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簡體書)
滿額折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系列叢書以全世界范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恐龍化石為依據,科學、準確地將近70種世界恐龍的骨骼及形態進行完美復原,將物種的化石產地、基本體型、生存年代、食性等特征以中英文雙語進行介紹。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是全球首套專業級的恐龍工具書,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古生物研究者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翔實的圖片與數據資源。

作者簡介

 趙闖:國際著名古生物復原畫家。啄木鳥科學小組美術總監。
7歲開始畫恐龍,21歲時作品就登上了英國《自然》雜志封面。長期為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和研究機構提供科學美術作品。
20年來連續不斷的創作與耕耘也使趙闖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與技巧,并嘗試通過對色彩的運用、構圖的強調等去表達情感、凸顯氣氛,以藝術家的創造去表現人們用肉眼及攝影技術無法捕捉的自然萬物的神態,在恐龍愛好者及發燒友中享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楊楊:知名科普作家,啄木鳥科學小組創作總監。畢業于廈門大學,出版了多部長篇文學作品及科普圖書。

名人/編輯推薦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近70種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恐龍骨骼及形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了復原。
本書全四色銅版印刷,精裝。對開大圖完美復原世界恐龍。
全球首發,以中英文雙語的方式將近70種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世界恐龍的標準中文名稱、學名、命名者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了物種的化石產地、基本體型、生存年代、食性等基本特征。
中國原創,且是全球唯一一套最系統、最齊全、最科學、最精美的世界恐龍復原圖鑒。
本書以全新的表現形態為古生物的研究工作、教學工作、展示工作提供科學、有效、實用的幫助。
古生物研究者與愛好者可以共享的一套古生物叢書。
精準、科學、藝術的將曾經的地球霸主進行完美復原,讓它們重新站立在大眾面前,讓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它們,確切的認識它們。

目次

致謝Acknowledgments
序Foreword
前言Preface
恐龍Dinosaur
蜥臀目 Saurischia
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Herrerasaurus ischigualastensis Reig, 1963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月面谷雙嵴龍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Welles, 1970
三疊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 Fraas, 1913
鮑氏腔骨龍Coelophysis bauri Cope, 1889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角鼻龍Ceratosaurus nasicornis Marsh, 1884
凹齒瑪君龍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Depéret, 1896) Lavocat, 1955
薩氏食肉牛龍Carnotaurus sastrei Bonaparte, 1985

致謝Acknowledgments
序Foreword
前言Preface
恐龍Dinosaur

蜥臀目 Saurischia
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Herrerasaurus ischigualastensis Reig, 1963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月面谷雙嵴龍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Welles, 1970
三疊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 Fraas, 1913
鮑氏腔骨龍Coelophysis bauri Cope, 1889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角鼻龍Ceratosaurus nasicornis Marsh, 1884
凹齒瑪君龍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Depéret, 1896) Lavocat, 1955
薩氏食肉牛龍Carnotaurus sastrei Bonaparte, 1985
納巴達勝王龍Rajasaurus narmadensis Wilson et al., 2003
科馬約阿貝力龍Abelisaurus comahuensis Bonaparte et Novas, 1985
盜印度鱷龍Indosuchus raptorius Huene et Matley, 1933
薩洛維塔哈斯克龍Tarascosaurus salluvicus Le Loeuff et Buffetaut, 1991

堅尾龍類 Tetanurae
艾氏冰嵴龍Cryolophosaurus ellioti Hammer et Hickerson, 1994
巴氏巨齒龍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
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 Stromer, 1915
沃克氏重爪龍Baryonyx walkeri Charig et Milner, 1986
老撾魚獵龍Ichthyovenator laosensis Allain et al., 2012
泰內雷似鱷龍Suchomimus tenerensis Sereno et al., 1998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 Marsh, 1877
駝背昆卡獵龍Concavenator corcovatus Ortega, Escaso et Sanz, 2010
卡洛琳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carolinii Coria et Salgado, 1995
溫頓南方獵龍Australovenator wintonensis Hocknull et al., 2009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暴龍超科 Tyrannosauroidea
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 Osborn, 1905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
嗜角竊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i Osborn, 1924

