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集美聞名全國:新時期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考察(簡體書)
滿額折

集美聞名全國:新時期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考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美院率先走上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之路,作為我
國新的歷史時期設計教育迅猛發展的典型個案,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解剖這
只麻雀,總結它的經驗教訓,分析其利弊得失,對于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未來發
展,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啟示,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為了準確把握當年“廣美現象”對新時期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有何現實意義,作者去北京、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專程拜訪了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莎娜及環藝系主任張綺曼、中國美院副院長兼設計分院院長宋建明、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分院院長許平以及著名設計史論家張道一、年輕設計史論學者杭間等美術、設計教育界權威人士,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為了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作者前后訪談了三十多位當事人、知情者與設計史論家。為了避免在調查研究中偏聽偏信,作者在確定訪談對象時,有意安排了當年對“廣美現象”持有異議和否定態度的人士,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力求使這項研究全面、客觀而真實。

作者簡介

張幼云,1955年7月出生于湖北蘄春縣。200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得文
學博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教育南方研究中心
主任。

名人/編輯推薦

《集美聞名全國:新時期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考察》編輯推薦:為了準確把握當年“廣美現象”對新時期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有何現實意義,作者去北京、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專程拜訪了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莎娜及環藝系主任張綺曼、中國美院副院長兼設計分院院長宋建明、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分院院長許平以及著名設計史論家張道一、年輕設計史論學者杭間等美術、設計教育界權威人士,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為了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作者前后訪談了三十多位當事人、知情者與設計史論家。為了避免在調查研究中偏聽偏信,作者在確定訪談對象時,有意安排了當年對“廣美現象”持有異議和否定態度的人士,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力求使這項研究全面、客觀而真實。

