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尼貝龍根的指環:完美的華格納寓言
滿額折

尼貝龍根的指環:完美的華格納寓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20 元
優惠價
90198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歌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影響 19、20 世紀文學藝術既深且廣

大文豪蕭伯納以文學家優雅的筆、音樂家敏銳的心、哲學家犀利的眼,印證華格納在創作《尼貝龍根的指環》時的人生觀、政治觀、及音樂與戲劇的美學觀點,不僅為世人解析其中的思想奧秘,更為這齣創作時間長達約三十年,演出一次必須搬演四個夜晚的曠世鉅作,留下不朽而精闢的真知卓見。

◎從神話的觀點看《尼貝龍根的指環》──
波光瀲艷的萊茵河底一塊閃亮的黃金,揭開一連串人與神、神與英雄、英雄與美人……糾葛纏綿的紛爭與愛情;人格與神格;誕生與毀滅的精彩故事。

◎從音樂的貢獻看《尼貝龍根的指環》──
一齣耗時近三十年才完成,被譽為歌劇史上偉大的空前鉅作,百餘年來迷惑了數以千萬計的音樂愛好者,《尼貝龍根的指環》的魔力至今歷久不衰。

◎從政治的隱喻看《尼貝龍根的指環》──
為什麼華格納會被希特勒尊為英雄?為什麼華格納的作品被猶太人唾棄達半世紀?《尼貝龍根的指環》裡暗喻的權力爭鬥和當政者的謊言,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從哲學的態度看《尼貝龍根的指環》──
有人奉華格納為神,自許為「華格納人」,揭櫫「華格納主義」的不朽;有人則深深不以為然,認為他逾越音樂的分際。無論如何,聽聽蕭伯納的精闢解析。
蕭伯納是英國十九世紀末葉最重要的音樂評論家,他在1898年出版的《尼貝龍根的指環──完美的華格納寓言》,從多重角度深入探討華格納的長篇歌劇作品:《尼貝龍根的指環》,是當時歐洲最有見地的音樂評論,至今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結合社會學分析及緊扣當時社會現狀的社會關懷,不啻是音樂社會學的開山之作。

作者簡介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年7月26日 ~ 1950年11月2日)

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父親是公務員,後經商破產。1876年父母離婚,隨母親到倫敦。受到母親的薰陶,蕭伯納從小就愛好音樂和繪畫。中學畢業後,先當抄寫員,後又任會計,並在報章寫劇評和樂評、從事新聞工作。1884年他加入費邊社,為該社編小冊子及演說,以社會改革為己任。1892年發表了劇本《鰥夫的房屋》,是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擅長幽默與諷刺的筆法。

1925年獲得若貝爾文學獎,1931年訪問蘇聯,1933年訪問中國。
在藝術上,他服膺易卜生(他曾寫《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書,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王爾德的「為藝術而藝術」。
在思想上,則受叔本華、尼采、馬克思的影響,但他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他一共創作了52部劇本。

中文版序

音樂的生命不在於浮華商業劇場的成功,
而在於鄉間業餘平民的鋼琴上。
──出自:蕭伯納,《華格納寓言》。

提起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眾人皆知是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前半的重要英國文學家,其最為國人熟知的作品,應為《皮格馬里翁》(Pygmalion, 1913/1914);這部作品之所以為國人所知,則經過了一個迂迴的過程。雖然早在三○年代裡,該作品在歐洲已先後三度被拍成電影,但是它之得以在廿世紀後半為世人所知,首先係得力於百老匯的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56),該音樂劇被改編成同名電影(1963年)後,於英語系以外國家亦很受歡迎。藉由電影,國人的腦海裡留下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語言學家和一位由醜小鴨變天鵝的美麗賣花女的愛情故事。至於蕭伯納其他的文學作品,就較少為國人所知了。

事實上,蕭伯納不僅以本身之文學作品傳世,他更是英國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裡重要的音樂評論家。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為伸縮號手,母親為聲樂家,蕭伯納從小在充滿音樂的環境長大,很早就接觸到了歌劇,也曾學習聲樂,並曾立志要成為男中音歌唱家。莫札特是其一生裡最崇拜的作曲家,尤其是《唐‧喬凡尼》更不時被蕭伯納拿來與他人作品相比較,彷彿是歌劇之源;在《華格納寓言》一書中,亦不時可見此一現象。

