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必須解決焦慮,否則將成為他人的奴隸!
尼采說:“只有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對。”
在西班牙職業規劃專家艾倫•波希看來,焦慮的痛苦,只有焦慮者自己能懂——尼采本身就是一名焦慮症患者,他深受其害,亦深知其苦。然而,尼采的超絕智慧和哲學思辨,讓他能超越自身的痛苦,從哲學的高度更為清醒地看待焦慮本身。
艾倫•波希以西方流行的哲學治療法為基礎,從尼采著作中提取99則智慧箴言,幫助我們解決壓力與困擾,拯救盲目與幻覺,治療焦慮與絕望。面對這樣一本書,你只需要打開心胸,直面內心的問題本身,在書中靜靜地尋找答案。
尼采說:“只有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對。”
在西班牙職業規劃專家艾倫•波希看來,焦慮的痛苦,只有焦慮者自己能懂——尼采本身就是一名焦慮症患者,他深受其害,亦深知其苦。然而,尼采的超絕智慧和哲學思辨,讓他能超越自身的痛苦,從哲學的高度更為清醒地看待焦慮本身。
艾倫•波希以西方流行的哲學治療法為基礎,從尼采著作中提取99則智慧箴言,幫助我們解決壓力與困擾,拯救盲目與幻覺,治療焦慮與絕望。面對這樣一本書,你只需要打開心胸,直面內心的問題本身,在書中靜靜地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尼采,1844年出生於洛肯的一個牧師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纖弱的身體使他產生了一種深沉的自卑感。他的生活, 除了靠巴塞爾大學的一筆退休金外,還得依賴幾個朋友的善心,以及一些陌生人的陪伴。缺錢、孤寂、沒有朋友——這一切都激發出尼采內心世界的自覺意識和無力感。因此他一生都在追尋一種強有力的人生哲學來強化自身的力量。
他是一位充滿激情而又瘋狂的天才,他能在一個瞬間便能征服一個人的靈魂。他的哲學思想在德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最高的知名度。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衝擊力。受到希特勒的狂熱崇拜。希特勒曾將尼采引以為德意志民族的驕傲,並將尼采的作品贈送給墨索里尼閱讀。同是尼采也引起魯迅、梁啟超、紀伯綸等人的強烈共鳴。其主要作品有:《權力意志》《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悲劇的誕生》《尼采詩歌》等。一般人對於尼采總有種孤傲、 憤世嫉俗的印象,但也只有知道深淵幽暗的人才能明白璀璨的極致。說白了就是唯有智者才能不帶成見地走進他的世界。
艾倫•波希,西班牙職業規劃專家,個人成長教練。擔任西班牙最大一家出版社的自助類圖書顧問.同時他也是一位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其思想的透徹和真誠,使他在讀者心目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其作品《尼采治焦慮》《王爾德邀你享樂》《卡夫卡懂你的心》系列圖書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尼采治焦慮》。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售出巴西、西班牙、法國、希臘、葡萄牙、土耳其、韓國、中國臺灣版權。
他是一位充滿激情而又瘋狂的天才,他能在一個瞬間便能征服一個人的靈魂。他的哲學思想在德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最高的知名度。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衝擊力。受到希特勒的狂熱崇拜。希特勒曾將尼采引以為德意志民族的驕傲,並將尼采的作品贈送給墨索里尼閱讀。同是尼采也引起魯迅、梁啟超、紀伯綸等人的強烈共鳴。其主要作品有:《權力意志》《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悲劇的誕生》《尼采詩歌》等。一般人對於尼采總有種孤傲、 憤世嫉俗的印象,但也只有知道深淵幽暗的人才能明白璀璨的極致。說白了就是唯有智者才能不帶成見地走進他的世界。
