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劉師培國學講論叢書:讀書隨筆(外五種)》內容包括《讀書隨筆》、《讀書續筆》、《左盦題跋》、《讀道藏記》、《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小學發微補》六種,均為劉師培讀書時所作筆記。內容廣泛,涉及經學、文學、史學等眾多領域。是了解劉師培學術研究的重要典籍。
序
前言
讀書隨筆
公羊爾雅相通
賈生鵬賦多佛家言
儒林文苑道學分傳之由
音韻反切近于字母
景教源流
有教無類
孟子字義疏證解理字
性善性惡
富貴貧賤
氏姓不同
孔門論學之旨
音近義通之例多見于小爾雅
古代以黃色為重
周易言位無定
古人貴能讓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法先王法后王
析支即鮮卑
游牧之制至三代猶存
火山
字有虛用實用之分
孔門弟子多治諸子學
易不言五行
易言不生不滅之理
山海經不可疑
西域道路古今不同
陽明格物說不能無失
墨子節葬篇發微
王制篇言地理中多精言
理學不知正名之弊
春秋繁露言共財
西藏族正名
西周強大所由來
王季無遷周事
太康失邦非避羿亂
稷契非帝嚳子
夙沙即肅慎
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
漢人之稱所自來
用水火必時
□當作棔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書后
易系辭多有所本
古代醫學與宗教相雜
助字辨略正誤
史記用古文尚書考略
讀書續筆
禮經公士大夫
孔子生卒年月
詩毛傳偶與國語異說
既生霸既死霸
哉生霸
卦氣
佚書湯誥維三月
左傳六律七音服注
五德相勝
鄭伯南也先后鄭異說
克己復禮
武梁祠畫像
左盒題跋
跋顧亭林手札
跋章實齋任幼植別傳
跋王懷祖與宋定之書及王伯申與焦理堂書
跋張皋聞吳興施氏族譜序及答陳扶雅書
跋江鄭堂多寶塔帖跋及書宋張炎詞源后
跋焦理堂家訓
跋阮蕓臺答友人書三通
跋阮蕓臺傳經圖記
跋阮蕓臺京師慈善寺西新立顧亭林先生祠堂記
跋沈小宛族譜論
跋沈小宛義塾附祀先儒議
跋沈小宛左傳補注序
跋包慎伯與沈小宛書
跋包慎伯書顧亭林原姓后
跋陳穆堂周公攝位辨
跋江晉三與汪孟慈書
跋許印林與楊實卿書
跋汪孟慈與劉孟瞻書
跋汪孟慈上張石洲先生書
跋汪孟慈問經圖跋
跋毛生甫書凌子升禮論后
跋丁儉卿與劉楚楨書
跋柳賓叔轂梁大義自序-
跋張石洲與劉孟瞻書
跋吳南屏與戴子高書
跋陳卓人上劉孟瞻先生書
跋成心巢與劉恭甫書
跋成心巢禹貢今地釋序例
跋劉叔倪與劉伯山書
跋劉叔倪與劉恭甫書
跋梅延祖續漢學師承記商例
跋袁季枚劉張侯傳
跋陳競全讀說文雜記
跋柯鳳蓀鄭母張夫人墓志銘
讀道藏記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
黃帝陰符經集注
黃帝陰符經疏
黃帝陰符經注
黃帝陰符經解
黃帝陰符經注解
悟真篇注釋
周易圖
大易象數鉤深圖
元始上真眾仙記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金蓮正宗記
陶真人內丹賦
谷神賦
靈臺經
廣黃帝本行記
穆天子傳
漢武帝內傳
列仙傳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華陽陶隱居傳
紫陽真人內傳
西岳華山志
太華希夷志
金篆齋三洞贊詠儀
宋真宗御制玉京集
太上靈寶五符序
登真隱訣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洞玄靈寶三師記
孝道吳許二真君傳
太極葛仙公傳
南岳九真人傳
太極祭煉內法
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
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
毛詩詁訓傳國風殘卷
毛詩故訓傳鄁風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昭公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定公殘卷
轂梁傳范寧集解殘卷
文選李注卷第二殘卷
文選李注殘卷
文選白文殘卷
唐地志殘卷
古類書殘卷之一
古類書殘卷之二
篇金一卷半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殘卷
周易王弼注第四殘卷
莊子郭象注殘卷
