅斯大特寫》、《重返莫斯科》、《山外青山》、《俄羅斯深處》、《回眸蘇聯》、《凝眸俄羅斯之神》、《走出北高加索》、《凱歌悲壯》、《蘇維埃文化現象隨筆》、《普京之謎——普京和普京的俄羅斯》、《十月革命:陣痛與震盪》、《光榮與夢想-2010年,重讀俄羅斯》、《絕色俄羅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俄羅斯》等,譯著有《蘇聯的工業化:歷史,經驗,問題》、《普京百科》(合譯)、《命運》(四卷本,合譯)等。
名人/編輯推薦
聞一編寫的這本《俄羅斯通史(1917-1991)》脈絡清晰,行文流暢,條理清晰地敘述了俄羅斯歷史發展的進程,生動有致地展現了1917年至1991年這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
《俄羅斯通史(1917-1991)》適讀于大專院校師生、圖書館、廣大讀者,是《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之一,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俄羅斯通史(1917-1991)》適讀于大專院校師生、圖書館、廣大讀者,是《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之一,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序
20世紀伊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俄國十月革命以其爆發的突然性和影響的深遠性令世界震驚,而20世紀將逝21世紀來臨前的蘇聯敗亡又以其解體的瞬息驟降和后果的變幻莫測讓全球動蕩。一個國家在不到百年的時間里發生如此巨大、如此深刻的變化,尤其這一變化是以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和沉降為主要標志的,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前無先例的。20世紀也就因為這種起始和將逝而成為世界歷史進程中獨特的里程碑,它會讓我們這代人和我們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人持續不斷地對這震驚和動蕩的歲月回憶、議論、思索,會讓人們或伏案沉思,下筆千言,或慷慨悲歌,擊節長嘆……
對蘇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解說最初是由蘇聯人自己作出的。那本《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成了對這個國家最權威的,因而也是唯一的解說。盡管大千世界里有著對蘇聯歷史進程的多種多樣、多色彩、多元論的記述,而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蘇聯的認識和對蘇聯歷史的解讀的唯一源泉就是這本《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在那個“以蘇聯為師”、“向蘇聯一邊倒”的火紅年代,這是一種經典的革命解讀,是一種區分革命和反革命的標志。當然,隨著蘇聯的解體,一系列當年被《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隱去的歷史,被社會主義神圣光環所遮掩的歷史,在世人面前顯露了真實的面貌。因此,人們對《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存疑就出現了并隨著蘇聯解體以及其后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而增多和深化。
在當今的俄羅斯,對于蘇聯歷史的解讀和對于蘇聯解體的總結,論著連篇,觀點百出。在數以百千計的,并且結論如水火般相異的論著中,卻有兩個幾乎相同的特點:一是都以蘇聯解密檔案為其基礎,盡管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檔案作出不同的解說,盡管會對同一問題運用不同的檔案資料加以分析;二是都以對斯大林的評價為核心作為標志來評價蘇聯的整個歷史進程,反對斯大林者,把蘇聯歷史說得一團糟,擁護斯大林者,把蘇聯歷史說得美妙無比。不過,所有這些論著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還是幾乎遠不可及的東西,沒有多少人能去接觸到它們,更不用說去認真地閱讀了。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自己對蘇聯史的解讀和對蘇聯解體的分析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并隨之出現了新的趨勢。