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LTE FDD網絡規劃與設計》分為理論篇、規劃篇、設計篇、實踐篇4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LTE完整的體系架構、網絡演進以及網絡規劃和建設的知識等,其中理論篇涉及EPC網絡、E-UTRA網絡和承載網3章內容,規劃篇介紹了核心網、LTE無線網、承載網的規劃,設計篇涉及核心網、LTE室外宏站及室內分佈系統、承載網的設計,實踐篇給出了LTE設計案例。
《LTE FDD網絡規劃與設計》適合各大設計院從事LTE網絡規劃、設計以及對LTE網絡規劃有興趣的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LTE FDD網絡規劃與設計》適合各大設計院從事LTE網絡規劃、設計以及對LTE網絡規劃有興趣的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目次
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
1.1.1 移動通信發展史
1.1.2 3G的應用
1.1.3 未來移動通信趨勢
1.2 LTE的發展
1.2.1 標準化組織
1.2.2 LTE標準進展
1.2.3 LTE業務與應用
1.2.4 LTE商用進展
1.2.5 LTE產業發展
1.3 LTE無線網絡規劃與設計特點
1.3.1 需求分析
1.3.2 覆蓋規劃與鏈路預算
1.3.3 容量規劃與規模估算
1.3.4 性能仿真
1.3.5 參數規劃
理論篇
第2章 EPC網絡
2.1 引言
2.2 EPC架構及功能
2.2.1 網絡架構
2.2.2 網元功能
2.2.3 接口協議
2.2.4 系統標識
2.3 典型流程
2.3.1 EPS狀態管理
2.3.2 移動性管理
2.3.3 會話管理流程
2.4 EPS承載與QoS機制
2.4.1 EPS承載
2.4.2 QoS
2.4.3 QoS參數的映射
2.5 安全機制
2.5.1 安全架構
2.5.2 密鑰和鑒權
2.5.3 EPS系統密鑰體系結構
2.6 容災機制
2.6.1 MME Pool概念
2.6.2 功能及特點
2.7 策略控制與計費(PCC)
2.7.1 PCC架構、功能實體與接口
2.7.2 PCC的作用及規則
第3章 E-UTRA網絡
3.1 引言
3.2 LTE網絡架構模型
3.2.1 網絡結構
3.2.2 空中接口高層協議
3.2.3 E-UTRAN用戶面和控制面的無線協議架構
3.3 LTE關鍵技術
3.3.1 OFDM
3.3.2 MIMO
3.3.3 鏈路自適應
3.3.4 小區間干擾抑制
3.4 LTE物理層規範
3.5 LTE幀結構
3.6 物理層的資源調度單位
3.6.1 空間資源調度
3.6.2 RE與RB
3.6.3 REG與CCE
3.7 物理信道
3.7.1 上行物理信道
3.7.2 下行物理信道
3.8 信道映射
3.8.1 上行信道映射
3.8.2 下行信道映射
3.9 編碼、擾碼與調製
3.9.1 信道編碼
3.9.2 擾碼
3.9.3 信號調製
3.10 物理層過程
3.10.1 小區搜索
3.10.2 隨機接入
3.10.3 功率控制
3.11 無線資源管理
3.11.1 分組調度管理
3.11.2 切換管理
3.11.3 接入控制
3.12 LTE-Advanced關鍵技術及演進
3.12.1 LTE-Advanced的演進方向
3.12.2 載波聚合
3.12.3 Relay
3.12.4 CoMP
第4章 承載網
4.1 引言
4.2 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
