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英語力:讀英詩,培養批判性思考
商品資訊
系列名:英語叢書
ISBN13:9789574455386
替代書名:Super English Power:Poetry for Critical Thinking
出版社:書林
作者:陳超明
出版日:2013/08/02
裝訂/頁數:平裝/176頁
附件:MP3*1
規格:23cm*17cm*1cm (高/寬/厚)
重量:350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超人氣名師陳超明,教你從英詩學好英文
讀出幸福生活力
轉變人生就從這十二堂課開始!
詩如何改變人生?
陳超明教授找到一首詩,一起面對低迷的日子。這首詩是雪萊的〈茵尼絲之湖〉,累了、倦了,就到那座湖,放下沉重的包袱,讓心休息,瞬間轉念,能量滿滿面對挑戰。
這就是經典的力量,透過詩人淬鍊的一字一句,傳達生命的美好,即使失戀了、迷惘了,細細品嚐也能由苦轉甘,化為肥沃土壤灌溉人生。從丁尼生的詩開始閱讀生活態度;跟著華茲華斯一起去流浪、找回自我;狄金森適切地陪伴我們靜謐的時光、享受孤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佛斯特給我們勇氣,開創嶄新的人生。
英詩是英文修辭的最佳範例,透過作者的引導學習,打造優越的英文語感,字彙、文法完全征服。讀英詩不僅提升語言力,其中的詩意更是生活中創意的源頭。12堂英詩課,受用無窮的詩人智慧,詩意過活好幸福。
目錄
第一堂──閱讀英詩的方法:從丁尼生的詩談起
第二堂──完美的一首詩:濟慈的 “To Autumn”
第三堂──一定要失戀,才能體會愛情:英詩愛與愁
第四堂──胡思亂想的奇幻世界:中古世紀的騎士風情
第五堂──一個人流浪:浪漫詩人華茲華斯的完美孤獨
第六堂──秘密與力量:與孤獨做朋友的艾蜜莉.狄金森
第七堂──生命的笑與淚:艾德溫.阿靈頓.羅賓森的人生滋味
第八堂──變與不變:雪萊的呼喊
第九堂──追求自我:惠特曼的激情
第十堂──逃離現實,追求寧靜:與葉慈同行
第十一堂──入世?出世?:佛斯特的田園世界
第十二堂──在生命抹上一片雲彩:從美國意象詩看象徵之美
附贈英詩朗誦光碟!!!
讀出幸福生活力
轉變人生就從這十二堂課開始!
詩如何改變人生?
陳超明教授找到一首詩,一起面對低迷的日子。這首詩是雪萊的〈茵尼絲之湖〉,累了、倦了,就到那座湖,放下沉重的包袱,讓心休息,瞬間轉念,能量滿滿面對挑戰。
這就是經典的力量,透過詩人淬鍊的一字一句,傳達生命的美好,即使失戀了、迷惘了,細細品嚐也能由苦轉甘,化為肥沃土壤灌溉人生。從丁尼生的詩開始閱讀生活態度;跟著華茲華斯一起去流浪、找回自我;狄金森適切地陪伴我們靜謐的時光、享受孤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佛斯特給我們勇氣,開創嶄新的人生。
英詩是英文修辭的最佳範例,透過作者的引導學習,打造優越的英文語感,字彙、文法完全征服。讀英詩不僅提升語言力,其中的詩意更是生活中創意的源頭。12堂英詩課,受用無窮的詩人智慧,詩意過活好幸福。
目錄
第一堂──閱讀英詩的方法:從丁尼生的詩談起
第二堂──完美的一首詩:濟慈的 “To Autumn”
第三堂──一定要失戀,才能體會愛情:英詩愛與愁
第四堂──胡思亂想的奇幻世界:中古世紀的騎士風情
第五堂──一個人流浪:浪漫詩人華茲華斯的完美孤獨
第六堂──秘密與力量:與孤獨做朋友的艾蜜莉.狄金森
第七堂──生命的笑與淚:艾德溫.阿靈頓.羅賓森的人生滋味
第八堂──變與不變:雪萊的呼喊
第九堂──追求自我:惠特曼的激情
第十堂──逃離現實,追求寧靜:與葉慈同行
第十一堂──入世?出世?:佛斯特的田園世界
第十二堂──在生命抹上一片雲彩:從美國意象詩看象徵之美
附贈英詩朗誦光碟!!!
