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遲澤英,1938年生,北京人,漢族,中共黨員,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光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1956-1962年學習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南京炮兵工程學院,留校任教四十余年,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光學和光電子學評審專家庫。1992-1996年任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部主任,2000年獲評“江蘇省優秀研究生教師”稱號。長期致力于應用光學、光學儀器和光纖應用技術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先后講授“應用光學”、“軍用光學儀器”、“纖維光學”等8門本、研課程;2003年前曾指導及培養博士后及博、碩士生二十余名;作為型號項目總師和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總參與總裝武器裝備型號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等二十余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十余次,并獲多項國家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多篇為SCI或El收錄。作為主編,編著出版《應用光學與光學設計基礎》、《纖維光學與光纖應用技術》(江蘇省精品教材)兩本教材。
陳文建,1965年生,江蘇人,漢族,中共黨員,光學工程學科博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現任電光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光學系統設計、光纖應用技術、光電儀器與系統以及智能化傳感器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近五十名,作為項目第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參與上述所有項目全過程,發表多篇論文,參編上述兩本教材。
陳文建,1965年生,江蘇人,漢族,中共黨員,光學工程學科博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現任電光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光學系統設計、光纖應用技術、光電儀器與系統以及智能化傳感器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近五十名,作為項目第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參與上述所有項目全過程,發表多篇論文,參編上述兩本教材。
名人/編輯推薦
《應用光學與光學設計基礎(第2版)》是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次
第一篇幾何光學的基本概念與成像理論
第1章幾何光學基本定律與成像基本概念
1.1幾何光學的基本概念
1.1.1光波
1.1.2光源(發光體,發光點)
1.1.3波面
1.1.4光線
1.1.5光束
1.2光的傳播規律——幾何光學的基本定律
1.2.1光的直線傳播定律
1.2.2光的獨立傳播定律
1.2.3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
1.2.4折射率
1.2.5反射光與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1.2.6全反射(完全內反射)及其應用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1.2.8光線在折射率連續變化的非均勻介質中的傳播規律
1.3費馬原理
1.4馬呂斯定律
1.5光學系統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1.5.1光學系統的基本概念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習題1
思考題1
第2章共軸球面系統的成像理論
2.1子午面內實際光線經共軸球面系統折射的光路計算公式
2.1.1符號規則
2.1.2實際光線經(單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計算公式
2.1.3實際光線經共軸球面系統的光路計算公式
2.1.4軸上單色物點經單折射球面成像性質的分析
2.2單折射球面的近軸光路計算公式與近軸成像規律
2.2.1單個折射球面的近軸光路計算公式
2.2.2單折射球面的近軸成像規律
2.3 共軸球面系統的近軸像面位置與放大率的計算