這新趨勢的特點有如下幾點:一是,根據我們所能接觸到和利用到的蘇聯解密檔案寫出了相當數量的專題論文和專題論著,一些多卷本的《蘇聯史》也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之中;二是,對俄羅斯當今解密和出版的蘇聯檔案加以引進并解讀,而這種引進和解讀使更多的讀者對蘇聯的歷史真相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三是,翻譯出版了一兩本《蘇聯史》或者叫《二十世紀俄國史》的論著,但在這種引進出版物中卻帶有引進出版者自身的強烈政治色彩。和俄羅斯的情況幾乎一樣(只不過我們的這種對立色彩更濃烈一些),我們的蘇聯史研究者和翻譯工作者在引進和利用俄羅斯的論著時也有這樣的趨勢:贊成斯大林路線者,引進和利用的大多是俄羅斯贊成斯大林路線者的論著,批評斯大林路線者,引進和利用的大多是俄羅斯批評斯大林路線者的論著。然而,把某種版本的論著看作是俄羅斯當今惟一的、統一的,甚至是官方的對蘇聯史和蘇聯解體的解讀和看法,這顯然是有誤差的,或者說是有某種偏見的。
更為令人關注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本我國蘇聯史研究者個人的、表述自己意見和成果的一卷本《蘇聯史》。這種情況是與我們有如此眾多的研究者和讀者都對蘇聯有著特殊關注這種情況不相符合的。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即使他們對蘇聯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也不可能去博覽群書,也不可能埋頭于浩瀚的文字中去尋求他們需要的答案。我們生活在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一個急思、急辨、急解的歲月之中,因此,一本書的作用要遠比多卷本書的作用來得更直接、更實際、更有效。我之所以強調“一卷本”《蘇聯史》,是因為我有種切身的體會。近年來,我在一些大學講授蘇聯史和俄羅斯當代問題,我所碰到的最特出的問題是,聽講者對蘇聯歷史的了解少得可憐。例如,談十月革命,只知道列寧和斯大林,而列寧和斯大林干什么卻不知道。如果說,十月革命中還有個不應被忘卻的人——托洛茨基,那就得從頭講起。所以,聽講者和他們的老師都常常感嘆:“要有一本蘇聯史就好了!”最近連續3年,我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開了兩門課程——《歷史進程中的俄羅斯文化》和《當代俄羅斯》。聽講者人眾,但也碰到類似的問題。什么人?什么事?為什么?怎么來的?結果怎樣?一連串的問題接踵而至。所以,學生們常問:“能有一本蘇聯史的參考書嗎?”
于是,能有一本一卷本的蘇聯史的想法就越來越經常地縈繞于我的心頭。終于有一天,當我自認為可以來寫一本一卷本的蘇聯史時,我首先開始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能不能按照我過去自己讀過、利用過和寫過的蘇聯史的寫法來寫我的一卷本蘇聯史。考慮再三,我認為不行。原因很簡單,一是,曾經有過的蘇聯史大都是“指令計劃”的結果,都是主編制下的“集體創作”,作者們陳述的不一定是自己的意見,但一定要傳達自上而下的既定觀點。二是,因此,歷史的陳述不是以事實為主線,而是以論述為主線,以論帶史,以論代史。人們之所以需要歷史,是因為需要既定的結論,或者說所需要的是符合某些政策的理論。三是,歷史舞臺上的中心人物不是那些曾經活躍在這個舞臺上的人物,而是被精選出來的人物,是那些得到陳述歷史的人所承認和肯定的人物,而那些不被承認和肯定的人物則被注銷于正史之外。歷史成了不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歷史成了一張張宣傳畫,一連串的鼓動口號。
因此,我想,首先,這個一卷本蘇聯史應該寫出我所了解的蘇聯歷史、我對蘇聯進程的看法、我幾十年來在蘇聯歷史研究上的成果與心得。總之,我想寫我自己想說的話、自己在思考的問題和自己已經得出的某些結論。其次,我歷來有個想法,所謂歷史首先就是人和事,所謂歷史學,首先不是理論,而是史實。沒有人和事件,就沒有歷史;沒有史實,所有的理論都會蒼白無力。再次,對歷史的陳述不能做“八股”文章,不能采用“結論在先+實例補充+語錄引用+尾聲套話”的模式。歷史的鮮活就在于歷史人物的鮮活和歷史事件的鮮活,在于歷史本身的鮮活。
因為是一卷本蘇聯史,所以不可能將蘇聯74年進程中的所有事件和所有人物都羅列出來,因此必須摘其要者,所謂要者,就是這些事件和人物是陳述歷史時必不可少的。而這些事件就有“光明面”和“陰暗面”,而人物就有領袖和英雄與敵人和壞蛋之別。由于只寫“光明面”、領袖和英雄,忌諱“陰暗面”、敵人和壞蛋,蘇聯歷史就顯得單薄、支離破碎,甚至矯揉造作,從而使“光明面”不見其耀眼的光芒,領袖和英雄不見其睿智和偉大。因此,二分法而非單打一成了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主要寫作方法。
歷史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精彩絕倫的進程。枯燥兩字是永遠和歷史絕緣的。恢復歷史本身的色彩和精彩應是每個為歷史作傳的人該做的事。而74年蘇聯歷史的色彩和精彩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少見的。因此,“八股”文章和套話不可能使這74年的歷史有色彩和精彩。我在這本一卷本蘇聯史中追求的是怎樣把話說得讓讀者明白、易懂并感興趣。至于說,讀者能對書中的文字表示欣賞,那就不是我所奢望的了。