作者簡介
陳超明
1.現任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政大英文系兼任教授
2.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3.暢銷書作家
4.漢聲電台「文學之夜」節目製作主持(廣播金鐘獎最佳文教節目主持人)
5.曾任政大英文系主任、外語學院院長、公企中心主任
1.現任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政大英文系兼任教授
2.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3.暢銷書作家
4.漢聲電台「文學之夜」節目製作主持(廣播金鐘獎最佳文教節目主持人)
5.曾任政大英文系主任、外語學院院長、公企中心主任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中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謝劍平
實踐大學校長 陳振貴
台灣醫改聯盟執行長 劉梅君
跨界齊聲推薦 詩的力量
中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謝劍平
實踐大學校長 陳振貴
台灣醫改聯盟執行長 劉梅君
跨界齊聲推薦 詩的力量
書摘/試閱
完美的一首詩:濟慈的〈秋頌〉(“To Autumn”)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時而,遠望探尋之人倏見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你無慮地席坐穀場地上
一首好的詩,不僅是表達詩人的想法,可能還是要呈現美好的意境。有時候,去外面尋找一切美好事物的,反而忽略了周遭無憂無慮的愜意。這兩句來自Keats<秋頌>的詩,點出了美的展現可能來自於「無心」或「無意」。王國維《人間詞話》談到人生的三大境界,最後一個境界也是回到無心或無意:「眾人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什麼是完美的詩:形式與內容的結合
這首秋頌非常完美,就在於它將詩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一首完美的詩應該要包含兩大要點: beauty in form以及power in matter。Beauty in form就是在形式之中找到美,而power in matter指得就是內容有深度、有內涵及力量。這兩者合而為一就是力與美的結合。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兩者結合呢? 19世紀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了有機體的概念(organic form): “The organic form, on the other hand, is innate; it shapes as it develops itself from within, and the fullness of its development is one and the same with the perfection of its outward form. Such is the life, such the form.” 此有機體是從內在開始形成的,其發展的完成是與外在形式完美結合的,也就是所謂的裡外合一。我們可以想像形式是有生命的,如同一顆成長中的樹木,當樹幹成長茁壯的同時,樹根會不斷向下延伸、樹皮會不斷擴展來包覆不斷蓬勃發展的樹幹及樹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斷同時進行的。
換個例子來解釋,所謂詩人創作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一開始都不存在任何公式,而是詩人自然而然的將心中所想、所感受的以文字抒發出來,完成的時候,就成為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這是非刻意的過程,也就是organic form概念所強調的外在形式的決定與內在內容的相輔相承。
完美的藝術形式:音樂
什麼樣子的作品才能在形式中有美且內容裡有力量呢?十九世紀文學家Walter Pater提出音樂是所有藝術最完美的形式,因為音樂之中我們無法分辨形式與內涵,就像我們不一定聽得懂周杰倫唱什麼或義大利歌劇的語言,但我們卻可以欣賞作品純粹之美,因為作品中形式與內涵的界線不存在,力與美完美結合。Pater還認為好的藝術不一定是最偉大的藝術,其中的區別不在於形式(form)而是在於作品本質及內涵,真正所要表達的意義(matter)。所謂文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有著崇高的寫作目的(great ends),具備反叛的特質使之有深度(the depth of the note of revolt)以及the largeness of hope in it(希望的宏大)。例如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或彌爾頓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前者秉持著基督的精神帶領讀者進入聖經故事的世界,後者對於人類的失落做出解釋及描述,這就是文學的偉大性。
但無法否認文學的確難以達到Walter Pater所說的good art的境界,原因在於文學一定有形式,而其形式與內容也大多是分割的,因為我們讀完文學作品總是習慣思考它想表達什麼?意義是什麼?其形式與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因而導致力與美無法結合。
但是Keats這首<秋頌>卻能做到結合力與美的要求、接近音樂的完美性,不只是good art、great art 甚至是ideal art(理想的藝術)。本詩的偉大之處除了在於建構了秋天的重要形象之外,還成功消弭了文字與音樂性之間的界線,將形式與內容兩者合而為一。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細細品味此詩:
英詩解讀: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白霧與果實甘美的季節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與其知己–醇熟的太陽–共籌,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該如何將果實託付、賜予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aves run;攀登茅草屋檐的葡萄藤;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讓青苔村樹垂掛蘋果而彎曲,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香熟穿透果實,直至果心;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如何飽滿瓜果,以香甜的果仁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鼓脹榛果的外殼;如何滋長花苞,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綻為晚秋花蕊,好讓蜂群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誤以為溫煦之日永無終止,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夏日已滿溢了滑膩的蜂巢。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誰不頻頻見你處於你的豐碩中?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有時,遠望探尋之人倏見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你無慮地席坐穀場地上,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你的髮輕揚於簸穀的風;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或者,熟眠於收割未竟的犁溝,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沉薰於罌粟的香氣,你的鐮刀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暫歇了揮舞,暫留了花蕊交錯: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時而,以拾穗者之姿,你於溪畔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果實纍纍地穩穩垂頭;
Or by a ci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或於榨果架旁,一鐘點又一鐘點地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耐心凝望最後一滴汁液徐徐滲流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春曲如今何去?啊,何去?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無需牽掛,你亦有自己的樂曲,–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當抽絲雲彩使緩逝之日嫣然綻放,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並以玫瑰花澤輕觸輕覆田野殘樁;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小小蚊蚋齊聲哀鳴的輓歌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迴繞於河畔柳黃,或抑或揚,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伴隨著輕風復生或逝止;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山丘上肥碩羔羊的咩叫喧亮;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蟋蟀低吟於樹籬,而此刻,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紅胸鳥於花園綠茵哨鳴;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成列的飛燕呢喃於天際。
Keats一生共創作了不少有名的odes例如“Ode to a Nightingale”、“Ode on a Grecian Urn”、“Ode on Melancholy”等等。這些頌體大抵都是十行,而本詩是Keats數首odes裡唯一每段有11行的例外。這多出來的一行呼應了秋天果實累累、滿載豐收這種盈餘的意象。
第一段:視覺,描寫秋天飽滿豐收的景象
整首詩所要表達給人的感覺從第一段第一行開始就相當強烈,詩句冗長且單字多音節,使我們讀起來有沉重、拉長的音效,放慢了整首詩的tempo,表現出秋天成熟的調性及步伐。
第一句話說秋天是含霧的季節且有著成熟果實(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而秋也是成熟太陽(the maturing sun)的知己,一開頭詩人就讓我們看到生動的畫面,秋天金黃色的意象伴隨著黃澄澄的太陽躍於眼前。接下來以擬人的手法形容秋天與成熟太陽兩人一起共謀著如何以豐碩果實,爬滿屋簷的葡萄藤,樹枝因載滿蘋果而垂枝,然後讓果實熟透心、瓜果飽滿、花苞滋長,好給蜂群誤以為這溫暖永不終止。
Keats以mellow、maturing 、ripeness、sweet及clammy等形容詞來形容秋天成熟甜美的現象,也用了fill、load、bend、bless、 swell和plump等動詞來生動地描述秋天使得大自然豐碩飽滿的企圖。整段詩的意象就是又飽又漲又滿的感覺,配合朗誦起來的厚重音效,兩者完美的呼應重疊,這就是形式及內涵的結合。整段重點放在秋天的早上,太陽升起,果實非常地飽滿。
第二段:嗅覺,描寫秋天的下午
第二段依舊是以擬人來表達秋天無所不在的樣子。在本段我們看到Keats描寫細節的功力,除了有歷歷在目的畫面之外,我們居然在詩行中察覺到秋的氣味。這是描寫秋天的下午,看見秋天懶洋洋地坐在穀倉的地板上(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甚至在犁溝中(furrow) 睡午覺sound asleep) ; 聞到了罌粟的香氣(the fume of poppies),望著果汁一滴一滴流出來(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就是這樣將秋天不知不覺地帶出來,有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所提:「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秋天就是這麼慵懶地出現在穀倉中、犁溝裡、罌粟的香氣裡、纍纍果實中,令人沉醉!
