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時光文庫(100):佛養心道養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懷點釋人生》精選多個融合儒釋道思想精華的經典故事及公案,在解析諸家思想內涵同時,結合現實人生的種種境遇,使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傳統思想如同娓娓道來的家常話語,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決生活難題的辦法。
目次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圣人般虛淡的心境
側耳傾聽蟬鳴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我是佛界,忘我是道場
功成自然退,扁舟泛五湖
心地如淤泥中盛開的白蓮花
滋養自然之心,保持純真本性
游心于物之初,逍遙于白云之上
真正的人生之路是回歸自然
外在聲色如夢似幻,內在心靈湛然寂靜
第二章 立言,立行,立身
——錘煉功德,臻于人生圓滿最高境界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第一章 淡泊,曠達,超脫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圣人般虛淡的心境
側耳傾聽蟬鳴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我是佛界,忘我是道場
功成自然退,扁舟泛五湖
心地如淤泥中盛開的白蓮花
滋養自然之心,保持純真本性
游心于物之初,逍遙于白云之上
真正的人生之路是回歸自然
外在聲色如夢似幻,內在心靈湛然寂靜
第二章 立言,立行,立身
——錘煉功德,臻于人生圓滿最高境界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多行少言,言多必失
傷人以言,甚于劍戟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
坦蕩胸懷對日月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才高八斗不如德重千斤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第三章 看開,看淡,放下
——萬般煩惱皆因心動,放下是解脫的開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名利直如看清風白云
抹平“名心”,任人牛馬
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
何必執著于“我”
斬斷三千煩惱絲
背負太重,只因不會放棄
無法舍棄,就會被困住
執著處撒手,覺醒在剎那
直心是道場,心純證佛性
不為虛妄動,煩惱不重生
不如意是因為擁有太多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不爭
心是自縛的繭,欲望越重縛繭越厚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
不入名利牢籠,不被世俗蒙蔽心境
第四章 隨緣,隨遇,隨性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隨性而活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云水隨緣,安閑自在
不怨懟,不忘形,不強求
順其自然,不刻意強求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死生契闊,往事如煙
有一種愛叫放棄
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
飛鳥和魚相愛,應在哪里筑巢
夫妻是前世的緣,要懂得珍惜
似水流年,珍惜眼前人
第五章 平常,平淡,平靜
——平常心是佛,無為得天道自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不裝事,寸絲不掛
做平常事,悟大禪機
心凈來自于簡約
怡然自得,泰然自樂
平淡是生活最咸的味
少欲知足才是真正的富人
知足常樂,一文錢填滿心房
安貧樂道,窮困而不改其志
大悟是在心靜中
沙漠里拾起心齋
沉浮動靜皆人生
兩耳就是菩提,到處菩提梵唱
不必事事圓滿,心中有圓滿即可
第六章 包容,大度,豁達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有包乃大有包乃成
寬恕是一種美德
大海不拒水滴,故而浩瀚無邊
人生當如水,無常形常式
生氣不如消氣
不如不辯不言,公道自在人心
為人所不為,成人所不成
為他人著想,不怨不恨
寬容別人,度化了自己
多一點寬恕,少一點怨恨
贈人明月,手留佛光
將心靈煉成海
守寬恕之道,則心中無魔
第七章 謙遜,謙恭,謙讓虛懷,低調
——滿招損謙受益,低調做人高標做事
槍打出頭鳥,霜打露頭草
放低姿態,博采眾家之長
放低自己,得到一股流水
蘭生幽谷里,低處有蒼天
“滿招損,謙受益”是千古良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以平凡之態示人
端正心態,謙卑處世
不驕傲自滿,才能日趨圓滿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
第八章 正念,正思,正道
——大鵬水擊三千丈,扶搖直上九萬里
人生并不如夢
點亮心中的信仰之燈
泥里匍匐怎及一飛沖天
找到適合你心中盤子的魚
修佛要用心專一,人生要有目標
一心垂釣,怎能沒有大魚
用志不紛,乃凝于神
窮和尚反倒成了富和尚
跳脫淺薄,創新思考
不要讓自己的心絆住自己
沒路可走,只因心路太窄
戴晉人的長遠之計
執著而有遠見,將無所不窺
第九章 精進,成敗,定力
——天降大任于斯人,能忍受苦難才能修成正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才有回報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云飛
佛祖不會賜你一雙奮飛的翅膀
世間的路都是走出來的
沏開自己心中的那壺茶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時,打開另一扇門
荊棘叢中下腳易,人生要耐得住磨煉
歷經磨難,自然金剛不壞
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耐心等待,任何事都不會白做
不在一時快慢,在于矢志不渝
積極邁進,人生就沒有敗局
第十章 問學,解惑,頓悟
——人生若白駒過隙,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
鍥而不舍做學問
茍日新,日日新
心境沒有界,求學無止境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夜以繼日,精修自然可成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學貴有恒
