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太陽花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忘。
【關於本書】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學生和公民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場外」於「場內」的互助與守護、關係感動了所有的人。
曾經我們以為現在的7、8年級生對於國家政治議題是冷淡、無知,但318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了,這代的年輕人還是關心這個島上的事情,並且也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的社會運動,也吸引了許多本來不太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
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血有淚……
這是一本集結眾多學術界、文化界、 傳媒界、律師界及深入參與者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試圖用更廣大更深的視角來觀察記錄這次運動。不是記錄林飛帆或是陳為廷,而是記錄這場運動中不斷地湧入,抱著想做些什麼的心情而來的「無名者」。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五大部份,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為直擊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說明,其中有兩篇分別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2.【多重現場直擊】: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的關鍵作用。
3.【科技與傳播參與】:強調科技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上一代不同之處,並看他們如何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
4.【街頭民主】: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
5.【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的日常生活?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作者簡介
台大法律學系學士、台大社會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專長領域文化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社會理論,目前研究興趣為微型文創、故事文學、有緣社會中的民主。
序
主編序: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
「如果我們不溫柔,怎麼會為了別人守在這裡?」
3.22早上七點,兩位高中女生這麼說著。
「孩子,娘為你站出來了」
「學生正在保護國家,學生由我們來保護」
「六七年級的哥哥姐姐,站出來力挺弟弟妹妹」
「孩子謝謝你們,你是我們的希望」
在立院周邊的塗鴉牆或布條上,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句。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我們看到了,一種不斷延伸出去的「場外」對於「場內」的守護訴求,以及「場內」/「場外」的多層次關係。「場內」對於「場外」從未真正構成組織化的指揮系統。這反而使參與者得以各自思索,怎樣才是對公眾有意義的參與形式。於是,我們有「百花齊放」的場外。他不是少數園丁刻意栽培的成果,而是自主生長的過程。大家各自在其中尋找感動自己的力量來源。其美麗程度,不下場內。
在其中一個層次,立院議場外迅速湧來的靜坐群眾在立院周遭形成了第一層的「場外」。此「場外」在運動初期有效地在物理上守護了「場內」的不被驅離。也在運動中後期發展出或許比起「場內」更多元的民主審議形式與文化參與形式。
接下來,在立院之外,源源不絕的物資與幫助,各界與論的支持又構成另一層次的「場外」。守護了整個立院佔領行動的「正當性」。這層次的「場外」不比第一層次的「場外」來得不重要。反而,因為不能隨時親到現場,其「守護」的心情或許更為熱烈。於是,第二層次的「場外」,讓318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
「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於是,守護希望成就了「守護學生」與「守護議場」。那麼,「希望」的內涵是什麼?
是對快速傾中政策的反動?是對服貿的擔憂?是對民主憲政與人權價值的守護?是對未來的想像?是對生存環境的檢討與期待?是對公義與人性尊嚴的堅持?是對公共政策必需資訊透明與公開審議的要求?
這些都對。但是還有更深層的什麼。好比,在一片沉默的黑暗中透出來的光。好比,在悶了許久之後,覺得自己可以抓到改變什麼的契機,做些什麼。
所以,希望或許可以說是「打開」了什麼。例如打開立院30秒黑箱,打開服貿簽訂黑箱,打開代議政治大門。
「打開」需要行動,需要實踐,需要做些什麼。「打開」需要不只是冷漠觀看,不只是堅守遊戲規則,不只是活在私人世界的小確幸中。
於是,「太陽花」在機緣巧合下成為運動的象徵。當主流媒體都將重點放在「花」與「學生」的類比,而認為「學運」必須是純潔、守秩序、愛整潔,甚至必須是去政治化的時候,「真實的場外」正進行一場日常生活的「象徵革命」。
或許,「太陽」才是重點。太陽意味著「覺知力」、「自信」、「在社會團體中的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實現夢想與承諾的力量」。在這些意義上,太陽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這個烏托邦的確切意涵是「在社會團體中實踐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他們是有自信的,不怕遞出麥克風後失去權力。甚至,後來我們看到很多不使用麥克風,只是圍著坐下說說自己的故事。然後,彼此的故事相互交織著。是啊,什麼時候我們早已失去這樣的場合,告訴你自我與他人的尊嚴是重要的。是啊,唯有尊嚴才能帶來堅定的溫柔!
除了服貿爭議與程序黑箱外,或許,有個主旋律在這場318運動中一直隱而未顯。它是隱藏的主線,它是說不出的情緒,它也是服貿議題之外,吸引那麼多年輕人瞬間聚集、關注、情緒受牽引的原因。它使得許多本來沒有在關注服貿議題,或對此一知半解的年輕人,想在這場運動中獲得希望與出口。同時,這個主旋律也是「守護希望」訴求的情感來源之一。
那個隱藏的主旋律是什麼?
