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麥族內多年生牧草的遠緣雜交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草業科學研究系列專著
ISBN13:9787030390226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雲錦鳳
出版日:2013/11/20
裝訂/頁數:平裝/302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小麥族內多年生牧草的遠緣雜交研究》是我國第一部禾本科小麥族多年生牧草遠緣雜交研究的專著, 是編者多年來承擔各類國家課題的研究成果總結。書中介紹了我國小麥族禾草, 主要包括冰草屬、 披堿草屬、 賴草屬及大麥屬等牧草種、 屬間遠緣雜交的研究進展和成果, 綜述了國內外小麥族禾草遠緣雜交研究的概況, 并提出了今后小麥族禾草遠緣雜交育種的研究方向,力求將小麥族禾草遠緣雜交的新技術、 新手段、 新成果呈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小麥族內多年生牧草的遠緣雜交研究》由云錦鳳,于卓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小麥族內多年生牧草的遠緣雜交研究》可供從事植物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的教學及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參考書。
目次
序言
前言
第一章小麥族多年生牧草遠緣雜交研究概況
第一節遠緣雜交育種的意義
一、遠緣雜交的概念及特點
二、遠緣雜交育種的重要性
第二節小麥族遠緣雜交育種的國外研究進展
一、牧草與麥類作物的雜交
二、多年生牧草間遠緣雜交
第三節遠緣雜交育種的國內研究進展
一、野生近緣植物與麥類作物的雜交
二、多年生牧草間遠緣雜交
第二章蒙古冰草與航道冰草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和BC1代的形態學及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期和生長速率
二、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三、產草量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抗旱性
一、干旱脅迫下幼苗RWC和膜透性變化
二、干旱脅迫下幼苗SOD和CAT的活性變化
三、干旱脅迫后幼苗表觀生長狀況
四、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和BC1代及其雙親的POD、EST同工酶分析
一、POD同工酶
二、EST同工酶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雙親RAPD的研究
一、基因組DNA多態性
二、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雙親的細胞遺傳學特性
一、根尖細胞染色體
二、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染色體行為
三、小結
第七節雜種F3代及F4代的農藝性狀
一、生育期
二、生長速率
三、株高和分蘗能力
四、穗型變異
五、小結
第八節雜種F3代及F4代的細胞學特性
一、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二、染色體特征
三、小結
第九節雜種F3代及F4代11個株系的同工酶分析
一、抽穗期旗葉POD同工酶
二、夏秋分蘗期幼葉POD同工酶
三、抽穗期旗葉的EST同工酶
四、夏秋分蘗期幼葉的EST同工酶
五、夏秋分蘗期幼葉的SOD同工酶
六、等位酶聚類分析
七、小結
第三章羊草與灰色賴草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特性和生產性能
二、營養成分分析
三、耐鹽生理特性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不育的細胞學基礎
一、花粉母細胞的減數分裂行為
二、胚囊的發育
三、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幼穗再生體系的建立
一、幼穗愈傷組織的誘導及植株再生
二、細胞懸浮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育性的恢復
一、染色體加倍
二、回交
三、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親本SSR分子標記分析
一、雜種F1代、BC1代基因組DNA的擴增
二、SSR標記與種間雜交遺傳的分析
三、小結
第四章披堿草與野大麥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形態學特征
一、營養體形態特征
二、穗部形態特征
三、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細胞遺傳學特性
一、體細胞染色體
二、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染色體行為
三、BC1F4代染色體構成的基因組原位雜交(GISH)
四、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生物學及農藝特性
一、物候期
二、生長速率
三、生產性能
四、分蘗能力
五、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六、雜種F1代與親本幼苗的抗旱耐鹽性鑒定
七、BC1F2代抗旱耐鹽性鑒定
八、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同工酶分析
