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好聲音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黃家駒當年一句「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就像一道咒,更狠的可説是像一道降頭;幽默一點的又有點像每年年初二某政客為香港運程求的一道籤一樣,這麼多年,一直貼得很中,情況還是沒怎樣改善,一樣娛樂為先,音樂為副。不要説主流傳媒還是停留在八卦層面,就算香港唱片公司撰寫的文案還是停留於在哪個旅遊名勝拍了甚麼MV、跳了甚麼勁舞、穿了甚麼名衣,連做音樂的都不多説音樂,又或者是根本不懂怎樣寫音樂,就是那麼諷刺。
作為香港樂迷,我一直都是在這種失落的情況下長大。歌手訪問,絕大部份時間還是在説心路歷程;就算有關音樂的,還只是停留在缺乏深度的層次。音樂人的訪問,買少見少;有的話,篇幅最多一千幾百字,宣傳性質居多,提到的內容 「到喉不到肺」,又或是記者沒做足功課又問了重複過無數次的問題及主題。香港樂迷與音樂人的交流,還是停留在從唱片封套那裡看他們的名字,單憑他們的名字幻想音樂人的個性的層次。
香港音樂的式微是已經騙不了任何人,要令香港音樂改善,就必要令大眾重新認真對待及尊重香港音樂一深入討論及理性分析是必須的。可惜,在出版刊物上,有關香港音樂的主題簡直就像未被開發的土地一樣;或是眼界仍停留在懷緬舊時代的美好,或商業消費的層面上,長此下去,香港音樂是不會有機會改善的。
因此,當于逸堯吿訴我,他在寫一本關於香港音樂的書,會與多位本地音樂人進行音樂對話,出一本以純文字很hardcore的書時,我打從心底大叫了 「YES!」一聲。終於,終於有一本書是從音樂人的角度去講述香港音樂及在香港創作的故事;終於有一本書由一個對香港音樂有相當認識及視野的人去寫香港音樂;終於 有一本字量與誠意多至「眼突」的書,述説音樂人對於香港音樂的所思所想,而不再是坊間浮光掠影毫不到肉的鱔稿碟評。
或者,讀到這裡你還一直思量究竟我是誰,我有甚麼資格指指點點。説來有趣,在這本書誕生前,我與于逸堯從沒進行過任何真實對話,「我」是誰其實真的一點都不重要。于逸堯找我參與這書時,我也曾有過像你一樣的質疑。不過,他聯絡我時,便開門見山跟我説「一世人最怕的就是做了一些不合身份的事」,怕人家質疑他「憑甚麼、以甚麼身份去訪問其他音樂人」及寫一本這樣的書。原來,他自己亦有同樣的心理掙扎,當初構思這書時,他同樣是滿腦顧慮,最後才排除萬難決定做這本書的。整件事更弔詭在於,他竟敢找我這個更容易被人質疑的nobody去訪問他及為這書寫序,我想,或許有些東西已不言而喻,早有共識。
無論是以後現代觀點,還是從哲理角度,甚至是實際來説,「我」或「作者(authorship)」皆不重要。寫的人,也只不過是多走一歩,以文字記載當時當刻的香港音樂概況──誰的字,又有何相干?重要的是,我們終於有一本真真正正的「書」,讀到音樂人親口堆疊交織出來的豐厚音樂經歷。內容之所以充實可讀,不一定是因為這個是「明哥(黄耀明)」、「盧巧音」;那個是「倫永亮」、「梁翹柏」。在他們極具份量的名字背後,真正代表的其實是香港音樂裡不同層面、不同個性、不同角色、不同年代的獨特故事;他們每一個名字亦像是一個一個音樂蜘蛛網,牽引著不同年代歌手的蹤影;他們的名字,看似互不相干,但只要把這些故事的碎片拼砌起來,組織一下,你得到的,其實正是這二十三年來的香港音樂全景。
現在,就讓認真的樂迷如你,認真坐定看音樂人親口談香港音樂,讀一次一本有關香港音樂的書。
陳大文@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