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六卷)(簡體書)
滿額折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六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0 元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87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南懷瑾選集(第6卷)(典藏版)(套裝全12卷)》在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最權威最全備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範圍,以時空論,乃古今中外。以現代學科分類論,乃文史哲。以傳統學術分類論,乃儒釋道,實則千門萬戶,未有不涉及者。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懷瑾先生在紙面所顯現出的淵博如海之學問,有心的每一位讀者,更能從中體悟到南先生作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約之深邃面貌。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歎。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卷:《論語別裁》。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卷:《莊子諵譁》。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禪宗,初創於北魏,盛行于唐宋。獨特的禪宗理論和修持風格,曾對世人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以深刻的影響,以至於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瞭解禪宗,也就不瞭解中國佛教的特質,也無法瞭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的文化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禪海蠡測》是南懷瑾先生親筆撰作的一部禪宗研究著作。作者通過縱向的敘述和橫向的比較,對禪宗的演變、宗旨、傳授和修行實踐,禪宗與淨土宗、密宗、丹道、理學和西方哲學的異同等,作了分門別類的論述,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識。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產生了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此而成了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禪話》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甚便初學者閱讀。
佛教起源於印度。自漢末傳入我國以來,它植根、繁衍、發展、演化,並且綿延至今,成了中國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原名《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書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章,頗具價值。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本土的宗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天文、曆算、醫學、地理、物理、化學,以及民俗、藝術等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之一。《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書分為八章,對道教的學術淵源,道教的建立、成長、擴張和演變,道教的流派、人物與經典,帝王與道教的關係,以及道教的研究情況等,作了簡練系統的敘述。書末還附有道教資料和《道藏》介紹,可資參考。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23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後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閒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雲南大學,後任教于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後返鄉,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

名人/編輯推薦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6卷)》編輯推薦:璀璨國學,正知不絕,南師一脈,紹繼如縷。見地、修證、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會通儒道釋,勤懇宣說,皆為眾人,日月行邁,傾心相伴,惠澤不竭,今當典藏。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目前最全的南先生著作匯集,復旦大學出版社全新校訂,隆重推出。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授權,依臺灣老古文化最新版審讀校訂,南懷瑾思想體系的一次新的總匯,中國大陸最為精準的南氏作品集。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本與原《南懷瑾選集》10卷本的差別:
1.經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圣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家發行),與原十卷本合并,厘定為十二卷,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卷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臺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臺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最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了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舍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了刪改,這次據現狀作了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了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并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種著作的出版說明,除了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了該著作的最新版本情況。
6.出于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了美化處理,封面亦重新設計。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
南懷瑾先生(1918-2012),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后執教于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閑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云南大學,后任教于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后返鄉,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后至臺灣,受聘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又傳學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06年創建太湖大學堂于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絳帳傳薪,弦歌不輟。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論語別裁》,此先生文字首現于中國大陸,此后又有二十四種重要作品陸續推出,澤被讀者,甲于書業。2003年7月,經先生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二十四種著述編成十卷,精裝刊印,風行宇內。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余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又排印《論語別裁》線裝限量本,古雅可寶,貢獻書林。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莊子諵譁》
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剛經說什么》、《楞嚴大義今釋》
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
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圣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復旦大學出版社 謹識

目次

《禪海蠡測》:
禪宗之演變
印度原來情形
中國初期情形
唐宋間之發展
元明清之趨向
與中國文化因緣
對佛教之功績
禪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證悟知解
祖師禪與如來禪
三關與頓漸
閉關與打七
宗師授受
參話頭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錯誤
正定所發之通明
生死之間
中陰身略述
臨命終時
中陰身緣起
生死決疑
了生脫死
醒與夢
禪宗與教理
由教入禪
禪須通教
禪宗與禪定
禪定之學
禪宗與禪定之間
禪宗與淨土
淨土究竟論
禪宗究竟論
禪淨雙修調和論
禪宗與密宗
西藏佛學淵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顯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點
顯密優劣之商榷
禪宗與丹道
周秦時代之道家
漢晉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經籍
丹道之類別
佛道優劣之辨
禪宗與理學
理學之先聲
北宋理學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蹤跡
禪宗與理學之淵源
理學與禪宗之異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
心法與力學
心法與聲音
心法與光
心法與電磁
心理與生理
佛法與西洋哲學
希臘哲學初期心物之爭
希臘盛時心物之爭
希臘末期哲學
希臘哲學合論
歐洲中世紀哲學
阿拉伯哲學
近代哲學之變革及影響
西洋哲學之批判209修定與參禪法要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禪指月
禪海蠡測剩語