春秋轂梁經傳解釋僖公上第五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夏書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卷第五商書殘卷
二十五等人圖
小學發微補
讀書隨筆
公羊爾雅相通
賈生鵬賦多佛家言
儒林文苑道學分傳之由
音韻反切近于字母
景教源流
有教無類
孟子字義疏證解理字
性善性惡
富貴貧賤
氏姓不同
孔門論學之旨
音近義通之例多見于小爾雅
古代以黃色為重
周易言位無定
古人貴能讓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法先王法后王
析支即鮮卑
游牧之制至三代猶存
火山
字有虛用實用之分
孔門弟子多治諸子學
易不言五行
易言不生不滅之理
山海經不可疑
西域道路古今不同
陽明格物說不能無失
墨子節葬篇發微
王制篇言地理中多精言
理學不知正名之弊
春秋繁露言共財
西藏族正名
西周強大所由來
王季無遷周事
太康失邦非避羿亂
稷契非帝嚳子
夙沙即肅慎
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
漢人之稱所自來
用水火必時
□當作棔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書后
易系辭多有所本
古代醫學與宗教相雜
助字辨略正誤
史記用古文尚書考略
讀書續筆
禮經公士大夫
孔子生卒年月
詩毛傳偶與國語異說
既生霸既死霸
哉生霸
卦氣
佚書湯誥維三月
左傳六律七音服注
五德相勝
鄭伯南也先后鄭異說
克己復禮
武梁祠畫像
左盒題跋
跋顧亭林手札
跋章實齋任幼植別傳
跋王懷祖與宋定之書及王伯申與焦理堂書
跋張皋聞吳興施氏族譜序及答陳扶雅書
跋江鄭堂多寶塔帖跋及書宋張炎詞源后
跋焦理堂家訓
跋阮蕓臺答友人書三通
跋阮蕓臺傳經圖記
跋阮蕓臺京師慈善寺西新立顧亭林先生祠堂記
跋沈小宛族譜論
跋沈小宛義塾附祀先儒議
跋沈小宛左傳補注序
跋包慎伯與沈小宛書
跋包慎伯書顧亭林原姓后
跋陳穆堂周公攝位辨
跋江晉三與汪孟慈書
跋許印林與楊實卿書
跋汪孟慈與劉孟瞻書
跋汪孟慈上張石洲先生書
跋汪孟慈問經圖跋
跋毛生甫書凌子升禮論后
跋丁儉卿與劉楚楨書
跋柳賓叔轂梁大義自序-
跋張石洲與劉孟瞻書
跋吳南屏與戴子高書
跋陳卓人上劉孟瞻先生書
跋成心巢與劉恭甫書
跋成心巢禹貢今地釋序例
跋劉叔倪與劉伯山書
跋劉叔倪與劉恭甫書
跋梅延祖續漢學師承記商例
跋袁季枚劉張侯傳
跋陳競全讀說文雜記
跋柯鳳蓀鄭母張夫人墓志銘
讀道藏記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
黃帝陰符經集注
黃帝陰符經疏
黃帝陰符經注
黃帝陰符經解
黃帝陰符經注解
悟真篇注釋
周易圖
大易象數鉤深圖
元始上真眾仙記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金蓮正宗記
陶真人內丹賦
谷神賦
靈臺經
廣黃帝本行記
穆天子傳
漢武帝內傳
列仙傳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華陽陶隱居傳
紫陽真人內傳
西岳華山志
太華希夷志
金篆齋三洞贊詠儀
宋真宗御制玉京集
太上靈寶五符序
登真隱訣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洞玄靈寶三師記
孝道吳許二真君傳
太極葛仙公傳
南岳九真人傳
太極祭煉內法
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
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
毛詩詁訓傳國風殘卷
毛詩故訓傳鄁風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昭公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定公殘卷
轂梁傳范寧集解殘卷
文選李注卷第二殘卷
文選李注殘卷
文選白文殘卷
唐地志殘卷
古類書殘卷之一
古類書殘卷之二
篇金一卷半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殘卷
周易王弼注第四殘卷
莊子郭象注殘卷
春秋轂梁經傳解釋僖公上第五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夏書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卷第五商書殘卷
二十五等人圖
小學發微補
目次
《劉師培國學講論》編輯緣起
