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日本寫真50年
滿額折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日本寫真50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瞧,這些攝影大家寫真採擷的五十年燦爛歲月!
攝影就是「生命‧機器‧外在」間的搏鬥現場。
雖然各種攝影作品都存在著機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往返運動,
但是攝影師如何接納生命物的主張,會造成攝影表現的微妙不同。
花道家中川幸夫每天早上出門散步,沿路摘草帶回家插花的習慣,
這個行為與「日本寫真」十分相近,
不僅是單存的採集而已,更為採集而來的材料賦予新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透過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荒木經惟、篠山紀信、
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里枝、蜷川實花、大橋仁、Honma Takashi
十位當代攝影家的生命經驗及工作思考
進入兼具意識與無意識的渾沌眾生相——「日本寫真」

攝影的力量、語言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攝影十大家用活著的本體和鏡頭思考「日本當代攝影」是怎麼一回事
立體呈現日本五十年寫真歷史的發展全貌
本書以10位前衛攝影大師的成長脈絡為經緯,盡寫日本戰後起的攝影黃金年代。從名家森山大道、中平卓馬的《挑釁Provoke》開始,到本間崇的〈New Documentary〉攝影展為止,將中生代大師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荒木經惟、篠山紀信,以及次世代閃亮的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里枝、蜷川實花、大橋仁、Honma Takashi等名家的核心思考,生存和意念全數記錄,立體展現日本五十年來攝影的豐富樣貌與發展歷程。

攝影評論家大竹昭子與十位攝影師深談攝影的價值和感受性,他們針對「活著的本體」與「攝影」的關係,深入攝影核心,翻來覆去的辯證與獨特的世界觀,是當代攝影中沒有過、魅力滿點的攝影論,堪稱是中平卓馬發表的各種攝影論之後,擁有最強烈論點和觀察的一本書。

本書開宗明義就將日本攝影與歐美攝影的特殊性一切為二。大竹認為,日本當代攝影風格延續了典型的民族審美,某些作品甚至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在進行這種延續,但這樣的極端放到日本文化中卻又顯得如此理所當然,這是個矛盾的民族,擁有自己極其獨特的審美文化。並強調日本攝影對「生命」與「存在」的強度驚人,並以此與其他攝影所主張的世界一分為二。

書中認為民族性和社會性對日本攝影黃金年代的推波助瀾,有著莫大的吸力。戰後日本從一個二戰的戰敗國向經濟大國崛起的步伐看齊,這是日本社會經歷了從民族文化到社會政治經濟全面變化的時代。一如森山大道最著名的作品「野狗」,反映的正是因戰敗被佔領所感受的屈辱,和經濟高速增長而生出的自信與自滿交織在一起的騷動與不安。這個集屈辱與狂妄於一體的野狗的形象不光反映了他個人的心情,在某一方面,也是處於特殊時期的日本民族自畫像。

攝影的行為,就是生命、機器、外在,三股激流互衝而成的格鬥漩渦,一種深入感情與無意識領域中,混沌不清的人性本質正面衝突的意志。攝影術一定要將鏡頭對準外在世界才能成立,與現實和肉體間的接觸較之其他類型的藝術更加直接。在本書中以「日本寫真」統稱這種傾向,並想在當今攝影師們的工作中探究這種精髓。


攝影創作必須與生命相提並論
◎大師這樣想攝影:
「照片不是憑自覺就能拍得出來的,對我來說,應該是更踉蹌的行為下才有的產物。你必須走走停停,甚至還得走回頭路。」——森山大道

「攝影不是所謂的表現,而是紀錄,這是我唯一的主張;但是在此我指的紀錄,並非普通所說的客觀記錄,毋寧是以自我面對世界,自我生命記錄為前提的紀錄。」——中平卓馬

「玩攝影不要自命清高。拍照片的時候,如果還想拿掉現場感和現實感,去完成一個作品的話,是行不通的。之前的攝影師都盡力在排除低俗,而我想要模糊攝影與現實的境界。」
——荒木經惟

「如果想靠攝影訴說什麼故事的話,攝影只能成為工具。」——篠山紀信

「如果我不拍照的話,是不會知道這回事的。我們有空間,有時間,也有自我,卻不曾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存在。」——佐內正史

