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書‧生(簡體書)
滿額折

書‧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90多篇讀書筆記,共分5個欄目:“萬物靜觀皆自得”、“落花輕拍肩”、“伊甸園是無法到達的”、“河的第三條岸”、“煙波干凈”、作者獨具慧眼地深入每本書的內核進行闡述和描繪,層層遞進地以散文式的優美文筆展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文字精妙細致、活潑靈動,無論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讀者還是專業的研究者,都能從閱讀中獲得啟迪。

作者簡介

龔靜,上海嘉定人。198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現任教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獲第三屆“上海文化新人”榮譽稱號(2000年)曾獲首屆朱自清文學獎(散文)(2006年)及其他文學獎項。出版有《城市野望》、《要什么樣的味道》、《文字的眼睛》、《上海,與壁虎一起納涼》、《上海細節》、《寫意——龔靜讀畫》(初版和修訂版兩種)等十多部散文隨筆集。作品被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學創作叢書?散文卷》、《繁華與落寞》、《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你可以信賴他——2002筆會文粹》、《新時期嘉定作家群》(作品卷/資料卷)、《清澈的理性——科學人文讀本》等多種散文選集。作品曾收入上海市高中語文課本。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書,是作家龔靜的讀書隨筆。這些讀書隨筆最早寫于1995年(那些在大學時的讀書筆記均沒有包括,但其實正是這些大學時的閱讀給作者以后的讀書視角、視野、觀念和感知審美作了鋪墊),最近的就寫于2013年。第一部分“萬物靜觀皆自得”主要談晚明張岱和現當代作家汪曾祺作品的一些心得(這個主題還在進行中);第二部分“落花輕拍肩”是一些人文類書籍的書邊隨筆;第三部分“伊甸園是無法到達”面對的是一些中國文學的文本;第四部分“河的第三條岸”則隨筆一些國外的人文(文學)作品;第五部分是針對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具體文本鑒賞,這組文章的因緣在章節開頭做了敘述。這樣的讀書隨筆自然是一直可以寫下去的,閱讀不止,書寫持續。誠如作家所言:
那些閱讀的日子,
摶入流光,
與生命共生。
不過一介書生,書中生長自是題中之義。