恐爪龍下目 Deinonychosauria
博恩霍爾姆似馳龍Dromaeosauroides bornholmensis Christiansen et Bonde, 2003
南戈壁大黑天神龍Mahakala omnogovae Turner et al., 2007
巨大阿基里斯龍Achillobator giganticus Perle, Norell et Clark, 1999
奧氏猶他盜龍Utahraptor ostrommaysorum Kirkland, Gaston et Burge, 1993
伊氏西爪龍Hesperonychus elizabethae Longrich et Currie, 2009
馬修野蠻盜龍Atrociraptor marshalli Currie et Varicchio, 2004
費堡氏斑比盜龍Bambiraptor feinbergi Burnham et al., 2000
戈式鷲龍Buitreraptor gonzalezorum Makovicky, Apesteguía et Agnolín, 2005
奧氏脅空鳥龍Rahonavis ostromi Forster et al., 1998
卡氏南方盜龍Austroraptor cabazai Novas et al., 2008
科馬約半鳥Unenlagia comahuensis Novas et Puerta, 1997
阿根廷內烏肯盜龍Neuquenraptor argentinus Novas et Pol, 2005
平衡恐爪龍Deinonychus antirrhopus Ostrom et Meyer, 1969
蒙古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強壯地獄風神龍Balaur bondoc Csiki, Vremir, Brusatte et Norell, 2010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本地農神龍Saturnalia tupiniquim Langer et al., 1999
蜥腳下目 Sauropoda
高胸腕龍Brachiosaurus altithorax Riggs, 1903
長梁龍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埃阿斯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 Marsh, 1877
奧德河葡萄園龍Ampelosaurus atacis Le Loeuff, 1995

鳥臀目 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裝甲銳龍Dacentrurus armatus (Owen, 1875) Lucas, 1902
長頸米拉加亞龍Miragaia longicollum Mateus et al., 2009
埃塞俄比亞釘狀龍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Hennig, 1915
堡壘勒蘇維斯龍Lexovisaurus durobrivensis Hoffstetter, 1957
裝甲劍龍Stegosaurus armatus Marsh, 1877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哈里斯肢龍Scelidosaurus harrisonii Owen, 1861
椎旁敏迷龍Minmi paravertebra Molnar, 1980
愛氏蜥結龍Sauropelta edwardsorum Ostrom, 1970
大面甲龍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Brown, 1908
福氏多刺甲龍Polacanthus foxii Owen, 1865

新鳥臀類 Neornithischia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貝尼薩特禽龍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1881
尼日爾豪勇龍Ouranosaurus nigeriensis Taquet, 1976
庫氏高吻龍Altirhinus kurzanovi Norman, 1998
沃克氏副櫛龍Parasaurolophus walkeri Parks, 1922
賴氏賴氏龍Lambeosaurus lambei Parks, 1923
阿哈倫斯扇冠大天鵝龍Olorotitan arharensis Godefroit et al., 2003
辛科薩爾托斯加斯帕里尼龍Gasparinisaura cincosaltensis Coria et Salgado, 1996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角龍下目 Ceratopsia
阿爾伯塔戟龍Styracosaurus albertensis Lambe, 1913
開啟尖角龍Centrosaurus apertus Lambe, 1904
貝氏開角龍Chasmosaurus belli Lambe, 1902
恐怖三角龍Triceratops horridus Marsh, 1889
寬牛角龍Torosaurus latus Marsh, 1891

腫頭龍下目 Pachycephalosauria
直立劍角龍Stegoceras validum Lambe, 1902
懷俄明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Brown et Schlaikjer, 1942
霍格沃茨龍王龍Dracorex hogwartsia Bakker et al., 2006
索引