4.2.1 MSTP定義
4.2.2 MSTP技術發展階段
4.2.3 MSTP技術優勢
4.2.4 MSTP關鍵技術
4.3 波分複用系統
4.3.1 波分複用技術的概念
4.3.2 波分複用技術的優點
4.3.3 DWDM技術簡介
4.4 光傳送網(OTN)
4.4.1 OTN技術背景
4.4.2 OTN技術相關標準
4.4.3 OTN關鍵技術
4.4.4 OTN技術特色
4.5 分組傳送網(PTN)
4.5.1 PTN的實現技術
4.5.2 MPLS-TP標準中的關鍵問題
4.5.3 PTN的應用前景展望
4.6 IP化無線接入網(IPRAN)
4.6.1 IPRAN承載網技術主要特點
4.6.2 IPRAN技術本質和優勢
規劃篇
第5章 核心網規劃
5.1 核心網規劃範圍及流程
5.1.1 核心網規劃範圍
5.1.2 核心網規劃流程
5.2 核心網組網方案
5.2.1 融合組網
5.2.2 LTE與2G/3G分組域互通/互操作
5.2.3 LTE語音業務
5.3 話務模型分析
5.3.1 信令面話務模型
5.3.2 用戶面話務模型
5.4 網元設置
5.4.1 MME設置方案
5.4.2 GW設置方案
5.4.3 PCRF設置方案
5.4.4 HSS的設置方案
5.4.5 其他網元的設置方案
5.5 承載帶寬需求
5.5.1 接口互聯需求概述
5.5.2 帶寬需求計算
5.6 網絡組織及路由計劃
5.6.1 核心網網絡組織
5.6.2 核心網路由計劃
5.7 編號計劃
5.7.1 國際移動用戶標識碼(IMSI)
5.7.2 移動用戶的ISDN號碼(MSISDN)
5.7.3 全球唯一MME標識符(GUMMEI)
5.7.4 全球唯一臨時標識符(GUTI)
5.7.5 跟蹤區(TAI)
5.7.6 跟蹤區列表(TA List)
5.7.7 接入點名(APN)
5.7.8 信令點編碼
5.8 對現網的改造需求
5.8.1 電路域的改造需求
5.8.2 分組域的改造需求
5.8.3 其他改造需求
5.9 網絡管理與計費
5.9.1 網絡管理
5.9.2 計費
5.10 VPN劃分及IP地址分配
5.10.1 VPN劃分
5.10.2 IP地址分配
第6章 LTE無線網規劃
6.1 無線網規劃範圍
6.1.1 規劃目標
6.1.2 規劃內容
6.2 無線網規劃流程
6.2.1 規劃準備階段
6.2.2 預規劃階段
6.2.3 詳細規劃階段
6.3 規劃前期準備
6.3.1 工作計劃制定
6.3.2 網絡規劃輸入需求
6.3.3 基礎數據收集
6.3.4 基礎數據處理
6.4 傳播模型選擇
6.4.1 無線傳播模型
6.4.2 CW測試
6.4.3 傳播模型校正
6.5 鏈路預算
6.6 規劃目標
6.6.1 覆蓋指標
6.6.2 容量指標
6.6.3 質量指標
6.6.4 成本指標
6.7 覆蓋規劃
6.7.1 覆蓋區域需求
6.7.2 覆蓋區域類型和劃分
6.7.3 覆蓋場景
6.7.4 覆蓋規劃
6.8 容量規劃
6.8.1 LTE的業務分類
6.8.2 業務預測的原則和方法
6.8.3 業務模型
6.8.4 容量規劃
6.9 頻率規劃
6.9.1 LTE的頻段分配
6.9.2 頻率組網方案
6.9.3 頻率規劃
6.10 鄰區規劃
6.10.1 鄰區規劃思路
6.10.2 鄰區配置原則
6.10.3 異系統鄰區規劃
6.11 跟蹤區規劃
6.12 碼資源規劃
6.13 規劃仿真
6.13.1 無線仿真流程
6.13.2 仿真相關參數及設置
6.13.3 仿真運行
6.13.4 仿真結果分析
6.14 MIMO的應用原則
6.14.1 3GPP規範中定義的傳輸模式
6.14.2 MIMO適用場景分析
6.14.3 多天線應用場景
第7章 承載網規劃
7.1 引言