庖丁解牛,求學須由淺入深
不求一鳴驚人,只求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地“悟”才是真“悟”
大道至簡,剎那間頓悟成佛
身在俗世,心已出離
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十一章 處世,交友,擇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棋品如人品,交友需審慎
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人生唯求一知音
朋友重義不重利
摻雜利益的友情很脆弱
交友無門戶,五指皆有其長處
機心待人,勞神傷心
絕圣棄智,安然度日
摒棄聰明心,朋友間以誠相待
評價朋友,不可人云亦云
不以榮辱觀人,不以貧富擇友
不因容貌對人蓋棺定論
第十二章 慈悲,善念,感恩
——送人一輪明月,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慈云揚汁露,化雨度眾生
為自己點燈,為別人照亮
佛性平等,普度眾生
施比受更為有福
佛不舍棄任何人
慈悲可以成佛
要有撲火的愛和勇氣
付出愛心,證得善果
至善無痕,為善不為名
給予別人恩惠,不要指望回報
以善為本,為大眾謀幸福
給人歡喜,培植自我大慈悲心
生活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第十三章 生活,現實,當下
——佛度有心人,當下即是佛境,菩提就在眼前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喜悅,來自禪悟的瞬間
圓滿生活在于順應自己的習性
世事無常,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認認真真把今天過好
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向往未來
將心靈的琴弦調控適宜
放松心情,欣賞人生的美景
順應變化,生命操之在我
無拘無束的生活彌足珍貴
生活在藝術中,有生在詩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發現生活的美好
生活處處美麗動人,人生處處皆是道場
書摘/試閱
《莊子》中曾提到過一個女人,她在與南伯子葵地交談的時候講了這樣一段話:“你知道卜梁倚嗎?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氣,卻沒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卻沒有圣人那種明敏的才氣。我本想如果用虛淡的心境去教導他,沒準他果真能成為圣人。然而,結果卻不是這樣。雖然把圣人虛淡的心境傳告給具有圣人才氣的人看起來更容易些,但我還是選擇持守著告訴他,結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遺忘天下。看到他已經可以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遺忘萬物。看到他已經遺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遺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遺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澈。當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當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當他超越古今的時限可以在歷史中穿梭,那么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當你摒除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因為沒有了死的對比,那時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莊子認為,一個可以學道的人,必須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否則,這個人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跟隨著眾人行走于聲色名利之中,永遠沒有醒悟的那一天。一個人,只有學會了修養自己的心靈,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和諧,才有可能像莊子一樣,達生而逍遙。
心靈的淡泊,能與宇宙時空中無窮無盡的能量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人的靈魂升華,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變得永遠充滿神秘色彩。為了放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我習慣在孤燈夜靜的書案前,頭靠著松軟的椅背,輕輕地合上疲憊的眼睛,閉目養神,忘記自己,忘記世上困擾人的一切。在寧靜中,我的生命變得猶如滿天的輕風細雨那樣悠長、清澈、溫和,緩緩地逍遙于宇宙時空之中……
一個人要想消除心靈的煩惱,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愛生命,就必須修身養性。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不動的高山,安貧樂道;不能像水中的雜草,隨波逐流。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么能改變心中的寧靜。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
側耳傾聽蟬鳴聲
默雷禪師有個叫東陽的小徒弟。
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師兄們,每天早晚都分別到大師的房中請求參禪開示,師父給他們公案,用來拴住心猿意馬,于是他也請求師父指點。
“等等吧,你的年紀太小了。”但東陽堅持要參禪,大師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參禪的時候,東陽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后在師父的旁邊坐下。
“你可以聽到兩只手掌相擊的聲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說道,“現在,你去聽一只手的聲音。”
東陽鞠了一躬,返回寢室后,專心致志地用心參究這個公案。
一陣輕妙的音樂從窗口飄入。“啊,有了,”他叫道,“我會了!”