艾倫•波希,西班牙職業規劃專家,個人成長教練。擔任西班牙最大一家出版社的自助類圖書顧問.同時他也是一位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其思想的透徹和真誠,使他在讀者心目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其作品《尼采治焦慮》《王爾德邀你享樂》《卡夫卡懂你的心》系列圖書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尼采治焦慮》。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售出巴西、西班牙、法國、希臘、葡萄牙、土耳其、韓國、中國臺灣版權。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尼采治焦慮》內容特色如下:
1、 本書的宗旨是:消除壓力,教讀者理解生命恆有的困境和解脫之道。本書的精髓是:鼓勵人類日漸向上。
簡短的每日哲學系列課程,目的就是要説明你在彷徨無助時能夠作出抉擇,喘一口氣,削弱瑣事的重要性,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教我們如何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
2、99句智慧箴言,7天治癒浮躁的你。
與尼采別的著作相比,這本書不是全篇的勵志哲言,而是根據不同的“精神患者”探討生命中的焦慮與困擾,幫其揪出根源“對症下藥”。最終將人們從盲目及幻覺中拯救出來。教我們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從迷惑中解脫,開啟智慧。
3、這是一本擺脫焦慮、靜心安神首選心靈讀本。
“焦慮”是當今的時代病,職場中、生活中、個人情感中,這種狀態愈來愈強烈。用尼采哲學來治癒焦慮,幫助讀者從人生的牛角尖中解脫出來,滋補受傷的靈魂。並使高壓人群恢復平靜。
4、每天一小時,輕鬆汲取人生終極智慧,使自己內心強大平靜,焦慮、煩躁、迷茫等負面情緒一掃而空!
尼采認為光靠心理諮詢以及藥物並不能解決人心的“低氣壓”也無法讓人們停止害怕死亡。實際上人們並不需要吃藥,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讓自己想通的工具。
《尼采治焦慮》內容特色如下:
1、 本書的宗旨是:消除壓力,教讀者理解生命恆有的困境和解脫之道。本書的精髓是:鼓勵人類日漸向上。
簡短的每日哲學系列課程,目的就是要説明你在彷徨無助時能夠作出抉擇,喘一口氣,削弱瑣事的重要性,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教我們如何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
2、99句智慧箴言,7天治癒浮躁的你。
與尼采別的著作相比,這本書不是全篇的勵志哲言,而是根據不同的“精神患者”探討生命中的焦慮與困擾,幫其揪出根源“對症下藥”。最終將人們從盲目及幻覺中拯救出來。教我們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從迷惑中解脫,開啟智慧。
3、這是一本擺脫焦慮、靜心安神首選心靈讀本。
“焦慮”是當今的時代病,職場中、生活中、個人情感中,這種狀態愈來愈強烈。用尼采哲學來治癒焦慮,幫助讀者從人生的牛角尖中解脫出來,滋補受傷的靈魂。並使高壓人群恢復平靜。
4、每天一小時,輕鬆汲取人生終極智慧,使自己內心強大平靜,焦慮、煩躁、迷茫等負面情緒一掃而空!