一八七六年,蕭伯納廿歲,離鄉背井來到倫敦,也從此開始他的音樂評論生涯。由於他的文字流暢精鍊、對音樂感覺敏銳,不僅有自己的見地,並且不耍弄專有名詞,依舊能明確表達對所評論音樂內容的看法,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蕭伯納即能獨樹一格,成為倫敦舉「筆」輕重的樂評家。在《華格納寓言》的最後,蕭伯納亦曾自我解嘲地寫著:「我本人看過非常多的專業性、商業的藝術表演,可說經驗豐富,大部分人沒辦法負擔這些費用(我之所以看了這麼多,原因是早年我得靠寫評論餬口)……」(見202頁〈沒有華格納的華格納主義〉)他的樂評文章在他生前及死後,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集結出書,為當時的英國音樂環境留下見證。其中,於一八九八年首次出版的《華格納寓言—揭開《尼貝龍根的指環》的面紗》(The Perfect Wagnerite: A Commentary on the Nibelung’s Ring)以獨特角度探討華格納的著名鉅作,可稱是樂評中的精品。

今日提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許多人都會將他和納粹聯想再一起。然則,稍加留意即可發現,華格納去世時,納粹還不知在哪裡。因此,華格納由於是希特勒的偶像,其作品被猶太人全面拒絕的現象固然是華格納的不幸,卻也反映出華格納不僅對其後的音樂或歌劇有重要影響,在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歐洲文化發展中,如文學、繪畫等等,亦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無論在音樂生涯或私生活上,華格納的一生均可說是起起落落,多采多姿,他最引人注目的歌劇創作應屬需要演出四晚的《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一般習以 Ring, 《指環》簡稱之)。該作品由開始構思致完成首演,前後歷經廿餘年(請參考書後附錄);這廿餘年亦是華格納生命裡最動盪的時期。一八七六年八月十三日,拜魯特音樂節首次運作,以搬演全本《指環》揭幕,華格納一生的理想終於實現,亦寫下歌劇史上空前的一頁。

一八九八年,蕭伯納以英國讀者為對象所寫的《華格納寓言》初版發行;此時,距離《指環》全劇首演不過廿二年,而華格納辭世雖已有十五年,但是,當時的歐洲藝文界,無論好惡,均還沉浸在華格納刮起的旋風裡。在如此氛圍中,蕭伯納卻能以其個人的敏銳觀察,結合《指環》的特殊創作過程,以及華格納的人生經歷,自歐洲十九世紀中葉社會的變動、資本主義、馬克斯主義,以及革命風潮等等社會背景出發,詮釋《指環》的劇情變化及劇中人物,揭開作品的神話面紗,回歸現實社會。即以全書的前半部為例,表面看來,似乎僅止於敘述劇情,但是蕭伯納的敘述方式清楚地展現了他的社會關懷及思考;也唯有他能將《萊茵的黃金》裡,各家爭相奪取指環的劇情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狀況相結合,鋪陳出驚人的詮釋。讀者不妨先自行讀讀《萊茵的黃金》劇本,再閱讀蕭伯納的說法,即可對蕭伯納的思路一窺端倪。

雖然書中充滿了社會主義的思考,蕭伯納依舊清楚地呈現了他個人對歌劇的理解:音樂是歌劇的中心。字裡行間,蕭伯納展露了個人的音樂認知,亦毫不保留地呈現他個人對十九世紀多位歌劇大師的褒貶。必須一提的是,在蕭伯納成書的時代,對歌劇的研究和認知遠不如今日,因此蕭伯納的個人好惡,並不能反映這些大師在歌劇史上的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出發點都是源自於對音樂的討論,若拋開個人好惡不論,實可從中看出蕭伯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成為英國重要樂評人的原因所在。

蕭伯納寫該書的另一個重要目的,無疑在於希望英國亦能發展出類似的音樂文化;這一份關懷與期待,於第四版前言(1922年)以及自〈舊音樂與新音樂〉以後的文章中,清楚地顯露出來。該書初版至今雖已經過百年,《指環》之各種詮釋更是層出不窮,但是蕭伯納在全書中所流露出的社會、文化與藝術關懷,雖是針對當時的英國而發,然而證諸國內現況,依舊有許多值得借鏡及思考之處;這亦是編者與譯者當初決定將本書譯介予國人的出發點之一。

