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呈現了一誠法師一生處世的智慧,法師用平實的文字記下自己的言行、際遇,身體力行地引領人們在做人、處世、等方面善用「和」的因緣,幫助今人在紛亂的人際關係和複雜的社會中把握自己,開啟處世的智慧錦囊。 一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任真如禪寺方丈。後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200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有《以戒為師》、《雲居山新志》等書。一誠法師以戒為師,以和為尚,一生苦修,致力於建設佛學院、寺廟,育才興教,堅持「人間佛教」的精神慈悲濟世,弘法足跡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當高的威望。
作者簡介
一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任真如禪寺方丈。后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200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有《以戒為師》、《云居山新志》等書。一誠法師以戒為師,以和為尚,一生苦修,致力于建設佛學院、寺廟,育才興教,堅持“人間佛教”的精神慈悲濟世,弘法足跡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當高的威望。
名人/編輯推薦
人若能時時抱著結緣心,隨時隨地送上一句關懷的話語,盡己所能幫助他人脫離危難,寬容忍耐他人的失誤過錯,誠摯真心和他人交往,必能以善心改變周圍的世界,為自己帶來好運。
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忍過時間的漫長,忍過世相的變遷,忍過別人的侮辱,忍過修行的艱辛。能忍才是幸福!
序
經一誠法師授權,我社將陸續編輯出版一誠法師的作品系列,這一作品系列的主題涉及修心修身、為人處世、身心的靜定安穩,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囊括了人生由內而外的各個方面。書中,一誠法師以返璞歸真的智慧,結合人們在工作、事業、生活、為人處世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困惑,用溫存樸實的語言將人生的道理娓娓道來,為世人開出了一劑安頓身心的良藥。生活在喧囂之中的現代人,不妨放慢腳步,靜心聆聽一誠法師畢生的修行心得,從法師清凈從容、簡單深沉的智慧中,體味煩惱不生、身心輕安的人生境界。
九州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目次
“和”的因緣
002 / 與人要和,對事要真
005 / 犯錯誤之后的兩種誤區
009 / 抵御煩惱的“和”心
013 / 從內心的和平延伸出外界的和平
017 / 愛的修行
021 / 發一大宏愿
024 / 大家只有一種心
028 / 如人飲茶,和諧自知
032 / 智慧開啟的法門
廣結十方緣
036/有什么樣的心智,就有什么樣的朋友
039/惜緣別攀緣
043/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047/放生是結緣
051/交四種朋友
054/隨時隨地隨緣助人
058/在人際交往中完成自我修養
語言的善力
062/ “口大”是非多
065/先從言語上“提起”
068/不說是非難
071/語言的善力
075/如何說有益無害的話
079/不懂要問
083/好話多講不算過
耐煩做人,耐心做事
088/常道一聲“慚愧”
091 /耐煩做人
095 / 當你慈悲時,跟你過不去的事就少了
098 / 小事亦可啟發心智
101 / 把身心擺在低處
105 / 真正有力量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
108 / 實實在在得富足
111 / 行,才行
認得真,擔得起
116 / 精進在眼前
119 / 剩我一個也要堅持
122 / 一只小蟲也有用
125 / 行住坐臥的學問
128 / 走出第一步叫成佛,走完最后一步也叫成佛
131 / 直下承擔
134 / 面對災難,盡自己所能