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我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寫作方法和全書的結構:一是全書以陳述歷史事實為主線,當年的事件是怎樣的,就怎樣陳述。原本和真實是追求的惟一目的。在陳述中基本上不表述我對這些事件和人物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在每章的篇末附加了一個“作者點評”,在這個點評里,我就該章的某個問題表述我個人的看法,作為與讀者在某種程度上的一個交流。點評的文字有長有短,但大都在1 500字左右。正文的文字也是有長又短,沒有了那種按章、按節、按目平均文字的痕跡。
二是,將過去由于種種原因被隱去、被忽略的事件和人物恢復了過來。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這些事件和人物被隱去和被忽略正是因為它們和他們的重要性。比如說,蘇聯土地上的民族問題、社會主義建設中日積月累的問題、領導人權力過度集中所帶來的危害、蘇聯生活的真實狀況,等等。
三是,全書以俄羅斯解密的蘇聯檔案作為思考和寫作的基礎。最近十幾年來,我有幸有不少機會接觸到蘇聯解密檔案。最早是我和沈志華先生在我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立了一個《蘇聯解密檔案》的課題項目,我們曾兩次去俄羅斯收集這些檔案,回國后組織翻譯(這個原本是所的項目,后來因為種種難以解釋的原因轉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項目,一系列領導人成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我旋即退出了這個項目)。盡管如此,我個人對蘇聯解密檔案的追索和查詢卻從此沒有中斷過,這也成了我今日能寫成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最堅實的基礎。
雖然有上述追求,我自己也是盡力要寫得富有色彩和精彩,但我畢竟如一些評者所說的是“學院派”出身,以及其他種種政治、社會原因,所以我仍不能完全擺脫習慣的“八股”文章之風,還不能自由地去體現這種色彩和精彩。所以,當這本書即將付印,我重讀書稿時,有時也不免為書中的新舊雜陳、色彩與灰暗的并列,精彩與平庸的較勁而汗顏。因此,我想說的是,這畢竟是一本我個人的俄羅斯通史——蘇聯史,它的不完善、缺點誤差肯定是會有的。哪個學者敢說自己的著作沒有任何“硬傷”呢?我更不敢說。但愿識者、長者、智者匡正之。
我的這本書是寫給我的學生、讀者看的,是我完成的對他們寫一本一卷本蘇聯史的許諾。我希望他們能從我這本書中對逝去的蘇聯有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和認識。年輕人對俄羅斯這個國家的過去,對蘇聯有個較為清楚的了解,這對于我國和俄羅斯的戰略伙伴協作關系,對于中俄兩國世代的友好交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我的這本書只是對這個偉業的一點幾乎微不足道的工作。我的這本書也是寫給我的同行們的,他們會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思考和創作的閃光之點,當然,也毋庸置疑地會找到與我爭辯的材料,如果為真理而能平等地對簿于學堂之上,寬容地爭端于紙墨筆硯之間,這對于一個學者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我希望著,我也期待著。 由于本書篇幅所限,我沒有像一般論著那樣詳細地作引文的注釋,只是將我引用過的檔案資料集、文集和論著的目錄列述于書末。我歷來有一種看法,那就是無論巨著還是短篇都沒有必要連篇累牘地作引文的注釋。現在,無論是學者,還是讀者都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讀那些中外文混雜的注。說來也羞愧,我自己就不大去讀這些注,我也從不以這些注來評說這些文章和專著的高質量或低水平。現在,有些論著的注釋比論著本身還要長,讓人看來不免有夸耀知識淵博和閱讀過眾之嫌。不過,這些話可能觸犯了某些神圣的法則和權威了。不過,我在這里還是要對我在本書中使用過資料的有關作者和編輯者表示誠摯的謝意。我是站在這些大家的肩上不絕往上攀登的后來者。
《俄羅斯通史(1917—1991)》只是《俄羅斯通史》的一部分,當還應有《俄羅斯通史(遠古至1917)》和《俄羅斯通史(1991—2011)》部分。我努力著,我期望著有一天也能與讀者見面。最后,我想說的是,我這本《俄羅斯通史》是我一人的力量完成的,我實在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也來獨立完成更多的學術著作。我們不應聽一個聲音,還應聽多種聲音。只有個人創作的繁榮,才會有集體創作的輝煌與傳世。但愿如此!