也許是年輕世代普遍被剝奪「有尊嚴生存」的處境!而他們認為,這個處境也許會隨著服貿的通過而更令人絕望。如果土地價格上漲、中小企業被收購是服貿通過後可以想見的,那麼,年輕人改變處境的機會是否又更低?起碼,這個影響台灣未來的重大決策,其過程並未充分納入他們的意見。即使年輕人才是未來台灣的主體。
年輕世代被剝奪不是因為競爭力不足。在這場運動中我們已經看到,他們擁有許多大人們相對欠缺的能力。架設網站、訊息傳播、民主審議的多元方式、社會募資、物資補給線的建立、社群的快速串連、設計與文化參與、最小嘗試成本的控制...這些能力的顯露,大大動搖了財團與媒體一直以來企圖建立的「草莓族」神話。所以,年輕人在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中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看到自己的能力有被肯定的舞台。發出「自信」的光,我們看到「希望世代」。當然,運動終究會結束或轉進。當這些年輕人又回到他們本來的日常生活,他們要回去繼續「崩世代」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看見希望世代,或許更有力的陳述是,看見希望!
我們已經看見希望,如何不讓希望之光再度被遮蔽?即使眼看黑霧又將籠罩。
首先,318佔領立法院,這二十一天的經歷已經構成我們的「共同記憶」。這個記憶並不專屬某個世代,而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當然,集體記憶的形塑會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而在其中獲取商業利益最快的作法就是將其庸俗化、明星化與娛樂化。當然,各種勢力會來搶奪集體記憶的論述權與發言權。他們會希望這些記憶就是他們說得算。當然,政府會動用教育的利器,在各級教育中「定位」318運動。當然,有太多的當然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
發揮想像力,然後努力地說吧。說故事本身就是種戰鬥!
我們說溫柔的故事,我們說各處現場發生的故事,我們說「無名者」的故事,我們說「無組織的組織」故事,我們說各種非正規參與形式的故事。然後我們說的故事會交織,會傳播,這一切就像我們在運動進行中,我們在各種「場內」與「場外」在做的事一樣。然後,我們期待這是個文化轉折,期待有什麼東西將會發酵,而我們會為了這個努力。然後,坐下 我們在這島嶼 有了根。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淚有血……除此之外,我們很感謝學術界、文化界、資訊與傳媒界、法律界各方人士的賜稿。我們都在各自的場內與場外,努力著。
本書的章節安排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交代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其中有兩篇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第二部分:【多重現場直擊】。我們不只想要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在這場「沒有組織的組織」裡的關鍵作用。總是要有人送水與食物,總是要有人架直播,總是要有人坐在外面形成人牆。總是要有人印製源源不絕的傳單。如果不彰顯「沒有組織」的那一面,很快地,這場運動就會被詮釋為少數組織與行動者的「意志行動」。然後會有英雄,而無名者又會再次消失於歷史的痕跡中。當然,現場之所以是「多重」,就在於總有些運動方向上的矛盾與調和,總有些前台與後台的微妙落差,也總有些世代關係的變與不變。
第三部分:【科技與傳播參與】。有趣的是,「資訊科技」一文強調的是與上一代不同的變革之處。而在「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的訪談稿中,成員們卻表示,他們只是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這件事。
第四部分:【街頭民主】。公民憲政會議和人民議會是運動後期的兩大亮點。姑且不管在學理上,審議民主到底是自主性的直接民主,還是代議民主的補充。起碼,就在318之後的街頭,我們看到「街頭民主」的實際操練。不同於大多數的街頭論壇,以政策的審議與專家說明作為主要進行方式,我們發現,也有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這裡的重點不是說給人家聽,而是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或者說,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相互形塑。或許,傾聽他人故事的街頭民主,更有助於「行動者網絡」的建立。即使運動結束,相互交織的故事不會結束。
