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圖集》學術團隊科研成果為主的論文集。收錄15篇論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編纂過程中的考證、體會、感想,《清史地圖集》編繪當中的一些初步認識,學術性、邏輯性均較強,對于清代地理典籍、輿地圖和關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應的校勘、詮釋、分析,有的回憶參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分析則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作者簡介
華林甫:1965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碩士、博士畢業。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過十一年,并曾擔任該所歷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又曾在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兩年。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個人學術專著4部,學術論文84篇,學術動態25篇,科普與書評23篇(種),學術資料整理3種。
名人/編輯推薦
華林甫主編的《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涵蓋了清代歷史地理研究,所收錄的文章包括歷史人文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歷史地圖學、經濟地理、人口地理等,對研究中國疆域的形成、民族的構成,人口的流動都有重要意義。這些論文有的回憶參與《中國歷史地圖
集》的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
分析則是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集》的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
分析則是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目次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始末及其學術意義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陜西省修訂意見
將軍大臣所統日城
——清代乾隆以降東三省、新疆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小序詮注
《清史稿·地理志》安徽部分糾謬
《清史稿·地理志》廣西部分校誤
《清史稿·地理志》專題校正之二
——分防佐貳、首領官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幅清代臺灣地圖考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四十九年
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文獻與分析:清代西藏歷史地理研究的相關問題
——以重新繪制清代西藏地圖為中心
新疆鄉土志在歷史地理學上的史料價值研究(續)
日本見藏稀見(康熙)《鎮江府志》考述
《清史稿·地理志》正誤一則
題新見明末清初彩繪本《閱史津逮》
“石浦廳”質疑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陜西省修訂意見
將軍大臣所統日城
——清代乾隆以降東三省、新疆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小序詮注
《清史稿·地理志》安徽部分糾謬
《清史稿·地理志》廣西部分校誤
《清史稿·地理志》專題校正之二
——分防佐貳、首領官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幅清代臺灣地圖考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四十九年
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文獻與分析:清代西藏歷史地理研究的相關問題
——以重新繪制清代西藏地圖為中心
新疆鄉土志在歷史地理學上的史料價值研究(續)
日本見藏稀見(康熙)《鎮江府志》考述
《清史稿·地理志》正誤一則
題新見明末清初彩繪本《閱史津逮》
“石浦廳”質疑
書摘/試閱
清代是我國最后一個傳統的專制主義王朝,也是我國從傳統社會開始走向近代化的轉折時期。在這268年期間,中國地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可視為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在傳統王朝政治體制下,為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各種地理要素布局的最終沉積。
對清代這個時期地理環境的研究,具有許多此前各歷史時期所沒有的優越條件。以文獻資料而言,除了《實錄》、正史、會典等等官方典籍外,在故宮檔案里保存了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176年的洪澇檔案,而現存八千多種的傳統地方志中,大部份是清代修撰的,還有大量私人文集、筆記、日記的存在,這就為研究清代自然和人文環境變遷提供了此前任何時期不能比擬的豐富資料。以研究的內容而言,清代前期統一帝國疆域形成,是二三千年來,農耕、畜牧、狩獵采集三大經濟區的民族在長期相互交流、融合的自然結果,是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最終表現,也為今天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以前,清王朝對邊區的統治基本上是穩定的,其在邊區內地化進程方面,采取了改土歸流、邊區建省等等許多措施,無疑是總結了二千多年來歷代中原王朝在邊區統治上所遇到的共同問題所采取的對策,這些措施對祖國統一疆域的鞏固究竟起過怎樣的作用,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清代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沿襲明制,但也不少改制,如道制的變化,廳制的創建,衛所實制的改變等等,還有從康熙至乾隆逐漸完成的從內地總督、巡撫到府廳州縣,以及邊疆地區的軍政合一的整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我們仔細尋循,就會發現它是總結了從秦代以來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利弊得失,最后形成一套將不同民族、不同自然和經濟條件的區域統一于一個政權下的完整統一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其歷史作用如何,都是今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猛增時期,從乾隆時期的2億至晚清的4.5億。這種人口增長的速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口的驟增,在非機械化的農耕時代,必然是擴大耕地,特別是耐旱作物的傳入,開伐山林,圍湖造田,成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其造成環境的惡化也是必然的。清代已經有人提出人口問題,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很大,不同地區的人口載負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區人口密集,有的地區則仍是地廣人稀,因此土地利用和發展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關于不同區域對環境變遷不同應對的研究,將是我們今天認識地域差異歷史背景的重要途徑。