聞 一
2013年3月于北京南橫陋室
對蘇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解說最初是由蘇聯人自己作出的。那本《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成了對這個國家最權威的,因而也是唯一的解說。盡管大千世界里有著對蘇聯歷史進程的多種多樣、多色彩、多元論的記述,而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蘇聯的認識和對蘇聯歷史的解讀的唯一源泉就是這本《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在那個“以蘇聯為師”、“向蘇聯一邊倒”的火紅年代,這是一種經典的革命解讀,是一種區分革命和反革命的標志。當然,隨著蘇聯的解體,一系列當年被《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隱去的歷史,被社會主義神圣光環所遮掩的歷史,在世人面前顯露了真實的面貌。因此,人們對《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存疑就出現了并隨著蘇聯解體以及其后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而增多和深化。
在當今的俄羅斯,對于蘇聯歷史的解讀和對于蘇聯解體的總結,論著連篇,觀點百出。在數以百千計的,并且結論如水火般相異的論著中,卻有兩個幾乎相同的特點:一是都以蘇聯解密檔案為其基礎,盡管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檔案作出不同的解說,盡管會對同一問題運用不同的檔案資料加以分析;二是都以對斯大林的評價為核心作為標志來評價蘇聯的整個歷史進程,反對斯大林者,把蘇聯歷史說得一團糟,擁護斯大林者,把蘇聯歷史說得美妙無比。不過,所有這些論著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還是幾乎遠不可及的東西,沒有多少人能去接觸到它們,更不用說去認真地閱讀了。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自己對蘇聯史的解讀和對蘇聯解體的分析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并隨之出現了新的趨勢。這新趨勢的特點有如下幾點:一是,根據我們所能接觸到和利用到的蘇聯解密檔案寫出了相當數量的專題論文和專題論著,一些多卷本的《蘇聯史》也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之中;二是,對俄羅斯當今解密和出版的蘇聯檔案加以引進并解讀,而這種引進和解讀使更多的讀者對蘇聯的歷史真相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三是,翻譯出版了一兩本《蘇聯史》或者叫《二十世紀俄國史》的論著,但在這種引進出版物中卻帶有引進出版者自身的強烈政治色彩。和俄羅斯的情況幾乎一樣(只不過我們的這種對立色彩更濃烈一些),我們的蘇聯史研究者和翻譯工作者在引進和利用俄羅斯的論著時也有這樣的趨勢:贊成斯大林路線者,引進和利用的大多是俄羅斯贊成斯大林路線者的論著,批評斯大林路線者,引進和利用的大多是俄羅斯批評斯大林路線者的論著。然而,把某種版本的論著看作是俄羅斯當今惟一的、統一的,甚至是官方的對蘇聯史和蘇聯解體的解讀和看法,這顯然是有誤差的,或者說是有某種偏見的。
更為令人關注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本我國蘇聯史研究者個人的、表述自己意見和成果的一卷本《蘇聯史》。這種情況是與我們有如此眾多的研究者和讀者都對蘇聯有著特殊關注這種情況不相符合的。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即使他們對蘇聯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也不可能去博覽群書,也不可能埋頭于浩瀚的文字中去尋求他們需要的答案。