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首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回顧,分析了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啟示,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機理與演進階段,闡述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載體,即產業集聚區的現狀,揭示了創業投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針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出了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建議;并以河南省為例,研究了產業集聚區建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關系,提出了相關措施。
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的研究,對于豐富產業集群的理論成果,對于我國及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二、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三、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回顧
一、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
二、阿爾弗雷德·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三、保羅·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
四、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
五、佩魯的增長極理論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二、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三、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回顧
一、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
二、阿爾弗雷德·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三、保羅·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
四、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
五、佩魯的增長極理論
六、熊彼特的技術創新理論
七、斯科特的交易費用理論
第二節 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回顧
一、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
二、貝恩的產業結構優化理論
三、產業演化和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四、主導產業理論
第三節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內涵與特征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概述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內涵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特征
四、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
五、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案例——美國硅谷的網絡特征
第三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與啟示
第一節 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一、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二、巴西等金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三、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第二節 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二、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進
第一節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一、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
二、產業集群形成的模式
三、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各行為主體的功能
第二節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演進階段的劃分
一、衡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指標——產業集群度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演進的不同階段的劃分
第三節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演進階段的主要特征及規律
一、萌芽期及其特征
二、培育期及其特征
三、成長期及其特征
四、成熟期及其特征
五、衰退期及其特征
第五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載體——產業集聚區
第六章 風險投資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第七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政策建議
第八章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金融危機后,奧巴馬借著“救市”的東風,主張大力發展以新型能源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美國能源部選擇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業予以資助,擴大規模,拉動就業。2009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推出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新能源為重點發展產業,主要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捕獲和碳儲存以及以風能、太陽能等為重點的可再生能源。美國高度重視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主張依靠科學技術開辟能源獨立的新路徑,在18年內把能源經濟標準提高1倍,在2030年之前將石油消費降低35%。2009年6月,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雖然參議院對其內容存在很大爭議,但該法案中的可再生能源部分已經通過審議,這表明美國國會在新能源的議題上已經達成基本共識。在2010年初發表的首次國情咨文中,奧巴馬提出從2011年起,除國家安全、醫療和社會保障以外的政府開支將被凍結3年,但仍將繼續在新能源、教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增加投資。由于美國當前能耗的69%用于交通業,奧巴馬還要求政府投資6億美元促進消費者購買更加節能的車輛。圍繞新型能源的融資、生產、流通、消費和服務大做文章,奧巴馬的施政綱領由此贏得了“綠色新政”的美譽。美國新興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智力和文化產業,以及物聯網三大領域。
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政府極力要規劃和長期要發展的新興產業有可能是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以高科技創新產業和基礎產業更新換代為支柱的幾個產業群。一是新能源產業群。新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它的各種形式大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于太陽或地球所產生的各種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新能源所衍生的產業包括:節能建筑材料、家用電器和交通工具等;清潔的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和生物能源等;采用高新技術開發國內的油、氣和煤資源,以及將這些資源轉變為清潔能源的技術產業;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包括覆蓋全國的電網、電力輸送管線和油氣管道,以及相關工廠的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