「我想表現是一種選擇。不是想展露什麼,而是把今天吃了什麼、日子怎麼過之類的大小事當成一種表現,並且站在一個定點上。」——藤代冥砂

「不管花幾年的時間,仔細想絕對可以找出理由,但是照片的爆發力僅限於按下快門那一瞬間,不能拍過就放著不管。」——長島有里枝

「不要過度拘泥於作家性格」——蜷川實花

「我總是覺得,自己是被攝影救活的。為了不被攝影拋棄,就緊緊抓著攝影不放,並想辦法活下來。」——大橋仁

「照片只能拍出景物的表面」——Honma Takashi

作者簡介

大竹昭子(Otake Akiko)
日本戰後集攝影家、攝影評論家、作家、畫家等多重身分於一生的創作者。一九五○年生於東京。七九年至八一年旅居紐約,並展開文筆活動,涉足非文學、隨筆、小說、攝影評論等各種類型。同時在日本各地展開《說故事的人在此(Katarikoko)》朗讀座談會。著書包括《用眼睛打獵的人》(新潮社,一九九四/筑摩文庫,二○○四)、《這張照片真厲害2008》(編著,朝日出版社,二○○八)、《隨時歡迎觀摩》(みすず書房,二○○九)、《鼠京東京》(ポプラ社,二○一○)、《圖鑑少年》(小學館,一九九九/中央公論文庫,二○一○)等。

【前言】
我對攝影創作的深入探索,始於一九九三年起在《藝術新潮》雜誌上連載一年的攝影專欄。當時訪問了十四位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的攝影師,一方面追溯他們的活動軌跡,另一面思考攝影創作的本質為何,最後集結成《用眼睛打獵的人》這本書。

攝影的行為,就是生命、機器、外在,三股激流互衝而成的格鬥漩渦,一種深入感情與無意識領域中,混沌不清的人性本質正面衝突的意志。攝影術一定要將鏡頭對準外在世界才能成立,與現實和肉體間的接觸較之其他類型的藝術更加直接。在本書中以「日本寫真」統稱這種傾向,並想在當今攝影師們的工作中探究這種精髓。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嘗試,對於言語優先的歐美文化進行小小的抵抗。

我們每天面對的「人為空間」,常常與肉體內在的「自然空間」相衝突。而我認為「日本寫真」便是橫亙在其間的介質。沒有表現的意圖,也沒有朝頂點邁進的決心,只是在持續狀態下拍攝,終其一生拍攝一種樣貌。這樣的攝影型態,即使不能單純地與日本的自然觀結合,也不表示完全沒有關聯。然而我們無法從此看出,日本的攝影作品在海外不僅被當成一種異國情調,而受到更廣泛歡迎的任何線索。

在生命與現實的共振關係中拍攝的照片,既具有晦澀難懂的性質,又難以解讀出其中的訴求。但是,感受到攝影行為必然性的人們,一定會繼續跟著前進吧?語文的功用,便是解開這種難解之謎,並且賦予思考的脈絡。以語文追逐逃離中的照片帶來的動態,與動態背後的能量,都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魅力,驅使我不斷追逐攝影藝術前進。

所以一開始,希望各位讀者回頭看看我在《用眼睛打獵的人》中寫的,關於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荒木經惟與篠山紀信的文章。請用一種觀看老照片的感覺,一邊閱讀我從一九九三年起,以一年心血訪問得來的創作觀點,並感受一下在四人的廝殺下誕生的「日本寫真」。

接下來,要和各位讀者分享同一時期嶄露頭角的六位新生代攝影師的工作。異於中生代的新一代攝影師,由於感覺、表現手法與人際關係都已呈現斷裂狀態,讓我想試圖以自己的文字思考,為他們的創作賦予脈絡。連載共分五回刊出,分別紀錄了佐內正史、藤代冥砂、長島有里枝、蜷川實花與大橋仁的工作現場。五篇文章之後,又為本書增加了一篇本間崇的專論。前五篇是以專訪為基礎寫成,後一篇關於本間的文章是二○一一年看完〈New Documentary〉攝影展後的心得整理。

這些新世代的攝影師們,是在我為了寫《用眼睛打獵的人》沉迷攝影雜誌、研究日本戰後攝影史時出道的。我想:這個與戰後寫真史全然不同的新世代,或許十多年後也刻畫了另一段歷史吧。這本書刻意結合新舊文章編排,不知當讀者透過「日本寫真」的觀點去看時,會看到什麼新的意象呢?

