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民俗藝術學》共分為十一章,具體內容包括:民俗藝術學體系論、民俗藝術學方法論、民俗藝術特征論、民俗藝術審美論、民俗藝術審美論、民俗藝術作品論、民俗藝術傳播論、民俗藝術應用論等。
作者簡介
陶思炎,文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日本東北大學外國人研究者,德國漢諾威大學訪問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學、民俗藝術學、文化遺產研究等。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魚文化》、《祈禳:求福·除殃》、《風俗探幽》、《中國紙馬》、《中國鎮物》、《應用民俗學》、《中國祥物》、《中國都市民俗學》、《問俗東瀛》、《江蘇紙馬》等;主編中國民間文化探幽叢書、江蘇特色文化叢書、民俗藝術學研究叢書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民俗藝術學》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目次
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何謂“民俗藝術學”
一、概念界定
二、民俗藝術學的研究對象
三、民俗藝術學的學科特點
四、民俗藝術學建設的任務
第二節民俗藝術研究的歷史回顧
一、民俗藝術研究的發軔
二、中國民俗藝術研究綜述
第二章民俗藝術學體系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學體系形成的基礎
一、理論建構與領域拓展
二、學科交叉與文化產業
第二節民俗藝術學體系的架構
一、民俗藝術志
二、民俗藝術論
三、民俗藝術史
四、民俗藝術批評
五、民俗藝術應用研究
六、民俗藝術專題研究
第三節 民俗藝術學體系建設的意義
一、學科建設意義
二、實踐指導意義
第三章民俗藝術學方法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學的調查方法
一、田野作業重要性及對調查者的要求
二、民俗藝術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
三、民俗藝術調查的基本手段
四、其他調查方法的運用
第二節民俗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
一、神話與原型批評
二、橫向與縱向比較研究
三、闡釋與理解研究
四、藝術符號與象征
第三節民俗藝術學的研究取向
一、多學科交叉影響下綜合研究方法的應用
二、動態過程化與靜態圖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第四章民俗藝術類型論
第一節類型劃分的基準
一、類型劃分的狀況
二、按時代劃分
三、按地域劃分
四、按功能劃分
五、按民俗類型劃分
第二節民俗藝術的基本類型
一、造型類民俗藝術
二、表演類民俗藝術
三、口承類民俗藝術
第五章民俗藝術特征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特征的具體表現
一、風俗性
二、群體性
三、傳承性
四、象征性
五、娛樂性
六、地域性
第二節民俗藝術特征的形成基礎
一、民俗藝術特征形成的他律性基礎
二、民俗藝術特征形成的自律性基礎
第六章民俗藝術功能論
第一節何謂功能
一、功能:需要的滿晷
二、功能:創造的動力
第二節 民俗藝術的基本功能
一、認識與教化的功能
二、組織與改造的功能
三、裝飾與滿足的功能
四、納吉與除兇的功能
第三節 民俗藝術功能的演進要素
第四節民俗藝術功能演進的特點
一、傳承與創新并舉
二、衍生與泛化為主
三、自用向他用延伸
第七章民俗藝術傳承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傳承的要素
一、民俗藝術傳承的主體要素
二、民俗藝術傳承的時空要素
三、民俗藝術傳承的生活要素
第二節民俗藝術傳承的結構與層次
一、民俗藝術傳承的結構
二、民俗藝術傳承的層次
第三節民俗藝術傳承的典型研究
一、民俗藝術的傳承類型
二、民俗藝術的傳承人
第八章民俗藝術審美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
一、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的契機
二、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的體現
第二節民俗藝術審美的機制與層次
一、民俗藝術審美的機制
二、民俗藝術審美的層次
第三節 民俗藝術的審美形態與表現
一、民俗藝術的審美形態
二、民俗藝術的審美表現
第四節民俗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價值
一、民俗藝術的審美特征
二、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九章民俗藝術作品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
一、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語境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模式
第二節民俗藝術作品的共性和風格差異
一、民俗藝術作品的共性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風格差異
第三節民俗藝術典型作品研究
一、民俗藝術典型作品的分布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
三、民俗藝術典型作品藝術意義的分析
第十章民俗藝術應用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應用的對象和符號
一、民俗藝術應用的本體對象
二、民俗藝術符號的應用
第二節民俗藝術應用的場域
一、民俗藝術應用場合及空間類別
二、民俗藝術應用場域的內涵
三、民俗藝術應用場域及功能發揮
第三節民俗藝術的產業發展
一、民俗藝術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
第十一章民俗藝術傳播論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何謂“民俗藝術學”
一、概念界定
二、民俗藝術學的研究對象
三、民俗藝術學的學科特點
四、民俗藝術學建設的任務
第二節民俗藝術研究的歷史回顧
一、民俗藝術研究的發軔
二、中國民俗藝術研究綜述
第二章民俗藝術學體系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學體系形成的基礎
一、理論建構與領域拓展
二、學科交叉與文化產業
第二節民俗藝術學體系的架構
一、民俗藝術志
二、民俗藝術論
三、民俗藝術史
四、民俗藝術批評
五、民俗藝術應用研究
六、民俗藝術專題研究
第三節 民俗藝術學體系建設的意義
一、學科建設意義
二、實踐指導意義