一、雜種F1代、BC1F1代及其雙親的同工酶
二、BC1F2代同工酶
三、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RAPD研究
一、RAPD擴增結果
二、遺傳相似系數和遺傳距離
三、小結
第五章加拿大披堿草與野大麥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與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雙親農藝性狀
一、生育期和生長速率
二、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三、產草量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抗旱性和耐鹽性
一、幼苗抗旱性
二、幼苗耐鹽性
三、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POD、EST同工酶分析
一、POD同工酶
二、EST同工酶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RAPD研究
一、基因組DNA多態性
二、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及雙親細胞遺傳學特性和GISH分析
一、根尖細胞染色體
二、PMCMI染色體行為
三、GISH分析
四、小結
第七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及后代細胞遺傳學和育性鑒定
一、秋水仙堿處理分蘗苗
二、根尖細胞染色體
三、PMCMI染色體行為
四、花粉可育率和結實率
五、小結
第八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形態及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期
二、生長速率
三、表觀特征和分蘗特性
四、穗型特征
五、耐鹽性
六、小結
第九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同工酶分析
一、EST同工酶
二、POD同工酶
三、SOD同工酶
四、小結
第十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AFLP研究
一、DNA質量、AFLP預擴增檢測及適宜引物篩選
二、AFLP擴增
三、遺傳距離與聚類分析
四、染色體加倍F1代單株的AFLP擴增
五、小結
……
第六章加拿大披堿草與老芒麥雜交的研究
第七章加拿大披堿草與披堿草、圓柱披堿草雜交的研究
第八章加拿大披堿草與肥披堿草、老芒麥與紫芒披堿草雜交的研究
第九章小麥族多年生牧草遠緣雜交育種展望
參考文獻
彩圖
前言
第一章小麥族多年生牧草遠緣雜交研究概況
第一節遠緣雜交育種的意義
一、遠緣雜交的概念及特點
二、遠緣雜交育種的重要性
第二節小麥族遠緣雜交育種的國外研究進展
一、牧草與麥類作物的雜交
二、多年生牧草間遠緣雜交
第三節遠緣雜交育種的國內研究進展
一、野生近緣植物與麥類作物的雜交
二、多年生牧草間遠緣雜交
第二章蒙古冰草與航道冰草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和BC1代的形態學及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期和生長速率
二、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三、產草量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抗旱性
一、干旱脅迫下幼苗RWC和膜透性變化
二、干旱脅迫下幼苗SOD和CAT的活性變化
三、干旱脅迫后幼苗表觀生長狀況
四、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和BC1代及其雙親的POD、EST同工酶分析
一、POD同工酶
二、EST同工酶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雙親RAPD的研究
一、基因組DNA多態性
二、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雙親的細胞遺傳學特性
一、根尖細胞染色體
二、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染色體行為
三、小結
第七節雜種F3代及F4代的農藝性狀
一、生育期
二、生長速率
三、株高和分蘗能力
四、穗型變異
五、小結
第八節雜種F3代及F4代的細胞學特性
一、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二、染色體特征
三、小結
第九節雜種F3代及F4代11個株系的同工酶分析
一、抽穗期旗葉POD同工酶
二、夏秋分蘗期幼葉POD同工酶
三、抽穗期旗葉的EST同工酶
四、夏秋分蘗期幼葉的EST同工酶
五、夏秋分蘗期幼葉的SOD同工酶
六、等位酶聚類分析
七、小結
第三章羊草與灰色賴草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特性和生產性能
二、營養成分分析
三、耐鹽生理特性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不育的細胞學基礎
一、花粉母細胞的減數分裂行為
二、胚囊的發育
三、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幼穗再生體系的建立
一、幼穗愈傷組織的誘導及植株再生
二、細胞懸浮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育性的恢復
一、染色體加倍
二、回交