第二天早晨,當他的老師要他舉示只手之聲時,他便演奏了藝伎的那種音樂。
“不是,不是,”默雷說道,“那并不是只手之聲。只手之聲你根本就沒有聽到。”
東陽心想,那種音樂也許會打岔。因此,他就把住處搬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
這里萬籟俱寂,什么也聽不見。“什么是只手之聲呢?”思量之間,他忽然聽到了滴水的聲音。“我終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聲了。”東陽在心里說道。
于是他再度來到師父的面前,模擬了滴水之聲。
“那是滴水之聲,不是只手之聲。再參!”
東陽繼續打坐,諦聽只手之聲,毫無所得。
他聽到風的鳴聲,也被否定了;他又聽到貓頭鷹的叫聲,但也被駁回了。
只手之聲也不是蟬鳴聲、葉落聲……
東陽往默雷那里一連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種不同的聲音提出應對,但都未獲認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聲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終找不出答案。
最后,東陽終于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聲音。他后來談自己的體會說:“我再也不東想西想了,因此,我終于達到了無聲之聲的境地。”
東陽已經“聽”到只手之聲了。
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謎,人最不了解、最不明白的,恰恰是人本身。
我們活著畢竟要關照好自己,生命是我們從造化接受的恩賜,我們有愿望也有責任去善待這項恩賜。珍視我們的心靈,醒悟自覺,嘗試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將整個心靈融入自然中,傾聽自然的聲音,用自然的營養滋潤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使我們自由的心靈飛翔在宇宙深處。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上面這首偈是六祖慧能所作。據說,五祖弘忍退位時,想從眾弟子中找一個有才能的人來做接班人。于是,他就把眾弟子招來,對他們說:“你們聽了我這么長時間的弘法布道,也不知道你們悟了沒有。諸位各作一首偈子呈來,讓我看看你們修行的成績。中意的話,就把衣缽傳他。”
在眾多的徒弟中,當時有一位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資歷很深,讀了很多經書,頗有學問,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認為這回呈偈受衣缽的人非他莫屬。神秀為人持重,雖自知為眾望所歸,但還是把精心寫的一首匿名偈子,乘天黑貼在廊壁上。第二天人們見到了這首偈子。偈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一直在碓房舂米,并不知五祖要學人呈偈選法嗣的事。當有人念著神秀的偈子從碓房經過時,慧能不禁感嘆道:“好倒是好,但并未到家。”
那人聽了慧能的感慨,不禁呵責道:“你一個舂米的行者,胡說什么?”
慧能也不跟他計較,當下想好了一首偈子。到了晚上,找一位童子帶他到了廊壁下,請人代筆把他的偈子寫上。這首偈就是我們上面看到的。
五祖讀后說道:“這是誰作的?也沒有見姓。”雖然如此,但由這首偈子,弘忍更加認識到慧能是成大器的材料。為了掩人議論,弘忍脫下鞋子,用鞋底把慧能的偈子擦掉了。
到了晚上,慧能還在碓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過后,五祖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轉身走了。慧能會意,便在三更時刻到五祖房中。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當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印心之后,弘忍隨即傳法衣與他,慧能即為禪宗六祖。
如果用一個字來分別概括這兩個偈,那么神秀偈為“戒”,慧能偈為“空”。
神秀偈執障身心,要人終生不斷地拂塵拭埃,這是漸修的法門,并未達到究竟空的境界;慧能偈雖否定了身執和心執,但也有執空之弊。所謂空無一物,是在心念的不停流動中,不停滯,不執著,有而非有,空而非空;如果執空不放,也是一種掛礙、沾滯,必將墮入魔障中。
無我是佛界,忘我是道場
慧忠禪師就是一個心外無物的人,可以說,他已經達到了大徹大悟的無我忘我的境界。印度的三藏法師自神通,他來到慧忠禪師面前,與他驗證。
慧忠謙讓地問道:“久聞您能夠了人心跡,不知是否屬實?”
三藏法師答道:“只是些小伎倆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在心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察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又問:“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著說:“禪師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許之色。稱贊過后,隨即將風行雨散的心念悉數收起,反觀內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過處,只見青空無云、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禪師心跡,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慧忠緩緩出定,含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處,極好!極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三藏迷惑。慧忠禪師笑著說:“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如何探察?”