我們生活在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一個急思、急辨、急解的歲月之中,因此,一本書的作用要遠比多卷本書的作用來得更直接、更實際、更有效。我之所以強調“一卷本”《蘇聯史》,是因為我有種切身的體會。近年來,我在一些大學講授蘇聯史和俄羅斯當代問題,我所碰到的最特出的問題是,聽講者對蘇聯歷史的了解少得可憐。例如,談十月革命,只知道列寧和斯大林,而列寧和斯大林干什么卻不知道。如果說,十月革命中還有個不應被忘卻的人——托洛茨基,那就得從頭講起。所以,聽講者和他們的老師都常常感嘆:“要有一本蘇聯史就好了!”最近連續3年,我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開了兩門課程——《歷史進程中的俄羅斯文化》和《當代俄羅斯》。聽講者人眾,但也碰到類似的問題。什么人?什么事?為什么?怎么來的?結果怎樣?一連串的問題接踵而至。所以,學生們常問:“能有一本蘇聯史的參考書嗎?”
于是,能有一本一卷本的蘇聯史的想法就越來越經常地縈繞于我的心頭。終于有一天,當我自認為可以來寫一本一卷本的蘇聯史時,我首先開始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能不能按照我過去自己讀過、利用過和寫過的蘇聯史的寫法來寫我的一卷本蘇聯史。考慮再三,我認為不行。原因很簡單,一是,曾經有過的蘇聯史大都是“指令計劃”的結果,都是主編制下的“集體創作”,作者們陳述的不一定是自己的意見,但一定要傳達自上而下的既定觀點。二是,因此,歷史的陳述不是以事實為主線,而是以論述為主線,以論帶史,以論代史。人們之所以需要歷史,是因為需要既定的結論,或者說所需要的是符合某些政策的理論。三是,歷史舞臺上的中心人物不是那些曾經活躍在這個舞臺上的人物,而是被精選出來的人物,是那些得到陳述歷史的人所承認和肯定的人物,而那些不被承認和肯定的人物則被注銷于正史之外。歷史成了不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歷史成了一張張宣傳畫,一連串的鼓動口號。
因此,我想,首先,這個一卷本蘇聯史應該寫出我所了解的蘇聯歷史、我對蘇聯進程的看法、我幾十年來在蘇聯歷史研究上的成果與心得。總之,我想寫我自己想說的話、自己在思考的問題和自己已經得出的某些結論。其次,我歷來有個想法,所謂歷史首先就是人和事,所謂歷史學,首先不是理論,而是史實。沒有人和事件,就沒有歷史;沒有史實,所有的理論都會蒼白無力。再次,對歷史的陳述不能做“八股”文章,不能采用“結論在先+實例補充+語錄引用+尾聲套話”的模式。歷史的鮮活就在于歷史人物的鮮活和歷史事件的鮮活,在于歷史本身的鮮活。
因為是一卷本蘇聯史,所以不可能將蘇聯74年進程中的所有事件和所有人物都羅列出來,因此必須摘其要者,所謂要者,就是這些事件和人物是陳述歷史時必不可少的。而這些事件就有“光明面”和“陰暗面”,而人物就有領袖和英雄與敵人和壞蛋之別。由于只寫“光明面”、領袖和英雄,忌諱“陰暗面”、敵人和壞蛋,蘇聯歷史就顯得單薄、支離破碎,甚至矯揉造作,從而使“光明面”不見其耀眼的光芒,領袖和英雄不見其睿智和偉大。因此,二分法而非單打一成了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主要寫作方法。
歷史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精彩絕倫的進程。枯燥兩字是永遠和歷史絕緣的。恢復歷史本身的色彩和精彩應是每個為歷史作傳的人該做的事。而74年蘇聯歷史的色彩和精彩在世界現代史上也是少見的。因此,“八股”文章和套話不可能使這74年的歷史有色彩和精彩。我在這本一卷本蘇聯史中追求的是怎樣把話說得讓讀者明白、易懂并感興趣。至于說,讀者能對書中的文字表示欣賞,那就不是我所奢望的了。
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我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寫作方法和全書的結構:一是全書以陳述歷史事實為主線,當年的事件是怎樣的,就怎樣陳述。原本和真實是追求的惟一目的。在陳述中基本上不表述我對這些事件和人物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在每章的篇末附加了一個“作者點評”,在這個點評里,我就該章的某個問題表述我個人的看法,作為與讀者在某種程度上的一個交流。點評的文字有長有短,但大都在1 500字左右。正文的文字也是有長又短,沒有了那種按章、按節、按目平均文字的痕跡。