書摘/試閱

恐龍
1. 什么是恐龍
我們常常提及的恐龍(Dinosaur) ,在生物系統分類上稱作恐龍總目(Dinosauria) 。恐龍總目是一群古老的四足爬行類動物, 它們曾在陸地上生存了將近 1.65億年,是當時陸地上的統治者。
目前發現的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龍誕生于距今約 2.3億年前的中三疊世,到距今約 6500 萬年前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發生時,非鳥型的恐龍類就從地球上消失殆盡了。
然而,依據現在的主流觀點,一部分獸腳亞目(Theropoda)的恐龍,卻演化成了現代的鳥類,至今還生活在人類身邊。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恐龍并沒有完全滅絕。
恐龍在動物分類學中被歸于蜥形綱(Sauropsida)下雙孔亞綱(Diapsida)的初龍類(Archosauria) ,與鱷類、翼龍類(Pterosauria)有親緣關系,都是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興起于二疊紀末期,在三疊紀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陸棲脊椎動物群。
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形態各異的爬行動物,還有翼龍目、魚龍目(Ichthyosauria)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 、滄龍科(Mosasauridae)等,很多人會將它們誤以為是恐龍。其中,翼龍目的關系和恐龍更近一些,都是主龍類的演化支,但它們在三疊紀時,也開始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而魚龍目、 蛇頸龍目、滄龍科等,它們并不屬于初龍類,它們是另外一些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水中的水棲爬行動物。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物種,它們遍布世界的各大洲, 包括如今終年被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超過 1000 個種,無論是從它們的體型特征還是主宰地球的時間來看,它們都是最成功的陸生動物。
日益增多的恐龍化石發現,向我們展示了精彩紛呈的恐龍的多樣性。盡管如此,在恐龍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恐龍的頭骨 (Cranium)與鱷類一樣呈雙孔型; 四肢垂直于體側; 股骨 (Femur)的股骨頭與骨干成直角;髖臼(Acetabulum)穿透成孔 ;肱骨 (Humerus) 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讓胸鎖三角肌肉附著的部分) ,腸骨(Ilium)后部有個突出區塊;脛骨(Tibia)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后的凸緣 ;距骨(Astragalus)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等。這些特征都是恐龍的重要特征。
上述特征雖然普遍存在于恐龍身上,但其中只有一條是區別恐龍與其他爬行動物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即恐龍的四肢位于軀體的正下方,形成一個像哺乳動物那樣完全直立的步態,其中很大一部分能夠利用后肢支撐著身體直立行走,而其他爬行動物的四肢卻位于身體的兩側,這使得它們只能笨拙地匍匐前進。
必須指出,某些非恐龍的初龍類也獨自發展出直立的步態,例如勞氏鱷目(Rauisuchia) ,但它們的臀窩朝下,股骨往上嵌入臀窩,和恐龍以及哺乳動物的直立行走方式并不一樣, 是自成一體的 “柱狀直立方式” 。
2. 恐龍的分類
恐龍都分為哪些類別?知道了恐龍的分類會讓我們更加了解恐龍。不過,在介紹恐龍的分類之前,我們最好先了解一下爬行動物的分類。
在爬行動物頭骨側面、 眼眶后面的顳部存在的孔,被稱之為顳颥孔(Temporal fenestrae) 。而爬行動物的分類通常依據的就是其有無顳颥孔,以及顳颥孔的位置和數量。據此,爬行動物被分為四類。
第一類,沒有顳颥孔,它們也被稱作無孔類,是一類比較古老的爬行動物。 現在的龜鱉就屬于這一類。
第二類,頭骨有一對顳颥孔,顳颥孔位置靠下,位于鱗骨和眶后骨的下方,被稱為下孔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就屬于這一類。
第三類,也只有一對顳颥孔,不過孔的位置靠上,位于鱗骨和眶后骨的上方,被稱之為調孔型頭骨,蛇頸龍(Plesiosaur)等就屬于這類。不過,后來古生物學家認為這類其實是雙孔型失去側顳颥孔后演化而來的。
第四類,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颥孔,位于鱗骨和眶后骨的上方和下方,這類爬行動物被稱為雙孔類,它包含的種類最多,大部分爬行動物 , 都屬于這一類,包括恐龍。