清代是我國傳統政治和經濟體制下,商品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我國歷史上所謂“十大商幫”,也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同時也奠定了傳統封建社會晚期的經濟格局。1840年后西方經濟勢力的入侵,此后晚清七十年是我國社會體制處于“千年大變局”的轉型時期。起先是對沿海地區港口城市和商品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以后隨著清王朝自身近代化意識的形成和某些發展近代工業及鐵路交通有關設施的產生,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先進技術的引進,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較前更為多元,使傳統社會城市與鄉村經濟格局發生的顯著變化,其影響直接延續至上世紀三十年代。這種變化過程的歷史地理背景是我們研究當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前提。
由此可見,研究清代的地理環境,不僅較前代任何時期更為豐富多彩,而且與當代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清代亡于1912年,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在其間38年內,除了1927至1936年間有一定經濟建設外,大部分時間處于戰爭狀態。新中國成立至今60余年,前30年社會動蕩還比較多,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大規模搞經濟建設。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前,我國的地理環境基本面貌還是清末的延續。因此,對清代地理問題的研究,其學術和現實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清史地理研究》系列書稿的出版,就是為歷史地理學界的同行們提供一個平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展示,以推動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
對清代這個時期地理環境的研究,具有許多此前各歷史時期所沒有的優越條件。以文獻資料而言,除了《實錄》、正史、會典等等官方典籍外,在故宮檔案里保存了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176年的洪澇檔案,而現存八千多種的傳統地方志中,大部份是清代修撰的,還有大量私人文集、筆記、日記的存在,這就為研究清代自然和人文環境變遷提供了此前任何時期不能比擬的豐富資料。以研究的內容而言,清代前期統一帝國疆域形成,是二三千年來,農耕、畜牧、狩獵采集三大經濟區的民族在長期相互交流、融合的自然結果,是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最終表現,也為今天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以前,清王朝對邊區的統治基本上是穩定的,其在邊區內地化進程方面,采取了改土歸流、邊區建省等等許多措施,無疑是總結了二千多年來歷代中原王朝在邊區統治上所遇到的共同問題所采取的對策,這些措施對祖國統一疆域的鞏固究竟起過怎樣的作用,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清代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沿襲明制,但也不少改制,如道制的變化,廳制的創建,衛所實制的改變等等,還有從康熙至乾隆逐漸完成的從內地總督、巡撫到府廳州縣,以及邊疆地區的軍政合一的整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我們仔細尋循,就會發現它是總結了從秦代以來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利弊得失,最后形成一套將不同民族、不同自然和經濟條件的區域統一于一個政權下的完整統一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其歷史作用如何,都是今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猛增時期,從乾隆時期的2億至晚清的4.5億。這種人口增長的速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口的驟增,在非機械化的農耕時代,必然是擴大耕地,特別是耐旱作物的傳入,開伐山林,圍湖造田,成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其造成環境的惡化也是必然的。清代已經有人提出人口問題,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很大,不同地區的人口載負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區人口密集,有的地區則仍是地廣人稀,因此土地利用和發展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關于不同區域對環境變遷不同應對的研究,將是我們今天認識地域差異歷史背景的重要途徑。
清代是我國傳統政治和經濟體制下,商品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我國歷史上所謂“十大商幫”,也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同時也奠定了傳統封建社會晚期的經濟格局。1840年后西方經濟勢力的入侵,此后晚清七十年是我國社會體制處于“千年大變局”的轉型時期。起先是對沿海地區港口城市和商品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以后隨著清王朝自身近代化意識的形成和某些發展近代工業及鐵路交通有關設施的產生,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先進技術的引進,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較前更為多元,使傳統社會城市與鄉村經濟格局發生的顯著變化,其影響直接延續至上世紀三十年代。這種變化過程的歷史地理背景是我們研究當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前提。
由此可見,研究清代的地理環境,不僅較前代任何時期更為豐富多彩,而且與當代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清代亡于1912年,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在其間38年內,除了1927至1936年間有一定經濟建設外,大部分時間處于戰爭狀態。新中國成立至今60余年,前30年社會動蕩還比較多,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大規模搞經濟建設。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前,我國的地理環境基本面貌還是清末的延續。因此,對清代地理問題的研究,其學術和現實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清史地理研究》系列書稿的出版,就是為歷史地理學界的同行們提供一個平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展示,以推動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