書·生長
——代自序
好像是倏忽間的事情,已經第四個本命年,摸到天命之年了。當然其實也非倏忽,白發一年年多起來不是明擺著的嘛,好在也沒有驚慌失措,對女人來說,四十歲已經是道坎了,有女友聽到說四十歲,就總要甩頭:不要說不要說!其實她已經過四十了。老天如何拗得過呢,就順生吧。雖然不驚慌失措,感慨總還是有的,身體機能和生命活力的退化自是意料之中,回首或者正視,怎么著都覺得自己沒把自己過好,好像生命尚未得到足夠的綻放,當然這也不過是期許罷了,現在的生命中的所有都是前世今生的分內,勉強不得,接受就好。
生命成為現在的樣子,是跟許多事有關的,父母、原生態家庭、求學、工作、情感、情緒、胸次、健康等等,無論好壞,無論滿足與否,都是因緣,都是生命的流轉,以現在的心境自然都能接受了。但順生并不意味著對生命的全無把握,你至少可以為自己選擇一些自我成全的方式。想一想,如果說渾渾噩噩的日子里有什么是線索清晰的,那就是閱讀了。少而及長,有不少愛好,有的荒廢了,有的還藕斷絲連著,有的還在新生中,只有閱讀是綿長的、持續的,看起來還是會綿延下去的。生命中的很多,其實是在書中生長的。光陰鋪展著書影,摩挲身心。
我們這些20世紀60年代生人,讀小學已是“文革”尾聲,雖然還有“紅小兵”、“紅衛兵”這樣的稱謂,到底沒有如“50后”們被卷入其時風潮(晚上等待參加大批判的父母回家這樣的體驗還是有的),也沒有少小離開校園游蕩街衢或干脆全國大串聯的經歷,紅纓槍語錄袋是拿過一陣,但也不過是在學校里耍耍把戲罷了,雖然也要說說繼承某某偉大思想,做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那一類的誓言,大概有口無心的多——不過個人以為這些也會潛移默化形成思維影響,所以成年后必須重新反思成長過程中的被灌輸被塑型,以及現在進行式的被意識形態化,不知不覺中的被資本被消費化,這樣的反思其實是無止境的。話說回來,我們這代人終究還是該小學小學該初中初中,初中畢業經過統考進入重點或非重點高中,其時恢復高考不久,雖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終究是可以有了通過考試進大學的路徑了。
但是,我們年少時受的教育其實是非常輕淺的,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斷裂,我們連古人開蒙的蒙學讀物都沒讀過,我們了解的語言歷史地理都是碎片的、斷續的,或者是被改寫過的,有些東西考完試后就拋到九霄云外了,所謂無童子功,即如是也。和當下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相較,只能說20世紀80年代還沒有那么過分,而且在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背景下,多學知識,多讀書,真是出于內心需求,甚至多做點試卷(那個時候各科老師還要各顯神通,去外校拿各種程度的試卷呢)都是幸運的事,早起晚眠的,又有什么要緊呢,讀書是要吃苦的,可能也與那個年代沒有什于我而言,書一直陪伴和幫助著自己成長,幫助自己處理和社會自然歷史的關系,處理和自己身心的關系。
好書一卷,即可與各方圣賢會面,聆聽、交流、思辨、感悟,皆可,十分自在,百分怡然,涵泳滋養自然而生。
張潮說: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案頭的山水。然也。
流光易逝,各種都是經過和流過,彼刻此時都是瞬間,只是流水間也漸漸沉淀出一個生命的樣子,當然有其他各種因緣之力,也無法細數到底哪本書起來何種作用,只是如水日子里如水般的闊讀心性習性,終究對生命是一種養成。當然,這種養成是未完成時態,總是在流動和沉淀中。
肉身的生長其實是走向衰老衰亡,精神的生長倒是有著像一棵樹一樣茁壯蔓延蔥蘢的可能的。生命在哪里,就與書一起在哪里生長。
讀了書,有所思,有所感,有時就有所寫了,所寫總是感之思之,自然,所思所感與生命的生長也有關,年輕時所寫現在看起來或許會小小地赧顏一下,自是正常,能夠赧顏,能夠寫著寫著不斷好起來,是好事。
所以,給這本讀書隨筆的書起名《書·生》,原不過一介書生,在書中生長是再題中之意不過了。這些讀書隨筆最早寫于1995年(那些在大學時的讀書筆記均沒有包括,但其實正是這些大學時的閱讀給以后的讀書視角、視野、觀念和感知審美作了鋪墊),最近的就寫于2013年。第一部分“萬物靜觀皆自得”主要談晚明張岱和現當代作家汪曾祺作品的一些心得(這個主題還在進行中);第二部分“落花輕拍肩”是一些人文類書籍的書邊隨筆;第三部分“伊甸園是無法到達的”面對的是一些中國文學的文本;第四部分“河的第三條岸”則隨筆一些國外的人文(文學)作品;第五部分“煙波干凈”是針對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具體文本鑒賞,這組文章的因緣在該章節開頭做了敘述。這樣的讀書隨筆自然是一直可以寫下去的,閱讀不止,書寫持續。當然,很多經典要籍不要說不少沒有讀完讀全,即使讀過的一些文本,在這些年的寫作中也都沒有涉及,想著沒有深厚的思想判斷和筆力,就還是止筆的好,容待以后慢慢表達;不是很明白的也還是暫時擱置著吧。書中所涉的有些書的閱讀其實是隨興的,所以有些散漫,自然更談不上系統,但寫的話還是自己想說的,至少沒有為文造情。當然,不同年代寫的文章是有參差的,有些感想識見總是與歲月有關,勉強不得,也裝不出來,倒也是真切的。
有云:白粥養身。
那就再添一句:讀書養心。
微博等自媒體興盛的時代里,信息碎片,閱讀碎片,好處是信息量大,可觀可感當下世情,弊病也明顯,思想感覺也碎片,思考的持續度下降,容易滿足于碎片式的語境中。這也是自己時常告誡自己的,所以,瀏覽信息適可而止,讀書還是要精進。
古人有大雪閉門讀書最佳之境。其實何必大雪呢,紛亂中靜下來,好書開卷就是。
2013年6月于靜水齋

