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一種傳播形態的新範式(簡體書)
當代中國與民主(平)
孫康宜文集【全套5冊】
數控程序設計與操作(簡體書)
南瀛產物誌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一種傳播形態的新範式(簡體書)
滿額折

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一種傳播形態的新範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價
:NT$ 276 元
優惠價
872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一種傳播形態的新范式》在分析當前傳播困境的基礎上,以傳播范式為切入點,探討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傳播類型和傳播方式可能的演變方向,最終構建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范式。全文圍繞“網絡信息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傳播形態”這一中心研究發問展開,通過四個部分論證了“聚眾傳播兼具信息傳遞的精準性和人的情感社會需求,滿足了人作為個體人和社會人的雙重需要,是網絡信息時代的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核心觀點。聚眾傳播是網絡信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將帶來媒介社區的深入發展,從而影響當下的媒介生態和社會結構。媒介社區成為網絡信息社會的一種基本結構單元,媒介社區的橫向和縱向發展將形成一個巨大媒介社區“星系”,在這一過程中,現實社區和現實社會將不斷地被吸納或重組,其分化和重組的結果將成為媒介社區和巨型媒介社區“星系”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羅自文(1972—),湖北廣水人,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新媒體、影視傳播和新聞教育。先后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等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參編《電視攝像藝術新論》、《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教程》等多部教材,獨著有《構建電視頻道》一部。

名人/編輯推薦

《媒介社區中的聚眾傳播:一種傳播形態的新范式》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的緣起
一傳者的失落
二受眾的迷失
三傳播研究的停滯與迷茫
第二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聚焦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的聚焦
三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框架說明
一研究方法
二篇章結構
三研究創新與存在的困難
第二章媒介社區的本體闡釋
第一節社區的發展與演變
一社區:“精神共同體”
二從游獵到農耕:原始社區的形成
三社區的發展與演變:生產力和傳播的雙重推動
第二節媒介社區的興起
一媒介的傳播與反饋:媒介社區形成的基礎
二“文字”教會:《圣經》的傳播形成了最早的媒介社區
三讀者俱樂部:平面媒介時代的媒介社區
四視聽“粉絲”群:電子媒介時代的媒介社區
五虛擬社區:網絡時代媒介社區的發展
第三節媒介社區的本質特征
一“信息生活共同體”:媒介社區的概念與內涵
二信息“類聚”,人以群分:媒介社區的本質體現
三現實與虛擬的“第三界”:媒介社區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第三章媒介社區的結構與類型
第一節媒介社區的結構
一媒介社區的媒介平臺
二媒介社區的成員
三媒介社區中的文化構成
第二節媒介社區的類型
一媒介視角
二功能視角
三互動模式視角
第四章聚眾傳播的特征與內涵
第一節主體的融合與自由
一從確定到模糊的主體
二告別約束走向自由的主體
三走出被動邁向主動的主體
第二節媒介的類型與整合
一單向度媒介
二雙向度媒介
三協作式媒介
四自媒介
五首屬媒介
第三節過程的介入與凸顯
一傳播過程的中心轉換
二傳播過程的延伸與循環
三傳播過程的對稱與平衡
四傳播過程的地位和作用凸顯
第四節信息的流動與控制
一基于網絡節點的信息流動
二信息流激發情感流
三情感流強化意見流,最終形成文化認同
四聚眾傳播的規則:自由與控制的融合形態
第五節聚眾傳播的內涵與本質
一聚眾傳播的內涵:一種具有“聚眾”效應的傳播形態
二聚眾傳播的本質特征:社會結構方式
第五章聚眾傳播的價值體認
第一節傳播實踐的新路徑
一媒介困境的本質是信息的質量問題
二信息質量是一個多維度指標體系
三媒介困境的根源在于傳受的分離
四聚眾傳播模式是解決困境的最終方案
第二節傳播理論的新范式
一聚眾傳播是一種理論范式
二聚眾傳播是人類傳播3.0
三聚眾傳播興起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全面協調發展
四人類傳播3.0的社會文化意義
第三節媒介生態與社會結構的新模式
一媒介生態的發展進路:大眾媒體—分眾媒體自媒體系統—首屬媒介
二社會結構的發展與變化:現實社會逐步融入媒介社區“星系”,國家最終消亡
三社會和國家的策略應對:積極建設“受控物理層”,全面參與“內容層”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以《圣經》作為研習對象的、以“文字”為媒介的教會群體就是最早的媒介社區。西方信仰基督教和定期探討《圣經》的活動,是歐美近現代讀者俱樂部形成和興盛的社會基礎。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對記錄在石頭、羊皮或者紙張上文字的理解,這種現象并非近代才出現。只是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早期,那時的讀者群體才具有和現代讀者俱樂部類似的結構和活動形式。
三讀者俱樂部:平面媒介時代的媒介社區
從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史來看,是先出現以紙張為載體的平面媒體,后出現以電波為載體的廣播電視媒體。跳出新聞傳播的狹小天地,廣義的平面媒體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發布新聞或者其他信息的媒體,包括書籍、報紙、雜志、各種宣傳海報,等等。狹義的平面媒介特指傳遞新聞資訊的報紙和雜志,這里的“平面”是廣告界借用了美術構圖中的“平面”概念,因為報紙、雜志上的廣告都是平面廣告。
19世紀30年代,首先由美國的《紐約太陽報》帶頭,掀起了所謂“便士報運動”(即一便士買一份報紙)。此后,以普通勞動者為讀者對象的通俗化的報紙,就如雨后春筍般誕生了。本杰明·戴在《太陽報》的創刊號上宣稱:“本報的目的是辦一份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報紙,為公眾報道當天的新聞,同時提供有利的廣告媒體。”《太陽報》在創辦時發行1000份,4個月后即達到5000份,第二年發行1萬份,第四年發行量為3萬份,成為美國第一個獲得成功的廉價報紙。便士報的誕生標志著商業性報紙的誕生,也在一定意義上揭開了大眾傳播的序幕。
商業報紙的出現,刺激了造紙業和印刷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從客觀上也導致了圖書出版的加速發展。以英國為例,19世紀末葉,英國與愛爾蘭書商協會、出版商協會相繼成立,標志著英國出版業與發行業已具有相當規模。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