1887 年,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 絲萊(Harry Seeley)根據骨盆(又稱腰帶)的構造不同,將屬于雙孔類爬行動物的恐龍分為兩大類 : 蜥臀目 (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這并不是我們俗稱的肉食性恐龍和植食性恐龍,因為除了蜥臀目下的部分獸腳類恐龍是肉食性恐龍之外,其余全部屬于植食性恐龍。
蜥臀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的區別在于,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后延伸,呈三射型,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而鳥臀目的腰帶,其腸骨前后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腹前側,后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后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
但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 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而這個孔在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出現在人類面前,這種傳統的分類方式似乎正在接受不小的挑戰,因為比如鐮刀龍類 (Therizinosauroidea)、馳龍類(Dromaeosaurids)等恐龍,它們的腰帶既不是三射型的,也不是四射型的,并不符合我們上述的分類特征,但是目前恐龍的分類依然沿用著這兩大類,并沒有新增。
在恐龍這兩大類別中,蜥臀目主要包括獸腳類 (Theropoda) 和 蜥 腳 形 類 (Sauropodomorpha) 兩大類。獸腳類大都是兩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龍,它們長有鋒利的尖爪和鋸齒狀的牙齒。我們所熟悉的霸王龍(Tyrannosaurus) 、異特龍(Allosaurus)等都是獸腳亞目。而我們剛剛提到的鐮刀龍類、馳龍類,甚至是鳥類也都被歸入到了獸腳亞目中。很多化石證明,一些小型獸腳亞目和鳥類的關系非常近。而蜥腳形類是一種大型的、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包括原蜥腳類(Prosauropoda) ,如祿豐龍(Lufengosaurus)等, 以 及 蜥 腳 類(Sauropoda) , 比 如 馬 門 溪 龍(Mamenchisaurus) 、梁龍(Diplodocus)等。它們的頸部都很長,四肢粗壯,身體龐大。鳥臀目 (Saurischia),分成兩個演化支 :裝甲亞目(Thyreophora) 和 新 鳥 臀 類(Ne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包括劍龍下目(Stegosauria) ,比如劍龍(Stegosaurus) , 以 及 甲 龍 下 目(Ankylosauria) ,比 如 甲 龍(Ankylosaurus) 。 新 鳥 臀 類 包 括 頭 飾龍 類 角 龍 下 目( Ceratopsia) , 比 如 三 角 龍(Triceratops) ,及腫頭龍下目(Pachycephalosauria) ,比如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以及鳥腳下目(Ornithopoda) ,例如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的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 ,它們都是植食性恐龍。
3. 恐龍的骨骼
想要詳細地了解恐龍,我們不能不對它們的骨骼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我們真正了解恐龍特征的重要途徑。
在恐龍的骨骼化石中,頭骨是最為重要的,它往往能為研究人員帶來最為關鍵的信息。完整的頭骨包括頭顱骨 (Cranium)和左、右兩個下頜骨 (Mandibles)。除了鼻孔和眼眶外,恐龍的頭骨上還有很多別的孔,包括眶前孔,顳窗,下頜孔等,它們都是為了加強肌肉附著,減輕頭骨的重量。而頭骨上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縫接,稱為骨縫 (Suture)。頭骨的描述是按區域進行的 : “前”指的是吻部, “后”指的是枕部, “背”指的是頂部, “腹”指的是腭部。
除了頭骨,我們在描述恐龍的時候通常還會提到頸椎 (Cervical vertebrae)、背椎 (Dorsal vertebrae)、薦椎 (Sacral vertebrae) 和尾椎(Caudal vertebrae),這些都屬于脊椎骨,還有肩帶 (Pectoral girdle),前肢(Forelimb),腰帶 (Pelvic girdle) 和后肢 (Hindlimb),這些屬于附肢骨。
通過對這些骨骼的描述,能夠讓我們對某一種恐龍的外形及特性有具體的了解。