第三段:聽覺,描寫秋天傍晚的蟲鳴鳥叫
以問句開始(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質問春天的歌曲已經不見了。而秋天的歌曲更加有韻味:從小小的蚊叫聲(gnats mourn)到肥碩羔羊的叫聲(loud bleat),連結到蟋蟀、紅胸鳥及飛燕的聲音,迴繞於河畔柳黃,或抑或揚,伴隨著輕風復生或逝止(“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交織成秋天的獨特交響曲!這是傍晚的場景,也是完美的景色與聲音的融合。
這裡的最後一段以聲音結束,帶領讀者靜靜體會秋天的韻律!音樂的感動、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前面Walter Pater 所說的音樂是最完美的藝術。詩以大自然的聲音來結束,透過文字達到音樂的境界,這首詩超越了文字的境界!
本詩的藝術性:
這首詩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美,我們可以從幾大項來看:
The Beauty in Form and Matter
‧音樂的要素Musical elements: rhyme, rhythm and tempo (韻律、押韻與節奏),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這首詩,將秋天的節奏抓得非常好)
‧意像Imagery: maturing sun, the fruit (vines, apples), gourd, flowers, wind, colors, lambs, crickets, birds (red-breast, swallows) 成熟的太陽、水果(葡萄、蘋果)、葫蘆、花、風、顏色、羔羊、蟋蟀、鳥(紅胸鳥、飛燕)
‧內涵與內容Substance and matter: mellowness, maturity, harvest, a perfect form of life。整首詩談的是成熟、豐收、生命的完美形式,都透過秋天的方式來展現,所謂大自然的一切,在秋天,達到了完美成熟的境界(All the products of nature have reached a state of perfect maturity)!
客觀的詩人:reality與dream之間的真實模糊
Keats的功力表現在我們讀詩時,察覺不到詩人的存在。詩人將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萬物中,以物觀物,也要求我們變成大自然的一部份,不自覺地受到感染,然後感到喜悅。
Keats曾說詩人是沒有自我的(“The Poet has no identity”),詩人完全放空,把自己放在一個沒有承載自我的境界,模糊了真實與夢境。在一封給友人的詩中,他提到所謂亞當的夢(Adam’s dream)。在聖經裡,亞當夢到上帝要創造夏娃,當他醒來時,一切都成真!
亞當的夢,這就是keats認為詩最大的美處。半夢半醒之際感受最美,最滿足的時候,喪失了對時空的感覺(lose the senses of time and space ),也達到了Keats所推崇的詩人的“無我”!
在另外一封給友人的信中,他延伸這個觀念,提到negative capability (反面能力):人能處在一種不穩定、神秘、懷疑的狀態之下,而不會過度的去追求真理及理性,拋棄你的senses,一剎那間就達到“亞當的夢”境界。
這就像我們的莊周夢蝶,完全存在於無我境界,就是說「我化成物體」來看外在世界。也蠻接近王國維所謂的無我之境,並非以我的本體來看世界,這能讓我們真實感受這世界:我就是大自然,我就是秋天,秋天就是我!好比聽音樂般,最高的境界就是融入音符, Keats 這首“To Autumn”, 就是追求這無我之境界!
顛覆傳統抒情詩的自我中心:物我合一
Keats的Ode就顛覆了傳統抒情要從我的內心出發,這種無我的客觀境界,更能放棄理性思維,達到物我為一的情境,情感與大自然同,更加豐富,更加美。
不只是詩人要沒有identity,我們平常若能做到放棄自我的執著,未嘗不是一種美的境界,感受生命之美。不要急急追求理性的算計,把自己放空,跟詩人一樣,坐在一間小咖啡廳中,忘掉自己、忘掉生活的煩惱,與周遭的一切合一,才能體會生命的飽滿與人生的美!
讓我們陶醉在秋天的慵懶與飽滿的喜悅中!