藝術設計教育走產學研緊密結合之路,現已成為設計教育面向未來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而在中國大陸,最早也最有影響力的開路先鋒則是廣州美術學院。是她最先"摸著石頭過河",通過創辦校辦企業集美公司,使設計教育與市場掛鉤,逐步建立起了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全方位培養具有開拓精神與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創業型設計人才。事實表明,廣州美術學院是我國產學研結合的現代設計教育首要發祥地。1在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廣州美術學院在設計教育上異軍突起,曾創造了令人震驚的業績,進而導致在全國范圍內驟然興起"南下取經潮",人們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試圖從廣州美院的現代設計教育經驗中獲得重要啟示。直到2000年前后,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現代設計教育,一直成為全國無數設計院系引人注目的樣板。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個案,盡管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對它的科學研究卻始終停留于初級階段。在過去的歲月里,《美術》《裝飾》《新美術》《美術觀察》和《美術學報》等學術期刊,都曾在不同時期介紹過廣州美術學院產學研相結合的教改經驗,而比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研究,則是由邵宏、嚴善主編,2004年9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歲月銘記--中國現代設計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在這部文集中,深圳畫院所寫的前言《中國現代設計啟蒙者--尹定邦》,在第二部分集中概述了尹定邦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的五大步驟;尹定邦教授為1995年在廣州美院召開的"跨世紀的中國高等設計教育研討會"所寫的《現代設計與設計教育》一文,闡述了他關于設計教育的學術見解,介紹了當時廣州美術學院的某些做法與經驗;時為廣州美院設計學院院長的趙健也在該文集所載的《設計教學啟示錄》一文中,回顧與介紹了廣州美院設計學院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學特色及其具體操作方法。然而,此前的研究多數并非專論,涉及這一教育模式的文字,要么極為簡略,要么只從一個側面進行具體的經驗介紹,總體說來,將廣州美院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放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大背景中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反思與研究,尚無先例。正是出于對這一典型個案的濃厚興趣,筆者數年前懷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將其作為現代設計教育歷史個案研究的學術課題,向國家教育部申報了社科基金項目,該項目名為:《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研究--對重要發祥地廣州美術學院的考察》。沒有想到,該課題十分順利地作為2005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被正式批準立項。然而,由于作者當時另有其他任務,這項研究一直到2007年秋天才著手進行。在此后的四年時間里,作者除了進行全面的文獻搜集,還展開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陸陸續續對當年集美公司的創始人、骨干成員、當年學校主要領導和其他知情人士進行了系列深度訪談,力圖在與他們的積極互動中,真正弄清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美院設計教育異軍突起,產學研相結合,創造驚人業績的前因后果,以及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在廣州美院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成功經驗。為了準確把握當年"廣美現象"對新時期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有何現實意義,作者還去北京、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專程拜訪了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莎娜及環藝系主任張綺曼、中國美院副院長兼設計分院院長宋建明、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分院院長許平以及著名設計史論家張道一、年輕設計史論學者杭間等美術、設計教育界權威人士,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為了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作者前后訪談了三十多位當事人、知情者與設計史論家。為了避免在調查研究中偏聽偏信,作者在確定訪談對象時,有意安排了當年對"廣美現象"持有異議和否定態度的人士,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力求使這項研究全面、客觀而真實。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作者深切感受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美院率先走上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之路,作為我國新時期設計教育迅猛發展的典型個案,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解剖這只麻雀,總結它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分析其利弊得失,對于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啟示,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其中某些經過反復檢驗,證明行之有效的先進教學方式、方法和管理經驗,仍具有推廣價值。它的不足之處,以及它作為我國大陸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第一個吃螃蟹"的單位,曾經遭遇到的困境與內在矛盾,也會提醒后來者避免重蹈覆轍。
本書作為該項目研究的成果體現,主要從中國現代設計教育歷史個案研究的角度,采用文獻與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歷史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美術學院成功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歷程與經驗,展示廣州美術學院在現代設計教育上曾經擁有的輝煌業績,追憶"廣美現象"當時在全國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深入分析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之主要特點,解讀其具體運作的內在機制,剖析它在人才培養上的特殊優勢與成才狀況。通過將這一歷史個案放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中,客觀分析它的利弊與得失,確定它應有的歷史地位,闡述其歷史意義。
概括來說,本書重點回答如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廣州美院的設計教育因哪些事情在全國引人注目?它在設計教育上異軍突起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因究竟是什么?
2、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實踐平臺--集美公司是怎樣創建起來的?后來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它曾創造了怎樣輝煌的業績?它作為實踐平臺,對廣美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有何貢獻?
3、當年廣州美院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是怎樣運作的?它有著怎樣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
4、當年廣州美院成功走出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之路,有哪些關鍵人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各自的特殊貢獻是什么?
5、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對培養現代創業型設計人才有什么特殊優勢,它在成才率上達到了怎樣的高度?
6、客觀地分析廣州美院在新時期通過創辦校辦公司,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之路,究竟有什么利弊與得失,它給當下與未來的中國設計教育留下了怎樣的歷史啟示,它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史上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
本書主要圍繞上述問題,分"論述篇"與"訪談篇"呈現研究收獲,并將論述篇分為七章,進行系統而具體的論述。
注釋:
1雖然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后期,剛剛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部分師生,也曾參與了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等新中國十大建筑的裝飾設計,有時還與教學相結合,但那時只是作為臨時性的政治任務,而非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教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新時期,廣州美院由于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具有內地高校當時所沒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之條件,他們通過創辦集美公司,自覺地將設計教育產、學、研結合起來,在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并創造出驚人的業績,在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史上沒有先例。