前言
讀書隨筆
公羊爾雅相通
賈生鵬賦多佛家言
儒林文苑道學分傳之由
音韻反切近于字母
景教源流
有教無類
孟子字義疏證解理字
性善性惡
富貴貧賤
氏姓不同
孔門論學之旨
音近義通之例多見于小爾雅
古代以黃色為重
周易言位無定
古人貴能讓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法先王法后王
析支即鮮卑
游牧之制至三代猶存
火山
字有虛用實用之分
孔門弟子多治諸子學
易不言五行
易言不生不滅之理
山海經不可疑
西域道路古今不同
陽明格物說不能無失
墨子節葬篇發微
王制篇言地理中多精言
理學不知正名之弊
春秋繁露言共財
西藏族正名
西周強大所由來
王季無遷周事
太康失邦非避羿亂
稷契非帝嚳子
夙沙即肅慎
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
漢人之稱所自來
用水火必時
□當作棔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書后
易系辭多有所本
古代醫學與宗教相雜
助字辨略正誤
史記用古文尚書考略
讀書續筆
禮經公士大夫
孔子生卒年月
詩毛傳偶與國語異說
既生霸既死霸
哉生霸
卦氣
佚書湯誥維三月
左傳六律七音服注
五德相勝
鄭伯南也先后鄭異說
克己復禮
武梁祠畫像
左盒題跋
跋顧亭林手札
跋章實齋任幼植別傳
跋王懷祖與宋定之書及王伯申與焦理堂書
跋張皋聞吳興施氏族譜序及答陳扶雅書
跋江鄭堂多寶塔帖跋及書宋張炎詞源后
跋焦理堂家訓
跋阮蕓臺答友人書三通
跋阮蕓臺傳經圖記
跋阮蕓臺京師慈善寺西新立顧亭林先生祠堂記
跋沈小宛族譜論
跋沈小宛義塾附祀先儒議
跋沈小宛左傳補注序
跋包慎伯與沈小宛書
跋包慎伯書顧亭林原姓后
跋陳穆堂周公攝位辨
跋江晉三與汪孟慈書
跋許印林與楊實卿書
跋汪孟慈與劉孟瞻書
跋汪孟慈上張石洲先生書
跋汪孟慈問經圖跋
跋毛生甫書凌子升禮論后
跋丁儉卿與劉楚楨書
跋柳賓叔轂梁大義自序-
跋張石洲與劉孟瞻書
跋吳南屏與戴子高書
跋陳卓人上劉孟瞻先生書
跋成心巢與劉恭甫書
跋成心巢禹貢今地釋序例
跋劉叔倪與劉伯山書
跋劉叔倪與劉恭甫書
跋梅延祖續漢學師承記商例
跋袁季枚劉張侯傳
跋陳競全讀說文雜記
跋柯鳳蓀鄭母張夫人墓志銘
讀道藏記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
黃帝陰符經集注
黃帝陰符經疏
黃帝陰符經注
黃帝陰符經解
黃帝陰符經注解
悟真篇注釋
周易圖
大易象數鉤深圖
元始上真眾仙記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金蓮正宗記
陶真人內丹賦
谷神賦
靈臺經
廣黃帝本行記
穆天子傳
漢武帝內傳
列仙傳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華陽陶隱居傳
紫陽真人內傳
西岳華山志
太華希夷志
金篆齋三洞贊詠儀
宋真宗御制玉京集
太上靈寶五符序
登真隱訣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洞玄靈寶三師記
孝道吳許二真君傳
太極葛仙公傳
南岳九真人傳
太極祭煉內法
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
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
毛詩詁訓傳國風殘卷
毛詩故訓傳鄁風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昭公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定公殘卷
轂梁傳范寧集解殘卷
文選李注卷第二殘卷
文選李注殘卷
文選白文殘卷
唐地志殘卷
古類書殘卷之一
古類書殘卷之二
篇金一卷半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殘卷
周易王弼注第四殘卷
莊子郭象注殘卷
春秋轂梁經傳解釋僖公上第五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夏書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卷第五商書殘卷
二十五等人圖
小學發微補
前言
讀書隨筆
公羊爾雅相通
賈生鵬賦多佛家言
儒林文苑道學分傳之由
音韻反切近于字母
景教源流
有教無類
孟子字義疏證解理字
性善性惡
富貴貧賤
氏姓不同
孔門論學之旨
音近義通之例多見于小爾雅
古代以黃色為重
周易言位無定