目次

Prologue
攝影術的神秘、攝影師的神奇
1993-94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從失憶症中活過來的人 中平卓馬
一九九三年六月,中平卓馬沖繩攝影之旅
身為「超二流」的自由 荒木經惟
篠山就是寫真 篠山紀信
新潮流的出現
2008-09
「踏入」攝影狂野地帶 佐內正史
調校世界的才能 藤代冥砂
做什麼都有攝影感的人 長島有里枝
平衡移動自我的內在與外在 蜷川實花
提高生命轉速不斷拍照 大橋仁
2011
攝影與當代藝術之間 本間崇
epilogue 1
【日本寫真】芻論
epilogue 2
中平卓馬對攝影人生的覺悟

書摘/試閱

日本寫真的輪廓

森山大道的照片強調黑影與高反差,雖然初見時看來大同小異,但是照片的內容其實包羅萬象。中平卓馬這幾年又積極地拓展了他的活動範圍,而他的照片也一樣不設主題。而到了荒木經惟與篠山紀信時,他們照片的多樣性已經不可勝數:演員、藝人、裸體、飲食、花卉、都市、建築等照片,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拿著相機而不需要特別的理由,是這四位攝影師共通的意志。
「AKT-TOKYO」展的策展人看到荒木的「私寫真」展,對於荒木的不分類直接展出大表驚訝,便是感受到荒木的攝影作品,已經飛離意義的領域。荒木不再拘泥於拍照主題分類的窠臼,而常常將拍出的照片,在混雜的狀態以「私寫真」命名並整批展出,才會震撼到策展人。
「私寫真」的定義無法輕易下定論,但是依我的看法,「私寫真」簡言之,應該就是在攝影互衝的三要素「生命、機器、外界」中,最重視「生命」元素的照片。透過照片找到生命的節奏或流轉,並且以觀看者自己的精神實際感受。請參閱荒木在處女作《感傷之旅》序文中的一段話:「我感受到日常生活單純流動順序裡的某種東西。」自己全身浸淫在不斷流逝的時間洪流裡,是他從一開始就表明的想法。
篠山紀信在初期便以拍攝具強烈表現性的「死亡峽谷」等系列享譽國際,但他並不因此自滿,後來還大大改變自己的拍攝路線。當時他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想靠攝影訴說什麼故事的話,攝影只能成為工具。」如今仔細一想,其實是很驚人的發言。如果攝影不是工具,就更必須問他,攝影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
這句話之後的發言更流露出攝影者的純粹性。以現在眼光看來,大多數人可能會嗤之以鼻,但是對我來說卻是充滿趣味、且活力洋溢。
「我為什麼活著?是因為我想找到活著的理由。但就算我對找到這個理由感到興趣,仍然在意用那種方法一挖再挖,卻找不到金礦呢。」
「我為什麼活著」這種辯解既具有人生論的妙趣,也不像是篠山會說的話,所以不能照字面解釋吧?但是他在這段話裡想說的,不也就是想要透過攝影,去實際感受一種超越意義層面的生存動力嗎?
 具有主題的照片於他而言,不會帶來生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因這種照片感到興奮的攝影師。然而篠山自知不是這種類型,當他遠赴巴西拍攝《OLELE.OLALA》後,信念更加堅定。
藤代冥砂表示:「表現呀,我不覺得表現就是主題哩。」照片並非對某種魅力的標榜,對他來說,更是一種選擇:選擇今天要吃什麼,選擇生存的方式,選擇事物的觀察點,選擇拿著相機時觀看、捕捉瞬間的機會,選擇以如是的步調讓生命不再沉重。這樣的看法不也很接近篠山嗎?
高橋恭司為了自己的攝影集《Life Goes On》(一九九七年,Little More)接受專訪時的發言,也值得注目。
「我不是為了想傳達什麼而拍照。觀念之類在我心目中是排不上名次的。攝影對我來說是很普通的事,拍出漂亮的照片,會讓我很高興。與其說是生活,不如說是我的人生吧?有時候我也會這麼想。」(《SWITCH》一九九七年一月號)
他接著表示,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千篇一律,只有持續重複吃飯、工作、拍照。有時感覺來了可以拍很多,有時也會覺得拍不出來,但還是保持不憂不懼。拍完一張照片後,每次換好片匣重新開始,都是件大事。他表示「不這樣做的話,便無法創出新的東西」,完整說明了他就如同攝影集的標題,「人生繼續進行」。