目次

書•生長——代自序
萬物靜觀皆自得
萬物靜觀皆自得——看汪曾祺的畫
汪曾祺的聊齋
“一個一個藍色的閃把屋里照亮……”
還有嗎?
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牽念
尋訪的尋訪
竺家巷9號
別一個張岱
張岱和陳章侯
張岱琴聲
張岱雪意
《閔老子茶》及其他
自開自謝得自在
斗雞悟
兩本《瑯嬛文集》

落花輕拍肩
重新與宗白華先生一起散步
美麗中文
文心一脈
詩心
落花輕拍肩
現實張愛玲
誦讀之勝
隔著八十多年的煙云
豐子愷的安
雨覓
幸福惑
過資源簡單的生活
來自心靈的叩門
痛定,思痛,《思痛錄》
那雙渾成的、堅定的、憂傷的眼睛
三生三世 大地之“風”
光影變幻里依舊的文人情懷
上海的皮殼
一個人的精神前史
書店風景

伊甸園是無法到達的
鑰匙丟了以后
幽夢妙論
伊甸園是無法到達的
用琴弓敲琴箱的悲哀
今天走進過去《花之寺》
過一過吃飯穿衣的平常日子
“水袖”“糾纏”的志怪
從大地里長出來的詩情小說
什么時候能讓你真的無所懼怕?
語言收編了故事
在城市的旁邊
在欲望的都市里成熟
梧桐葉影下的上海妹妹
這一個亭子間嫂嫂
無論亂世,一樣清貴
唯有清香似舊時
在銀閃閃的地方,有誰


河的第三條岸
重讀加繆
愛情其實是難以書寫的
那么,撕開來吧
赤豆的心情
人,抑或機器
生命是需要重新想象的
真相和隱喻
赫拉巴爾的珍珠
永遠的包法利夫人
“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
幽澗聽鳴 暗影生輝
月影里搖曳著日本茶清冷的綠
山崎朋子的《望鄉》之路
一輩子尋找生命的熱情
這一顆《巧克力》的味道
愛是一種流溢
何以還鄉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革命文學的另一種寫法
從厄普代克的傷感說起
驚奇是大地之鹽
河的第三條岸
感受并且寫下就是一切
又有了能跳舞的天地

煙波干凈
那一岸遙遠的蘆葦
看一個快樂的孔子
看唐朝人看山
當山林成為日常
特立之山,然后與萬化冥合
奇山異水清我心
幽韻與聲色
煙波干凈
質樸
安靜的合歡樹影
胡同的味道,汪曾祺的氣息
陳奐生照見你我他
樹在揮手