古人貴能讓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法先王法后王
析支即鮮卑
游牧之制至三代猶存
火山
字有虛用實用之分
孔門弟子多治諸子學
易不言五行
易言不生不滅之理
山海經不可疑
西域道路古今不同
陽明格物說不能無失
墨子節葬篇發微
王制篇言地理中多精言
理學不知正名之弊
春秋繁露言共財
西藏族正名
西周強大所由來
王季無遷周事
太康失邦非避羿亂
稷契非帝嚳子
夙沙即肅慎
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
漢人之稱所自來
用水火必時
□當作棔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書后
易系辭多有所本
古代醫學與宗教相雜
助字辨略正誤
史記用古文尚書考略
讀書續筆
禮經公士大夫
孔子生卒年月
詩毛傳偶與國語異說
既生霸既死霸
哉生霸
卦氣
佚書湯誥維三月
左傳六律七音服注
五德相勝
鄭伯南也先后鄭異說
克己復禮
武梁祠畫像
左盒題跋
跋顧亭林手札
跋章實齋任幼植別傳
跋王懷祖與宋定之書及王伯申與焦理堂書
跋張皋聞吳興施氏族譜序及答陳扶雅書
跋江鄭堂多寶塔帖跋及書宋張炎詞源后
跋焦理堂家訓
跋阮蕓臺答友人書三通
跋阮蕓臺傳經圖記
跋阮蕓臺京師慈善寺西新立顧亭林先生祠堂記
跋沈小宛族譜論
跋沈小宛義塾附祀先儒議
跋沈小宛左傳補注序
跋包慎伯與沈小宛書
跋包慎伯書顧亭林原姓后
跋陳穆堂周公攝位辨
跋江晉三與汪孟慈書
跋許印林與楊實卿書
跋汪孟慈與劉孟瞻書
跋汪孟慈上張石洲先生書
跋汪孟慈問經圖跋
跋毛生甫書凌子升禮論后
跋丁儉卿與劉楚楨書
跋柳賓叔轂梁大義自序-
跋張石洲與劉孟瞻書
跋吳南屏與戴子高書
跋陳卓人上劉孟瞻先生書
跋成心巢與劉恭甫書
跋成心巢禹貢今地釋序例
跋劉叔倪與劉伯山書
跋劉叔倪與劉恭甫書
跋梅延祖續漢學師承記商例
跋袁季枚劉張侯傳
跋陳競全讀說文雜記
跋柯鳳蓀鄭母張夫人墓志銘
讀道藏記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
黃帝陰符經集注
黃帝陰符經疏
黃帝陰符經注
黃帝陰符經解
黃帝陰符經注解
悟真篇注釋
周易圖
大易象數鉤深圖
元始上真眾仙記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金蓮正宗記
陶真人內丹賦
谷神賦
靈臺經
廣黃帝本行記
穆天子傳
漢武帝內傳
列仙傳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華陽陶隱居傳
紫陽真人內傳
西岳華山志
太華希夷志
金篆齋三洞贊詠儀
宋真宗御制玉京集
太上靈寶五符序
登真隱訣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洞玄靈寶三師記
孝道吳許二真君傳
太極葛仙公傳
南岳九真人傳
太極祭煉內法
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
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
毛詩詁訓傳國風殘卷
毛詩故訓傳鄁風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昭公殘卷
左傳杜預集解定公殘卷
轂梁傳范寧集解殘卷
文選李注卷第二殘卷
文選李注殘卷
文選白文殘卷
唐地志殘卷
古類書殘卷之一
古類書殘卷之二
篇金一卷半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殘卷
周易王弼注第四殘卷
莊子郭象注殘卷
春秋轂梁經傳解釋僖公上第五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夏書殘卷
隸古尚書孔氏傳卷第五商書殘卷
二十五等人圖
小學發微補
書摘/試閱
跋沈小宛義塾附祀先儒議