137 /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以戒為師
142 / 打掃好我們的心
145 / 把持得住,遇事氣定神閑
148 /規矩要落實到日常生活
151 /要做的不做是浪費
155 /做什么都要像樣子
161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一)
166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二)
170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三)
唯有因果不可辜負
176 /懺悔行
180 /改過是成長的機緣
183 /給人懺悔的機會
186 /對治惡習前先照自己
189 /對治習氣的練習
192 /明因果厲害
195 /走錯路,未來的好路就被阻絕了
198 /出家不僅僅是走出家門
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202 /正視與覺知痛苦
205 /怕吃苦,世事便難行
208 / 挨罵的好事
211 / 能作能當卻難得
215 / 從“無常即苦”解脫
219 / 對迎面而來的遭際,不要心生厭惡
222 / 難行易行取決于用心的程度
226 / 調伏“沉不住氣”
圖利他人,得失沉浮何須問
230 / 慈悲解
234 / 只關注個人利益得不到長久幸福
237 / 成就自利前,成就眾生利
240 / 好心成好運
243 / 對人有益和對人無益
247 / 好事別亂做
250 / 關照自然、社會和你身邊
254 / 給社會謀福利時,價值就得到了體現
257 / 多積善緣,多做善事
少輕慢心,多警醒心
262 / 臨深淵、踩薄冰
266 /人生的價值不是吃喝玩樂
269 /把時間用在何處
272 /取舍之間
275 /機緣要等,行動卻不容等待
278 /任何事都不以輕慢心視之
282 /有“不退轉”的心
002 / 與人要和,對事要真
005 / 犯錯誤之后的兩種誤區
009 / 抵御煩惱的“和”心
013 / 從內心的和平延伸出外界的和平
017 / 愛的修行
021 / 發一大宏愿
024 / 大家只有一種心
028 / 如人飲茶,和諧自知
032 / 智慧開啟的法門
廣結十方緣
036/有什么樣的心智,就有什么樣的朋友
039/惜緣別攀緣
043/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047/放生是結緣
051/交四種朋友
054/隨時隨地隨緣助人
058/在人際交往中完成自我修養
語言的善力
062/ “口大”是非多
065/先從言語上“提起”
068/不說是非難
071/語言的善力
075/如何說有益無害的話
079/不懂要問
083/好話多講不算過
耐煩做人,耐心做事
088/常道一聲“慚愧”
091 /耐煩做人
095 / 當你慈悲時,跟你過不去的事就少了
098 / 小事亦可啟發心智
101 / 把身心擺在低處
105 / 真正有力量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
108 / 實實在在得富足
111 / 行,才行
認得真,擔得起
116 / 精進在眼前
119 / 剩我一個也要堅持
122 / 一只小蟲也有用
125 / 行住坐臥的學問
128 / 走出第一步叫成佛,走完最后一步也叫成佛
131 / 直下承擔
134 / 面對災難,盡自己所能
137 /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以戒為師
142 / 打掃好我們的心
145 / 把持得住,遇事氣定神閑
148 /規矩要落實到日常生活
151 /要做的不做是浪費
155 /做什么都要像樣子
161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一)
166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二)
170 /以戒為師,萬事好行(三)
唯有因果不可辜負
176 /懺悔行
180 /改過是成長的機緣
183 /給人懺悔的機會
186 /對治惡習前先照自己
189 /對治習氣的練習
192 /明因果厲害
195 /走錯路,未來的好路就被阻絕了
198 /出家不僅僅是走出家門
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202 /正視與覺知痛苦
205 /怕吃苦,世事便難行
208 / 挨罵的好事
211 / 能作能當卻難得