詩人簡介:
追求美感常常是詩人所要探索的境界。詩人濟慈John Keats是英國浪漫時期的傳奇詩人,與拜倫、雪萊並列為第二次浪漫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相當年輕就開始創作,詩才橫溢,創作出來的作品字字珠璣、首首經典,但天妒英才,不幸地26歲就死於肺癌。他真正寫詩的黃金時期只有兩年,短短時間內就有如此成就,有人戲謔說若他活得長壽,英語系學生便要痛苦數倍!濟慈主張“美即是真,真即是美”(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的概念,他擅於描繪大自然景色及事物外貌,作品帶色彩感及立體感,寫作形式技巧完美,追求語言之美,大大影響了後世的抒情詩創作。
濟慈的貢獻:
濟慈對詩壇最大的貢獻在於將odes發揚光大,這個ode在台灣被翻成「頌」,藉由「頌」濟慈告訴我們詩不只是指主觀談感情的抒情詩,有則些能十分客觀、嚴肅的談論某個主題,詩除了表達情緒之外還能將詩人的感覺忠實完整地投射(projection)在作品之中,就如同我們今天要談的這篇被喻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首詩—<秋頌>。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時而,遠望探尋之人倏見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你無慮地席坐穀場地上
一首好的詩,不僅是表達詩人的想法,可能還是要呈現美好的意境。有時候,去外面尋找一切美好事物的,反而忽略了周遭無憂無慮的愜意。這兩句來自Keats<秋頌>的詩,點出了美的展現可能來自於「無心」或「無意」。王國維《人間詞話》談到人生的三大境界,最後一個境界也是回到無心或無意:「眾人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什麼是完美的詩:形式與內容的結合
這首秋頌非常完美,就在於它將詩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一首完美的詩應該要包含兩大要點: beauty in form以及power in matter。Beauty in form就是在形式之中找到美,而power in matter指得就是內容有深度、有內涵及力量。這兩者合而為一就是力與美的結合。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兩者結合呢? 19世紀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了有機體的概念(organic form): “The organic form, on the other hand, is innate; it shapes as it develops itself from within, and the fullness of its development is one and the same with the perfection of its outward form. Such is the life, such the form.” 此有機體是從內在開始形成的,其發展的完成是與外在形式完美結合的,也就是所謂的裡外合一。我們可以想像形式是有生命的,如同一顆成長中的樹木,當樹幹成長茁壯的同時,樹根會不斷向下延伸、樹皮會不斷擴展來包覆不斷蓬勃發展的樹幹及樹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斷同時進行的。
換個例子來解釋,所謂詩人創作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一開始都不存在任何公式,而是詩人自然而然的將心中所想、所感受的以文字抒發出來,完成的時候,就成為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這是非刻意的過程,也就是organic form概念所強調的外在形式的決定與內在內容的相輔相承。
完美的藝術形式:音樂
什麼樣子的作品才能在形式中有美且內容裡有力量呢?十九世紀文學家Walter Pater提出音樂是所有藝術最完美的形式,因為音樂之中我們無法分辨形式與內涵,就像我們不一定聽得懂周杰倫唱什麼或義大利歌劇的語言,但我們卻可以欣賞作品純粹之美,因為作品中形式與內涵的界線不存在,力與美完美結合。Pater還認為好的藝術不一定是最偉大的藝術,其中的區別不在於形式(form)而是在於作品本質及內涵,真正所要表達的意義(matter)。所謂文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有著崇高的寫作目的(great ends),具備反叛的特質使之有深度(the depth of the note of revolt)以及the largeness of hope in it(希望的宏大)。例如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或彌爾頓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前者秉持著基督的精神帶領讀者進入聖經故事的世界,後者對於人類的失落做出解釋及描述,這就是文學的偉大性。
但無法否認文學的確難以達到Walter Pater所說的good art的境界,原因在於文學一定有形式,而其形式與內容也大多是分割的,因為我們讀完文學作品總是習慣思考它想表達什麼?意義是什麼?其形式與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因而導致力與美無法結合。
但是Keats這首<秋頌>卻能做到結合力與美的要求、接近音樂的完美性,不只是good art、great art 甚至是ideal art(理想的藝術)。本詩的偉大之處除了在於建構了秋天的重要形象之外,還成功消弭了文字與音樂性之間的界線,將形式與內容兩者合而為一。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細細品味此詩:
英詩解讀: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白霧與果實甘美的季節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與其知己–醇熟的太陽–共籌,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該如何將果實託付、賜予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aves run;攀登茅草屋檐的葡萄藤;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讓青苔村樹垂掛蘋果而彎曲,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香熟穿透果實,直至果心;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如何飽滿瓜果,以香甜的果仁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鼓脹榛果的外殼;如何滋長花苞,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綻為晚秋花蕊,好讓蜂群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誤以為溫煦之日永無終止,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夏日已滿溢了滑膩的蜂巢。