尼采認為光靠心理諮詢以及藥物並不能解決人心的“低氣壓”也無法讓人們停止害怕死亡。實際上人們並不需要吃藥,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讓自己想通的工具。
序
每天一句靜心箴言
本書彙集了德國曠世奇才尼采的九十九句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箋言,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私人領域中,尼采的哲學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其療愈性讓每個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得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本書的每一個小節都以一句格言作為開頭,伴隨著一篇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解讀,好讓讀者加以應用,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這些簡短的每日哲學系列課程,目的就是要説明你在彷徨無助時能夠做出抉擇,喘一口氣,削弱瑣事的重要性,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
在你眼前的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自助書籍,帶滿啟發性及希望,適合那些想從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中尋求靈感的讀者,讓你能夠對抗當下的焦慮與恐懼。
伴隨著尼采哲學所點燃的九十九盞希望之火,本書最後有一篇文章解釋了如何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而暢銷書《柏拉圖靈丹》(Plato Not Prozac) 就是在解釋哲學諮詢師的工作內容,還有他們如何將這些思想家的理念變成一流的輔助治療。
在讓這位哲學家發聲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這本自助書的最大推手之生平。
弗裡德里希•威廉•尼采於一八四四年德國普魯士薩克州的洛肯鎮出生,父親為基督教路德派牧師,他在尼采五歲時去世了,因此尼采從小生活在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家中。
青少年時期,尼采在寄宿學院中接受了古羅馬及古希臘的教育,于波恩大學及萊比錫大學完成了古典哲學學業。在萊比錫大學時期,尼采接觸到叔本華的意識形態以及華格納的音樂,而在一八六八年,他也與後者,這位他所仰慕的音樂家,建立起一段友誼。
一年後,在尼采剛滿二十五歲之際,他獲得了巴塞爾大學古典哲學教授的職位,但他的教學生涯在不久後卻因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
他以醫護兵的身份投身這場戰爭之中,直到因為身患 痢疾而被迫離開了軍營,而這個疾病在尼采剩餘的人生中也一直沒有好過。
一八八一年,尼采無可藥救地愛上了俄國女作家露•安德莉亞斯•莎樂美,但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她與好友結婚,這突來的背叛令尼采備受打擊,也奠定了他日後厭惡女人的傾向。
最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因病被迫提早退休,因而遷居至法國蔚藍海岸以及義大利北部,專注於思考及寫作。孤獨又沮喪,使得尼采的作品不如他所期望地受到矚目,而將近全盲的尼采就這樣在一八八九年的杜林迎接了他精神錯亂的開始。
尼采在巴塞爾及耶拿的療養所接受了長期治療,晚年在他母親家度過了餘生,母親過世後就由他妹妹接手,直到一九○○年因肺炎去世。
然而,尼采所追尋的目標至今都仍好好地保存在他所遺留下來的哲學理論中,在百餘年過去的現代仍不失啟發性,更讓人能重新燃起希望。
本書彙集了德國曠世奇才尼采的九十九句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箋言,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私人領域中,尼采的哲學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其療愈性讓每個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得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本書的每一個小節都以一句格言作為開頭,伴隨著一篇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解讀,好讓讀者加以應用,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這些簡短的每日哲學系列課程,目的就是要説明你在彷徨無助時能夠做出抉擇,喘一口氣,削弱瑣事的重要性,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
在你眼前的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自助書籍,帶滿啟發性及希望,適合那些想從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中尋求靈感的讀者,讓你能夠對抗當下的焦慮與恐懼。
