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不曾出了軌道(簡體書)
滿額折

不曾出了軌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 點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孫小琪,祖籍江蘇常熟。1951年生于上海。復興中學畢業后,于1969年1月下鄉安徽省蒙城當知青。1975年進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1978年畢業留校任中文系學生指導員、寫作教研室教師。1983年調入上海市婦聯《為了孩子》、《現代家庭》雜志,先后任社長、總編輯。第十二屆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兼職副主席、編審。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78年開始發表評論、散文、小說。

名人/編輯推薦

《不曾出了軌道》不屬于那種長歌當哭的傷痕文學,而是比較溫馨的知青文學。小說里的主人公女知青多少有小琪本人的影子。鐵姑娘似的勞動模范,熱情向上的積極分子,還擔任了當地的生產隊長,等等,他們是懷著時代投射在他們身上的虛幻的理想來到淮北農村,真的以為通過流血流汗、犧牲青春能夠改變農村落后貧困的面貌……

1978年春天,我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是77級,過了半年,又有一批新生人校,是78級,兩屆同學只隔了半年時間,經常在一起上課和搞活動。孫小琪是我的學長,她在1978年夏天畢業后留校,當了78級新生的輔導員(我們那個時候是叫政治指導員)。孫小琪在我的印象里非常活躍,喜歡文藝創作。自從盧新華在班級墻報上貼出了短篇小說《傷痕》以后,同學之間,老師之間,引起了不斷的爭論。好像是孫小琪把這篇爭議小說送到《文匯報》編輯部,后來《文匯報》發表《傷痕》,產生了社會的轟動效應。其推薦之功不能抹殺。
那時候孫小琪自己也熱衷創作,在本書中她還收入了兩篇197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篇叫《憨叔》,一篇叫《紡車嗡嗡》,不屬于那種長歌當哭的傷痕文學,而是比較溫馨的知青文學。小說里的主人公女知青多少有小琪本人的影子。鐵姑娘似的勞動模范,熱情向上的積極分子,還擔任了當地的生產隊長,等等,他們是懷著時代投射在他們身上的虛幻的理想來到淮北農村,真的以為通過流血流汗、犧牲青春能夠改變農村落后貧困的面貌。他們在與當地農民的實際交往中,既感受農民的樸素和溫情,同情農民的赤貧生活,也看不慣農民頭腦里的被當時主流意識形態認為是落后自私的小農意識。故事的基調延續了啟蒙的含義,但對于作為改造者的知青立場也多少有些反省,更主要的是,她直接通過人物表述了一個事實:中國的農民不滿意也不喜歡貧困落后的農村生活,他們向往“資本主義”(其實只是希望過上相對自由和富裕的生活),向往城市的相對自由自在的生活,農民的心底里同樣燃燒著欲望的熱情,這種熱情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所鼓吹的人生觀道德觀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孫小琪與她筆下的女主人公“我”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在中國1949年以后建立的新政權的意識形態教育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骨子里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自信以及敢于實踐的真誠,我也屬于這樣一代人。所以我自信還是能夠理解小琪的內心世界。她之所以要在過了耳順之年編輯的自己文集里收入早期的兩篇小說,自有她心所牽情所系的道理。這兩篇小說的結尾中,主人公面對時代將發生大變動的前夕,內心都產生了反省、彷徨以及惶惑,而所有這一切心情的產生,又是與她在大前提下對人生理想的堅持密切相關。我覺得這是很真實的內心寫照。雖然后來的人生道路很長很復雜,也有很多變化,但是這種熔鑄了一代人中間某些共性的性格特點,則是這樣一代人的人生起點。
具體的例子就是《歲月與人生》。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朋友俞自由——一個插隊知青中的佼佼者,靠非凡的能力和自我奮斗,努力在各個領域都盡量做到了最優秀。我不認識俞自由,但很早就聽盧新華說起過,好像俞自由當年也是《傷痕》的支持者。她插隊時努力奮斗,當上了安徽天長縣的地方長官;后來放棄一切隨丈夫出國深造,憑著驚人毅力又成為農業經濟學的留美博士,競聘到香港嶺南大學當上了教授。風風火火的一生走得極為精彩,家庭、事業、人生都圓滿,卻偏是天不假年。孫小琪與俞自由是好朋友,人生道路也走得相仿佛,偏偏在俞自由患病的時候,她也染病在身,她們相聚在一起,是籠罩在怎樣的心情之下呢?下面有一段文字,讀起來不能不動心弦——
“去年一月,我病了。六月,她病了。她原本是回上海過端午的,她的教案還攤在香港家里的桌上。8月8日,蒙城的縣委書記和縣長來上海看我們……那天,俞自由激情洋溢,她說我們可以組織講師團,給蒙城老師培訓,孫小琪講語文,我講數學,講經濟,我們一定受歡迎的。當時,我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頭上的帽子,我的因化療脫落的頭發還沒長出來。而俞自由,我看了看她坐在椅子上還撐著拐杖的手。趙國屏在邊上說:精神支柱,精神支柱。”這樣的文字,不知道別人讀了感覺如何,我確實是感到心被揪起。倒也不是為了兩個我所熟識和不熟識的女性命運而難過,卻是從兩個相似的人生道路上相遇的生命之間的呼應而被喚起冥冥中的命運感。從“我下意識地摸了摸……”到“我看了看……”,廉頗老矣,但可貴的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心。也許時尚風氣不大能夠體會這種心情,在如今成為主導性社會輿論的養生啊,保健啊,娛樂啊,被視為人生寶典的風氣下,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真諦反而被藐視忽略以致徹底遺忘了。在俞自由的追悼會上,香港嶺南大學的同事在悼詞里提到了紀伯倫的話:“從工作里愛了生命,就是通徹生命最深的秘密。”這句話也是久違了的,“從工作里愛了生命”是什么意思?“工作”又意味著什么?如何理解“生命最深的秘密”?這是一系列值得思考或者感悟的關鍵詞。應該補充的是,這里紀伯倫說的生命當然是人的生命,一個受過文明熏陶后的人的生命。這就把人的高貴性質與一般的生命價值區分開來了。
我從這篇文章里感知孫小琪的人生,這不是一篇一般的紀念故友的文章,而是從心里流出來的能夠照亮人心的生命能量。在孫小琪的一系列寫人的文章里,如關于夏弘寧、關于章培恒,等等,都貫穿了她的一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態度。
孫小琪沒有在她喜歡的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離開學校,到婦聯主編一本《為了孩子》的雜志,后來又創辦了《現代家庭》,都離不開女性,家庭,孩子等領域。在這個崗位上她耗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和生命。收在文集里的許多短文,都是在編輯的余暇之間,針對具體社會現象有感而發的議論文字,也有一些是她在工作中的報告、會議的發言提綱、出訪活動紀行,以及主編刊物的編者按之類的文字。在她退休以后,整理這些曾經與她的日常工作聯系在一起的文字,她感慨地說:“這些講話是經過慎重考慮自己撰寫的,我已退休,今后也不會再講,這些都已成為歷史,對我而言,也是經歷的時代和自我人生的記載。”這些文字能不能編進自己的書里?她自己感到沒有把握,我看目前的出版界也未必會愿意收錄這些文字。因為在有些局外人看來,這些文字所表示的意義已經過去了。但我還是要鼓勵小琪,該堅持的還是要有所堅持。我理解一個將自己的生命熱情投入工作的人就像一個在崗位上的戰士,工作中處處可以體會到自己的生命信息所在。而這些信息傳達到同樣是用嚴肅態度來對待自己工作的人的感情里,就會有共鳴的意義產生。我期待這些樸素的文字能夠像一把火,用來點燃人們工作的熱情,理想的熱情,能夠改變一點時下的風氣,讓我們的生活有一點進步。
陳思和
2013年1月31日

