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磷光Cu(I)/Re(I)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應用十個二胺類配體合成了九個Re(I)配合物和十一個Cu(I)配合物。研究發現這些Cu(I)/Re(I)配合物具有在高效有機電致磷光器件中進行應用的潛力。最後,在B3LYP/LAN12DZ水平上對部分Cu(I)/Re(I)配合物的基態幾何和吸收光譜進行理論模擬。主要內容如分為兩部分:(1)基於Cu(Carl-Pybm)和Cu(OXD-Pybm)的有機電致磷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別達到8667ed/m2和5543ed/m2。並且用Re(Carl-Pybm)、Re(OXD-Pybm)和Re(Dienpp)作為發光中心還可以獲得白色有機電致磷光,其中基於Re(Dienpp)和CBP形成的基激複合物的器件可以發射出CIE坐標為x=0.35,y=0.32的白光有機電致磷光。另外,基於Re(Dppp)的有機電致磷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和峰值效率分別為:6249ed/m2和14.2ed/A。(2)在B3LYP/LANl2DZ水平上對Cu-ABPQ、Re-Phen、Re-eyph、Re-Ln(n=1~4)及Cu-Ln(n=1~4)的基態幾何和UV-Vis光譜進行了理論模擬,並分析了配體的結構對其基態結構和UV-Vis光譜的影響。
目次
內容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有機發光材料及其應用1.1 有機光致發光的基本原理1.2 有機光致發光的基本概念1.2.1 基態和激發態1.2.2 躍遷1.2.3 熒光與磷光1.3 有機磷光材料的應用研究1.3.1 有機電致磷光材料1.3.2 光學式氧氣傳感材料參考文獻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2.1 薛定諤方程2.2 電子相關作用2.2.1 組態相互作用2.2.2 微擾理論2.3 密度泛函理論2.4 電子激發態理論2.5 重原子效應2.5.1 贗勢從頭算方法2.5.2 基組的選擇2.6 電子光譜理論2.6.1 Franck-Condon原理及其量子力學表述2.6.2 電子躍遷的選擇定則參考文獻第三章 功能化二胺類配體的合成與表徵3.1 研究背景3.2 儀器與試劑3.2.1 儀器3.2.2 試劑3.3 配體的合成與表徵3.3.1 配體的合成3.3.2 配體結構表徵3.4 小結參考文獻第四章 Cu(I)/Re(I)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質研究4.1 研究背景4.2 實驗部分4.2.1 儀器4.2.2 試劑4.3 Cu(I)/Re(I)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徵4.3.1 Cu(I)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徵4.3.2 Re(I)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徵4.4 Cu(I)/Re(I)配合物的熱穩定性4.4.1 Cu(I)配合物的熱穩定性4.4.2 Re(I)配合物的熱穩定性4.5 Cu(I)/Re(I)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4.5.1 Cu(I)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4.5.2 Re(I)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4.6 Cu(I)/Re(I)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4.6.1 Cu(I)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4.6.2 Re(I)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4.7 Cu(I)/Re(I)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4.7.1 Cu(I)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4.7.2 Re(I)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4.8 小結參考文獻第五章 Cu(I)/Re(I)配合物基態結構與吸收性質的理論研究5.1 引言5.2 計算方法5.3 Cu(I)/Re(I)配合物的基態幾何5.3.1 Cu(I)配合物的基態幾何5.3.2 Re(I)配合物的基態幾何5.4 Cu(I)/Re(I)配合物的電子結構5.4.1 Cu(I)配合物的電子結構5.4.2 Re(I)配合物的電子結構5.5 Cu(I)/Re(I)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5.5.1 Cu(I)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5.5.2 Re(I)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5.6 小結參考文獻結論致謝博士期間已發表的論文情況博士後工作期間已發表的論文情況個人簡歷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