伴隨著尼采哲學所點燃的九十九盞希望之火,本書最後有一篇文章解釋了如何把哲學運用在治療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而暢銷書《柏拉圖靈丹》(Plato Not Prozac) 就是在解釋哲學諮詢師的工作內容,還有他們如何將這些思想家的理念變成一流的輔助治療。
在讓這位哲學家發聲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這本自助書的最大推手之生平。
弗裡德里希•威廉•尼采於一八四四年德國普魯士薩克州的洛肯鎮出生,父親為基督教路德派牧師,他在尼采五歲時去世了,因此尼采從小生活在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家中。
青少年時期,尼采在寄宿學院中接受了古羅馬及古希臘的教育,于波恩大學及萊比錫大學完成了古典哲學學業。在萊比錫大學時期,尼采接觸到叔本華的意識形態以及華格納的音樂,而在一八六八年,他也與後者,這位他所仰慕的音樂家,建立起一段友誼。
一年後,在尼采剛滿二十五歲之際,他獲得了巴塞爾大學古典哲學教授的職位,但他的教學生涯在不久後卻因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
他以醫護兵的身份投身這場戰爭之中,直到因為身患 痢疾而被迫離開了軍營,而這個疾病在尼采剩餘的人生中也一直沒有好過。
一八八一年,尼采無可藥救地愛上了俄國女作家露•安德莉亞斯•莎樂美,但最後卻眼睜睜地看著她與好友結婚,這突來的背叛令尼采備受打擊,也奠定了他日後厭惡女人的傾向。
最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因病被迫提早退休,因而遷居至法國蔚藍海岸以及義大利北部,專注於思考及寫作。孤獨又沮喪,使得尼采的作品不如他所期望地受到矚目,而將近全盲的尼采就這樣在一八八九年的杜林迎接了他精神錯亂的開始。
尼采在巴塞爾及耶拿的療養所接受了長期治療,晚年在他母親家度過了餘生,母親過世後就由他妹妹接手,直到一九○○年因肺炎去世。
然而,尼采所追尋的目標至今都仍好好地保存在他所遺留下來的哲學理論中,在百餘年過去的現代仍不失啟發性,更讓人能重新燃起希望。
目次
序言 / 每天一句靜心箴言
壹 / 覺知生命中的重生
貳 / 讓行為為你發聲
三 / 思想造就靈魂
肆 / 觸及心靈的踐行之悟
伍 / 自由與愛密不可分
陸 / 喚醒最高的智慧
柒 / 冥想就是創造
捌 / 生活中的小確幸
玖 / 對抗焦慮與恐懼
拾 / 幸福的處方箋
尾章 / 治療焦慮的哲學療程
壹 / 覺知生命中的重生
貳 / 讓行為為你發聲
三 / 思想造就靈魂
肆 / 觸及心靈的踐行之悟
伍 / 自由與愛密不可分
陸 / 喚醒最高的智慧
柒 / 冥想就是創造
捌 / 生活中的小確幸
玖 / 對抗焦慮與恐懼
拾 / 幸福的處方箋
尾章 / 治療焦慮的哲學療程
書摘/試閱
01 只有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對。
當我們迷失人生的方向時,壓力和迷惘也就隨之而來。整日忙碌的我們被“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鯨吞蠶食了能量,而唯一的因應之道便是為自己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在我們高興的時候也在我們難過的時候,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賦予意義。
關於這一點,維克多•法蘭克認為:只要我們能發掘出自己生命的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度過絕大多數的苦難。而意義治療法就是以這個概念發展出來的:與其讓患者沉湎于過去,不如找出在當下他們所擁有、所能做的事物。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每天都有個理由從床上爬起來。
對自己的存在無法感到滿足的人,他們的問題往往是在於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第一步,便要讓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往哪個方向走。
和法蘭克一樣,尼采也同樣強調“生命的意義”的重要性,而且還比法蘭克早了半個世紀。當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將不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邁向我們既定目標必要的步伐。
02 一生中總有斷斷續續的幸福片段,但永恆的快樂並不存在。
幸福十分脆弱也反復無常,唯有特定的時刻才會曇花一現;倘若我們一直處於幸福的狀態下,那幸福將失去本身的意義,只有透過幸與不幸的對比我們才能明確地感受它的存在。
經歷了一整個星期的陰雨天后,突然放晴的天空就像是造物主的奇跡;同樣地,當我們從最悲切的傷痛中走出來時,就能夠體驗最璀璨的喜悅。快樂與憂愁是互補的,它們需要彼此的存在才能發揮到極致,就如心中的鬱結不會是永存的,而幸福也不是百年不朽的。
現今的社會壓力來源之一就是認為我們有義務要時時刻刻、在任何地方都必須保持著笑容,但是否決自身的悲傷只會讓我們寄託於藥物、精神治療或者其他沒有實質用處的事物,不願強顏歡笑難道是一種恥辱嗎?