第五部分:【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在四月十號撤出議場前夕,一位在議場待了二十一天的同學表示:「議場是不真實的魔幻空間」。然而,在議場外的塗鴉牆上,我們也看到「只行動不說話」的真實佔領。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行動的日常生活?或許兩者都是,或者,兩者的加總才是。日常生活總是有虛幻的一面與真實的一面,兩者交替顯露。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次革掉虛幻的命與真實的命。於是,我們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於是,我們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目次
主編序: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劉定綱
【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
革命的預感/許悔之
從ECFA到太陽花學運大事記/王惠盈
佔領立法院之前/李金蓮
一場忘了野百合的學運/何明修
新聞記者的現場直播/郭岱軒
太陽花學運對台灣和香港的啟示/桑普
居台法國人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 Benoit Girardot
公民不服從/黃厚銘
如何從國高中公民科切入談反服貿抗爭?/高子壹
那一夜/平路
【多重現場直擊】
一夜無話/許赫
今夜誰徹夜未眠──立院隨筆/李嘉艾
我們絕不能死在更裡面的圍牆──危機意識與回歸政治/誠葛格
從立法院到行政院/陳敬彥
十七歲的女孩/呂秋遠
那一晚行政院,之後/劉毓翔
給補習我警專歷史課的學生們/高子壹
你總要親自走進去,坐下來,才會明白一些什麼/李佳欣
一個台科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的文學全記錄/鄒柏軒
不是遍地開花,而是開始紮根/李佳欣
從《崩世代》看希望世代學運/王兆慶
【科技與傳播參與】
新生──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革老媽/老子的命」:資訊科技在佔領立法院運動中的角色/張登皓&李屹
鍵盤的力量/蔡博宇
採訪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李映昕/鄒柏軒、廖之韻
【街頭民主】
種植──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烏托邦內的邊界──立院場域的階級呈現/李嘉艾
三月二十五日街頭小民主計畫紀實/安勤之
2014年「反服貿」抗爭中的權力、民主、與異質實踐──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林傳凱
【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
魯蛇的革命喜劇/許赫
民主動物國 /沈嘉悅
四點鐘的汗水:藝術、行動、世代與昇華/鄒柏軒
佔領塗鴉牆:基進民主的二十一張畫/梁秋虹
記得/廖之韻
書摘/試閱
【一個臺科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的文學全記錄】
文/鄒柏軒(台科大創意設計班學生)
鍵盤是我的筆桿。哀鳳是我的錄音筆。
單眼是我僅有的攝影器材。機車是我的代步工具。
請容我,一個大五的學生,做頭殼版舉目所見之封面照片的學生,
給你們說說幾個故事:如果你們願意坐下來的話。
服貿,一個疏遠的字眼。
直到我作了幾日公民記者,我才知道。
這世界,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第一次上街頭的我)
當我昂首走進會場,我知道,對於暴民的一切疑慮與抹黑全部釋放了。當舞台上的人用優美的邏輯推斷、動人的抗議歌曲、激昂誠懇的喊話發聲時,我知道,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場合。
他們,才不是暴民。
旁邊成排的旗幟,是無數的公民團體。不是競選時在水源市場醜陋的成排洗腦,而是一個個也許不熟悉的名字:台灣女人連線、廢除核電、監督課綱...等。
臺大學生會募集了成千上百的「溫柔台灣」紙條,綁在拒馬上,跟著太陽花一起。有鑒於台灣「我要成為整潔王」的期許,他們還承諾,最後一天會將它們清除。