二是,將過去由于種種原因被隱去、被忽略的事件和人物恢復了過來。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這些事件和人物被隱去和被忽略正是因為它們和他們的重要性。比如說,蘇聯土地上的民族問題、社會主義建設中日積月累的問題、領導人權力過度集中所帶來的危害、蘇聯生活的真實狀況,等等。
三是,全書以俄羅斯解密的蘇聯檔案作為思考和寫作的基礎。最近十幾年來,我有幸有不少機會接觸到蘇聯解密檔案。最早是我和沈志華先生在我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立了一個《蘇聯解密檔案》的課題項目,我們曾兩次去俄羅斯收集這些檔案,回國后組織翻譯(這個原本是所的項目,后來因為種種難以解釋的原因轉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項目,一系列領導人成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我旋即退出了這個項目)。盡管如此,我個人對蘇聯解密檔案的追索和查詢卻從此沒有中斷過,這也成了我今日能寫成這本一卷本蘇聯史的最堅實的基礎。
雖然有上述追求,我自己也是盡力要寫得富有色彩和精彩,但我畢竟如一些評者所說的是“學院派”出身,以及其他種種政治、社會原因,所以我仍不能完全擺脫習慣的“八股”文章之風,還不能自由地去體現這種色彩和精彩。所以,當這本書即將付印,我重讀書稿時,有時也不免為書中的新舊雜陳、色彩與灰暗的并列,精彩與平庸的較勁而汗顏。因此,我想說的是,這畢竟是一本我個人的俄羅斯通史——蘇聯史,它的不完善、缺點誤差肯定是會有的。哪個學者敢說自己的著作沒有任何“硬傷”呢?我更不敢說。但愿識者、長者、智者匡正之。
我的這本書是寫給我的學生、讀者看的,是我完成的對他們寫一本一卷本蘇聯史的許諾。我希望他們能從我這本書中對逝去的蘇聯有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和認識。年輕人對俄羅斯這個國家的過去,對蘇聯有個較為清楚的了解,這對于我國和俄羅斯的戰略伙伴協作關系,對于中俄兩國世代的友好交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我的這本書只是對這個偉業的一點幾乎微不足道的工作。我的這本書也是寫給我的同行們的,他們會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思考和創作的閃光之點,當然,也毋庸置疑地會找到與我爭辯的材料,如果為真理而能平等地對簿于學堂之上,寬容地爭端于紙墨筆硯之間,這對于一個學者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我希望著,我也期待著。 由于本書篇幅所限,我沒有像一般論著那樣詳細地作引文的注釋,只是將我引用過的檔案資料集、文集和論著的目錄列述于書末。我歷來有一種看法,那就是無論巨著還是短篇都沒有必要連篇累牘地作引文的注釋。現在,無論是學者,還是讀者都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讀那些中外文混雜的注。說來也羞愧,我自己就不大去讀這些注,我也從不以這些注來評說這些文章和專著的高質量或低水平。現在,有些論著的注釋比論著本身還要長,讓人看來不免有夸耀知識淵博和閱讀過眾之嫌。不過,這些話可能觸犯了某些神圣的法則和權威了。不過,我在這里還是要對我在本書中使用過資料的有關作者和編輯者表示誠摯的謝意。我是站在這些大家的肩上不絕往上攀登的后來者。
《俄羅斯通史(1917—1991)》只是《俄羅斯通史》的一部分,當還應有《俄羅斯通史(遠古至1917)》和《俄羅斯通史(1991—2011)》部分。我努力著,我期望著有一天也能與讀者見面。最后,我想說的是,我這本《俄羅斯通史》是我一人的力量完成的,我實在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也來獨立完成更多的學術著作。我們不應聽一個聲音,還應聽多種聲音。只有個人創作的繁榮,才會有集體創作的輝煌與傳世。但愿如此!