對於這幼稚又虛假的看法,尼采提醒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瞬間的存在,如果我們不斷地裝模作樣,用力地掩蓋悲傷,便很有可能把這能夠支撐我們在這艱難的道路上繼續往前走的那一瞬間也一併抹殺掉。
03 我們能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是因為它對我們不帶偏見。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似乎已經習慣于“不自然”了。雖然我們身處在自己的星球之上,卻時常讓我們感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縱使文化與文明已經漸漸取代了我們內心動物的本能,但仍無法斷絕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
我們都在都市叢林中居住太久,因工作而過度操勞,要消除種種的不適,讓自己徜徉在大自然溫柔的懷抱中兩三天,比一直服用藥物要來得有效的多。
土壤的氣息與清新的空氣,打破寂靜的只有周遭小動物們的吱吱喳喳,在大自然中我們得以和自己遺忘許久的本質再度相遇。
誠如尼采所說,我們由於在乎別人的想法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扮演著某個角色,但當我們重回大自然的懷抱時,我們可以重新做回自己,卸下不必要的粉飾,拋去無謂的說話、行為方式,只要讓自己隨著它的指引,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將在那裡發現一泓寧靜的清泉。
04 永生是必須付出巨大代價的,其代價就是得在活著的時候不斷歷經死亡。
尼采提醒我們,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次死亡,因為從一個階段邁進下一個階段就意味著上一個階段的自己死亡,而在下一個階段重生。
生命中階段式的跳躍正是許多部落所遵循的“傳承儀式”,但這個儀式卻被文明社會漸漸地淡忘了。
人類學家喬瑟普•瑪利亞•法利格拉曾說過:“排除宗教因素的話,第一次的聖餐禮就是一種儀式。它象徵孩童邁向青春期的一道門,大人們會在聖餐禮之後買第一件長褲給孩子,因為他們已經是小大人了。在聖餐禮之後,小大人們將被獲准獨自上街,而在聖餐禮之前,就算是去麵包店買麵包也仍需要大人的陪同。為此,他的教父也會為他開立第一個銀行帳戶。此外,男孩也會在聖餐禮後得到第一支手錶,象徵著他必須像大人般做好時間管理。”
為了覺知到自己生命中的重生,你可以拿張紙記錄下每個階段的巔峰與階段之間的儀式,然後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大問題:“下一段生命,我要在哪裡重生?”
05 不幸才能讓人感覺高人一籌,所以當你稱讚別人“你真是幸福”的同時,他們往往還是在抱怨著。
我們似乎經常發現最原始民族的部落,相較于現今的西方世界,都較為欣然自樂。為什麼那些家徒四壁甚至一無所有的人要比那些富有的人更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同尼采所指出的:“會不會這些抱怨就是在文明社會中區分你我的標記?”
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咖啡廳或是餐桌上,你會發現抱怨是無窮無盡的:物價指數上升、城市裡的噪音、污染都能成為抱怨的點。我們仿佛是把抱怨當成一種休閒運動,卻從來不試著想要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種種怨言總會在最後轉變為焦慮或壓力。
但重點是,壓力並非來自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是來自於我們對於環境的解讀。也許幸福的秘訣就是不要再掛心於那些我們無能為力的因素或統計資料,學學印地安人的樂天知命吧!
06 我們的珍寶藏於知識的巢中。我們總是忙碌於我們的知識,如同有翅的生物生來便會收集心靈的蜜。
如同亞瑟•叔本華,尼采在年輕時也對彙聚了東方思想的印度哲學深感興趣。
承繼內在的真理,瞭解心靈是唯一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工具,拉瑪那•馬雜湊或許是最後一位研究這方面的大師。
拉瑪那鼓勵弟子們探究“我是誰?”這個問題,而在發現癌細胞在自己體內蔓延時,他更安撫弟子,“我哪裡都不去,我能去哪呢?”
如同尼採用蜂飛入巢中使蜜更加純粹來譬喻我們的覺知,拉瑪那也這麼描述自我的探索之旅:“如同人們在腰間系上石塊,沉入海底採集珍珠,我們也要潛入自身深處,尋找真我的珍珠。”
要探尋這顆珍珠,我們不需要去印度朝聖,也不需要做任何靈修的練習,只要平和地深觀內在即可。
07 再粗俗的文字、再鄙陋的言語都比沉默來得有禮。
絕大多數的冷戰導火線都源於沉默而非爭吵。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因為你忘了他的生日而感到不高興,於是就不跟你說話了。他原本可以直接跟你說:“嘿,你是不是忘記昨天是什麼日子了?”