另一方面,「有想傳達的訊息,就別用拍的」,也是日本新一代攝影師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語。雖然有些場合,攝影師會用攝影掩蓋思考的短淺,但這些話語的確反映出某種訊息。問題在於,這樣的話語即使直接翻譯,到了歐美文化圈是行不通的——那麼,你為什麼要拿起相機?你如果沒有想說的話,何不放下相機?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像亂箭一般不斷飛來。
對此,大橋仁怎麼回答呢?
「我總是覺得,自己是被攝影救活的。」他說,「為了不被攝影拋棄,就緊緊抓著攝影不放,並想辦法活下來。」
活著,就是縫合時間與空間的縫隙。藤代所說的「選擇」指的就是這個行為,他的縫合方法會影響世界的樣貌,而他就像坐在一列火車上看著這一切。
雖然佐內正史也意識到這種縫隙,但是他選擇的不是通過,而是「踏入」那道縫隙。藉由踏入的行為,讓自己成為現象,試圖與這個閃亮的世界合為一體。
大橋仁則為了生命的波動,從那縫隙間迸發的那一刻摒息以待。這一瞬間不是隨時都會出現,也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但他表示,等待時的心情變化,會影響與外在世界的聯繫。
讓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會依照攝影師的關注點而有所不同。對於追蹤某種鳥類的攝影師而言,與該種鳥類相遇時便是「可以按下快門的瞬間」。如果是重視概念的攝影師,則以符合想定意向的狀況為「可以按下快門的瞬間」。對於依循生命節奏拍照的攝影師而言,符合意象的景物並非他們的對象。在他們與世界之間靈光一閃的時候,才是他們按下快門的最好時機。
所以對於捨棄肉體與無意識狀態,與攝影對象保持一定距離,並以大型相機拍照的Takashi Homma而言,乍看之下,以為他的立足點與其他攝影師不同。但是仔細看他的攝影作品,會清楚發現他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可以取代言語的訊息而拍。透過他的每一張作品,都可以看見他追求由定義解放的堅決意志。他並不以「表現意識」支撐他的創作,所以我們可以指出,Takashi Homma不也背負著「日本寫真」的系譜嗎?
然而,生命當然不是靠觀念運作的。為了維持生命的運作,生命體必須本能地吸收必要的物資,一面維持內在的平衡一面行動與流動。生物學家福岡伸一以化學名詞「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 )統稱並說明這個現象,但這種生命依照自然的平衡感存活的定義,不也就是「日本寫真」的特徵?
過去我曾經訪問過奈良原一高,在此要引用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
他在就讀研究所時舉行的第一次攝影展「人的土地」 廣受好評,雖不想成為職業攝影師,卻踏進攝影之路。他是在一九七○年起旅居紐約的四年間,才真正確定自己必須走攝影這一條路。在汽車如罔顧性命的野獸般,無情掠奪著染血地面的美國大陸,盡人事聽天命的生存方式是很危險的,不管什麼事都只能憑意志力去面對。身為科技之一的攝影,具有對抗這個冷酷世界的邏輯與合理性,使奈良原實際體會到攝影與自己生理上的密不可分。
奈良原與當時在紐約的當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擔任攝影部長的約翰.夏考夫斯基有良好的交情,並受到夏氏的建議,要求重視作品的觀念。雖然此後他推出了諸如〈消逝的時間〉、〈百老匯〉、〈星的記憶〉等名作,也推出如〈活著的喜悅〉(Celebration of Life)這樣帶有異色調的系列作品。一群人為了參加一場搖滾音樂節,到一個偏僻小島上紮營住宿,在一絲不掛下享受活著的喜悅;而奈良原將相機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成為搖滾客的一分子,並留下影像的記錄。
最引起我關注的一點,在於夏考夫斯基的評論:「怎麼回事!你這樣豈不是又走回頭路了嗎?」
奈良原在旅美之前,曾經在歐洲滯留過一段時間,並且在西班牙拍攝了鬥牛場的盛況(《偉大的午後》)。他拍攝鬥牛大會的方式就像〈活著的喜悅〉一樣,整個人投入那場景之中,看不到觀念化的影子。夏氏所謂的「走回頭路」,指的大概就是奈良原又以這種方式拍攝照片吧。明明看到奈良原到了紐約以後,已經能以明確的觀念拍攝作品,卻又故態復萌,令他大失所望。