《禮記·文王世予》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鄭君《注》:“先圣,周公若孔子也。”又云:“《周禮》日:‘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也。”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成可以為之也。然則先圣者,非周公、孔子莫敢當。然禮無并尊,故《記》又云:“凡釋奠者,有國故則不合。”鄭君《注》:“言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也。”《唐書·禮儀志》:“高祖武德二年,國子立周公、孔子廟。”周、孔并祀,失《禮》之旨矣。良以先圣不容兩尊,而先師各以其師資,可以附于先圣,古今通義也。《續漢書·禮儀志》:“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又,《晉書·禮志》:“皇太子釋奠,進爵于先師,中庶子進爵于顏回。”是又以孔子為先師,違經背禮,不可典訓。《冊府元龜》載唐永徽令文,改周公為先圣,降孔子為先師,皆承前《志》之謬。譏者亦知其不通,未久而改。自顯慶后,以周公配成王,入帝王廟,而學官專奉孔子為先圣矣。明嘉靖初,張璁、桂萼等改稱孔子為“至圣先師”,不特歷代之典未考,并《禮記》未能通曉。其杜撰妄作,無足道者。又考漢人自明其所受經為先師,故《鄭志》云“我先師棘下生”,又云“仲梁子先師在毛公前”。又,《唐·志》房玄齡等議:“大業以前,皆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儒林傳》太宗貞觀二十一年,詔日:“左丘明至范寧二十一人,并用其書,垂于國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與顏子俱配享孔子廟堂。”此符于《禮》先師之義,而先圣、先師合奠跋沈小宛族譜論
自春秋以迄元、明,三千年中,氏族之興衰遷易,其大故有四。及于今,遂煩眴瞀亂而不可別。雖高門宦胄,亦姑就見系之姓與其宗族支派之可考者,而譜牒之學遂絕。溯自六國蚩蚩,為贏弱姬。及秦寞窬其民,公族子姓,悉為黔首;故國世卿,斬焉餒而,久如皂隸之子,蓋亦數典而忘祖。此氏族之變一也。高祖起赤幘之吏,屠狗販繒,欻焉王侯將相,享祚四百余年。公卿士族,亦復班班可考。雖經喪亂,而九品中正,大略依仿。于是貴族、寒門,榮悴殊觀。其羌戎內附,雖從中原姓氏,然氣類自分,公私頗峻。迄永嘉之亂,衣冠涂炭,舉族灰塵,戶口凋瘵,十不存一。
……
《禮記·文王世予》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鄭君《注》:“先圣,周公若孔子也。”又云:“《周禮》日:‘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也。”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成可以為之也。然則先圣者,非周公、孔子莫敢當。然禮無并尊,故《記》又云:“凡釋奠者,有國故則不合。”鄭君《注》:“言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也。”《唐書·禮儀志》:“高祖武德二年,國子立周公、孔子廟。”周、孔并祀,失《禮》之旨矣。良以先圣不容兩尊,而先師各以其師資,可以附于先圣,古今通義也。《續漢書·禮儀志》:“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又,《晉書·禮志》:“皇太子釋奠,進爵于先師,中庶子進爵于顏回。”是又以孔子為先師,違經背禮,不可典訓。《冊府元龜》載唐永徽令文,改周公為先圣,降孔子為先師,皆承前《志》之謬。譏者亦知其不通,未久而改。自顯慶后,以周公配成王,入帝王廟,而學官專奉孔子為先圣矣。明嘉靖初,張璁、桂萼等改稱孔子為“至圣先師”,不特歷代之典未考,并《禮記》未能通曉。其杜撰妄作,無足道者。又考漢人自明其所受經為先師,故《鄭志》云“我先師棘下生”,又云“仲梁子先師在毛公前”。又,《唐·志》房玄齡等議:“大業以前,皆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儒林傳》太宗貞觀二十一年,詔日:“左丘明至范寧二十一人,并用其書,垂于國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與顏子俱配享孔子廟堂。”此符于《禮》先師之義,而先圣、先師合奠跋沈小宛族譜論
自春秋以迄元、明,三千年中,氏族之興衰遷易,其大故有四。及于今,遂煩眴瞀亂而不可別。雖高門宦胄,亦姑就見系之姓與其宗族支派之可考者,而譜牒之學遂絕。溯自六國蚩蚩,為贏弱姬。及秦寞窬其民,公族子姓,悉為黔首;故國世卿,斬焉餒而,久如皂隸之子,蓋亦數典而忘祖。此氏族之變一也。高祖起赤幘之吏,屠狗販繒,欻焉王侯將相,享祚四百余年。公卿士族,亦復班班可考。雖經喪亂,而九品中正,大略依仿。于是貴族、寒門,榮悴殊觀。其羌戎內附,雖從中原姓氏,然氣類自分,公私頗峻。迄永嘉之亂,衣冠涂炭,舉族灰塵,戶口凋瘵,十不存一。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