目次

導 言
論述篇
第一章新時期廣州美院設計教育聲名鵲起
“三大構成”作為設計專業基礎課由廣美傳遍全國
王受之西方現代設計史論講座風靡大學校園
集美與白馬公司業績廣泛征服人心
“195院展”大獲成功引發南下取經潮
《白馬設計學叢書》問世讓設計藝術學界刮目相看
第二章產生“廣美現象”的特殊背景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最早感受市場經濟活力
毗鄰香港最早接受西方設計教育的影響
在重商、開放與務實的嶺南文化中熏染
學校經濟窘迫與擺在面前的歷史機遇
極富活力的師資隊伍與催人奮進的環境氛圍
有開明而富于遠見和魄力的領導人
第三章作為設計教育實踐平臺的集美公司
集美公司的創辦:雙重動因的交互作用
集美公司的發展:在起伏跌宕中走向輝煌
集美及其派生公司共同作為廣美設計專業的社會實踐平臺
第四章“重實干”與產學研相結合
傳承包豪斯精神,力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讓教師投身市場,在實際競爭中增強專業實力
讓學生接觸社會,在真項目中激發創意并鍛煉實操能力
兩種課堂的密切配合與互補
兩大教學特色在產學研結合中自然形成
第五章寬松而充滿潛在競爭性的管理模式
努力營造寬松而具有潛在競爭性的制度環境
打破框框,重點扶持,讓特殊人才脫穎而出
采取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統一考核的辦法,有效形成激勵機制
實行寬松而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讓干事的人能得到實惠
第六章特定時期人才培養質量調查
廣美設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聲譽
社會調查:從三屆畢業生看其成才率
個案點擊:優秀畢業生業績舉要
第七章值得反思的若干問題
集美公司的創辦對廣美有何利弊得失
廣美產學研結合產“強”研“弱”,有什么改良之策
設計教育一味強調適應市場,文化引領作用如何發揮
為什么廣美設計專業畢業生社會實踐能力很強,但也容易走向急功近利
訪談篇
當事人的回顧
產學研結合與新時期廣美設計教育的輝煌——尹定邦先生訪談錄
廣州美院現代設計教育的興起與當年我在廣美的工作——王受之先生訪談錄
集美公司的創辦與廣美環藝教育的優勢——林學明先生訪談錄
集美公司的產生、發展及它對廣美設計教育的作用——陳向京先生訪談錄
集美公司的來龍去脈與“干中學”的廣美設計教育特色——崔華峰先生訪談錄
什么是廣州美術學院設計教育的特色——楊巖先生訪談錄
白馬廣告公司的產生、發展及其社會影響——余希洋先生訪談錄
在產學研結合中培養學生,學生就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很敏感——梁建國先生訪談錄
集美公司與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王中石先生訪談錄
我們在產學研結合中學會融合市場與理想——吳衛光先生訪談錄
務實的廣東文化與廣美設計教育率先走上產學研結合之路——趙健先生訪談錄
集美公司使我們能夠做到學術性與實踐性高度統一——蔡文齊先生訪談錄
從集美D組看當年集美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吳正斌先生訪談錄
當年廣州美院在產學研相結合中充滿活力——楊堯先生訪談錄
校領導的反思
廣州美院設計教育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為什么敢為人先——郭紹綱先生訪談錄
回顧與反思:集美公司給廣州美院帶來了什么——張治安先生訪談錄
對大學教育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應作具體分析——潘行健先生訪談錄
局外人的評論
說穿廣州美院設計教育產學研結合之路的真相——譚天先生訪談錄
當年大家都投身于設計市場并不是什么壞事——李正天先生訪談錄
當年廣州美院設計教育產學研結合路子對,搞得活——斯尚誼先生訪談錄
新時期廣州美院的設計教育比我們開放性更強——常莎娜教授訪談錄
尹定邦和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宋建明先生訪談錄
南方設計力量很強,我認為廣美起了培育人的作用——張綺曼教授訪談錄
回頭再看當年廣州美院設計教育改革的得與失——張道一先生訪談錄
廣美現象促使大家尋求自己的辦學特色——許平先生訪談錄
我看當年廣美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杭間先生訪談錄
附錄
文化教育事業不能“向錢看”——1986年在廣東省政協大會上的發言
廣州美術學院原工藝系裝潢美術專業1986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廣州美術學院原工藝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1991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廣州美術學院原設計系工業設計專業1996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廣州美院現代設計教育的興起與當年我在廣美的工作
——王受之先生訪談錄
張幼云(以下簡稱張):我聽說廣州美院興起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育和王先生也有一定關系,據說您從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來廣美工作后,編譯了許多介紹西方設計史論的書籍,為廣美推行產學研結合的現代設計教育作了理論準備。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人,您能否就廣美設計教育的起源與發展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受之(以下簡稱王):廣州美術學院設計教育的起源和高永堅先生有很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他的話,設計教育走不到這一步,這是首先要肯定的,他有著奠基人的作用。
廣州美術學院的設計教育開始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受香港的影響,聽說當時香港在1978年夏天派了一個十多個人的專家團,其中就有王無邪和靳棣強先生,在美院的一個小禮堂作了一次演講,第一次用幻燈的方式給廣州美院的老師講了現代設計教育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平面設計方面的。但這件事情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多人對現代設計有了認識和理解,這是第一步。那時他們還送了幾本書給尹定邦,尹定邦很敏銳,開始利用這些書搞基礎課的改革——讓三大構成成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當時我們的立體構成是比較弱的,主要是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比較強。
張:高永堅先生為什么會成為廣州美院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教育的奠基者?
王:高永堅是從佛山石灣過來的,他得到了鄭可很好的真傳。因為他曾師從鄭可,抗戰結束后,他還在香港鄭可工作室工作。鄭可培養了兩個年輕人——高永堅和黃永玉。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美院就請黃永玉回去教書,黃永玉是受鄭可藝術方面的影響,再加上他的個人經歷就變成一個畫家;高永堅則受到鄭可設計方面的影響,因為鄭可本身也做設計,并是中國大陸唯一直接受過包豪斯教育的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