如前所述,雖是音樂評論,但蕭伯納文字的文學氣息依然濃厚。卻也正因如此,翻譯本書實係對譯者的一大考驗。兩位譯者林筱青和曾文英的譯筆雖異,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了蕭伯納的特殊風味:一語多關、嘲諷但不失關懷、談音樂亦涉及文化及其他藝術等等。為能讓國內讀者對相關之背景有基本認識,譯者及編者加上了許多屬於資訊上的註釋,期能帶給讀者對當時整體文化的體會。基本上,註釋若未註明,均出自譯者或編者;少數蕭伯納原有的註腳,則特別註明為【蕭伯納註】。

中譯本書名「尼貝龍根的指環──完美的華格納寓言」並非原英文書名之直譯,而係以原書名為出發點,就全書內容、蕭伯納之訴求,以及國內讀者對華格納和與其相關之複雜藝術文化背景的認知,做綜合考量後所得到的結果,希冀能夠藉著書名的變奏,提供讀者閱讀的方向。

閱讀本書,不僅可將其當做對《指環》之簡介,排除對該作的畏懼感,還可將其當做一部文學作品或文化評論來看待,在閱讀的同時,或能引發讀者與蕭伯納之間的對話,自行對音樂及文化進行思考,則更能體會蕭伯納於生前,在每一版序言裡的語重心長。

羅基敏
二○○○年七月
倫敦至拜魯特途中

初版序言

此書是針對華格納重要作品《指環》所做的評論,希望能對那些抓不到華格納音樂精髓,卻又滿腔熱情的華格納迷們有些幫助。他們雖然無法理解佛旦進退兩難的處境,但對若干顢頇之士的輕蔑態度不以為然,當這些人大肆批評佛旦所言盡是些言不及義的荒謬事情時,他們甚至會氣得火冒三丈。不過,就算以狗對主人般的忠誠來追隨華格納,至多也僅能碰觸到少數基本概念,分享些粗淺的好惡、情感,但對於其他方面就只能崇拜仰望,卻不知從何體會,這談不上是華格納主義(Wagnerism)。話說回來,若沒有共同理念在大師與徒弟之間維繫著,也就不可能會有什麼持續的發展,很可惜的,現在大家對於華格納在一八四八年間革命思想的瞭解,在這些英美紳士音樂愛好者的教育或生活經驗裡,付之闕如,因為他們總是政治上的騎牆份子,而且幾乎不和革命者往來。所以,早期將華格納的數本小冊子和散文翻譯成英文的作品,都受限於不良翻譯而淪為荒謬至極、扭曲原意的產物,完全不知所云。現在,我們終於有一個翻譯版本,它不僅是詮釋精闢的上乘譯作。更晉身為優秀文學作品之列:原因並非是其譯者阿斯頓‧艾利斯(Ashton Ellis)的德文造詣比之前的譯者好,而是他知道如何掌握華格納的精神與理念,這些是前人怎麼也想不過的。

我對本書最大的期望,即希望能加入某些傳統英國人最可能缺少的東西。就像當初華格納與政治結緣一般,那些東西是我在音樂路上的偶拾與領悟,不但使音樂成為我年輕歲月中所學最多的一門知識,遠甚於其它的事物,也從此撒下了往後我對革命學派產生興趣的政治種子。如此的結合在英國並平常見;至少到目前為止,我似乎是唯一同時能就音樂與政治加以深入探討的人。因此,在音樂專業樂評和革命政治哲學著作之外,我僅在此大膽附上個人的淺見。

於彼特福,亨德黑,1898
蕭伯納

目次

第一部 楔子
中文版序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三版序言
四版序言
為讀者打氣──蕭伯納心中的華格納