215 / 從“無常即苦”解脫
219 / 對迎面而來的遭際,不要心生厭惡
222 / 難行易行取決于用心的程度
226 / 調伏“沉不住氣”
圖利他人,得失沉浮何須問
230 / 慈悲解
234 / 只關注個人利益得不到長久幸福
237 / 成就自利前,成就眾生利
240 / 好心成好運
243 / 對人有益和對人無益
247 / 好事別亂做
250 / 關照自然、社會和你身邊
254 / 給社會謀福利時,價值就得到了體現
257 / 多積善緣,多做善事
少輕慢心,多警醒心
262 / 臨深淵、踩薄冰
266 /人生的價值不是吃喝玩樂
269 /把時間用在何處
272 /取舍之間
275 /機緣要等,行動卻不容等待
278 /任何事都不以輕慢心視之
282 /有“不退轉”的心
書摘/試閱
與人要和,對事要真
2003年7月去參加佛協會,聽聞消息有人要分佛協的廟產,當時滿心覺得不妙。我們禮佛的這些人都去搞分裂,就失了學佛本意,也就不會有一份兒安穩的心去誠意侍奉佛祖,佛學界又怎么會有發展。這就跟人在相處的時候一樣,本來好好地在一起生活,整天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吵鬧,最后還要分家,那么家也就不成家了。
我跟弟子說過四句話:“以上要敬,以下要慈,以人要和,以事要真。”這四句話能概括應對社會一切人事的方法,核心是對人和氣,對事認真。
無論哪個佛友,恐怕都對人講過:老實做人,踏實做事。《金剛經》講修行第一品是穿衣、吃飯、洗腳、睡覺;佛陀也是如此,他自己穿衣、化緣、吃飯,吃完了飯后洗了泥腳,敷座而坐,他沒有讓學生把他的位置鋪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置物品,把位置拍平,自己坐上去。
這些看上去都很平常,卻充滿了和氣和認真。
有一次,有兩個小和尚在后院吵架,一個比另一個位份高些,倒有些頤指氣使的意思。回想佛陀的話:若你會發現造成傷害,就不要依此傷害別人。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先要怎樣對待別人。倘若今天說話不注意,傷了別人的感情,回過頭來也會被人傷害。這顯出和氣多么重要。
和尚,和尚,“和”為“尚”,與人和氣是莫大的智慧,也是莫大的勇氣。有書上寫道:幸福并不取決于你擁有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于你和周圍的人的相處。我們越是心生和氣,不但學佛能水到渠成,做人、生活、工作也會水到渠成。
從和氣到認真,是修心到處事的一個過程,有和氣陪伴,做事情就不怠慢。假設滿心燥郁,成日沒個安穩,腳跟沒有清凈,做事情肯定沒辦法認真對待。要是以這種狀態去待人待事,得罪人不說,自己也不痛快。
有位德高望重的悟緣禪師,他的朋友是位知名畫師。一天,這位畫師朋友來到寺里找悟緣禪師,聊天中,悟緣禪師聽聞畫師剛收了個徒弟,卻不喜歡這個弟子,指導作畫也是漫不經心。終有一日,徒弟被畫師惹怒,與畫師產生了沖突。畫師心生郁悶,所以來找禪師解悶。悟緣禪師并沒有開解他,而是問畫師:“你是學畫之人,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你站在山上畫一個山下的人,和你站在山下畫一個山上的人,哪個大,哪個小?”畫師想了想說:“自然是一樣大小。”禪師點頭說:“這便是了。”
在山上看山下的人與在山下看山上的人,都是一樣大小。人和人都是平等眾生,我們大可不必因為自己的意愿去排斥別人。正如我們對別人和氣,別人對我們也客客氣氣,對事情認真對待,事情就更容易解決。
社會是因為合作而存在的,人是因為有情而快樂幸福的,和氣是合作、感情的橋梁,有了它處處都能有好事發生,這世上恐怕沒人不歡迎好事。
平日里我們有太多不可預期的煩惱和爭執,但百十來年走過來,不是為了記住以往的不快,而是告別過去,繼續行走。如果用煩惱和不屑去填充以往的日子,便成了無生趣。和尚活了九十年,若是終日了無生趣,便早已離開。
【偈語一輯】
美玉藏石頭,蓮花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犯錯誤之后的兩種誤區
錯誤是人人都會犯的,今天砸壞了東西,明天錯怪了他人,后天辦事不成功,再后來是感情出現問題。若不直下承擔,正像學習佛法,只知高深不易明了,卻不知其深意,就形而理解,立刻就會進入誤區。這種誤區有兩個:第一,深責自己,陷入自責圈中不能自拔,耽誤了其他人事;第二,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看不清本身存在的問題,自己耽誤自己。
這怎么說呢?