無論你的心跡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別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
南懷瑾曾說:“人,悟到了真正的無我,修行到了真正的無我,就是佛了。”這個佛,無我,自然無眾生,無壽者,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無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觀念的執著,都是因為有我而來,那么真正無我就是佛的境界。
功成自然退,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卻遭到楊國忠的忌恨。楊國忠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后來自從肅宗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雖未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因而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復京師后,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于叛亂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代宗剛一即位,又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當時的權相元載將其視作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后來,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袞的排斥,再次離京。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當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后,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心系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利,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的處世要訣。
身做入世事,心在塵緣外。唐朝李泌便為世人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處世佳話。他睿智的處世態度充分顯現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
李泌有一闕《長歌行》: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寫照,也是他對后人的忠告。
心地如淤泥中盛開的白蓮花
司馬禪師想要選一個人到大溈山去當住持。
他下令敲鐘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說:“你們中間誰能當著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話,我就讓他去大溈山當住持。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但是要看你們的本事了。”
司馬禪師拿起一個凈瓶,說道:“這個不是凈瓶,是什么?有誰能回答?”
眾僧抓耳撓腮,面面相覷,分明是凈瓶,卻不能稱作凈瓶,那稱作什么呢?華林和尚也在那里不知所措。
這時候,來了一個蓬頭垢面的和尚,他說:“讓我來試試!”
眾人一看,原來是寺內專干勞役的雜務僧,都哈哈大笑起來,說道:“燒火做飯的,居然也想試試!”
司馬禪師問道:“你叫什么?”和尚沉靜地答道:“靈佑。”
于是靈佑和尚就走上前去,從禪師手中接過凈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腳把它踢出了院墻,轉身就退了回去。
司馬和尚驚喜地叫起來:“這正是大溈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凈瓶,那就一腳踢翻好了,何必多說?眾僧目睹了靈佑深得禪機,個個心服口服。后來靈佑和尚便去大溈山當了住持,創立了中國禪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溈仰宗。靈慧的靈佑和尚獨具禪眼,他直來直去,在充滿佛氣的寺院里,像一朵淤泥中的白蓮花。
心地清凈,不著一物,故能以伙夫身份開創中國禪的溈仰宗。他本無意去爭奪這個住持位置,他有的是一顆璞玉一般的心。
一個人做到無欲的時候,就放棄了心中的雜念,就是清空了心靈里面的世俗生活積存下來的枯枝敗葉。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和獨立。
滋養自然之心,保持純真本性
陶淵明原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他一生仕途不達,曾做過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鄉附近當了一個小縣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時,有名督郵前來視察,旁人提醒他“應束帶事之”,還要送些厚禮給他。陶淵明一聽心里不高興,督郵算個什么人物?乃鄉里小兒。我怎能為五斗米折腰呢?這樣他就找了個理由辭去了縣令,回鄉歸隱,回歸自然。
返鄉后,陶淵明過著耕讀的生活,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搖之以輕蕩,風飄之而吹衣”,他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寫下了《桃花源記》等著名詩篇,表達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鬧市,心久系官場人但實際上活得很累,一些榮華富貴,一些名聲贊譽都是表面的東西。月明風清時,人立于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很荒唐。整日費盡心思與人爭斗,為官職而不恥說那些不愿說的話,何必要這樣難為自己?此時,放下來,走出去,到自然的懷抱中沐浴春風,攀登高山,放歌曠野,你會舒服許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劑。
莊子認為,養心首先要養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整日工于心計、追逐名利,如何養生,如何養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態上回到自然去!這就是莊子給我們的啟示。