第二部 尼貝龍根的指環
《萊茵的黃金》
革命家華格納
《女武神》
《齊格非》
新教徒齊格菲
《諸神的黃昏》

第三部 完美的華格納
為什麼他改變了心意
華格納自己的解釋
《指環》的音樂
舊音樂與新音樂
十九世紀
未來的音樂
拜魯特

第四部 附錄
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創作至首演過程一覽表
譯名對照

書摘/試閱

第二部 尼貝龍根的指環
《萊茵的黃金》

假想一下你是個年輕貌美的女人,正在五年前的克隆代克金礦區。黃金的光芒耀眼地閃爍著。就像智者詠歎花的美卻不加以摘取一般,如果你能只欣賞黃金的美麗而不動念將之據為己有,只陶醉於黃金的顏色、光澤和珍貴便心滿意足,並且腦中存著這樣的信念:黃金時代將永遠延續。那麼,你的智慧將使人類永保美好的純真。

假設前方來了一個男子;他對黃金時代毫無概念,也沒有存在於現在的任何條件:他有著平常人的欲望、貪念、野心,就像你所認識的大部份人一樣。假設你告訴他,只要他把黃金拿走,換成金錢,就可以利用飢餓這條隱形的鞭子來控制數以萬計的人,在地面上、地底下日以繼夜地辛勤工作,為他無止盡地累積黃金,直到他成為全世界的主宰!不過,你會發現這個誘惑對他好像不如想像中的那麼有吸引力,一是因為這個念頭一開始就讓他覺得嫌惡,再者因為在他伸手可及之處有另一個他更熱切想熱切想要的東西,而且一點也不令人嫌惡,那就是你。只要他陷入對你的熱戀之中,黃金,以及黃金所象徵的其他意義,他都不看在眼裡:如此黃金時代就能維持下去。除非等他宣誓放棄對你的愛,他的欲望才會轉向黃金,繼而建立起自己的普魯托帝國。但愛情和黃金之間的掙扎不會就此在他心中平息。他也許很醜陋,粗魯,難以親近,他對你的愛在你看來簡直是荒謬可鄙。在這種情況下,你拒絕了他,還用最刻薄挖苦的言語來羞辱他、打擊他。這時的他別無選擇,只能詛咒這段他永遠得不到的愛情,然後無悔地轉而追求黃金。這麼一來,他將使你的黃金時代提前結束,讓你空留遺恨,懊悔自己的衝動莽撞,同時對黃金的甜蜜美好思念不已。

另一方面,克隆代克的黃金會適時自行找到通往世界各大城市的路。但,這古老的兩難抉擇將會持續不斷上演著。那男子則將背棄愛情,遠離所有豐富的、創意的、積極的、以及人類所能發展出最高尚的活動。他將一心一意追求更多的黃金,夢想能恣意揮霍普魯托的權力,很快地,他會發現那些財富臣服在他的腳下。雖然如此,還是很少有人自顧做出這樣的犧牲。普魯托帝國的勢力一旦壯大,連稍微高尚的人性衝動都將被視為一種叛亂。到了連黃金都買不到內心的滿足時,其他的欲望也將受到拒絕、忽視、或侮辱,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精力充沛的人們才會將生活建立在財富的累積之上。那些有能力看清現代城市裡的普魯托社會的人,很清楚我們的未來亦將無可避免地走上此途。

【第一景】

這裡討論的主題是《萊茵的黃金》的第一景。當你坐在觀眾席上等著幕簾拉起時,忽然耳裡傳來大河深處河水轟隆、震動河床的聲音。水聲越來越清楚、接近:感覺好像快接近水面上飛揚的泡沫。接著幕簾升起,你看到了剛才所聽到的一切:深廣的萊茵河,河中有三個奇形怪狀的仙子人魚。她們是半人半魚的水仙子,正一邊唱歌一邊嬉戲,陶醉地沉浸在歡笑之中。她們並不是唱著民謠之類的曲子或歌頌羅蕾萊和她命運多舛的戀人,只是隨便哼哼唱唱,配合著水的韻律及她們游泳的節奏,想到什麼就唱什麼。這是黃金時代,萊茵的女兒們對這裡眷戀不已,就是河中那塊萊茵的黃金。她們所珍視的不是它的世俗價值,而純粹只是它的美,和它的燦爛。現在看不到這塊黃金的全貌,好像被蝕去了一部份,那是陽光並未直射河中的緣故。