先講第一個誤區。自責本身是負面的情緒,在禪宗里面講,可以視為不能“歇”。“歇”就是“大休歇、大解脫”的境界,簡單地講,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什么煩惱心垢都被剝離,什么欲念貪婪都可以拋諸腦后,人就能恬淡閑適了。“歇”還有另外一重意思,便是“自尊自貴,自成自立”,做到這四點,也沒有什么煩惱不能解脫。
回過頭來說,自責是對強大負面情緒的拾起,是自己否定自己、輕賤自己的行為,這完全違背了休歇之意,人還怎么高興得起來。有些人通過做善事、好事,或者盲目幫助別人來抵御自責情緒,試圖轉移注意力。但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為它忽視了情緒產生的原因,企圖用其他情緒來擠兌自責心。然而,布施的行為并非追逐娛樂、逃避痛苦的方式,心中的和平和快樂是不能通過它來重新捕獲。
人最先應該做的是面對。身為平常百姓,我們不可能萬事做到,不能避免苦痛,所以要意識到凡事總有不可為是可以面對的。一旦你意識到錯誤必然會發生,對別人說出來,坦然以對,泰然處之,遭遇便也不是遭遇,而是生活中某件不足掛齒的小事,自責便找不見你。
第二種誤區即是嗔。佛法里講嗔的公案不只一則,江蘇姑蘇的南濠街有一個人常到陰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幾天就要去值班。有一天,一個鄰居滿懷好奇,請求他帶自己去陰曹地府游玩一圈。差役欣然答應,讓他回家乖乖躺在床上,交代家人千萬不可以開門。差役就會拘了他的魂魄,帶他去地府,之后再送他回來。
鄰人照做一番,果然魂魄和陰差一起同行。二鬼來到縣府城隍廟前,陰差囑咐鄰人在廟前石牌樓下等著,自己就拿著文書進入中庭拿取通關文牒。鄰人等得太久,便開始不耐煩。恰在此時,他見到一輛馬車迎面而來,里面有四個女子和兩個男人,其中有一女子與鄰人相識,便招呼他上車,鄰人就這么跟著走了。
陰差出門一看,竟然不見鄰人,急忙四處尋找,來到城墻門外的一家民宅,發現這戶人家的母豬剛產下七頭小豬。當中一只正是鄰人投胎而來。陰差趕忙拘他的魂魄,卻不料小豬的魂魄消失了。緊接著,他又四處尋找,在田邊見到一條赤蛇躺在那里,知道又是鄰人轉胎變成,陰差只得上前攝取其魂魄返回鄰人房間,往躺在臥室的鄰人身上一擲,鄰人魂魄歸位終于醒過來。
陰差嘆了口氣,問他:“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感覺如何?”鄰人說:“你把我放在城隍廟前的石碑樓下,你久久不歸,我實在不耐煩,恰好遇見熟識女人,邀我一起到城門外一戶人家里吃喝。大家正高興時,忽然有人奪走食物又打我,我怒不可遏,跑到外頭,跑了一陣子后疲累不堪,便躺在地上休息,卻被人用力扭著脖子,我便痛得醒過來了。此行受盡罪過,哪有快樂不若不跟你來了!”陰差見他滿心怨懟,便將此前經歷向他一一道出。
正是“貪欲無休險成豬,嗔心不斷墮為蛇”。
佛法里講,嗔即是發怒,事情得不到會發怒,辦不到會發怒,犯錯誤會發怒,感情受挫也會發怒,管理家庭不易也會發怒。氣急敗壞的后果便拼命責備別人,此時嗔心便如赤蛇。我們為什么不考慮嗔心怎么產生,如何抵御呢?它的一切源頭,可能就在于我們的不安,對周遭世界的不確定,以致通過責備他人來為自己尋找平靜和寄托。
對抗不確定性和不安的方法是說出來,將錯誤的源頭找到,既不自責,也不責怪他人。短暫的情緒找過來時,停留片刻便也會離去,為這片刻的停留而傷己傷人,便是不值得。《心地觀經?厭舍品》講: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若能依此理解,離終日快樂便也不遠。