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誰不頻頻見你處於你的豐碩中?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有時,遠望探尋之人倏見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你無慮地席坐穀場地上,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你的髮輕揚於簸穀的風;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或者,熟眠於收割未竟的犁溝,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沉薰於罌粟的香氣,你的鐮刀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暫歇了揮舞,暫留了花蕊交錯: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時而,以拾穗者之姿,你於溪畔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果實纍纍地穩穩垂頭;
Or by a ci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或於榨果架旁,一鐘點又一鐘點地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耐心凝望最後一滴汁液徐徐滲流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春曲如今何去?啊,何去?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無需牽掛,你亦有自己的樂曲,–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當抽絲雲彩使緩逝之日嫣然綻放,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並以玫瑰花澤輕觸輕覆田野殘樁;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小小蚊蚋齊聲哀鳴的輓歌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迴繞於河畔柳黃,或抑或揚,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伴隨著輕風復生或逝止;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山丘上肥碩羔羊的咩叫喧亮;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蟋蟀低吟於樹籬,而此刻,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紅胸鳥於花園綠茵哨鳴;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成列的飛燕呢喃於天際。
Keats一生共創作了不少有名的odes例如“Ode to a Nightingale”、“Ode on a Grecian Urn”、“Ode on Melancholy”等等。這些頌體大抵都是十行,而本詩是Keats數首odes裡唯一每段有11行的例外。這多出來的一行呼應了秋天果實累累、滿載豐收這種盈餘的意象。
第一段:視覺,描寫秋天飽滿豐收的景象
整首詩所要表達給人的感覺從第一段第一行開始就相當強烈,詩句冗長且單字多音節,使我們讀起來有沉重、拉長的音效,放慢了整首詩的tempo,表現出秋天成熟的調性及步伐。
第一句話說秋天是含霧的季節且有著成熟果實(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而秋也是成熟太陽(the maturing sun)的知己,一開頭詩人就讓我們看到生動的畫面,秋天金黃色的意象伴隨著黃澄澄的太陽躍於眼前。接下來以擬人的手法形容秋天與成熟太陽兩人一起共謀著如何以豐碩果實,爬滿屋簷的葡萄藤,樹枝因載滿蘋果而垂枝,然後讓果實熟透心、瓜果飽滿、花苞滋長,好給蜂群誤以為這溫暖永不終止。
Keats以mellow、maturing 、ripeness、sweet及clammy等形容詞來形容秋天成熟甜美的現象,也用了fill、load、bend、bless、 swell和plump等動詞來生動地描述秋天使得大自然豐碩飽滿的企圖。整段詩的意象就是又飽又漲又滿的感覺,配合朗誦起來的厚重音效,兩者完美的呼應重疊,這就是形式及內涵的結合。整段重點放在秋天的早上,太陽升起,果實非常地飽滿。
第二段:嗅覺,描寫秋天的下午
第二段依舊是以擬人來表達秋天無所不在的樣子。在本段我們看到Keats描寫細節的功力,除了有歷歷在目的畫面之外,我們居然在詩行中察覺到秋的氣味。這是描寫秋天的下午,看見秋天懶洋洋地坐在穀倉的地板上(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甚至在犁溝中(furrow) 睡午覺sound asleep) ; 聞到了罌粟的香氣(the fume of poppies),望著果汁一滴一滴流出來(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就是這樣將秋天不知不覺地帶出來,有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所提:「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秋天就是這麼慵懶地出現在穀倉中、犁溝裡、罌粟的香氣裡、纍纍果實中,令人沉醉!
第三段:聽覺,描寫秋天傍晚的蟲鳴鳥叫
以問句開始(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質問春天的歌曲已經不見了。而秋天的歌曲更加有韻味:從小小的蚊叫聲(gnats mourn)到肥碩羔羊的叫聲(loud bleat),連結到蟋蟀、紅胸鳥及飛燕的聲音,迴繞於河畔柳黃,或抑或揚,伴隨著輕風復生或逝止(“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交織成秋天的獨特交響曲!這是傍晚的場景,也是完美的景色與聲音的融合。
這裡的最後一段以聲音結束,帶領讀者靜靜體會秋天的韻律!音樂的感動、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前面Walter Pater 所說的音樂是最完美的藝術。詩以大自然的聲音來結束,透過文字達到音樂的境界,這首詩超越了文字的境界!
