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白象文叢.寬懷:一誠法師談人生》中,一誠法師用利落精到的語言為迷航的人開示智慧,結合人們在工作、事業、生活、感情、為人處世等方面遇到的困惑,為這個浮躁多變的世界裡內心動盪不安的人們,開出一劑安頓身心的良藥,引導我們修出一顆好心,修出一份寬懷。
作者簡介
一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任真如禪寺方丈。後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200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有《以戒為師》、《雲居山新志》等書。一誠法師以戒為師,以和為尚,一生苦修,致力於建設佛學院、寺廟,育才興教,堅持“人間佛教”的精神慈悲濟世,弘法足跡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當高的威望。
名人/編輯推薦
《寬懷:一誠法師談人生》編輯推薦:人來世上走一遭,不是為了享樂,也不是為了承受痛苦,而是為了完成自我和人生。在一誠法師眼中,人生好比一場修行,修行中的苦,需要安然接納;修行中的樂,則需要淡然品嘗。重要的是去行,去做,無論過程如何、結果如何,都能心無掛礙。
序
天上地下的蜷飛蠕動,花鳥魚蟲都有它們自己的成長、生存、活動的規律。就像竹子樹木,它們總是向天上長;春天到了就要采茶葉,以春天的芽頭為最好,過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了規律、規則,世間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社會的人群也是這樣,有法律法規、有規定規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與和諧,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樂。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世界不知道要變成什么樣子。過去在古代,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人和人之間也不復雜,不像現在社會問題如此多。那時候,無論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聽長輩的,吩咐一聲照辦即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如何做,簡單得多。
現在社會發展飛快,火車、飛機、火箭、軍艦,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錦,江南草長。如果這里不守規矩,大家沒有共同的章法,世界豈不是亂套。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說世界是個大圈子,那么每個集體、每個單位就是小圈子。雖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規則不太一樣,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葉和一個世界、一個佛土都需要規則和規范,就這一點來說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規矩,這就是戒律,有戒律開始才有緣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雖然很小,戒律卻很博大,這就是胸懷,懷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總結如下:
第一,要有承擔。什么都能接納,智慧就會慢慢地生出來,到了外面無論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為師。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要會克制自己,滅除過分的妄想,思想行動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會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懷就是這樣被煉成的。
第四,經常懺悔。犯了錯誤,無論是糟蹋自己還是不利別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懺悔,心中的正能量就會不斷攀升,減少自己再犯錯的幾率。
第五,心中清凈。你不動如來,別人如何都不能動搖你,你的智慧于當下這刻打開,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諸般煩惱,心寬體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這個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講,和尚講也是一樣。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變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還要提得起。心胸就是從這里來的。
世上雜相萬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著如上所言,便沒有那些煩惱、痛苦,沒有貪嗔癡,沒有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既無雜相,心自輕安。
一誠法師
2013.2.3
社會的人群也是這樣,有法律法規、有規定規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與和諧,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樂。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世界不知道要變成什么樣子。過去在古代,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人和人之間也不復雜,不像現在社會問題如此多。那時候,無論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聽長輩的,吩咐一聲照辦即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如何做,簡單得多。
現在社會發展飛快,火車、飛機、火箭、軍艦,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錦,江南草長。如果這里不守規矩,大家沒有共同的章法,世界豈不是亂套。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說世界是個大圈子,那么每個集體、每個單位就是小圈子。雖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規則不太一樣,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葉和一個世界、一個佛土都需要規則和規范,就這一點來說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規矩,這就是戒律,有戒律開始才有緣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雖然很小,戒律卻很博大,這就是胸懷,懷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總結如下:
第一,要有承擔。什么都能接納,智慧就會慢慢地生出來,到了外面無論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為師。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要會克制自己,滅除過分的妄想,思想行動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會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懷就是這樣被煉成的。
第四,經常懺悔。犯了錯誤,無論是糟蹋自己還是不利別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懺悔,心中的正能量就會不斷攀升,減少自己再犯錯的幾率。