7.2 LTE對承載網的要求
7.2.1 LTE網絡的新變化
7.2.2 LTE對承載網的新要求
7.2.3 LTE基站回傳IP化實現技術
7.3 PTN承載網解決方案
7.3.1 分組傳送網(PTN)
7.3.2 PTN + CE承載方案
7.3.3 “PTN + L3”(靜態)承載方案
7.3.4 “PTN +L3”(動態)承載方案
7.3.5 PTN承載方案分析
7.4 IPRAN承載網解決方案
7.4.1 IPRAN的技術特點
7.4.2 IPRAN的關鍵技術分析
7.4.3 IPRAN組網模型
7.4.4 IPRAN部署要點
7.4.5 IPRAN多業務承載方案
7.4.6 PTN與IPRAN技術對比分析
7.5 PTN與IPRAN規劃與建設
7.5.1 PTN組網規劃
7.5.2 IPRAN組網規劃
7.5.3 PTN/IPRAN與MSTP建網差異和建設重點
設計篇
第8章 核心網設計
8.1 引言
8.2 核心網設計要求
8.2.1 工程總體概況
8.2.2 網絡現狀
8.2.3 業務預測與建設需求
8.2.4 工程建設方案
8.2.5 網絡組織
8.2.6 路由選擇及編號計劃
8.2.7 業務帶寬和信令鏈路帶寬計算
8.2.8 網管和計費
8.2.9 設備平面佈置及安裝連接
8.2.10 系統選型及設備介紹
8.2.11 割接方案
8.2.12 同步方式
8.2.13 其他
8.3 配套設計要求
8.3.1 機房
8.3.2 電源
8.3.3 傳輸
8.3.4 空調
8.3.5 防雷和接地
8.3.6 消防
第9章 LTE室外宏站設計
9.1 室外宏站勘察設計特點
9.2 站址勘察
9.2.1 預規劃
9.2.2 現場調查
9.2.3 站址選擇
9.3 宏基站設計
9.3.1 設備選擇
9.3.2 設備配置
9.3.3 覆蓋區設計
9.3.4 與異系統共址建設時的干擾測算
9.4 機房工藝
9.4.1 機房工藝要求
9.4.2 設備安裝
9.4.3 走線架與饋線安裝
9.5 天饋系統設計與安裝
9.5.1 天線安裝要求
9.5.2 室外線纜布放要求
9.5.3 室外天饋系統接地
9.6 基站配套設計
9.6.1 新建基站配套電源
9.6.2 舊址共享基站配套電源
9.6.3 蓄電池
9.6.4 RRU基站配套電源
9.6.5 微蜂窩基站配套電源
9.6.6 無線基站天支配套
9.6.7 無線基站天面塔架改造原則
9.6.8 塔桅的改造需求
9.7 防雷與接地
9.7.1 接地系統簡介
9.7.2 移動通信基站的聯合接地系統
9.7.3 移動通信基站的防雷與接地
第10章 LTE室內分佈系統設計
10.1 引言
10.2 室內分佈系統
10.2.1 信號源
10.2.2 室內分佈系統
10.2.3 LTE對室內分佈系統的要求
10.3 多網合一的室內分佈系統建設
10.3.1 異系統共址建設
10.3.2 多系統共用分佈系統
10.3.3 現有室內分佈系統的改造
第11章 承載網設計
11.1 引言
11.2 PTN系統設計
11.2.1 業務流向和業務需求預測
11.2.2 網絡組織
11.2.3 通路組織
11.2.4 網管系統設計
11.2.5 同步系統設計
11.2.6 公務系統設計
11.3 IPRAN系統設計
11.3.1 業務需求分析
11.3.2 IPRAN網絡總體建設思路
11.3.3 IPRAN組網方案
11.3.4 路由組織
11.3.5 割接原則
11.3.6 通信系統
11.3.7 OSS集成方案
11.3.8 時間同步解決方案
11.3.9 IPRAN運維解決方案
實踐篇
第12章 LTE設計案例
12.1 項目概述
12.1.1 項目背景
12.1.2 容量目標
12.1.3 業務目標
12.2 無線網規劃
12.2.1 LTE覆蓋規劃
12.2.2 LTE容量規劃