2.3.1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區的轉面過渡公式組
2.3.2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像面位置的計算
2.3.3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區的拉—赫不變式與放大率計算
2.4球面反射鏡的成像規律
2.4.1球面反射鏡的物像位置關系式
2.4.2球面反射鏡的成像放大率與拉—赫不變式
2.4.3球面反射鏡的應用
習題2
思考題2
第3章理想光學系統的成像理論
3.1理想光學系統與“共線成像”的基本概念
3.2共軸理想光學系統的基點、基面與焦距
3.2.1主面和主點
3.2.2焦點和焦面
3.2.3焦距
3.2.4節點、節面
3.3理想光學系統物像間的解析關系
3.3.1決定光學系統物像共軛點位置的基本公式
3.3.2理想光學系統拉一赫不變式與系統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3.3.3理想光學系統的諸放大率及其相互關系
3.3.4光束的會聚度與光學系統的光焦度、屈光度
3.4理想光學系統的圖解求像方法
3.4.1 光線描跡圖解法
3.4.2直角坐標圖解法
3.5理想光學系統的物像關系特性曲線
3.5.1物像位置共軛特性曲線
3.5.2放大率特性曲線
3.6光學系統的基本類型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號的系統——第一型系統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號的系統——第二型系統
3.7理想光學系統的組合
3.8透鏡
3.8.1單折射球面的基點、基面位置與焦距
3.8.2透鏡(厚透鏡)的基點位置與焦距計算公式
3.8.3薄透鏡與薄透鏡組
3.9理想光學系統共軸多光組復合的實用方法
3.9.1正切計算法
3.9.2截距計算法
3.10實際光學系統基點位置和焦距的計算
3.10.1求像方基點位置與焦距——正向光路計算
3.10.2求物方基點位置與焦距——反向光路計算
習題3
思考題3
第4章矩陣方法在近軸光學中的應用
4.1共軸球面系統的作用矩陣
4.1.1折射矩陣
4.1.2傳遞矩陣
4.1.3共軸球面系統的作用矩陣
4.2共軸球面系統的物像關系矩陣
4.3矩陣方法在薄透鏡系統中的應用
習題4
第5章平面元件與棱鏡系統
5.1平面折射與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質
5.1.1光線經過平面的折射
5.1.2光線經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氣層”概念
5.2折射棱鏡
5.3楔鏡
5.4平面反射鏡與平面鏡系統
5.4.1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5.4.2平面鏡的旋轉效應
5.4.3兩面角鏡的成像特性
5.5反射棱鏡
5.5.1反射棱鏡的基本概念
5.5.2反射棱鏡的視場角
5.5.3平面反射系統的轉像規律分析
5.5.4反射棱鏡的展開及其理論結構尺寸的計算
5.5.5棱鏡的偏差
5.6光學鉸鏈
5.7矢量分析計算方法在平面鏡系中的應用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5.7.3矢量繞定軸轉動公式
5.8平面反射系統中物像關系的矩陣表示方法
習題5
第6章眼睛與典型目視光學系統的工作原理
6.1 眼睛
6.1.1眼睛的構造和主要光學常數
6.1.2模型眼與簡化眼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6.2放大鏡和顯微鏡系統的工作原理
6.2.1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6.2.2顯微鏡的工作原理
6.3 望遠系統的工作原理
6.3.1望遠系統的工作原理與主要性質
6.3.2望遠系統的視角放大率
6.3.3望遠(鏡)系統的基本類型
6.4 目視光學儀器的視度調節
6.5 理想光學系統的分辨率
習題6
第7章光學系統中光束的限制
7.1實際光學系統中的光闌及其作用
7.2光學系統的孔徑光闌、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7.3視場光闌、窗以及漸暈的概念
7.3.1視場光闌、入射窗和出射窗
7.3.2漸暈
7.4光闌設置的原則和幾種典型系統光束限制的分析
7.4.1光闌設置的原則
7.4.2幾種典型光學系統的光闌設置與光束限制
7.5遠心光路(焦闌光路)(米)
7.5.1物方遠心光路
7.5.2像方遠心光路
7.6場鏡
7.7物空間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學系統的景深
7.7.1照相物鏡的成像空間深度
7.7.2望遠系統的成像空間深度
習題7
第二篇光度學與色度學基礎
第8章光度學的基本概念與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計算
8.1光能與光度學的基本概念
8.1.1立體角的概念與計算
8.1.2輻(射能)通量、光譜光視效率(視見函數)與光通量
8.1.3發光強度
8.1.4(光)照度
8.1.5光出射度
8.1.6(光)亮度