后記

書摘/試閱

在銀閃閃的地方,有誰

看到2013年二月號的《印刻》封面上的簡嫃近影,一愣,銀灰中式對襟衫,黑框眼鏡,一頭花白短發尤其顯眼,哦,可不,60年代初生人的簡嫃也逾半百了,白發是當然。從《四月裂帛》《漁夫》《水月》等的青春簡嫃到《紅嬰仔》的少婦簡嫃,這一次的簡嫃在說《誰在銀光閃閃的地方,等你》,融合了文本、社會觀察、個人體驗以及由之而生的思考探討,討論生命如何面對“老病死”。若面見簡嫃,一定與之擊掌,與之聊聊“老病死”。生老病死,雖說“生”領頭牌,老病死誰也無法豁免,當然“未知生焉知死”,老病死與生總是糾纏,但忌談死亡的這種傳統文化倒是沒必要闡揚,倘若一味地隱,該需要直面時就容易驚慌失措,不知如何面對,好像一直在假裝那個結局從來不會降臨一樣。不如就閃亮登場,面對面好好談談。其實,老病死也非瞬間空降的,它是一絲絲地來,在白發的銀光閃爍中不知不覺地來,終于滿頭霜染,各種零件一個個出問題,我們是否準備好了,面對那不見劍影的刀光?我們是否準備好,如何在老病中挨過時光?無論掙扎與否,平靜地到達終于要去的地方?
看看書里的章節標題,“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是觀察和演繹身體機能漸漸退化乃至病痛衰老的過程和過程里漸生的諸多細節感受;“你屬于你今生的包袱”,是對個體生命前世今生因緣有自的思考,好比其中一節“身世,每個人的必修課”,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來源,但必須接受自己人生的版本,第一章無法選擇,那么就好好選擇接下來的章節,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自己修為的結果;“老人共和國”則從已然形成的老齡化社會的各個層面的觀察和體悟,到作者祖母(阿嬤)老年生活乃至臨終的親身體驗,全方位描寫和表達生命老上去所承受的諸多情感、身體、經濟的雖不堪但必須的承受,期間包括了與晚年齊邦媛先生的討論;“病,最后一項修煉”,則直面疾病中的身體和心靈,有作者的觀察、想象,閱讀前人時賢相關文本的思考,家人生病的狀態和各種困窘,包括病人親人的各種情緒反應,以及從疾病倒死亡的過程中人對死亡的態度和尊嚴的葆持(其中簡嫃對她公公節儉助人愛人坦然面對死亡的描述讓人動容),“誰在銀閃閃地地方,等你”則寫得比較詩意,李白的詩(一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雪萊的詩(我的兩頰變冷,聽到千篇一律的浪濤在我垂死的頭上呼吸),歌德的詩(一切的峰頂/沉靜,/一切的樹尖/全不見/絲兒風影/小鳥們在林間無聲。/等著罷:俄頃/你也要安靜),濟慈的墓志銘(“這里躺這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誰里”)……等等文學歷史的菁華,從《紅樓夢》中秦可卿備極哀榮的葬禮之人情世故,到頻死研究的表達,簡嫃的思緒飛舞在生死時空,飛舞在人之自然輪轉的時空,飛舞在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告別時刻,“不管是備極哀榮或靜靜地獨行,次日,一人旅途上仍然只有一條身影”。在章節之間同時又穿插了作者富有想象力及文學表述極強的文字,以“幻想之一、之二”至“之五”的形式展現,比如“向肉身道謝”“水面上的鳶尾花”“葬我于一棵被狂風吹歪的小樹”,這些單獨成文的書寫,貫穿了簡嫃一以貫之的闊達的想象和濃墨重彩的文字風格,暢想死亡,和其他相對寫實的章節糅合成豐富的旋律,與其說是作者面對老病死的理性態度,不如說更像一種面對老病死的自我期待和詩意情懷。“我要每日鍛煉那僅存的腦力,呼吁自己做一個有智慧、有修養的病人,如前輩示范,歷來智者所教導。”(“幻想之四•水面上的鳶尾花)。全書以“下著雨的冬天早晨,阿嬤啟程”結尾,描述作者和家人在家如何送走阿嬤的過程,不去醫院折騰,不上呼吸機,而是握著阿嬤的手,耳旁喃喃,安送高壽的阿嬤往生。溫暖安詳寧靜地直面死亡,這樣的結尾使“銀閃閃”不那么尖銳,而親切溫暖,沉重的不堪的老病死也是可以安詳平順,如風般輕盈的,“帶我走吧,風,/我是落葉,我是空。”
簡嫃是一個對社會/人情/心靈/情感都非常敏感的作家,《四月裂帛》是年輕簡嫃對情感的刻骨情深,《夢游書》《浮在空中的魚群》、《私房書》和《水問》等則以或靈性或溫雅或凌厲的文字詮釋著人生感悟和內心凝思,《女兒紅》則氣勢而節制而深情地書寫著女性人物/心境/情感,簡嫃《紅嬰仔》是初為人母的簡嫃母親和女性角色的對話,《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既有家族與土地歷史時空(海峽兩岸)變遷的史詩般的壯闊,又有一個個個體(包括自身)切身動容的故事,家園鄉土,人情冷暖,一以貫之簡嫃文筆文思的豐厚健朗,又更多深入的體貼。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則是簡嫃探索人生終極問題的著作,而且這個終極并不虛無,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與其說作者是在終極探索,不如說以文學的方式體悟和踐行如何應對老病死的到來。