第五,心中清凈。你不動如來,別人如何都不能動搖你,你的智慧于當下這刻打開,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諸般煩惱,心寬體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這個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講,和尚講也是一樣。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變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還要提得起。心胸就是從這里來的。
世上雜相萬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著如上所言,便沒有那些煩惱、痛苦,沒有貪嗔癡,沒有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既無雜相,心自輕安。
一誠法師
2013.2.3
目次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做一個明白人把心擺在哪裡最好心清淨了,智慧就來了有信心是對自己的仁慈怎樣把自己看好人生十問,自省安樂沒有力量認錯的人,只能原地踏步善用內在能量心以簡單為主,一門心思才成事有好的心態就有好的行為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千年鐵樹都能開花,還有什麼事做不成有大企圖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心裡放不下,是因為不想放下不能求到就隨他去佛不能直接給你什麼心寬待人,量大處事像海綿一樣虛心誰也不比誰特殊能勸說別人,也聽得進別人勸說對上恭恭敬敬,對下好言好語收拾輕視心和厭惡心多給別人一點空間和尊重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化解干戈常自在爭論經久不息時,最好的方法是諒解不好的事自己多承擔遇謗要忍得住不要聽到好話就歡喜,聽到壞話就苦惱只記住別人對你的好不以怨報怨化解干戈常自在,獨留玉帛耀長空予人以樂,解人之苦慈是予人以樂,悲是解人之苦智慧處事,慈悲待人惡來了可以用善來對待對所有生物都關懷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以愛去溫暖,以力來折服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給是樂,受是苦有條件、有代價的給予是一種痛苦一根針、一棵草也是施予給是樂,受是苦時刻想著付出太少、努力太少被需要是最好的價值為了什麼而佈施面多饅頭大,施多福亦多無雜相,把日子好好過白天吃飯,晚上睡倒執著於做事,而不是執著於煩惱不為過去懊悔,不為未來擔憂而今正好念彌陀平平常常,直直行去常思當下立足的地方若是腳跟點地漢,何妨信步即登臨日子不好好過,就是折騰短促人生的活法停一停,化熱惱為清涼化熱惱為清涼忙碌過光陰,辛苦為誰忙看了用了就放下靜坐一須臾慢慢來,急不得花一天時間為自己開脫跳到圈外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放下負面情緒,堅定從容地去做事張弛有度,緩急有節放下了垃圾,提起了自在不能坦然面對富有,就是貧窮心完全被數字迷住,幸福就消失了名利不值得低三下四窮得連安寧的心都失去要放得下人生的“金缽”把握得住不要見到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有財富不浪費,沒有財富不抱怨臭名遠揚過貧民的生活什麼都不癡迷知足才能享受福報需求簡單一點得來不易的衣食受用合適就行,夠用就好清貧的生活,你會更安心沒有,也是好養生大法:內心明朗平和……
書摘/試閱
小序
天上地下的蜷飛蠕動,花鳥魚蟲都有它們自己的成長、生存、活動的規律。就像竹子樹木,它們總是向天上長;春天到了就要采茶葉,以春天的芽頭為最好,過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了規律、規則,世間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社會的人群也是這樣,有法律法規、有規定規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與和諧,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樂。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世界不知道要變成什么樣子。過去在古代,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人和人之間也不復雜,不像現在社會問題如此多。那時候,無論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聽長輩的,吩咐一聲照辦即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如何做,簡單得多。
現在社會發展飛快,火車、飛機、火箭、軍艦,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錦,江南草長。如果這里不守規矩,大家沒有共同的章法,世界豈不是亂套。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說世界是個大圈子,那么每個集體、每個單位就是小圈子。雖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規則不太一樣,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葉和一個世界、一個佛土都需要規則和規范,就這一點來說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規矩,這就是戒律,有戒律開始才有緣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雖然很小,戒律卻很博大,這就是胸懷,懷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總結如下:
第一,要有承擔。什么都能接納,智慧就會慢慢地生出來,到了外面無論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為師。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要會克制自己,滅除過分的妄想,思想行動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會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懷就是這樣被煉成的。
第四,經常懺悔。犯了錯誤,無論是糟蹋自己還是不利別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懺悔,心中的正能量就會不斷攀升,減少自己再犯錯的幾率。
第五,心中清凈。你不動如來,別人如何都不能動搖你,你的智慧于當下這刻打開,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諸般煩惱,心寬體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這個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講,和尚講也是一樣。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變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還要提得起。心胸就是從這里來的。
世上雜相萬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著如上所言,便沒有那些煩惱、痛苦,沒有貪嗔癡,沒有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既無雜相,心自輕安。
一誠法師
2013.2.3
做一個明白人
22歲時去烏山寺頂禮拜佛,看到殿內尊尊佛像,依稀覺得似曾相識,仿佛以前曾以此為家,有種歸家的很親切的感覺,心中無比歡喜,不覺托出“今來烏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辭別雙親,剃度出家,一系列過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來,有過一位居士和我談起出家的經歷,問道:“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說,其實“故佛”就是“自我”。打個比方來說,出家以來,雖經歷無數艱辛磨難,卻從未改變初衷,信心不曾有絲毫動搖,這是因為烏山寺禮佛一事正是發現“自我”、找到“自我”的機緣。可以說,一旦認清了自己該走的路,就能在這條路上直直地行去,百折也不曾回頭。