第三章民俗藝術學方法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學的調查方法
一、田野作業重要性及對調查者的要求
二、民俗藝術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
三、民俗藝術調查的基本手段
四、其他調查方法的運用
第二節民俗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
一、神話與原型批評
二、橫向與縱向比較研究
三、闡釋與理解研究
四、藝術符號與象征
第三節民俗藝術學的研究取向
一、多學科交叉影響下綜合研究方法的應用
二、動態過程化與靜態圖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第四章民俗藝術類型論
第一節類型劃分的基準
一、類型劃分的狀況
二、按時代劃分
三、按地域劃分
四、按功能劃分
五、按民俗類型劃分
第二節民俗藝術的基本類型
一、造型類民俗藝術
二、表演類民俗藝術
三、口承類民俗藝術
第五章民俗藝術特征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特征的具體表現
一、風俗性
二、群體性
三、傳承性
四、象征性
五、娛樂性
六、地域性
第二節民俗藝術特征的形成基礎
一、民俗藝術特征形成的他律性基礎
二、民俗藝術特征形成的自律性基礎
第六章民俗藝術功能論
第一節何謂功能
一、功能:需要的滿晷
二、功能:創造的動力
第二節 民俗藝術的基本功能
一、認識與教化的功能
二、組織與改造的功能
三、裝飾與滿足的功能
四、納吉與除兇的功能
第三節 民俗藝術功能的演進要素
第四節民俗藝術功能演進的特點
一、傳承與創新并舉
二、衍生與泛化為主
三、自用向他用延伸
第七章民俗藝術傳承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傳承的要素
一、民俗藝術傳承的主體要素
二、民俗藝術傳承的時空要素
三、民俗藝術傳承的生活要素
第二節民俗藝術傳承的結構與層次
一、民俗藝術傳承的結構
二、民俗藝術傳承的層次
第三節民俗藝術傳承的典型研究
一、民俗藝術的傳承類型
二、民俗藝術的傳承人
第八章民俗藝術審美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
一、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的契機
二、民俗藝術作為審美對象的體現
第二節民俗藝術審美的機制與層次
一、民俗藝術審美的機制
二、民俗藝術審美的層次
第三節 民俗藝術的審美形態與表現
一、民俗藝術的審美形態
二、民俗藝術的審美表現
第四節民俗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價值
一、民俗藝術的審美特征
二、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九章民俗藝術作品論
第一節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
一、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語境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分類模式
第二節民俗藝術作品的共性和風格差異
一、民俗藝術作品的共性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風格差異
第三節民俗藝術典型作品研究
一、民俗藝術典型作品的分布
二、民俗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
三、民俗藝術典型作品藝術意義的分析
第十章民俗藝術應用論
第一節 民俗藝術應用的對象和符號
一、民俗藝術應用的本體對象
二、民俗藝術符號的應用
第二節民俗藝術應用的場域
一、民俗藝術應用場合及空間類別
二、民俗藝術應用場域的內涵
三、民俗藝術應用場域及功能發揮
第三節民俗藝術的產業發展
一、民俗藝術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
第十一章民俗藝術傳播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竹雕、牙雕、核雕、根雕、微雕、銅雕、蛋殼雕、葫蘆雕等;“編織類”有竹編、草編、藤編、麻編、線編、棕編、柳條編等;此外,還有泥塑、面塑、陶藝、刺繡、剪紙、刻紙、版印、紙扎、印染等。就表演類民俗藝術說,有木偶戲、皮影戲、民間小戲、山歌、漁歌、儺戲、儺舞、儺儀、民間舞蹈等。就語言類民俗藝術說,有神話、傳說、故事、謠諺、謎語、笑話等民閬文學專題,也有評書、快板、講經、宣卷、鼓詞、琴書等民間曲藝的類型。
民俗藝術的專題研究涉及類與種、形態與精神、實證與闡發、創作與傳承、功能與應用、實用與審美、典型與一般等諸多的方面,并注意研究對象的界定、起源、演進、現狀、類型、特征、風格、創作、傳承、傳播、功能、影響等環節。
民俗藝術的專題是一個變化、發展的范疇群,其種類與數量無法一一羅列,其選麓的拓展與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藝術研究的發展,并為民俗藝術理論的完善提供了鮮活、具體的例證和較為廣闊的視角。可以說,專題研究構成了民俗藝術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其展開的充分、深入,有助于理論概括的準確和完備。
3.民俗藝術遺產保護
民俗藝術遺產包括物質的民俗藝術文物和非物質的民俗藝術形態,其中非物質的民俗藝術遺產因潛而不露易被忽視,更需要加以特別的關注和保護。
民俗藝術文物,包括古建筑上的磚雕、木雕、石雕;古戲臺、古井欄;舊農具、老家具、舊民具;民族服裝、舊時佩飾;老招牌、老幌子;傳統手工藝品及有一定歷史與藝術價值,又現存甚少的各種舊時的生活物品,涉及衣食住行、日常用品、生產工具、裝飾擺飾、信仰法物、玩具樂器等方面。
非物質民俗藝術遺產,包括傳統技藝、工藝流程、行規行話、藝訣藝諺、民間信仰、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笑話、方言俚語、審美觀念、傳承方式、戲劇表演、舞蹈程式、賽會廟會,以及一切以程式化動作、精神心理、聲音語言和象征符號為表達方式的民俗藝術形態。
民俗藝術遺產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對非物質民俗藝術遺產在保護的同時,還必須注意推進傳承。民俗藝術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的傳統和標志,作為民族的與地方的特色藝術,其保護的前提是深入的普查、整理和研究。因此,民俗藝術遺產保護不只是應用層面的操作問題,而首先還是民俗藝術理論層面的研究課題。鑒于長期以來民俗藝術保護意識的淡漠,保護在當今已成為急迫的任務。作為研究對象,民俗藝術遺產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民俗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領域。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