書摘/試閱



走了多少年的弄堂,突然用別的樣子裝點起來,會覺得陌生。弄堂口掛出兩個有點歷史感覺的字:蘿邨,估計是多少年前的名稱。一個天真得有點唐突的雕塑:兩個孩子在“跳山羊”,一個撅著屁股伏在地上墊底,一個伸著舌頭雙手撐在他屁股上,兩腿飛揚。弄堂口兩側,一邊是高檔兒童服飾,一邊是女士珠寶,小小的門面,都是專賣店,櫥窗裝潢設計很現代的。
過去,很多年里,這里一邊是公共廁所和垃圾集散地,一邊是油煙四起的小吃攤點,買早點的上班族常常把隊伍排到拐彎又延伸到馬路上。弄堂進去有個直角彎,雜志社在弄堂到底,初次到訪者,一般不容易找到。他們在附近轉啊轉,最終還是打電話進來:你們到底在哪里啊?“就是……就是……你看到公共廁所了嗎?還有那個……垃圾桶,那就是我們的弄堂口,拐彎進來就到了。”
那兩個標志性建筑很好找,只是說起來總是不雅。加之,后來周圍漸漸富麗堂皇,那常年漫溢到馬路上的垃圾臟水,終于連著那個垃圾集散地一起撤去。公共廁所也撤去,改建成貌似優雅的小店。我們每次走過,還是會想起當年這些公共設施的公共用途,不知那些經常停在這兒的出租車,那些到這里方便的駕駛員們,如今去了哪里?
1980年代,《現代家庭》在這里初創的時候,法國《費加羅報》到訪。他們來的那天,辦公樓剛裝修過,空空如也,下午緊急買來三個一組大沙發,在會議室擺好。來賓晚上到,走進漆黑一片問或還有腳手架的弄堂,大家攙牢手。進了燈光透亮的會議室,頓時歡呼起來,翻譯說我們是進了阿里巴巴的山洞啊。那次,他們驚詫于我們出版的雜志,有婚姻有愛情有生活,和他們之前所知完全不同。對于雜志開設的關于性知識的欄目,更是驚呼:中國終于叩開了沉重的性的大門。當時,我們還沒有告別鉛字排版,信息傳播的速度十分有限。因為改革開放,壁壘松動了。
后來,變革一個接著一個,我們的心,從一驚一乍變得沉穩。我們的雜志在外形上和全世界的雜志差不多的時候,互聯網發達了。新媒體發展神速,無論你走到哪里,掛著耳機端著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的人,總在你眼前。
2012年年末,美國新聞周刊印刷版停刊。12月31日,新聞周刊出版了最后一冊印刷版的雜志,那一期封面是黑白的,是紐約大都市的鳥瞰圖。正中,新聞周刊高高的辦公樓。還是正中,標示著新聞周刊印刷版最后一期,印刷一詞用了鮮艷的大紅,在一片黑白和高樓森森的背景下顯得驕傲。美國新聞周刊的總裁和總編輯告知世人,他們仍在出版新聞周刊,一切沒有變化,只是換到了網上,從此他們將在全球同步發刊。事實上,兩三年前,新聞周刊已開始積極與閱讀器之類的運營商密切合作,那些快捷的傳播和閱讀方式很快積聚了讀者群,也直接影響了多少年形成的印刷版讀者。一本一周一冊的新聞類雜志,應時是第一要素,于是,關掉和自己爭份額的印刷版就成了必然。只是,那印刷一詞,對于有80年歷史頗為矜夸的新聞周刊,在過去,意義是特殊的。對其他的同行們,也一樣。
年華似水,我們都處在時代的進程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