12.2.3 LTE設備選型
12.2.4 LTE仿真
12.3 室外宏站設計
12.3.1 室外基站設置原則
12.3.2 室外基站建設方案
12.4 室內分佈系統設計
12.4.1 項目概況
12.4.2 設計思路
12.4.3 設計方案
12.5 核心網設計
12.5.1 建設目標
12.5.2 方案設計思路
12.6 傳送網設計
12.6.1 PTN設計案例
12.6.2 IPRAN設計案例
後記
縮略語
參考文獻
1.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
1.1.1 移動通信發展史
1.1.2 3G的應用
1.1.3 未來移動通信趨勢
1.2 LTE的發展
1.2.1 標準化組織
1.2.2 LTE標準進展
1.2.3 LTE業務與應用
1.2.4 LTE商用進展
1.2.5 LTE產業發展
1.3 LTE無線網絡規劃與設計特點
1.3.1 需求分析
1.3.2 覆蓋規劃與鏈路預算
1.3.3 容量規劃與規模估算
1.3.4 性能仿真
1.3.5 參數規劃
理論篇
第2章 EPC網絡
2.1 引言
2.2 EPC架構及功能
2.2.1 網絡架構
2.2.2 網元功能
2.2.3 接口協議
2.2.4 系統標識
2.3 典型流程
2.3.1 EPS狀態管理
2.3.2 移動性管理
2.3.3 會話管理流程
2.4 EPS承載與QoS機制
2.4.1 EPS承載
2.4.2 QoS
2.4.3 QoS參數的映射
2.5 安全機制
2.5.1 安全架構
2.5.2 密鑰和鑒權
2.5.3 EPS系統密鑰體系結構
2.6 容災機制
2.6.1 MME Pool概念
2.6.2 功能及特點
2.7 策略控制與計費(PCC)
2.7.1 PCC架構、功能實體與接口
2.7.2 PCC的作用及規則
第3章 E-UTRA網絡
3.1 引言
3.2 LTE網絡架構模型
3.2.1 網絡結構
3.2.2 空中接口高層協議
3.2.3 E-UTRAN用戶面和控制面的無線協議架構
3.3 LTE關鍵技術
3.3.1 OFDM
3.3.2 MIMO
3.3.3 鏈路自適應
3.3.4 小區間干擾抑制
3.4 LTE物理層規範
3.5 LTE幀結構
3.6 物理層的資源調度單位
3.6.1 空間資源調度
3.6.2 RE與RB
3.6.3 REG與CCE
3.7 物理信道
3.7.1 上行物理信道
3.7.2 下行物理信道
3.8 信道映射
3.8.1 上行信道映射
3.8.2 下行信道映射
3.9 編碼、擾碼與調製
3.9.1 信道編碼
3.9.2 擾碼
3.9.3 信號調製
3.10 物理層過程
3.10.1 小區搜索
3.10.2 隨機接入
3.10.3 功率控制
3.11 無線資源管理
3.11.1 分組調度管理
3.11.2 切換管理
3.11.3 接入控制
3.12 LTE-Advanced關鍵技術及演進
3.12.1 LTE-Advanced的演進方向
3.12.2 載波聚合
3.12.3 Relay
3.12.4 CoMP
第4章 承載網
4.1 引言
4.2 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
4.2.1 MSTP定義
4.2.2 MSTP技術發展階段
4.2.3 MSTP技術優勢
4.2.4 MSTP關鍵技術
4.3 波分複用系統
4.3.1 波分複用技術的概念
4.3.2 波分複用技術的優點
4.3.3 DWDM技術簡介
4.4 光傳送網(OTN)
4.4.1 OTN技術背景
4.4.2 OTN技術相關標準
4.4.3 OTN關鍵技術
4.4.4 OTN技術特色
4.5 分組傳送網(PTN)
4.5.1 PTN的實現技術
4.5.2 MPLS-TP標準中的關鍵問題