聞 一
2013年3月于北京南橫陋室
目次
序言第一章 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一、大雪封路糧斷絕,尼古拉二世和羅將柯,罷工和鎮壓二、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工兵代表蘇維埃,兵諫和沙皇退位三、臨時政府成立,沙皇一家被拘禁,兩個政權並存,列寧回國四、臨時聯合政府,打倒10個資本家部長,克倫斯基下令鎮壓作者點評第二章 十月革命一、最後的臨時政府,科爾尼洛夫“逼宮”,蘇維埃的布爾什維克化二、布爾什維克必須奪權,第三屆臨時聯合政府,“兩個知名的布爾什維克”三、克倫斯基負隅頑抗,攻打冬宮之路,十月革命的勝利四、工農臨時政府的成立,自上而下的政權五、克倫斯基的逃亡,政權正處在火山上作者點評第三章 蘇維埃政權的最初年代一、監督和計算,怠工和鎮壓二、反對蘇維埃政權力量的集結,改組政府三、解散立憲會議,裡托夫斯克一布列斯特和談四、遷都莫斯科,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五、國內戰爭,紅色恐怖,決定性的1919年,蘇俄-波蘭戰爭作者點評第四章 國內戰爭時期的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一、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工業的國有化二、“將蘇維埃共和國變為軍營”,百萬大軍要武器三、斯大林南下征糧,“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武裝征糧四、難忘的1919年,餘糧徵集,“紅軍供應”五、“赤衛隊進攻”,一長制,統一分配,“戰時共產主義”六、不同的聲音,政教分離,為俄羅斯革命豎立紀念碑作者點評第五章 轉向新經濟政策一、國家利益至上,餘糧徵集的實質,蘇維埃俄國再次面臨危機二、“安東諾夫匪幫”,坦波夫農民起義,圖哈切夫斯基鎮壓三、水兵發難,“喀琅施塔得叛亂”,圖哈切夫斯基再披掛,烏赫塔集中營四、俄共(布)十大,改行實物稅,3月21日法令五、新經濟政策,租讓,私營商業,拉帕洛協定六、高爾基、美國和饑荒,沒收教會財產七、書籍審查,“工會問題”的爭論,驅逐知識分子,新的書記處八、斯大林的“自治化”計劃,列寧堅持要“平等聯盟”,蘇聯的成立作者點評第六章 直接工業化時期一、最後的列寧,列寧墓,為權力開始爭鬥二、銷售危機,振興軍工,難忘的1924年三、德國人幫助建工廠,斯大林最初的想法四、“新反對派”,改名為“聯共(布)”,“高速和加速”的勝利五、“打擊季諾維也夫集團”,解除車臣、印古什和塔吉斯坦武裝六、動員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的控制數字很緊”七、“C一30”計劃,“貢賦”,“托季聯盟”,托洛茨基被逐出境八、遠離莫斯科的地方,白海一波羅的海運河,憑證供應制九、第二個五年計劃,斯達漢諾夫運動作者點評第七章 農業全盤集體化時期一、來自農村的信件,到“土地科去”,專家的意見二、收購危機,“帶有習慣性征糧粗話的大行動”,斯大林去西伯利亞三、沙赫特事件,斯大林和布哈林,1928年7月四、對富農的剝奪,全盤集體化,《大轉變的一年》五、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3-5%的平均數六、“特殊移民村”,集體農莊,歉收,保衛國家財產七、瓦維洛夫和李森科作者點評第八章 30年代:蘇聯建成社會主義一、勞改營,“工業党”,阿利盧耶娃自殺及其他二、基洛夫被暗殺三、日丹諾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葉若夫,斯大林的光榮四、減輕刑罰,改造莫斯科,歌舞昇平,蘇聯建成社會主義五、亞戈達和葉若夫,斯大林和奧爾忠尼啟則,“大清洗”作者點評第九章 