事實上,你只是粗心了點而已,但你的朋友卻認為這是你不重視他的表現,所以他就用沉默來懲罰你;最後,因為你的朋友突然開始不接你電話,跟你講話的口氣也非常差,所以你也開始生氣了。
這樣的場面聽起來很幼稚,但卻比你想像中還要更常發生。有多少情侶會需要好幾個禮拜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解開彼此之間的誤會?職場上許多衝突不也是因為拒絕溝通而導致的嗎?
在緊張的人際關係之中,沒有及時解釋清楚非但會造成我們的壓力,更會使誤解的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招致對我們不利的流言蜚語。
尼采認為,也許我們無法很精確地闡明我們的意見,但表達出我們的感受絕對比用沉默傷害對方要好。
08 你的榮耀無法改變你的起點,但卻能決定你的終點。
如同我們在第一節所說的,最快樂、最有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清楚自己方向的人,儘管我們的目標可能遠大、可能渺小,但當活著有了目標,我們的存在便無疑地有了價值。
當我們專注於我們的生活時,無論我們的出身有多麼卑微、過去曾犯過多少錯,這都已經不重要了,如同《古蘭經》所說:“神在乎的不是過去的你,而是從現在開始的你。”
只要一張圖表就能讓我們看清並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請你試著:
• 在紙的中央畫出一條垂直的線。
• 在紙的左邊寫下迄今你做了哪些事。
• 在紙的右邊寫下從此刻起你打算做哪些事。
• 在底下寫下你應該要採取哪些步驟來完成這些事。
• 現在就開始做吧!
09 認為自己完美無缺的人,必定是心靈上的白癡。
擁有意識是人類的特徵,不完美更是我們的特點。看看報紙就知道,人們每天都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彌補過去犯下的錯誤,而不去創造新的、有價值的事物。
如果我們能夠承認不完美乃是人類的天性,我們便能更謙虛,更加認識到我們眼前進步的空間有多大,因為所有的失敗或錯誤都是在教導我們該如何精益求精。
完美主義者經常因為不完美的表現而受挫,進而將過錯怪罪在別人的身上,同時也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指正。
為此,尼采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建議是:不要奢望十全十美,只要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夠了。
日本的“侘寂”這個詞所指的就是不完美的藝術:在那些不完整、不對稱或是逐漸凋零的事物中,都有一種屬於生命的美感,這種對自然的嚮往讓它們在不完美中變得完美。
10 如果有人認為告訴我們他的秘密就有權獲得我們的信任,這是大錯特錯的,這種行為不會賦予他這種權力。
資訊就是力量,媒體從業人員或許尤其對這句話感同身受,因為話語實在太重要了,關於說什麼、對誰說,這兩點我們更該衡量再三。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交淺言深的人,讓我們突然就參與了他的生命。雖然這種行為可以理解成信任的一種表現,但是成為他人的心腹卻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成為對方小圈圈裡的人,意味著你有了和他一同走下去的責任。換句話說,在那一刻我們突然被迫成為觀眾,看著那個原本與我們無關的世界。
獲得他人的信任不單單會造成我們的壓力,它還伴隨著某種程度的危險。因而尼采告誡我們:期待對方和你抱持著同樣的信任感,往往會導致關係的破裂。
因此,我們在傾聽的時候必須格外小心,而在開口說話的時候,也要儘量將我們的心聲吐露給真正親密的人。
……
當我們迷失人生的方向時,壓力和迷惘也就隨之而來。整日忙碌的我們被“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鯨吞蠶食了能量,而唯一的因應之道便是為自己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在我們高興的時候也在我們難過的時候,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賦予意義。