《禪話》:
話頭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對我是誰人不識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
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學僧——神光
神光的斷臂
達摩禪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禪宗開始有了衣法的傳承
達摩所傳的禪宗一悟便了嗎
達摩禪的二入與四行
五度中毒只履西歸
南北朝時代的中國禪與達摩禪
北魏齊梁之間佛學與佛教發展的大勢
齊梁之間中國的大乘禪
中國大乘禪的初期大師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士
平實身世
照影頓悟
被誣入獄
捨己為人
名動朝野
帝廷論義
撒手還源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還珠留書記
禪宗三祖其人其事
從禪宗四祖的傳記中追尋三祖的蹤跡
向居士與僧璨的形影
關於向居士與神光大師的短簡名書
僧璨大師的時代和歷史
《信心銘》的價值
達摩禪與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與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問題
有關二祖傳記的疑案
中國佛教原始的禪與禪宗四祖的風格
南北朝至隋唐間禪道的發展與影響
漢末有關習禪的初期發展史料
東晉以後有關習禪的史料與論評
禪宗四祖道信的篤實禪風
輕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師的風格
五祖弘忍大師
破頭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滿了初唐以前的禪門
隋唐以後盛傳的三生再世之說
道信大師與弘忍大師的授受祖位與其他
懶融其人
隋唐間達摩禪的分佈
破頭山與牛頭山
賺得百鳥銜花的懶融
善惡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對和出山的行為
法融一系的禪道
詩境與禪話
吹布毛的啟發
老難為善
至聖獨照的雋語
法融一系的禪師索引表
馬祖不是媽祖
一段民間傳說的插曲
馬大師活用了教學法
一顆大明珠
獵到一個弓箭手
不離本行的獵手
又是一顆明珠
唐宋間與湖南有關的禪宗大德
南宗禪在唐初的茁壯
南行禪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兩大柱石
行思禪師
初唐時期的文化大勢
唐初中國佛學的茁壯
一磚頭打出來的宗師
附錄:
禪的幽默(十八則)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第一章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係
第一節印度文化的發展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學
第二節各派哲學的興起
一、六派哲學與宗教的後先輝映
二、佛教的產生與外道的異同
第二章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蹟
第一節釋迦牟尼的家世
一、薄王業而不為的大丈夫
二、生卒年代
三、族系傳統
四、生有自來的神異傳說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六、悲天憫人的至性至情
第二節出家與悟道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二、遍學各派道法
三、雪山林下苦行
四、豁然頓悟而成佛道
第三節教化創建的情形
一、開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二、說法的情況與說法的時地
三、佛經的結集與部派的分化
第三章中國佛教的傳播
第一節佛教初傳的情形
一、阿育王前後的佛教
二、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漢末、三國時期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四、淨土宗的創建
五、鳩摩羅什與僧肇
六、道生與涅癇佛性
第二節佛教的鼎盛時期
一、隋唐時期的佛教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第四章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清代以來佛教的衰敗
一、宗派的沒落
二、師僧和寺院的變質
第二節清末民初佛教的復興運動
一、中國佛學的復興
二、中國佛教的演變
第五章世界各國的佛教
第一節亞洲的佛教
一、韓國
二、日本
三、緬甸
四、泰國
五、越南
六、東南亞其他各地
第二節歐美的佛教
一、英國
二、德國
三、法國
四、美國
五、俄國
附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
社會學裡的社會
東西文化不同的社會
宗法社會的辨別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禪宗叢林制度的由來
叢林制度
一、叢林的規範
二、叢林的風規
三、叢林以修持為中心的禪堂
四、叢林清規的遺範
叢林與宗法社會
叢林與中國文化
叢林與幫會社會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一章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道教立教的過程
第二節道教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黃帝先後時期學術思想的初步規模
二、三代(堯、舜、禹)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規模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變
四、周穆王西征與神仙故事的起源
第三節道教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
一、秦漢時期的道家與神仙
二、漢初內用黃老的文景之治
三、漢武帝與神仙方士
四、東漢重視圖讖開啟道教的先聲
第二章道教的建立
第一節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
一、諸山道士時期
二、張道陵的創教時期
三、魏伯陽的弘揚神仙學術
四、黃巾張角的旁門左道
五、漢末著名的道士
第二節魏晉時期的道家
一、許旌陽的豐功偉績
二、抱朴子的富貴丹砂
三、魏晉玄學與道家思想
四、道佛思想的衝突與調和
第三章道教的成長
第一節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崔浩的弘揚道教與排佛
第二節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陶弘景調和道佛的主張
第四章道教的擴張
第一節唐初開國與道教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二、唐太宗與道佛兩教
第二節新興道教的呂純陽
第五章道教的演變
第一節宋初儒道歸元的華山隱士陳希夷
第二節宋代的皇帝與道教
一、宋真宗神道設教的動機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
第三節正統道教南宗的崛起
一、張紫陽的丹道
二、白玉蟾與朱熹
第六章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蹟
二、丘長春與成吉思汗的因緣
三、丘長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第二節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普及民間道教觀念的兩部書
第七章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明太祖與周顛
第二節明成祖與武當山的張三豐
第三節明世宗與陶仲文的前因後果
第四節明末清初道家派別的分支
第五節康熙雍正與道教
第八章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節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一、影印《道藏》的發起
二、《道藏精華錄》的編輯
第三節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一、劉師培的《讀道藏記》
二、陳攖寧的實驗丹道
……

書摘/試閱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先說念法:(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凈土一尊而言,以符凈土宗之旨。修習凈土行者,此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問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癡,專此一念。(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于勝境,實則已成“老婆念”,不足論也。何以故?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意識不行,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要髓也。如何稱為憶佛?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于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臥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復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綰相思之結,心心相印,靈感互通。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臺;觀中諸圣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云:“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民國廿八年四月載于《康導月刊》,前蒙藏委員曾緘譯)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或在現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人于凈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詮,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愿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凈土為極則。凈土亦分為一門:(一)唯心凈土門。(二)實有凈土門,皆為觀慧之學。先釋凈土: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土地。凈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癡,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云),皆為染污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為染法。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于如來藏體。唯心凈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凈,無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時,此心凈土現前,與十方如來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凈土,亦同此性。且復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凈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人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復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于凈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凈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于一切時、一切處,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凈念,心心無間,長住凈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凈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于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凈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日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