當我還想以設計系畢業的時候,曾有那麼一個淚流滿面的夜晚。當我學運圈的朋友告訴我旺中怎麼栽贓學生,講得如此激昂誠懇,我知道,他是脆弱的,而我也是。但我迫於專題,無法抽出身成為第一天的那 170 位不分藍綠上街頭抗議的身影。
今天,我站在人群裡,萬分冷靜,感覺著時代的呼吸。
(當我聽到公民的聲音)
這幾天,我採訪了一些人。有個書店帶著社會學書前來,述說他們的觀點。「人民不該害怕國家」的 V 怪客群體們,舉著布條,隨拒馬內的鎮暴警察成日鎮守,成為另類的風景。反 ETAG 的人也來湊一腳。
但讓我最深刻的,是以下兩位。
(寒夜獨酌的戰士)
一位是來自臺大外文的同學。他帶著模仿英國二戰 KEEP CALM & CARRY ON 的防水珍珠版海報,有趣無比,獨自吃著早餐。只是來上個廁所的我,職業病發作起來,忍不住訪問了他。那是個 13 度、下著雨的冬夜,我的其他朋友正在林森北路八巷邊駐守邊打哆嗦。而他,竟只穿一件短袖。
「我是為了爸媽來到這裡的。其實,他們是做房地產的。這個背景我少敢講。但大陸炒房很兇的,要是服貿開放,我們就完了。」他頓了頓,嘆了口氣。
「他們其實很害怕,我看得出來。但他們叫我不要來。不過,我必須來。所以我是偷溜出來的,因此你看到我身上除了圍巾,沒有禦寒工具,沒有包包也沒有雨具。」口才便給的他,伴隨不斷的嘆息聲跟自然捲底下稍嫌稚氣的臉龐,嘟噥著。
「我的女朋友是原住民,弱勢族群。她回高雄了,也拜託我來。如果台灣人被大踩在腳底下,他們只會過得更難過、更被歧視。」我點頭稱是。
接下來一整個晚上,我們一起環繞、採訪全場。隨著天光魚肚白,他的母親打過來了。「對阿,我還是來了。放心,我有跟朋友來...一直都有。」事實上,他遇到我的時候,朋友早先離去了。「妳不用擔心...不用擔心...」看到他拿著手機,極力安撫母親的光景,我實在很難抑制我的淚水。
(獻身民主的藝術之魂)
那是北藝大的「藝術干擾社會、退回服貿捍衛民主」計劃。大家忙著在裡頭絹印著一條條的布條,有著太陽花,有著他們的八字訴求。美女總召說,即使做的是藝術,他們也想獻身這個社會,以工具性做些改變。「不要對政治冷漠,因為政治不會對你冷漠。」是她想對大眾說的箴言。
但,真正讓我動容的,是他們的版畫老師。那是行政院被包圍攻堅的夜晚。那是在鎮江街旁,同時聽到「有誰掉了一雙藍色的布鞋」的立法院,跟「越多人走進來,我們就越安全」的近乎哀求的行政院呼喊分野的地方。
半夜三點。「這群學生很努力,他是是自發的。因此我非上來幫忙不可。」他說道。「十年前我的起薪有三萬,而他們卻只有 22K。」他又說了一些關於政府,關於民主的話。突然,他的眼眶濕了。天性白目的我,一邊冷靜拿著哎鳳,一邊說,「不好意思,我沒有衛生紙,可能要用你們的絹布擦一下噢,哈哈哈...」超白目 der。
「其實,我要結婚了。我是宜蘭人,這幾天下嘉義去見我的岳父母。」他緩緩吐道。「我自己的父母知識水平不高,他們一直看電視新聞...我不怪他們...但是...他們並不懂民主...」他引用了一些歐美民主的真諦。「岳父母比較懂。但當我們一起看著電視、聊時事吃飯的時候,我看到他們這樣抹黑學生,我氣哭了。」
「我一定要上臺北來幫助他們。」他溫柔而堅定地說。「我的薪水也沒有很多,兼任教授罷了。他們呢?他們的未來怎麼辦?」在訪問前,他一遍遍,不怨其勞地印著一塊一塊的絹布。
「聽說,等等 400 名鎮暴警察可能會包圍青島東路。你知道這件事嗎。」強忍情緒,保有記者本應有的理性的我問道。
「我知道。」他微笑著說。
「我們不怕。」
我也不怕。因為我知道,這個國家有他們這種
溫柔、堅定而勇敢的人民。
(當撒水車來的時候)
我沒有進去行政院。當擴音器在身旁呼籲與打氣的時候,我與身旁的朋友並沒有進去。但我看到成排的鎮暴警察。他們的表情好冰冷,跟立法院的不太一樣。有些人面露凶光,但也有些人帶有一種職業的無奈,看得出是一種逞強。一種男性生物共通的逞強,一種漢娜鄂蘭式的平庸的邪惡。「我也很同情那些猶太人。我也不想送他們進毒氣室。但我知道,即便如此,我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
是因為嗜血的興奮,還是因為現實的無奈,讓他們成為卑劣的壓迫者的手腳?也許,只是因為這樣的平凡,造就了邪惡。多數的殺人強姦犯,都是初犯。
因為,他們也都曾是「普通人」。曾是「民眾」
當第二檯灑水車來的時候,那是在中山北路與忠孝東路路口。群眾聚在路上,數量可觀,或坐或站,此起彼落地向灑水車喊話。「下車吧!」「天啊,讓他過去還得了。」「水車退後。」
這時,帶有攝影師「旁觀」原罪的我,決定像我不時做的,放下我的相機。我使用吃奶的力氣,有韻律地,從丹田深處,絕對會啞掉的燒著喉嚨大喊「退後!退後!」
群眾被我的音量嚇傻了。但他們隨後一起喊著口號。
不知道是否是巧合,但水車最終後退了。健康地後退了。
(沒有戳破輪胎。我後來有錄下影片,可破神話,水車體質非常健康地撤退了)
(警察哭的時候)
為了保護人身安全,我不太公佈警察的照片。但當客家歌手羅思容,上台說著,「爸爸媽媽呀!請你們讓出一條道路吧!下一代,將由我們年輕人所創造!我們一定會勝利!」現場響起如雷的吶喊。7-11旁的警察哭了,從顫抖,從紅著眼眶,從忍不住用手遮著眼睛(這應該是不專業的表現 XD)...