除了知道骨骼的名稱,還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我們在描述骨骼的時候常常會使用到一些方位詞,這些方位詞是按照將一只恐龍的中軸骨骼平放、四肢垂直的擺放姿勢來確定的。這樣一來,在描述時使用到的方位詞比如“前”指的就是向吻端 (Cranial),“后”指的是向尾末 (Caudal), “背”指的是上, “腹”指的是下。而在描述四肢骨的特有方位詞中,近端(Proximal) 指的是肢骨靠近身軀的一頭, 而遠端(Distal)指的是肢骨遠離身軀的一端。
4. 恐龍的演化和分布
恐龍誕生于距今大約 2.3 億年前,消失在距今大約 6500 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5 億年之久,是當時的陸地統治者。它們生活的時代被稱為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
三疊紀中期是恐龍誕生的時期,那時候所有的大陸都還連在一起,被稱為盤古大陸。盤古大陸異常遼闊,溫暖而濕潤的海風侵入不到大陸中心地帶,那里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沙漠,炎熱、干燥,但是大陸的大部分地方氣候都還不錯。
良好的氣候環境也讓各種動物在經過二疊紀大滅絕的災難之后,漸漸開始復蘇。槽齒類(Thecodontia)比如波斯特鱷(Postosuchus) 、亞利桑那龍(Arizonasaurus) 、鏈鱷 (Desmatosuchus ),似哺乳爬行動物如扁肯氏獸(Placerias)正在成為世界的主宰者。而恐龍就誕生于這一時期,在生命初期,它們顯得相當弱小。
到了在三疊紀末期,世界有過一次大滅絕事件。陸地上大部分物種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了,包括當時統治世界的大部分槽齒類動物,以及大部分植物,海洋中幾乎一半的物種也都沒能幸免。 可是為數不多的、弱小的恐龍卻在大災難中活了下來。于是,進入到侏羅紀時期的時候,世界上突然多了很多恐龍,它們似乎在瞬間就成為了世界的主宰者。
從晚侏羅世開始到早白堊世,恐龍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強大的恐龍遍布各個大陸,它們幾乎喪失了所有對手,族群內部植食性恐龍與肉食性恐龍的競爭成為了世界上最激烈的斗爭。它們以無與倫比的生命力,讓自己成為當時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繁盛、地位最主要的陸地居民。
截至目前,科學家在全世界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包括南極洲和北極地區,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中生代,恐龍是一種全世界分布的優勢物種。
5. 中國恐龍的研究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第一大國,在恐龍發掘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中國真正大型的恐龍發掘源起于 1922 年 4 月 21日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遠征探險計劃” 。此次考察是由非常熟悉亞洲情況的美國動物學家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發起的,他率領 40 余人的考察團,外加 5 部四輪動力汽車及 75 匹駱駝,從河北省張家口出發,開始了輝煌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遠征探險計劃” 。考察團在內蒙古二連浩特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了姜氏巴克龍(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 1933) 、亞洲古似鳥龍 [ 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cus (Gilmore, 1933) Russell, 1977 ] 以及一些恐龍蛋等,開啟了中國恐龍發現的大幕。
此后,中國開始了數量眾多的恐龍化石挖掘活動,包括中美恐龍考察(1985) ,中國加拿大恐龍計劃(1986~1990) ,中國日本絲綢之路恐龍考察(1992~1993) ,中國蒙古日本蒙古高原恐龍計劃(1995~1999) ,中國比利時王國內蒙古恐龍考察(1995~2000)等,這些重量級的恐龍考察發掘活動,讓中國恐龍化石的發現呈現出井噴的態勢,使得中國成為恐龍發現重地。特別是在這期間中國遼寧出土了大量帶有羽毛、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引起了世界恐龍專家的高度關注。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恐龍大國。據 2009 年的統計,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已經超過150 個種,位居世界第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