這時來了一個既可憐又可鄙的侏儒,正沿著河床踩著滑溜溜的石頭偷偷摸摸地走來。這個生物的精力充沛,使他維持孔武有力的體格和熱情洋溢的心靈,但智力卻可比擬低等動物,想像力因受限於自私心而貧乏狹窄:他的愚蠢使他無法理解個人和全體的關連性,即他的財富只是全世界財富的一部份,若棄整個世界於不顧,則個人的幸福永遠無法圓滿;他全身的蠻力只拿來用於滿足自身利益的恣意搶奪。這樣的侏儒在倫敦到處可見。現在的他滿懷希望,憑著一股衝動,來這裡尋找他所欠缺的美麗、開朗快樂的心、豐富的想像力,以及音樂。萊茵的女兒對他而言就是這一切的化身,讓他充滿了希望與渴求。但他卻從沒想過自己身上沒有絲毫她們可能感興趣的東西,受限於先天條件,他無法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於是,懷著單純的一廂情願,他將自己當作情人獻給她們。但是,她們只是半真實的東西,思想直接而單純,就如同現代的摩登年輕女孩般。這可憐侏儒的外貌,完全不符合她們美的標準,更甭說是她們心目中的浪漫英雄了。他既醜又怪,動作笨拙彆扭,貪得無厭又荒謬可笑,討人厭的程度足以讓她們拒絕他追求生活和愛情的權利。於是她們竭盡所能地諷刺他,佯裝對他一見鍾情,然後又跑開來戲弄他。她們不斷地嘲笑、羞辱這可憐的悲慘傢伙,直到他被屈辱和憤怒激得失去控制。

這時河水開始在陽光中閃爍著粼粼波光,萊茵的黃金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她們靜了下來、懷著狂喜崇拜她們的珍寶,暫時忘掉了一旁的侏儒,雖然她們熟知克隆代克的黃金故事,但並不害怕黃金會被侏儒搶走,因為除非發誓永遠放棄愛情,否則任何人都奪不走黃金,而侏儒來這裡的目的就是尋求愛情。她們忘了方才無情的譏笑和拒絕無異於下毒扼殺了他對愛情的渴望。他現在知道,不能靠普魯托的力量搶走的東西,生命也無法給他。就好像某個可憐、粗魯、鄙俗、卑劣的傢伙滿懷熱情想擠身於貴族社會之中,卻遭到冷眼斥責,傷心之餘體認到唯有財富才可能將他所渴望參與的貴族社會帶到他的腳下,並為他自己買個美麗優雅的妻子。他別無選擇,他發誓放棄愛情,如同你我當中每天都有上千人發誓遠離愛情一樣。眨眼間,黃金已在他掌握之中。他就此消失於深處,留下水仙子徒然大喊「有小偷啊!」。河水似乎自此陷入黑暗,往下越沉越深,越離越遠……我們卻回到了雲端的上方。

現在,還能期望世上有什麼力量能阻止我們的侏儒,這位以鉅富的新面目出現的阿貝里希呢?他很快便開始支配黃金的力量,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他毫不留情地奴役著他的侏儒同胞們。不論是在地面上或地底下,他以飢餓這條無形的鞭子鞭策他們不停地工作。可是他們從沒見過他本人,就像我們現在「危險交易」中的受害人從未見過那些權力無所不在的大股東一樣,只能毫無選擇地一步步走向毀滅。他們用血汗辛苦掙來的財富,卻反而加劇荼毒他們的力量;前一刻賺來的財富,下一刻就落入統治者之手,使他的力量更加壯大。諸位可以在今天任何一個文明國家親眼目睹這個過程,成千上萬的市井小民在困乏與病痛之中拼命為阿貝里希累積更多的財富,自己卻始終一貧如洗,除了不時便襲擊一次的可怕、惱人的疾病,就是注定要步上早死的命運。故事的這個部份真實得嚇人,熟悉得嚇人,也現代得嚇人。它對現今社會的影響之大,讓人覺得有如鬼魅現身,毀滅在即,好像再多的美好事物都無法消除這股不安。但也只有詩人,以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期望,會覺得這些東西無法忍受。若我們懷有詩人的慈悲與抱負,就該在這個悲慘的世紀結束之前終止這一切的不公平。不過,我們畢竟只是一群道德的侏儒,認為那些吸血鬼崇高可敬、舉止高貴合宜,並且允許他們向四面八方繁衍、擴張。若世上沒有更高的權力來和阿貝里希抗衡,人類終將走向毀滅一途。