8.1.7光度學各主要光度量名稱、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8.2光學系統中光通量與光亮度的傳遞
8.2.1光束在均勻透明的同種介質中的傳播
8.2.2光束在介質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變化規律
8.3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計算
8.3.1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分析與計算
8.3.2光學系統透過率的計算
8.4像平面的照度
8.4.1軸上像點照度公式
8.4.2軸外像點的照度公式
8.5眼睛直接觀察與通過儀器觀察時像的主觀亮度
8.5.1眼睛直接觀察物體時像的主觀亮度
8.5.2通過儀器觀察時像的主觀亮度
習題8
第9章色度學基礎
9.1顏色視覺與色度學的基本概念
9.1.1人眼的顏色視覺特性
9.1.2顏色的分類與彩色的三特性
9.1.3顏色的混合與匹配
9.2標準色度系統與色度計算
9.2.1CIE1931-RGB色度系統
9.2.2CIE1931標準色度系統
9.2.3CIE1964補充標準色度系統
9.2.4均勻色品圖及均勻顏色空間
9.2.5CIE標準施照體與標準光源
9.2.6CIE色度計算舉例
第三篇典型應用光學系統
第10章望遠鏡與望遠系統外形尺寸計算
10.1望遠鏡中的轉像系統
10.1.1棱鏡轉像系統
10.1.2透鏡轉像系統
10.2望遠鏡的變倍——可變放大率的望遠鏡
10.2.1間斷變倍望遠系統
10.2.2連續變倍望遠系統
10.3望遠系統的調焦方式內調焦望遠鏡
10.3.1外調焦系統
10.3.2內調焦系統——內調焦望遠鏡
10.4光學測距原理與系統
10.4.1單眼(合像)測距儀
10.4.2雙眼體視測距儀
10.5望遠(鏡)系統的光學性能與主要技術要求
10.5.1分辨率α
10.5.2視放大率г
10.5.3視場角2ω
10.5.4出瞳直徑D′
10.5.5出瞳距離lZ′
10.6望遠系統的物鏡和目鏡
10.6.1望遠物鏡的光學特性和類型
10.6.2望遠系統目鏡的特點及常用類型
10.7望遠系統的外形尺寸計算
10.7.1光學系統外形尺寸計算的主要任務與內容
10.7.2望遠系統的外形尺寸計算舉例
10.8 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與LAMOST的創新
10.8.1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簡要發展歷程
10.8.2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第11章顯微鏡
11.1概述
11.2顯微鏡光學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光學連接尺寸
11.2.1顯微鏡光學系統的基本組成
11.2.2顯微鏡的光學連接尺寸
11.3顯微鏡的光學特性與主要光學性能指標
11.3.1顯微鏡的光束限制結構特點
11.3.2顯微鏡的視場光闌和視場
11.3.3顯微鏡的分辨率
11.3.4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及適用放大倍率
11.3.5顯微鏡的成像深度(景深)
11.4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
11.4.1顯微物鏡
11.4.2顯微目鏡
11.5顯微鏡的照明系統(米)
11.5.1對照明系統的要求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與照明系統
第12章照相與投影系統
12.1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12.2照相物鏡的主要性能與基本類型
12.2.1照相物鏡的主要性能
12.2.2照相物鏡的基本類型
12.2.3變焦距照相物鏡(*)
12.3 照相機的分類和基本結構
12.3.1照相機的分類
12.3.2傳統膠片式單反照相機的基本結構
12.3.3數碼照相機的原理、主要性能參數及特點
12.4放映投影系統的工作原理及其類別
12.5投影系統與投影物鏡的主要光學性能參數
12.6微顯示投影機(★)
第13章纖維光學與光纖傳像系統
13.1階躍光纖的傳光機理與主要性能參數
13.1.1階躍光纖中光波傳播規律分析——表面波機理
13.1.2光在階躍直圓柱光纖中的傳播規律及主要性能參數
13.2階躍多模光纖與單模光纖
13.2.1階躍多模光纖傳輸的模式與歸一化波導常數V
13.2.2單模光纖
13.3漸變折射率光纖的傳光機理與自聚焦透鏡的成像特性
13.3.1非均勻介質中的光線理論——程函方程與光線微分方程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纖中的光線傳播軌跡與規律分析
13.3.3自聚焦透鏡的成像規律——近軸成像
13.4無源光纖傳像原理、器件與系統
13.4.1光纖傳像束的傳像機理與主要性能指標
13.4.2光纖傳像系統(光纖望遠系統,光纖內窺鏡)
第四篇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與應用ZEMAX