【偈語一輯】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2003年7月去參加佛協會,聽聞消息有人要分佛協的廟產,當時滿心覺得不妙。我們禮佛的這些人都去搞分裂,就失了學佛本意,也就不會有一份兒安穩的心去誠意侍奉佛祖,佛學界又怎么會有發展。這就跟人在相處的時候一樣,本來好好地在一起生活,整天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吵鬧,最后還要分家,那么家也就不成家了。
我跟弟子說過四句話:“以上要敬,以下要慈,以人要和,以事要真。”這四句話能概括應對社會一切人事的方法,核心是對人和氣,對事認真。
無論哪個佛友,恐怕都對人講過:老實做人,踏實做事。《金剛經》講修行第一品是穿衣、吃飯、洗腳、睡覺;佛陀也是如此,他自己穿衣、化緣、吃飯,吃完了飯后洗了泥腳,敷座而坐,他沒有讓學生把他的位置鋪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置物品,把位置拍平,自己坐上去。
這些看上去都很平常,卻充滿了和氣和認真。
有一次,有兩個小和尚在后院吵架,一個比另一個位份高些,倒有些頤指氣使的意思。回想佛陀的話:若你會發現造成傷害,就不要依此傷害別人。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先要怎樣對待別人。倘若今天說話不注意,傷了別人的感情,回過頭來也會被人傷害。這顯出和氣多么重要。
和尚,和尚,“和”為“尚”,與人和氣是莫大的智慧,也是莫大的勇氣。有書上寫道:幸福并不取決于你擁有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于你和周圍的人的相處。我們越是心生和氣,不但學佛能水到渠成,做人、生活、工作也會水到渠成。
從和氣到認真,是修心到處事的一個過程,有和氣陪伴,做事情就不怠慢。假設滿心燥郁,成日沒個安穩,腳跟沒有清凈,做事情肯定沒辦法認真對待。要是以這種狀態去待人待事,得罪人不說,自己也不痛快。
有位德高望重的悟緣禪師,他的朋友是位知名畫師。一天,這位畫師朋友來到寺里找悟緣禪師,聊天中,悟緣禪師聽聞畫師剛收了個徒弟,卻不喜歡這個弟子,指導作畫也是漫不經心。終有一日,徒弟被畫師惹怒,與畫師產生了沖突。畫師心生郁悶,所以來找禪師解悶。悟緣禪師并沒有開解他,而是問畫師:“你是學畫之人,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你站在山上畫一個山下的人,和你站在山下畫一個山上的人,哪個大,哪個小?”畫師想了想說:“自然是一樣大小。”禪師點頭說:“這便是了。”
在山上看山下的人與在山下看山上的人,都是一樣大小。人和人都是平等眾生,我們大可不必因為自己的意愿去排斥別人。正如我們對別人和氣,別人對我們也客客氣氣,對事情認真對待,事情就更容易解決。
社會是因為合作而存在的,人是因為有情而快樂幸福的,和氣是合作、感情的橋梁,有了它處處都能有好事發生,這世上恐怕沒人不歡迎好事。
平日里我們有太多不可預期的煩惱和爭執,但百十來年走過來,不是為了記住以往的不快,而是告別過去,繼續行走。如果用煩惱和不屑去填充以往的日子,便成了無生趣。和尚活了九十年,若是終日了無生趣,便早已離開。
【偈語一輯】
美玉藏石頭,蓮花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犯錯誤之后的兩種誤區
錯誤是人人都會犯的,今天砸壞了東西,明天錯怪了他人,后天辦事不成功,再后來是感情出現問題。若不直下承擔,正像學習佛法,只知高深不易明了,卻不知其深意,就形而理解,立刻就會進入誤區。這種誤區有兩個:第一,深責自己,陷入自責圈中不能自拔,耽誤了其他人事;第二,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看不清本身存在的問題,自己耽誤自己。
這怎么說呢?