《華嚴經》里講過,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呢?這里說的其實是自己的心。誰的識?就是自己的識。人一生只和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無論自處,還是與人相處,都好像在畫一個圓。這個圈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圓圈越大,世界越寬廣。
佛祖常說“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見人生的圓要畫得圓滿,圓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認清了自己該干什么,該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別人。這圓圈畫得自然也就圓滿了。
說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么。就像神會禪師在拜見六祖時,六祖問他:“你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充滿機鋒的提問,意在詢問神會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知道自己在社會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但這不是真正的對“自我”的認識。
不如做個比喻,蓮花尚未出水時,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種子;出水后就長成了荷葉,接著還會開出蓮花,結出蓮蓬。那么蓮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種子、荷葉,也不是花朵、蓮蓬,蓮花就是蓮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職務,“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東西之后,最根本的那個“我”。人常常能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大家的目光總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東西,卻很少關注自己。現在講個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閑禪師,有一次他的禪院里,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有所覺悟,于是去請教智閑禪師。智閑禪師就對他說啦:“既然你剛剛來這里,一定還不熟悉禪院里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了禪師的話,接下來的幾天除了日常的勞作和參禪,都積極地去結識其他的僧人。幾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啊,禪院里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全部都認識了?”小和尚點頭。智閑禪師說:“不對,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這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準備燒水做飯。去井邊打水的時候,他無意間在水面上看見了自己的倒影,這時候他才頓悟:原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論身在何處、做什么事,都會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地把心修煉得清凈、堅韌、安靜,就能夠在心如明鏡的狀態下,始終做到認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問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將心上堆積的垃圾清除干凈,做一個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沒有迷惑,也沒有染污。具體講,就是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住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這六種方式在佛法中稱為“六度”,“度”,就是轉變。修心其實就是改心,把渾濁的心變得清凈,把混亂的心變得安定,把軟弱的心變得堅強。這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為名利、事業忙得團團轉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心中盤踞著貪欲、嗔怒、愚癡這三條毒蛇,眼中只看見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歡喜,求不到就嗔怨。他們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盡,也沒辦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滿痛苦。這樣的人,即使掉轉目光向內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見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會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塵不染,清楚照見周圍的環境,照見自身的能力、學識、因緣;對身外的名利寵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動不搖,坦然平和地行走。
天上地下的蜷飛蠕動,花鳥魚蟲都有它們自己的成長、生存、活動的規律。就像竹子樹木,它們總是向天上長;春天到了就要采茶葉,以春天的芽頭為最好,過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了規律、規則,世間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社會的人群也是這樣,有法律法規、有規定規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與和諧,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樂。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世界不知道要變成什么樣子。過去在古代,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人和人之間也不復雜,不像現在社會問題如此多。那時候,無論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聽長輩的,吩咐一聲照辦即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如何做,簡單得多。
現在社會發展飛快,火車、飛機、火箭、軍艦,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錦,江南草長。如果這里不守規矩,大家沒有共同的章法,世界豈不是亂套。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說世界是個大圈子,那么每個集體、每個單位就是小圈子。雖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規則不太一樣,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葉和一個世界、一個佛土都需要規則和規范,就這一點來說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規矩,這就是戒律,有戒律開始才有緣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雖然很小,戒律卻很博大,這就是胸懷,懷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總結如下:
第一,要有承擔。什么都能接納,智慧就會慢慢地生出來,到了外面無論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為師。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要會克制自己,滅除過分的妄想,思想行動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會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懷就是這樣被煉成的。
第四,經常懺悔。犯了錯誤,無論是糟蹋自己還是不利別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懺悔,心中的正能量就會不斷攀升,減少自己再犯錯的幾率。
第五,心中清凈。你不動如來,別人如何都不能動搖你,你的智慧于當下這刻打開,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諸般煩惱,心寬體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這個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講,和尚講也是一樣。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變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還要提得起。心胸就是從這里來的。
世上雜相萬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著如上所言,便沒有那些煩惱、痛苦,沒有貪嗔癡,沒有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既無雜相,心自輕安。
一誠法師
2013.2.3
做一個明白人
22歲時去烏山寺頂禮拜佛,看到殿內尊尊佛像,依稀覺得似曾相識,仿佛以前曾以此為家,有種歸家的很親切的感覺,心中無比歡喜,不覺托出“今來烏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辭別雙親,剃度出家,一系列過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來,有過一位居士和我談起出家的經歷,問道:“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說,其實“故佛”就是“自我”。打個比方來說,出家以來,雖經歷無數艱辛磨難,卻從未改變初衷,信心不曾有絲毫動搖,這是因為烏山寺禮佛一事正是發現“自我”、找到“自我”的機緣。可以說,一旦認清了自己該走的路,就能在這條路上直直地行去,百折也不曾回頭。
《華嚴經》里講過,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呢?這里說的其實是自己的心。誰的識?就是自己的識。人一生只和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無論自處,還是與人相處,都好像在畫一個圓。這個圈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圓圈越大,世界越寬廣。
佛祖常說“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見人生的圓要畫得圓滿,圓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認清了自己該干什么,該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別人。這圓圈畫得自然也就圓滿了。
說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么。就像神會禪師在拜見六祖時,六祖問他:“你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充滿機鋒的提問,意在詢問神會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知道自己在社會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但這不是真正的對“自我”的認識。
不如做個比喻,蓮花尚未出水時,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種子;出水后就長成了荷葉,接著還會開出蓮花,結出蓮蓬。那么蓮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種子、荷葉,也不是花朵、蓮蓬,蓮花就是蓮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職務,“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東西之后,最根本的那個“我”。人常常能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大家的目光總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東西,卻很少關注自己。現在講個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閑禪師,有一次他的禪院里,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有所覺悟,于是去請教智閑禪師。智閑禪師就對他說啦:“既然你剛剛來這里,一定還不熟悉禪院里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了禪師的話,接下來的幾天除了日常的勞作和參禪,都積極地去結識其他的僧人。幾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啊,禪院里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全部都認識了?”小和尚點頭。智閑禪師說:“不對,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這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準備燒水做飯。去井邊打水的時候,他無意間在水面上看見了自己的倒影,這時候他才頓悟:原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論身在何處、做什么事,都會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地把心修煉得清凈、堅韌、安靜,就能夠在心如明鏡的狀態下,始終做到認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問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將心上堆積的垃圾清除干凈,做一個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沒有迷惑,也沒有染污。具體講,就是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住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這六種方式在佛法中稱為“六度”,“度”,就是轉變。修心其實就是改心,把渾濁的心變得清凈,把混亂的心變得安定,把軟弱的心變得堅強。這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為名利、事業忙得團團轉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心中盤踞著貪欲、嗔怒、愚癡這三條毒蛇,眼中只看見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歡喜,求不到就嗔怨。他們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盡,也沒辦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滿痛苦。這樣的人,即使掉轉目光向內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見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會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塵不染,清楚照見周圍的環境,照見自身的能力、學識、因緣;對身外的名利寵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動不搖,坦然平和地行走。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