4.5.3 PTN的應用前景展望
4.6 IP化無線接入網(IPRAN)
4.6.1 IPRAN承載網技術主要特點
4.6.2 IPRAN技術本質和優勢
規劃篇
第5章 核心網規劃
5.1 核心網規劃範圍及流程
5.1.1 核心網規劃範圍
5.1.2 核心網規劃流程
5.2 核心網組網方案
5.2.1 融合組網
5.2.2 LTE與2G/3G分組域互通/互操作
5.2.3 LTE語音業務
5.3 話務模型分析
5.3.1 信令面話務模型
5.3.2 用戶面話務模型
5.4 網元設置
5.4.1 MME設置方案
5.4.2 GW設置方案
5.4.3 PCRF設置方案
5.4.4 HSS的設置方案
5.4.5 其他網元的設置方案
5.5 承載帶寬需求
5.5.1 接口互聯需求概述
5.5.2 帶寬需求計算
5.6 網絡組織及路由計劃
5.6.1 核心網網絡組織
5.6.2 核心網路由計劃
5.7 編號計劃
5.7.1 國際移動用戶標識碼(IMSI)
5.7.2 移動用戶的ISDN號碼(MSISDN)
5.7.3 全球唯一MME標識符(GUMMEI)
5.7.4 全球唯一臨時標識符(GUTI)
5.7.5 跟蹤區(TAI)
5.7.6 跟蹤區列表(TA List)
5.7.7 接入點名(APN)
5.7.8 信令點編碼
5.8 對現網的改造需求
5.8.1 電路域的改造需求
5.8.2 分組域的改造需求
5.8.3 其他改造需求
5.9 網絡管理與計費
5.9.1 網絡管理
5.9.2 計費
5.10 VPN劃分及IP地址分配
5.10.1 VPN劃分
5.10.2 IP地址分配
第6章 LTE無線網規劃
6.1 無線網規劃範圍
6.1.1 規劃目標
6.1.2 規劃內容
6.2 無線網規劃流程
6.2.1 規劃準備階段
6.2.2 預規劃階段
6.2.3 詳細規劃階段
6.3 規劃前期準備
6.3.1 工作計劃制定
6.3.2 網絡規劃輸入需求
6.3.3 基礎數據收集
6.3.4 基礎數據處理
6.4 傳播模型選擇
6.4.1 無線傳播模型
6.4.2 CW測試
6.4.3 傳播模型校正
6.5 鏈路預算
6.6 規劃目標
6.6.1 覆蓋指標
6.6.2 容量指標
6.6.3 質量指標
6.6.4 成本指標
6.7 覆蓋規劃
6.7.1 覆蓋區域需求
6.7.2 覆蓋區域類型和劃分
6.7.3 覆蓋場景
6.7.4 覆蓋規劃
6.8 容量規劃
6.8.1 LTE的業務分類
6.8.2 業務預測的原則和方法
6.8.3 業務模型
6.8.4 容量規劃
6.9 頻率規劃
6.9.1 LTE的頻段分配
6.9.2 頻率組網方案
6.9.3 頻率規劃
6.10 鄰區規劃
6.10.1 鄰區規劃思路
6.10.2 鄰區配置原則
6.10.3 異系統鄰區規劃
6.11 跟蹤區規劃
6.12 碼資源規劃
6.13 規劃仿真
6.13.1 無線仿真流程
6.13.2 仿真相關參數及設置
6.13.3 仿真運行
6.13.4 仿真結果分析
6.14 MIMO的應用原則
6.14.1 3GPP規範中定義的傳輸模式
6.14.2 MIMO適用場景分析
6.14.3 多天線應用場景
第7章 承載網規劃
7.1 引言
7.2 LTE對承載網的要求
7.2.1 LTE網絡的新變化
7.2.2 LTE對承載網的新要求
7.2.3 LTE基站回傳IP化實現技術
7.3 PTN承載網解決方案
7.3.1 分組傳送網(PTN)
7.3.2 PTN + CE承載方案
7.3.3 “PTN + L3”(靜態)承載方案
7.3.4 “PTN +L3”(動態)承載方案
7.3.5 PTN承載方案分析
7.4 IPRAN承載網解決方案
7.4.1 IPRAN的技術特點
7.4.2 IPRAN的關鍵技術分析
7.4.3 IPRAN組網模型