軟件進行光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第14章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
14.1用幾何像差表征光學系統像質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14.1.1軸上點的光束結構與像差
14.1.2軸外點的子午與弧矢光束結構與像差表示
14.1.3垂軸幾何像差
14.2幾何點列圖的像質評價方法
14.3光學系統成像質量的波像差表示與瑞利判據
14.4基于點擴散函數的空域像質評價方法(中心點亮度)與斯特列爾準則
14.5光學傳遞函數評價像質的基本概念
14.6典型光學系統成像質量評價與指標
14.6.1望遠鏡與顯微鏡成像質量評價
14.6.2照相系統與攝影物鏡像質評價
14.7ZEMAX中的像質評價方法
第15章應用ZEMAX的光學自動設計原理與方法
15.1光學自動設計基本概念
15.1.1光學自動設計基本原理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15.1.3評價函數的構成與權因子
15.2ZEMAX評價函數
15.2.1ZEMAX評價函數的構建
15.2.2ZEMAX評價函數中的操作符
15.2.3默認評價函數
15.3常用幾何像差控制在評價函數中的實現
15.3.1ZEMAX中內建幾何像差控制符與特點
15.3.2評價函數中常用獨立幾何像差復合控制操作符的構建
15.4利用ZEMAX像質優化與設計舉例
15.4.1消色差雙膠合望遠鏡物鏡設計
15.4.2光路中有棱鏡的望遠物鏡設計
15.4.3顯微物鏡設計
15.4.4目鏡設計
15.4.5變焦物鏡設計
參考文獻
第1章幾何光學基本定律與成像基本概念
1.1幾何光學的基本概念
1.1.1光波
1.1.2光源(發光體,發光點)
1.1.3波面
1.1.4光線
1.1.5光束
1.2光的傳播規律——幾何光學的基本定律
1.2.1光的直線傳播定律
1.2.2光的獨立傳播定律
1.2.3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
1.2.4折射率
1.2.5反射光與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1.2.6全反射(完全內反射)及其應用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1.2.8光線在折射率連續變化的非均勻介質中的傳播規律
1.3費馬原理
1.4馬呂斯定律
1.5光學系統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1.5.1光學系統的基本概念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習題1
思考題1
第2章共軸球面系統的成像理論
2.1子午面內實際光線經共軸球面系統折射的光路計算公式
2.1.1符號規則
2.1.2實際光線經(單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計算公式
2.1.3實際光線經共軸球面系統的光路計算公式
2.1.4軸上單色物點經單折射球面成像性質的分析
2.2單折射球面的近軸光路計算公式與近軸成像規律
2.2.1單個折射球面的近軸光路計算公式
2.2.2單折射球面的近軸成像規律
2.3 共軸球面系統的近軸像面位置與放大率的計算
2.3.1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區的轉面過渡公式組
2.3.2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像面位置的計算
2.3.3共軸球面系統近軸區的拉—赫不變式與放大率計算
2.4球面反射鏡的成像規律
2.4.1球面反射鏡的物像位置關系式
2.4.2球面反射鏡的成像放大率與拉—赫不變式
2.4.3球面反射鏡的應用
習題2
思考題2
第3章理想光學系統的成像理論
3.1理想光學系統與“共線成像”的基本概念
3.2共軸理想光學系統的基點、基面與焦距
3.2.1主面和主點
3.2.2焦點和焦面
3.2.3焦距
3.2.4節點、節面
3.3理想光學系統物像間的解析關系
3.3.1決定光學系統物像共軛點位置的基本公式
3.3.2理想光學系統拉一赫不變式與系統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3.3.3理想光學系統的諸放大率及其相互關系
3.3.4光束的會聚度與光學系統的光焦度、屈光度
3.4理想光學系統的圖解求像方法
3.4.1 光線描跡圖解法
3.4.2直角坐標圖解法
3.5理想光學系統的物像關系特性曲線
3.5.1物像位置共軛特性曲線
3.5.2放大率特性曲線
3.6光學系統的基本類型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號的系統——第一型系統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號的系統——第二型系統
3.7理想光學系統的組合
3.8透鏡
3.8.1單折射球面的基點、基面位置與焦距
3.8.2透鏡(厚透鏡)的基點位置與焦距計算公式
3.8.3薄透鏡與薄透鏡組
3.9理想光學系統共軸多光組復合的實用方法