先講第一個誤區。自責本身是負面的情緒,在禪宗里面講,可以視為不能“歇”。“歇”就是“大休歇、大解脫”的境界,簡單地講,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什么煩惱心垢都被剝離,什么欲念貪婪都可以拋諸腦后,人就能恬淡閑適了。“歇”還有另外一重意思,便是“自尊自貴,自成自立”,做到這四點,也沒有什么煩惱不能解脫。
回過頭來說,自責是對強大負面情緒的拾起,是自己否定自己、輕賤自己的行為,這完全違背了休歇之意,人還怎么高興得起來。有些人通過做善事、好事,或者盲目幫助別人來抵御自責情緒,試圖轉移注意力。但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為它忽視了情緒產生的原因,企圖用其他情緒來擠兌自責心。然而,布施的行為并非追逐娛樂、逃避痛苦的方式,心中的和平和快樂是不能通過它來重新捕獲。
人最先應該做的是面對。身為平常百姓,我們不可能萬事做到,不能避免苦痛,所以要意識到凡事總有不可為是可以面對的。一旦你意識到錯誤必然會發生,對別人說出來,坦然以對,泰然處之,遭遇便也不是遭遇,而是生活中某件不足掛齒的小事,自責便找不見你。
第二種誤區即是嗔。佛法里講嗔的公案不只一則,江蘇姑蘇的南濠街有一個人常到陰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幾天就要去值班。有一天,一個鄰居滿懷好奇,請求他帶自己去陰曹地府游玩一圈。差役欣然答應,讓他回家乖乖躺在床上,交代家人千萬不可以開門。差役就會拘了他的魂魄,帶他去地府,之后再送他回來。
鄰人照做一番,果然魂魄和陰差一起同行。二鬼來到縣府城隍廟前,陰差囑咐鄰人在廟前石牌樓下等著,自己就拿著文書進入中庭拿取通關文牒。鄰人等得太久,便開始不耐煩。恰在此時,他見到一輛馬車迎面而來,里面有四個女子和兩個男人,其中有一女子與鄰人相識,便招呼他上車,鄰人就這么跟著走了。
陰差出門一看,竟然不見鄰人,急忙四處尋找,來到城墻門外的一家民宅,發現這戶人家的母豬剛產下七頭小豬。當中一只正是鄰人投胎而來。陰差趕忙拘他的魂魄,卻不料小豬的魂魄消失了。緊接著,他又四處尋找,在田邊見到一條赤蛇躺在那里,知道又是鄰人轉胎變成,陰差只得上前攝取其魂魄返回鄰人房間,往躺在臥室的鄰人身上一擲,鄰人魂魄歸位終于醒過來。
陰差嘆了口氣,問他:“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感覺如何?”鄰人說:“你把我放在城隍廟前的石碑樓下,你久久不歸,我實在不耐煩,恰好遇見熟識女人,邀我一起到城門外一戶人家里吃喝。大家正高興時,忽然有人奪走食物又打我,我怒不可遏,跑到外頭,跑了一陣子后疲累不堪,便躺在地上休息,卻被人用力扭著脖子,我便痛得醒過來了。此行受盡罪過,哪有快樂不若不跟你來了!”陰差見他滿心怨懟,便將此前經歷向他一一道出。
正是“貪欲無休險成豬,嗔心不斷墮為蛇”。
佛法里講,嗔即是發怒,事情得不到會發怒,辦不到會發怒,犯錯誤會發怒,感情受挫也會發怒,管理家庭不易也會發怒。氣急敗壞的后果便拼命責備別人,此時嗔心便如赤蛇。我們為什么不考慮嗔心怎么產生,如何抵御呢?它的一切源頭,可能就在于我們的不安,對周遭世界的不確定,以致通過責備他人來為自己尋找平靜和寄托。
對抗不確定性和不安的方法是說出來,將錯誤的源頭找到,既不自責,也不責怪他人。短暫的情緒找過來時,停留片刻便也會離去,為這片刻的停留而傷己傷人,便是不值得。《心地觀經?厭舍品》講: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若能依此理解,離終日快樂便也不遠。
【偈語一輯】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