這是一場理想主義者的革命。聽到歌手羅思容的話,我瞬間想到民報上,曾在舞台上表演的那首歌。那個我被台科設計客座教授 王行恭,課堂介紹所認識的抗議歌手 Bob Dylan 鮑伯迪倫的歌曲。那個將歌詩化,「我唱的不是抗議歌曲,他們是時代歌曲。時代正在改變。」說自己不是抗議歌手的存在。
那是一首什麼樣的歌呢?
(先是公民,才是學生)
這幾天,我認識了一些人。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漫遊四方的夢者啊,你們在此集結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
Around you have grown
承認吧,洪水滿溢
And accept it that soon
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馬上馬上,你們將被徹底淹沒
If your time to you
Is worth savin'
如果對你而言,生命值得珍重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那你最好加速游吧,否則你將跟一顆石頭般
沈沒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有個成大的,出錢坐車上來,為了唯一可行的時間。他認為,是我們的保守黨國教育,造成最大的問題,讓我們沒有思考能力,也沒有因應方式。是的,他反黑箱,也反服貿。這是,我們口中的暴民,一個成大高材生。一個邏輯論述能力勝過 99% 學生的人,就像丟汽油彈燒車、超不禮貌的德法學運曾是理性主義者康德與笛卡兒的出生地一樣。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
Who prophesize with your pen
用筆書寫預言的作家與批評家啊
And keep your eyes wide
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最好張大眼睛,這機會再好不過
And don't speak too soon
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別太早下定論,時代巨輪仍再賣力運轉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That it's namin'
而從未有人能說誰會名留青史
For the loser now
Will be later to win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因為今日的輸家,將是明日的榮耀
之人,時代正在改變
來自應外系想做文學教授與設計系的朋友,在靜坐時,雖然悲情地討論模型還沒做完的事實,但在這裡,在 700 人轉播的 Youstream 前彈唱〈晚安台灣〉,並跟你們一起,身為臺科大文宣長,跟著臺科大學權長帶著終究沒用到的海報
服貿蠻橫
貿然實施
公民遍地
奮起救國
一起,坐在先前攻堅的危險地帶,是我真正的小確幸。
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
Please heed the call
立法委員們,請聆聽我們的呼喚
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
Don't block up the hall
別擋住門庭
別固守大廳
For he that gets hurt
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受傷的人
將不停滯
There's a battle outside
And it is ragin'
外頭抗爭如火如荼
群眾盛怒
It'll soon shake your windows
And rattle your walls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他們將敲打你政權的窗
推倒你的高牆
畢竟,時代正在改變
週六的時候,有一群高中職生。拿著麥克風在路口慷慨激昂。「大家都說我們高中生是笨蛋,被操控,我們有那麼笨嗎。」群眾圍觀、吶喊,「沒有!」「我們才不是任何人的意志!我就是我!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也許是父母師長的壓力,他們拒訪。「我們沒有煽動任何人!我們只是說出心中的話!」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
Throughout the land
這片土地上的爸爸媽媽啊
And don't criticize
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請你們不要批評,你們所不理解的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
Are beyond your command
你們的兒子和女兒,早已獨立自處
Your old road is
Rapidly agin'
曾經的老路正在迅速腐朽過時,光榮不再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
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若你不能伸出你溫暖的雙手
請讓路給新時代的人們
最終,時代將會改變
當我站在灑水車前面的時候
我內心的盛怒無法抵擋
那是一種驕傲的良知
知道自己像個撫育的母貓
保護幼子
當我發出的吶喊
如此中氣十足
而那正是黨國教育國語文教育
多年所訓練出的嗓音
就像朋友將 25 個小米電源
送進議場一樣
多麼,多麼諷刺
一如菠菜正圓很愛斷行
也栽在段行一樣諷刺
The line it is drawn
The curse it is cast
界限已劃下
詛咒已然出口
The slow one now
Will later be fast
今日的慢龜
將成明日脫兔
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
就像此時此刻
也將成為歷史
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眼前秩序,終將重建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今日既當權,也將鎂光黯去
時代,將為我們而改變。
我是公民記者。
我來自臺科大。
我以臺科大為傲。
我以台灣為傲。
我來自這座島,我愛台灣,我心中永遠的美麗島。
也許我不夠勇敢,不夠聰明,不夠有力量。
也許不及你。
但我站出來了,為我深愛的,為了未來
妳/你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