3.9.1正切計算法
3.9.2截距計算法
3.10實際光學系統基點位置和焦距的計算
3.10.1求像方基點位置與焦距——正向光路計算
3.10.2求物方基點位置與焦距——反向光路計算
習題3
思考題3
第4章矩陣方法在近軸光學中的應用
4.1共軸球面系統的作用矩陣
4.1.1折射矩陣
4.1.2傳遞矩陣
4.1.3共軸球面系統的作用矩陣
4.2共軸球面系統的物像關系矩陣
4.3矩陣方法在薄透鏡系統中的應用
習題4
第5章平面元件與棱鏡系統
5.1平面折射與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質
5.1.1光線經過平面的折射
5.1.2光線經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氣層”概念
5.2折射棱鏡
5.3楔鏡
5.4平面反射鏡與平面鏡系統
5.4.1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5.4.2平面鏡的旋轉效應
5.4.3兩面角鏡的成像特性
5.5反射棱鏡
5.5.1反射棱鏡的基本概念
5.5.2反射棱鏡的視場角
5.5.3平面反射系統的轉像規律分析
5.5.4反射棱鏡的展開及其理論結構尺寸的計算
5.5.5棱鏡的偏差
5.6光學鉸鏈
5.7矢量分析計算方法在平面鏡系中的應用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5.7.3矢量繞定軸轉動公式
5.8平面反射系統中物像關系的矩陣表示方法
習題5
第6章眼睛與典型目視光學系統的工作原理
6.1 眼睛
6.1.1眼睛的構造和主要光學常數
6.1.2模型眼與簡化眼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6.2放大鏡和顯微鏡系統的工作原理
6.2.1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6.2.2顯微鏡的工作原理
6.3 望遠系統的工作原理
6.3.1望遠系統的工作原理與主要性質
6.3.2望遠系統的視角放大率
6.3.3望遠(鏡)系統的基本類型
6.4 目視光學儀器的視度調節
6.5 理想光學系統的分辨率
習題6
第7章光學系統中光束的限制
7.1實際光學系統中的光闌及其作用
7.2光學系統的孔徑光闌、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7.3視場光闌、窗以及漸暈的概念
7.3.1視場光闌、入射窗和出射窗
7.3.2漸暈
7.4光闌設置的原則和幾種典型系統光束限制的分析
7.4.1光闌設置的原則
7.4.2幾種典型光學系統的光闌設置與光束限制
7.5遠心光路(焦闌光路)(米)
7.5.1物方遠心光路
7.5.2像方遠心光路
7.6場鏡
7.7物空間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學系統的景深
7.7.1照相物鏡的成像空間深度
7.7.2望遠系統的成像空間深度
習題7
第二篇光度學與色度學基礎
第8章光度學的基本概念與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計算
8.1光能與光度學的基本概念
8.1.1立體角的概念與計算
8.1.2輻(射能)通量、光譜光視效率(視見函數)與光通量
8.1.3發光強度
8.1.4(光)照度
8.1.5光出射度
8.1.6(光)亮度
8.1.7光度學各主要光度量名稱、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8.2光學系統中光通量與光亮度的傳遞
8.2.1光束在均勻透明的同種介質中的傳播
8.2.2光束在介質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變化規律
8.3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計算
8.3.1光學系統中光能損失的分析與計算
8.3.2光學系統透過率的計算
8.4像平面的照度
8.4.1軸上像點照度公式
8.4.2軸外像點的照度公式
8.5眼睛直接觀察與通過儀器觀察時像的主觀亮度
8.5.1眼睛直接觀察物體時像的主觀亮度
8.5.2通過儀器觀察時像的主觀亮度
習題8
第9章色度學基礎
9.1顏色視覺與色度學的基本概念
9.1.1人眼的顏色視覺特性
9.1.2顏色的分類與彩色的三特性
9.1.3顏色的混合與匹配
9.2標準色度系統與色度計算
9.2.1CIE1931-RGB色度系統
9.2.2CIE1931標準色度系統
9.2.3CIE1964補充標準色度系統
9.2.4均勻色品圖及均勻顏色空間
9.2.5CIE標準施照體與標準光源
9.2.6CIE色度計算舉例
第三篇典型應用光學系統
第10章望遠鏡與望遠系統外形尺寸計算
10.1望遠鏡中的轉像系統
10.1.1棱鏡轉像系統
10.1.2透鏡轉像系統
10.2望遠鏡的變倍——可變放大率的望遠鏡
10.2.1間斷變倍望遠系統
10.2.2連續變倍望遠系統
10.3望遠系統的調焦方式內調焦望遠鏡
10.3.1外調焦系統
10.3.2內調焦系統——內調焦望遠鏡
10.4光學測距原理與系統
10.4.1單眼(合像)測距儀
10.4.2雙眼體視測距儀
10.5望遠(鏡)系統的光學性能與主要技術要求
10.5.1分辨率α
10.5.2視放大率г