所以,簡嫃才有對小區/醫院/馬路/公園等各處隨處都見或精神或老邁或木然的老人的觀察和思慮,才有當家人老去不可避免地遭遇一連串事情時,既有未雨綢繆地換電梯房以便老人下樓,那種去一次醫院要三四個親屬共同努力才下得了樓的窘境和困頓非自己或家人老病無法體會,同時精心結構寫一本圍繞著老病死的多元文體的非虛構文本,外觀和內視兼而有之,思索和現實考量兼備,并不全然哲思文思,漸入老年的衣食住行醫療,財產,親朋,情感照顧,慈悲和感恩,人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觀照,都有很具體的書寫,竊以為也是知天命之年的簡嫃正在進行式地做著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功課——如何坦然的勇敢的安然的接受老病死,接受生命季節的自然時序,作者的生命和文本一起生長,或浪漫或想象或溫情或沉著,無論何種風景,活出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豐沛,風景與否其實還都其次,草木蔥蘢的內在即是無上福祉。如此,接受“肉身的叛變”,體會老病死,在老病中活出尊嚴,平靜迎接死,才是如此閃閃發亮。其實,一個人老之后的人生狀態,尤其精神狀態,其實是一個人入世以來諸多精神合力的結果,知道“覺知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完全責任的”。
如今養生書籍和養生電視節目滿坑滿谷,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堪虞確實使人更關切身體,不過關照生命之切切的背后其實核心在于焦慮長壽,焦慮疾病,人當然希望沒病沒災,安享生命安享晚年,可是生命哪有這么容易的呢,兼之外部世界諸多不安全感,自然焦慮非常。筆者漸入中年后對此也深有體會,莫名有名的疼痛疾患深深影響心境和行為,每一次醫療檢查都好比一個洞,時刻要調整心情不要使自己陷落,“接受,放下,解決”,理性容易接受,感性和現實操作中總是難的,其實身心的陷落與其是對疾病的恐懼,不如說其實就是指向對死亡的恐懼,只是,身心的沉陷終究要靠自己的身心打撈,與疾患共存共生大概是合適的方式,人必須明白沒有永恒永生,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不是背轉終極,佯裝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接受。因為不確定,所以恐懼;因為不確定,也所以延遲對死亡的正視。簡嫃寫到:“養生,不是為了把自己養到理想的歲數,而是,重新養出對生命的態度。”,“一個人入世,不是為了活幾歲,是為了驗收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此,接受老病死的到來,放下恐懼,放下生的執著,安住當下的身心,或許不一定有“如夢幻泡影”的悟覺,尚不具備如“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別處”(《西藏生死書》)那樣的智慧,但終究可以安詳于老、病、死,當然這樣的安詳總會經過糾結、擔憂、恐懼的掙扎,甚或頻臨落水的境地,非當事者無法體會——這也是我讀此書的一個遺憾,畢竟作者書寫來源大多乃他者,雖然有親人的種種在眼前體會,有社會觀察的現象和數據在眼前思索,有前人賢哲的文本容人感受體悟,畢竟不是自己身心的親歷,那種身臨其境掙扎而生的感悟力度也就比較弱了,但未雨綢繆的理性培養(比如提前預告避免創傷性搶救,允許死亡的發生之觀念)是有利于平安面對老病死,即便掙扎也是一種覺知,掙扎過后,度生,走向應該去的地方。
幾十年來,我們的意識形態當中有種輕視身體的觀念,以某種名義宣傳著“輕傷不下火線”“為工作拖延病情”等等人物和事件,好像身體只是一種工具,它沒有自身的價值和生息規律;另一方面,秘方偏方甚至紅茶菌打雞血等又大行其道,在環境污染威脅醫療保障壓力的當下自然愈演愈烈,身體的焦慮日盛;近幾年心理咨詢(工作坊)等結合了西方心理學、傳統道家中醫、印度瑜伽等元素,在現代人當中也很風靡,真假大師競相出場,良莠書籍紛紛問世,好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氣功熱(包括特異功能熱);所有等等戔戔表象,其實指向著對生命的種種復雜心緒,除卻不人情的工具價值觀,揭秘、期待、掌控感和恐懼,歸根還是恐懼,恐懼無常,恐懼無法把握機能消退的身體,恐懼終場的到來。既然一切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和身體相處?如何面對生死之間的“什么”。肉身深處有著生命的密碼,學會與無常相處當是人世間的功課,如此,老病死的過程或許倒是成為了一種渡。
銀閃閃的地方有誰等你?不重要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