三、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BC1代及其親本SSR分子標記分析
一、雜種F1代、BC1代基因組DNA的擴增
二、SSR標記與種間雜交遺傳的分析
三、小結
第四章披堿草與野大麥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形態學特征
一、營養體形態特征
二、穗部形態特征
三、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細胞遺傳學特性
一、體細胞染色體
二、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染色體行為
三、BC1F4代染色體構成的基因組原位雜交(GISH)
四、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生物學及農藝特性
一、物候期
二、生長速率
三、生產性能
四、分蘗能力
五、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六、雜種F1代與親本幼苗的抗旱耐鹽性鑒定
七、BC1F2代抗旱耐鹽性鑒定
八、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同工酶分析
一、雜種F1代、BC1F1代及其雙親的同工酶
二、BC1F2代同工酶
三、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及BC1代的RAPD研究
一、RAPD擴增結果
二、遺傳相似系數和遺傳距離
三、小結
第五章加拿大披堿草與野大麥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與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雙親農藝性狀
一、生育期和生長速率
二、花粉育性和結實性
三、產草量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抗旱性和耐鹽性
一、幼苗抗旱性
二、幼苗耐鹽性
三、小結
第四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POD、EST同工酶分析
一、POD同工酶
二、EST同工酶
三、小結
第五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RAPD研究
一、基因組DNA多態性
二、小結
第六節雜種F1代及雙親細胞遺傳學特性和GISH分析
一、根尖細胞染色體
二、PMCMI染色體行為
三、GISH分析
四、小結
第七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及后代細胞遺傳學和育性鑒定
一、秋水仙堿處理分蘗苗
二、根尖細胞染色體
三、PMCMI染色體行為
四、花粉可育率和結實率
五、小結
第八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形態及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期
二、生長速率
三、表觀特征和分蘗特性
四、穗型特征
五、耐鹽性
六、小結
第九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同工酶分析
一、EST同工酶
二、POD同工酶
三、SOD同工酶
四、小結
第十節雜種F1代染色體加倍后代的AFLP研究
一、DNA質量、AFLP預擴增檢測及適宜引物篩選
二、AFLP擴增
三、遺傳距離與聚類分析
四、染色體加倍F1代單株的AFLP擴增
五、小結
……
第六章加拿大披堿草與老芒麥雜交的研究
第七章加拿大披堿草與披堿草、圓柱披堿草雜交的研究
第八章加拿大披堿草與肥披堿草、老芒麥與紫芒披堿草雜交的研究
第九章小麥族多年生牧草遠緣雜交育種展望
參考文獻
彩圖
書摘/試閱
雜種回交后代隨著開放授粉代數的增加,PMCMI染色體配對行為趨于規則。BC1F3代5個株系的染色體數均為28,趨向于輪回親本野大麥,BC1F3代5個株系中Y1F3—8的棒狀二價體頻率為14.28,而環狀二價體頻率僅有0.02;P1 F3—6、Y1 F3—1的環狀二價體頻率分別為11.92和11.79,略低于輪回親本野大麥;其余兩株系的二價體頻率均在13%左右,接近于輪回親本野大麥。表明BC1 F3代5個株系的同源染色體配對行為較為規則,這是BC1F3代5個株系育性顯著恢復的內因所在,是雜種后代選育的重要細胞遺傳學依據。
三、BC1 F4代染色體構成的基因組原位雜交(GISH)
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標記的披堿草基因組DNA作探針,以非標記的野大麥基因組DNA作封阻,與BC1F4代體細胞中期染色體DNA進行原位雜交,在G激發光下,PI熒光呈現紅色;在B激發光下FITC熒光色素呈現綠色。綠色的FITC熒光和紅色的PI熒光對比染色相復合后,凡與生物素標記探針雜交的染色體顯示黃綠色或黃色熒光,而未與探針雜交的染色體經PI對比染色在相同的激發光下顯示紅色熒光(Fahleson&Dixelius,1997;陳春麗等,2002;張小萍,2002;徐瓊芳等,1999;楊華國等,2002)。Y1F4—2的28條染色體中,有18條染色體出現紅色熒光信號,有10條染色體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熒光信號(彩圖4—4a),由此可以推斷,呈現紅色熒光信號的18條染色體來源于輪回親本野大麥的染色體,而呈現黃色或黃綠色的10條染色體來源于父本披堿草的染色體。Y1F4—3的28條染色體中,有8條染色體出現紅色熒光信號,有20條紅色染色體出現綠色或黃綠色片段(彩圖4—4b),由此可以推斷,8條呈現紅色熒光信號的染色體來源于輪回親本野大麥,其余的染色體上有披堿草的染色體片段。由上述結果可知,在BC1F4代中有披堿草的染色體或染色體片段。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