但對我來說,奈良原走回頭路,是耐人尋味的一件事。因為觀念先行的攝影行為,必須經過構思的建立或情感上的篩選,所以更容易傳達訊息。另一方面,直接將鏡頭朝對象拍攝的攝影方式,會因為沒有經過篩選的階段,而呈現渾沌的結果。奈良原一方面採取重視觀念的方針、另一方面又殘留了早期拍攝方式的痕跡,在〈活著的喜悅〉中衝動地走向回頭路,讓我也感受到他無法依據理性主義分類的肉體性。
針對攝影的荒謬性,森山大道坦然留下這樣的話:
「照片不是憑自覺就能拍得出來的,對我來說,應該是更踉蹌的行為下才有的產物。你必須走走停停,甚至還得走回頭路。」
即使在自己心中否定了批評者,但他似乎不打算與不明確的路線一刀兩斷,並相信自己蓄積的某些東西將會再度浮現。直接面對自己的人生便是他的攝影行為。
而當我書寫蜷川實花專論時,重新想到了上面的這一段話。
以相機拍攝的影像,帶有某種幻覺,也就是偏重意象的攝影風格,在七○年代成為眾矢之的。批判當然形成語言文字;但也需要等量的語言文字,讓支持者全身而退。森山在低迷期著的《犬的記憶》,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是自己企圖透過自我批判,提出攝影的問題,並尋找解答的記錄,是讓言語的意志與攝影的本性相互衝撞的產物。
另一方面,蜷川看起來像是透過身體,感受「攝影不是憑自覺拍成」這個論點。她持續著這種傾向的同時,又自然出現對反對傾向的慾望,維持自己的創作平衡,所以可以依自己自然的型態,往復於接近肉眼與遠離受眼的攝影之間。
這種優秀的平衡感,過去不被認為是「藝術」,被藝術界敬而遠之。「藝術」是缺乏平衡感的社會能力不全者賴以藏身之處,而被暴露出來的「聖性」具有震撼日常生活的衝擊力。由我的親身體驗,發現古典定義下的「藝術家」,已經隨著近代的終結而不斷減少;語言做為載具,也逐漸無法承載藝術的重量,最近「藝術工作者」(artist)已有取代「藝術家」的傾向。
所以蜷川是「藝術」末期誕生的「藝術工作者」,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她將腦中累積的各種視覺記憶,透過一種異於歐美創作者的作風輸出。
當長島有里枝在加州藝術學院留學時,因為作品洋溢著Geisha Fantasy,而受到嚴厲的抨擊,卻因為無法反駁而深感悔恨。這種悔恨幾乎可說成為此後她的創作能量,也成為思考的核心。
至今我對於她的話,仍留著深刻的印象。
「不管花幾年的時間,仔細想絕對可以找出理由,但是照片的爆發力僅限於按下快門那一瞬間,不能拍過就放著不管。」
深思熟慮容易錯失良機。當下猶豫不拍,拍攝的念頭會消失。首先要按下快門、重開思緒,再將之化做語言。具有強烈目的指向的這番話,聽起來就像是「日本寫真」的精神。
我曾在prologue中表示,攝影就是「生命‧機器‧外在」間的搏鬥現場。雖然各種攝影作品都存在著機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往返運動,但是攝影師如何接納生命物的主張,我認為會造成攝影表現的微妙不同。
我曾在電視節目上看過,花道家中川幸夫有每天早上出門散步,沿路摘草帶回家插花的習慣。我感受到這個行為與「日本寫真」的相近處。他不是光採集而已,更為採集而來的材料賦予新的生命。這種作業令人聯想到編選照片的行為。以一位花藝家來說,有時可以發現好花,並興高采烈地創作,但也有的時候找不到好花材,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我發現花藝與攝影都有可能事與願違的共通點。
攝影帶有的現實層面,當然更加複雜與詭異,不能與路邊野花的「自然性」相提並論。我們每天面對的「人為空間」,常常與肉體內在的「自然空間」相衝突。而我認為「日本寫真」便是橫亙在其間的介質。
沒有表現的意圖,也沒有朝頂點邁進的決心,只是在持續狀態下拍攝,終其一生拍攝一種樣貌。這樣的攝影型態,即使不能單純地與日本的自然觀結合,也不表示完全沒有關聯。然而我們無法從此看出,日本的攝影作品在海外不只被當成一種異國情調,而受到更廣泛歡迎的任何線索。
在生命與現實的共振關係中拍攝的照片,既具有晦澀難懂的性質,又難以解讀出其中的訴求。但是,感受到攝影行為必然性的人們,一定會繼續跟著前進吧?語言的功用,便是解開這種難解之謎,並且賦予思考的脈絡。以語言追逐逃離中的照片帶來的動態,與動態背後的能量,都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魅力,驅使我不斷追逐攝影藝術前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