本詩的藝術性:
這首詩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美,我們可以從幾大項來看:
The Beauty in Form and Matter
‧音樂的要素Musical elements: rhyme, rhythm and tempo (韻律、押韻與節奏),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這首詩,將秋天的節奏抓得非常好)
‧意像Imagery: maturing sun, the fruit (vines, apples), gourd, flowers, wind, colors, lambs, crickets, birds (red-breast, swallows) 成熟的太陽、水果(葡萄、蘋果)、葫蘆、花、風、顏色、羔羊、蟋蟀、鳥(紅胸鳥、飛燕)
‧內涵與內容Substance and matter: mellowness, maturity, harvest, a perfect form of life。整首詩談的是成熟、豐收、生命的完美形式,都透過秋天的方式來展現,所謂大自然的一切,在秋天,達到了完美成熟的境界(All the products of nature have reached a state of perfect maturity)!
客觀的詩人:reality與dream之間的真實模糊
Keats的功力表現在我們讀詩時,察覺不到詩人的存在。詩人將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萬物中,以物觀物,也要求我們變成大自然的一部份,不自覺地受到感染,然後感到喜悅。
Keats曾說詩人是沒有自我的(“The Poet has no identity”),詩人完全放空,把自己放在一個沒有承載自我的境界,模糊了真實與夢境。在一封給友人的詩中,他提到所謂亞當的夢(Adam’s dream)。在聖經裡,亞當夢到上帝要創造夏娃,當他醒來時,一切都成真!
亞當的夢,這就是keats認為詩最大的美處。半夢半醒之際感受最美,最滿足的時候,喪失了對時空的感覺(lose the senses of time and space ),也達到了Keats所推崇的詩人的“無我”!
在另外一封給友人的信中,他延伸這個觀念,提到negative capability (反面能力):人能處在一種不穩定、神秘、懷疑的狀態之下,而不會過度的去追求真理及理性,拋棄你的senses,一剎那間就達到“亞當的夢”境界。
這就像我們的莊周夢蝶,完全存在於無我境界,就是說「我化成物體」來看外在世界。也蠻接近王國維所謂的無我之境,並非以我的本體來看世界,這能讓我們真實感受這世界:我就是大自然,我就是秋天,秋天就是我!好比聽音樂般,最高的境界就是融入音符, Keats 這首“To Autumn”, 就是追求這無我之境界!
顛覆傳統抒情詩的自我中心:物我合一
Keats的Ode就顛覆了傳統抒情要從我的內心出發,這種無我的客觀境界,更能放棄理性思維,達到物我為一的情境,情感與大自然同,更加豐富,更加美。
不只是詩人要沒有identity,我們平常若能做到放棄自我的執著,未嘗不是一種美的境界,感受生命之美。不要急急追求理性的算計,把自己放空,跟詩人一樣,坐在一間小咖啡廳中,忘掉自己、忘掉生活的煩惱,與周遭的一切合一,才能體會生命的飽滿與人生的美!
讓我們陶醉在秋天的慵懶與飽滿的喜悅中!
詩人簡介:
追求美感常常是詩人所要探索的境界。詩人濟慈John Keats是英國浪漫時期的傳奇詩人,與拜倫、雪萊並列為第二次浪漫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相當年輕就開始創作,詩才橫溢,創作出來的作品字字珠璣、首首經典,但天妒英才,不幸地26歲就死於肺癌。他真正寫詩的黃金時期只有兩年,短短時間內就有如此成就,有人戲謔說若他活得長壽,英語系學生便要痛苦數倍!濟慈主張“美即是真,真即是美”(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的概念,他擅於描繪大自然景色及事物外貌,作品帶色彩感及立體感,寫作形式技巧完美,追求語言之美,大大影響了後世的抒情詩創作。
濟慈的貢獻:
濟慈對詩壇最大的貢獻在於將odes發揚光大,這個ode在台灣被翻成「頌」,藉由「頌」濟慈告訴我們詩不只是指主觀談感情的抒情詩,有則些能十分客觀、嚴肅的談論某個主題,詩除了表達情緒之外還能將詩人的感覺忠實完整地投射(projection)在作品之中,就如同我們今天要談的這篇被喻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首詩—<秋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