10.5.3視場角2ω
10.5.4出瞳直徑D′
10.5.5出瞳距離lZ′
10.6望遠系統的物鏡和目鏡
10.6.1望遠物鏡的光學特性和類型
10.6.2望遠系統目鏡的特點及常用類型
10.7望遠系統的外形尺寸計算
10.7.1光學系統外形尺寸計算的主要任務與內容
10.7.2望遠系統的外形尺寸計算舉例
10.8 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與LAMOST的創新
10.8.1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簡要發展歷程
10.8.2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第11章顯微鏡
11.1概述
11.2顯微鏡光學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光學連接尺寸
11.2.1顯微鏡光學系統的基本組成
11.2.2顯微鏡的光學連接尺寸
11.3顯微鏡的光學特性與主要光學性能指標
11.3.1顯微鏡的光束限制結構特點
11.3.2顯微鏡的視場光闌和視場
11.3.3顯微鏡的分辨率
11.3.4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及適用放大倍率
11.3.5顯微鏡的成像深度(景深)
11.4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
11.4.1顯微物鏡
11.4.2顯微目鏡
11.5顯微鏡的照明系統(米)
11.5.1對照明系統的要求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與照明系統
第12章照相與投影系統
12.1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12.2照相物鏡的主要性能與基本類型
12.2.1照相物鏡的主要性能
12.2.2照相物鏡的基本類型
12.2.3變焦距照相物鏡(*)
12.3 照相機的分類和基本結構
12.3.1照相機的分類
12.3.2傳統膠片式單反照相機的基本結構
12.3.3數碼照相機的原理、主要性能參數及特點
12.4放映投影系統的工作原理及其類別
12.5投影系統與投影物鏡的主要光學性能參數
12.6微顯示投影機(★)
第13章纖維光學與光纖傳像系統
13.1階躍光纖的傳光機理與主要性能參數
13.1.1階躍光纖中光波傳播規律分析——表面波機理
13.1.2光在階躍直圓柱光纖中的傳播規律及主要性能參數
13.2階躍多模光纖與單模光纖
13.2.1階躍多模光纖傳輸的模式與歸一化波導常數V
13.2.2單模光纖
13.3漸變折射率光纖的傳光機理與自聚焦透鏡的成像特性
13.3.1非均勻介質中的光線理論——程函方程與光線微分方程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纖中的光線傳播軌跡與規律分析
13.3.3自聚焦透鏡的成像規律——近軸成像
13.4無源光纖傳像原理、器件與系統
13.4.1光纖傳像束的傳像機理與主要性能指標
13.4.2光纖傳像系統(光纖望遠系統,光纖內窺鏡)
第四篇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與應用ZEMAX
軟件進行光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第14章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
14.1用幾何像差表征光學系統像質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14.1.1軸上點的光束結構與像差
14.1.2軸外點的子午與弧矢光束結構與像差表示
14.1.3垂軸幾何像差
14.2幾何點列圖的像質評價方法
14.3光學系統成像質量的波像差表示與瑞利判據
14.4基于點擴散函數的空域像質評價方法(中心點亮度)與斯特列爾準則
14.5光學傳遞函數評價像質的基本概念
14.6典型光學系統成像質量評價與指標
14.6.1望遠鏡與顯微鏡成像質量評價
14.6.2照相系統與攝影物鏡像質評價
14.7ZEMAX中的像質評價方法
第15章應用ZEMAX的光學自動設計原理與方法
15.1光學自動設計基本概念
15.1.1光學自動設計基本原理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15.1.3評價函數的構成與權因子
15.2ZEMAX評價函數
15.2.1ZEMAX評價函數的構建
15.2.2ZEMAX評價函數中的操作符
15.2.3默認評價函數
15.3常用幾何像差控制在評價函數中的實現
15.3.1ZEMAX中內建幾何像差控制符與特點
15.3.2評價函數中常用獨立幾何像差復合控制操作符的構建
15.4利用ZEMAX像質優化與設計舉例
15.4.1消色差雙膠合望遠鏡物鏡設計
15.4.2光路中有棱鏡的望遠物鏡設計
15.4.3顯微物鏡設計
15.4.4目鏡設計
15.4.5變焦物鏡設計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354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