關於這一點,維克多•法蘭克認為:只要我們能發掘出自己生命的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度過絕大多數的苦難。而意義治療法就是以這個概念發展出來的:與其讓患者沉湎于過去,不如找出在當下他們所擁有、所能做的事物。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每天都有個理由從床上爬起來。
對自己的存在無法感到滿足的人,他們的問題往往是在於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第一步,便要讓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往哪個方向走。
和法蘭克一樣,尼采也同樣強調“生命的意義”的重要性,而且還比法蘭克早了半個世紀。當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將不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邁向我們既定目標必要的步伐。
02 一生中總有斷斷續續的幸福片段,但永恆的快樂並不存在。
幸福十分脆弱也反復無常,唯有特定的時刻才會曇花一現;倘若我們一直處於幸福的狀態下,那幸福將失去本身的意義,只有透過幸與不幸的對比我們才能明確地感受它的存在。
經歷了一整個星期的陰雨天后,突然放晴的天空就像是造物主的奇跡;同樣地,當我們從最悲切的傷痛中走出來時,就能夠體驗最璀璨的喜悅。快樂與憂愁是互補的,它們需要彼此的存在才能發揮到極致,就如心中的鬱結不會是永存的,而幸福也不是百年不朽的。
現今的社會壓力來源之一就是認為我們有義務要時時刻刻、在任何地方都必須保持著笑容,但是否決自身的悲傷只會讓我們寄託於藥物、精神治療或者其他沒有實質用處的事物,不願強顏歡笑難道是一種恥辱嗎?
對於這幼稚又虛假的看法,尼采提醒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瞬間的存在,如果我們不斷地裝模作樣,用力地掩蓋悲傷,便很有可能把這能夠支撐我們在這艱難的道路上繼續往前走的那一瞬間也一併抹殺掉。
03 我們能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是因為它對我們不帶偏見。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似乎已經習慣于“不自然”了。雖然我們身處在自己的星球之上,卻時常讓我們感覺自己並不屬於這裡。縱使文化與文明已經漸漸取代了我們內心動物的本能,但仍無法斷絕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
我們都在都市叢林中居住太久,因工作而過度操勞,要消除種種的不適,讓自己徜徉在大自然溫柔的懷抱中兩三天,比一直服用藥物要來得有效的多。
土壤的氣息與清新的空氣,打破寂靜的只有周遭小動物們的吱吱喳喳,在大自然中我們得以和自己遺忘許久的本質再度相遇。
誠如尼采所說,我們由於在乎別人的想法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扮演著某個角色,但當我們重回大自然的懷抱時,我們可以重新做回自己,卸下不必要的粉飾,拋去無謂的說話、行為方式,只要讓自己隨著它的指引,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將在那裡發現一泓寧靜的清泉。
04 永生是必須付出巨大代價的,其代價就是得在活著的時候不斷歷經死亡。
尼采提醒我們,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次死亡,因為從一個階段邁進下一個階段就意味著上一個階段的自己死亡,而在下一個階段重生。
生命中階段式的跳躍正是許多部落所遵循的“傳承儀式”,但這個儀式卻被文明社會漸漸地淡忘了。
人類學家喬瑟普•瑪利亞•法利格拉曾說過:“排除宗教因素的話,第一次的聖餐禮就是一種儀式。它象徵孩童邁向青春期的一道門,大人們會在聖餐禮之後買第一件長褲給孩子,因為他們已經是小大人了。在聖餐禮之後,小大人們將被獲准獨自上街,而在聖餐禮之前,就算是去麵包店買麵包也仍需要大人的陪同。為此,他的教父也會為他開立第一個銀行帳戶。此外,男孩也會在聖餐禮後得到第一支手錶,象徵著他必須像大人般做好時間管理。”
為了覺知到自己生命中的重生,你可以拿張紙記錄下每個階段的巔峰與階段之間的儀式,然後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大問題:“下一段生命,我要在哪裡重生?”