7.4.4 IPRAN部署要點
7.4.5 IPRAN多業務承載方案
7.4.6 PTN與IPRAN技術對比分析
7.5 PTN與IPRAN規劃與建設
7.5.1 PTN組網規劃
7.5.2 IPRAN組網規劃
7.5.3 PTN/IPRAN與MSTP建網差異和建設重點
設計篇
第8章 核心網設計
8.1 引言
8.2 核心網設計要求
8.2.1 工程總體概況
8.2.2 網絡現狀
8.2.3 業務預測與建設需求
8.2.4 工程建設方案
8.2.5 網絡組織
8.2.6 路由選擇及編號計劃
8.2.7 業務帶寬和信令鏈路帶寬計算
8.2.8 網管和計費
8.2.9 設備平面佈置及安裝連接
8.2.10 系統選型及設備介紹
8.2.11 割接方案
8.2.12 同步方式
8.2.13 其他
8.3 配套設計要求
8.3.1 機房
8.3.2 電源
8.3.3 傳輸
8.3.4 空調
8.3.5 防雷和接地
8.3.6 消防
第9章 LTE室外宏站設計
9.1 室外宏站勘察設計特點
9.2 站址勘察
9.2.1 預規劃
9.2.2 現場調查
9.2.3 站址選擇
9.3 宏基站設計
9.3.1 設備選擇
9.3.2 設備配置
9.3.3 覆蓋區設計
9.3.4 與異系統共址建設時的干擾測算
9.4 機房工藝
9.4.1 機房工藝要求
9.4.2 設備安裝
9.4.3 走線架與饋線安裝
9.5 天饋系統設計與安裝
9.5.1 天線安裝要求
9.5.2 室外線纜布放要求
9.5.3 室外天饋系統接地
9.6 基站配套設計
9.6.1 新建基站配套電源
9.6.2 舊址共享基站配套電源
9.6.3 蓄電池
9.6.4 RRU基站配套電源
9.6.5 微蜂窩基站配套電源
9.6.6 無線基站天支配套
9.6.7 無線基站天面塔架改造原則
9.6.8 塔桅的改造需求
9.7 防雷與接地
9.7.1 接地系統簡介
9.7.2 移動通信基站的聯合接地系統
9.7.3 移動通信基站的防雷與接地
第10章 LTE室內分佈系統設計
10.1 引言
10.2 室內分佈系統
10.2.1 信號源
10.2.2 室內分佈系統
10.2.3 LTE對室內分佈系統的要求
10.3 多網合一的室內分佈系統建設
10.3.1 異系統共址建設
10.3.2 多系統共用分佈系統
10.3.3 現有室內分佈系統的改造
第11章 承載網設計
11.1 引言
11.2 PTN系統設計
11.2.1 業務流向和業務需求預測
11.2.2 網絡組織
11.2.3 通路組織
11.2.4 網管系統設計
11.2.5 同步系統設計
11.2.6 公務系統設計
11.3 IPRAN系統設計
11.3.1 業務需求分析
11.3.2 IPRAN網絡總體建設思路
11.3.3 IPRAN組網方案
11.3.4 路由組織
11.3.5 割接原則
11.3.6 通信系統
11.3.7 OSS集成方案
11.3.8 時間同步解決方案
11.3.9 IPRAN運維解決方案
實踐篇
第12章 LTE設計案例
12.1 項目概述
12.1.1 項目背景
12.1.2 容量目標
12.1.3 業務目標
12.2 無線網規劃
12.2.1 LTE覆蓋規劃
12.2.2 LTE容量規劃
12.2.3 LTE設備選型
12.2.4 LTE仿真
12.3 室外宏站設計
12.3.1 室外基站設置原則
12.3.2 室外基站建設方案
12.4 室內分佈系統設計
12.4.1 項目概況
12.4.2 設計思路
12.4.3 設計方案
12.5 核心網設計
12.5.1 建設目標
12.5.2 方案設計思路
12.6 傳送網設計
12.6.1 PTN設計案例
12.6.2 IPRAN設計案例
後記
縮略語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