心靈就像一輪秋月掛于高天,清輝彌漫,皎潔晶瑩,如果你總是受制于世俗的聲色名利,你的心就會充滿濃厚的烏云,那輪心靈的明月就會越來越暗淡,直至無光。因此,一個現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靈的烏云,那輪心月就會煥發出本屬于它的明麗,生命也會在心月的清輝中常駐常新。
游心于物之初,逍遙于白云之上
在《莊子?田子方》篇中,莊子杜撰了一則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了頭,正披散著頭發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動不動的樣子好像木頭人一樣。孔子在門下屏蔽之處等候,不一會兒見到老子,說:“是孔丘眼花了嗎,抑或真是這樣的呢?剛才先生的身形體態一動不動的,真像是枯槁的樹樁,好像遺忘了外物、脫離于人世而獨立自存一樣。”老子說:“我是處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問:“這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說:“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閉而不能談論,還是讓我為你說個大概。最為陰冷的陰氣是那么肅肅寒冷,最為灼熱的陽氣是那么赫赫炎熱,肅肅的陰氣出自蒼天,赫赫的陽氣發自大地;陰陽二氣相互交匯融合而產生萬物,有時候還會成為萬物的綱紀,卻不會顯現出具體的形體。消逝、生長、滿盈、虛空,時而晦暗、時而顯明,一天天地改變、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為,卻不能看到它造就萬物、推演變化的功績。生長有它萌發的初始階段,死亡也有它消退敗亡的歸向,但是開始和終了相互循環,沒有開端,也沒有誰能夠知道它們變化的窮盡。倘若不是這樣,那么誰又能是萬物的本源?”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宇宙之初、萬物之始的情況。”老子回答:“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至美’、‘至樂’了,體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樂’,這就叫做‘至人’。”孔子說:“我希望能聽到那樣的方法。”老子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生活的草澤,水生的蟲豸不害怕改變生活的水域,這是因為只進行了小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境,這樣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就不會進入內心。普天之下,莫不是萬物共同生息的環境。獲得這共同生活的環境而又混同其間,那么人的四肢以及眾多的軀體都將最終變成塵垢,而死亡、生存終結、開始也將像晝夜更替一樣,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擾亂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禍福!舍棄得失禍福之類附屬于己的東西就像丟棄泥土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這些附屬于自己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況且宇宙間的千變萬化從來就沒有過終極,怎么值得使內心憂患?已經體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曉這個道理。”
孔子說:“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來修養心性,古時候的君子,又有誰能夠免于這樣做呢?”老子說:“不是這樣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對于德行,無須加以培養,萬物也不會脫離他的影響,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陽與月亮自然地光明,又哪里用得著修養呢!”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把見到老子的情況告訴給了顏回,說:“我對于大道,就好像甕中的小飛蟲對于甕外的廣闊天地啊!不是老子的啟迪揭開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訴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樂”。
一個真正得道的人,他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藝術品,任何事物都充滿了難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葉落了,可以做成美麗的標本。一個心境淡泊的人,他不會被世間的榮枯牽絆,也不會因為萬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記一切,超脫一切,就能在一切當中逍遙自如。由此觀之,人如果能夠忘記各種欲念是非,把生活當作樂趣,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
真正的人生之路是回歸自然
有一次,歸靜禪師被皇帝請到了京城,住進了皇家的御花園。皇帝說:“聽說你的繪畫很神奇,你能用一幅畫描繪出人生之路嗎?”
人生之路,豈能用圖畫描繪?然而,歸靜禪師卻點了點頭,說:“試試吧。”
一天、兩天過去了,歸靜禪師待在畫室,毫無動靜。十天、半月過去了,歸靜禪師說仍未畫好。而且,他的畫室整天門窗緊閉,不允許任何人進入。
半年時光悠然而逝,初春的萌芽已經變成了飄飄黃葉。皇帝再次召見歸靜禪師,急切地說:“我對你的那幅畫越來越感興趣了,不知你何時能畫好?”
歸靜禪師微微一笑,說:“我的畫已經準備好了,但是,不知欣賞畫的人準備好了沒有?”
皇帝急不可耐地跟著歸靜禪師來到畫室。禪師說:“不用進屋,站在大門口,在遠處欣賞就可以了。”
說著,他推開門。于是,畫室之內,整整一面墻的壁畫撲面而來。
畫面上,山峰聳立,溝壑縱橫,溪流洄轉,林木蔥蘢。畫面正中是一座房子,房子向外開了一扇門,門外,一條小路蜿蜒在林木叢中。它彎彎曲曲,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時寬時窄,時隱時現,隱沒在一抹遠山里,不知它通向哪里,更不知它終于何方……
皇帝指著小路問道:“那是一條什么路?”
歸靜禪師說:“這就是生活之路,人生之路。”
皇帝又問:“它通向何處?”
歸靜禪師說:“我去看看。”
歸靜禪師竟然真的走進了畫中,通過那扇門,踏上小路,走向遙遠,漸漸消失在遠山的青黛之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