衛國戰爭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蘇芬戰爭二、波蘭戰俘,卡廷森林,從西部邊界移民三、40年代初的蘇聯經濟、軍事和領導人,邊界陳兵四、1941年6月22日,疏散,斯大林廣播演說,蘇聯戰俘五、英雄卓婭,莫斯科遭轟炸,“潘菲洛夫戰士”,戰時經濟六、血戰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列�格勒被圍900天七、恢復軍銜,宗教,民族,潛在的“第五縱隊”八、跨出國界,丘吉爾的密函,雅爾塔會議,攻克柏林,勝利作者點評第十章 戰後蘇聯一、戰後初年,改組,經濟轉軌,斯大林“個人崇拜”的膨脹二、原子彈和火箭武器的研製,“卡拉什尼科夫”自動射擊武器三、對德國的爭奪,富爾敦的“鐵幕”,馬歇爾計劃,兩個陣營,“冷戰”四、經濟:回到戰前軌道,1946-1947年大饑荒,發行新盧布五、集體農莊,又一次遷移,赫魯曉夫的上升六、《星》和《列�格勒》,“榮譽法庭”,“克一羅”製劑,防止滲透七、將軍們,李森科和日丹諾夫,列�格勒反黨集團,最後的案件八、第四個五年計劃,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沿著既定路線前進作者點評第十一章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一、斯大林的彌留時分二、貝利亞採取行動三、對貝利亞的反擊四、馬林科夫的施政綱領,為“列�格勒反黨集團案”平反,馬林科夫下臺五、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格魯吉亞事件,“特殊移民”的回歸,饋贈克裡米亞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對日關係正常化,裁軍七、“解凍”和法捷耶夫自殺,《日瓦戈醫生》,最後一個“反黨集團”,朱可夫的失敗八、墾荒和農業拖拉機站,工業生產和改革,“工業黨”和“農業黨”九、柏林牆的建成,提高物價,新切爾卡斯克事件,用導彈再決雌雄作者點評第十二章 從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羅波夫一、赫魯曉夫退休,蘇共中央10月全會,勃列日涅夫執政二、集體領導,改革的回歸,經濟改革,蘇共二十三大三、獎章和榮譽,盛世和異見,意識形態問題,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案件四、杜布切克執政,“布拉格之春”,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五、蘇聯人民的反映,未經檢查的出版物,薩哈羅夫和索爾仁尼琴六、蘇聯和美國的爭奪與緩和:“援助”,越南戰爭,和平共處七、蘇共二十四大,“發達社會主義”,身兼二職,1977年憲法八、阿富汗——可能的“盟國”,艱難的決策,兵發喀布爾九、勃列日涅夫的遺產,艱難的15個月,安德羅波夫去世作者點評第十三章 最後的戈爾巴喬夫,最後的蘇聯一、契爾年科去世,1985年3月11日二、4月中央全會,“加速發展”戰略,重組領導班子三、反酗酒鬥爭,蘇共二十七大,切爾諾貝利核發電站事故四、改革,公開性,批評“禁區”,葉利欽開始較量五、平反,國營企業法,戈爾巴喬夫與世界,《改革與新思維》六、民族紛爭之火:哈薩克,納戈爾諾一卡拉巴赫七、安德烈耶娃和改革,第十九次全蘇黨代會,蘇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八、經濟危機,民族危機,兵撤阿富汗九、新思維在行動,立陶宛脫離蘇聯,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十、全民公決,“8.19”事件,新奧加廖沃會談,蘇聯解體作者點評參考資料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