這樣的抗衡力量的確存在,稱為「諸神」。我們稱做「生命」的神奇東西,化身於各形各狀的生物體如鳥、獸、蟲、魚之中,從而進化為人,或是狡猾的侏儒,或是四肢發達、靠勞力生活的巨人。巨人們甘願吃苦以換取愛和生活;當為上層的權力服務時,沒有自殺式的詛咒或自爆自棄,而是耐心地、踏實地為這些高層權力效勞。至於這些高層權力的存在,不因其他,正是由同樣的「生命」機制,自行運作成為較稀少的人類菁英,相較之下稱為「諸神」。他們有思考能力,對生命的冀求遠遠超越生理上及個人情感上的滿足。他們相信,唯有建立起一個奠基於道德信仰的社會秩序,世界才能永遠脫離原始的奴隸制度。但問題是諸神要如何在充斥著愚笨巨人的世界中建構出這樣的理想秩序,尤其這些沒有大腦的巨人一心追求的只是狹隘的個人利益,怎麼也無法理解諸神的理想。

面對著愚蠢,諸神不得不妥協。因為無法在這個世俗世界施行純粹的法律精神,所以必須訴諸機械式的法律條文,以將違反者處以嚴厲刑罰或死刑的方式來落實法律。但不論在制訂法律時有多麼小心謹慎,以代表制訂者在頒佈法律時的崇高理想,但是在一天尚未結束之前,這些崇高理想已隨著生命不經意的進化而成長、擴充;於是,啊!昨日的法律已經趕不上今日的思潮。若法律的統治者在新法頒佈的一週內就知法犯法,立下了錯誤示範,便立刻破壞了法律在人民心目中的權威性,也同時摧毀了用來統御世界、讓子民臣服的武器。因此他們必須不計代價地維持法律的神聖性,即使其內容已無法表達他們的立意精神。最後,諸神反而被自己都不相信的法令規章困住而動彈不得,但此時的法律已經過代代相傳,而被習俗神化,被懲罰酷刑化,連諸神都無法從中脫身。因此諸神首領雖然達到了以律法統治世界的目的,卻也因而付出高昂的代價—他喪失了大半的廉潔。就好像一個精神領袖,為了得到世俗的權力,不惜摘下一隻眼睛作為交換,最後卻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渴望比自身更高的權力,這個力量將毀滅世俗的法律王國,進而建立一個真正靠自由思想運作的共和國。

光是這點,還不是法律的範疇內所面臨的唯一困難。執法的粗暴力量必須以世俗的財富換得;同時還須說服廣大的子民尊敬執法的權威。但若這些子民根本無法瞭解立法者的想法,又從何要求他們打從心底尊敬執法者呢?顯而易見的,只有藉著將立法者的形象塑造成尊嚴崇高的統治者,才能對人民恫之以勢,嚇之以威。總而言之,由神化身而成的執法者應加冕為教皇或國王之類的尊貴職位以服大眾。既然不能以智慧領袖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至少得是財富的主宰,皇宮的主人,著紫袍、戴黃金、享滿漢主席,並統御軍隊,操控生死,乃至成為死後世界的救贖者和審判者。這些必須在黃金時代還存在的時候,亦即金權貪污尚未腐食人心之時,由正直清廉的人建立起來。你們的神不需要和侏儒妥協;他們可以找誠實的巨人。巨人拿一天的薪水就做一天的事,只要付他們錢,他們便能為諸神建造一座有大廳、尖塔、鐘樓的雄偉宮殿,讓農場在這座教堂城堡的周圍安全發展。這一切也只有在黃金時代存續時才有可能發生。一旦普魯托的力量奔馳,冷酷的阿貝里希便帶著他腐朽人心的百萬錢財入主宮殿,諸神於是得面對毀滅的命運。阿貝里希有飢餓的隱形鞭子以剝削侏儒的勞力,又有錢收買巨人的服務,他的力量足以超越黃金時代的光芒,使他成為世界的統治者,除非較有智慧的諸神能即時將黃金從侏儒手中奪回。如今西方宗教所面臨的困境,即是因阿貝里希在萊茵深處所行的壓榨行為而造成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9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