05 不幸才能讓人感覺高人一籌,所以當你稱讚別人“你真是幸福”的同時,他們往往還是在抱怨著。
我們似乎經常發現最原始民族的部落,相較于現今的西方世界,都較為欣然自樂。為什麼那些家徒四壁甚至一無所有的人要比那些富有的人更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同尼采所指出的:“會不會這些抱怨就是在文明社會中區分你我的標記?”
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咖啡廳或是餐桌上,你會發現抱怨是無窮無盡的:物價指數上升、城市裡的噪音、污染都能成為抱怨的點。我們仿佛是把抱怨當成一種休閒運動,卻從來不試著想要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種種怨言總會在最後轉變為焦慮或壓力。
但重點是,壓力並非來自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是來自於我們對於環境的解讀。也許幸福的秘訣就是不要再掛心於那些我們無能為力的因素或統計資料,學學印地安人的樂天知命吧!
06 我們的珍寶藏於知識的巢中。我們總是忙碌於我們的知識,如同有翅的生物生來便會收集心靈的蜜。
如同亞瑟•叔本華,尼采在年輕時也對彙聚了東方思想的印度哲學深感興趣。
承繼內在的真理,瞭解心靈是唯一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工具,拉瑪那•馬雜湊或許是最後一位研究這方面的大師。
拉瑪那鼓勵弟子們探究“我是誰?”這個問題,而在發現癌細胞在自己體內蔓延時,他更安撫弟子,“我哪裡都不去,我能去哪呢?”
如同尼採用蜂飛入巢中使蜜更加純粹來譬喻我們的覺知,拉瑪那也這麼描述自我的探索之旅:“如同人們在腰間系上石塊,沉入海底採集珍珠,我們也要潛入自身深處,尋找真我的珍珠。”
要探尋這顆珍珠,我們不需要去印度朝聖,也不需要做任何靈修的練習,只要平和地深觀內在即可。
07 再粗俗的文字、再鄙陋的言語都比沉默來得有禮。
絕大多數的冷戰導火線都源於沉默而非爭吵。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因為你忘了他的生日而感到不高興,於是就不跟你說話了。他原本可以直接跟你說:“嘿,你是不是忘記昨天是什麼日子了?”
事實上,你只是粗心了點而已,但你的朋友卻認為這是你不重視他的表現,所以他就用沉默來懲罰你;最後,因為你的朋友突然開始不接你電話,跟你講話的口氣也非常差,所以你也開始生氣了。
這樣的場面聽起來很幼稚,但卻比你想像中還要更常發生。有多少情侶會需要好幾個禮拜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解開彼此之間的誤會?職場上許多衝突不也是因為拒絕溝通而導致的嗎?
在緊張的人際關係之中,沒有及時解釋清楚非但會造成我們的壓力,更會使誤解的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招致對我們不利的流言蜚語。
尼采認為,也許我們無法很精確地闡明我們的意見,但表達出我們的感受絕對比用沉默傷害對方要好。
08 你的榮耀無法改變你的起點,但卻能決定你的終點。
如同我們在第一節所說的,最快樂、最有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清楚自己方向的人,儘管我們的目標可能遠大、可能渺小,但當活著有了目標,我們的存在便無疑地有了價值。
當我們專注於我們的生活時,無論我們的出身有多麼卑微、過去曾犯過多少錯,這都已經不重要了,如同《古蘭經》所說:“神在乎的不是過去的你,而是從現在開始的你。”
只要一張圖表就能讓我們看清並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請你試著:
• 在紙的中央畫出一條垂直的線。
• 在紙的左邊寫下迄今你做了哪些事。
• 在紙的右邊寫下從此刻起你打算做哪些事。
• 在底下寫下你應該要採取哪些步驟來完成這些事。
• 現在就開始做吧!
09 認為自己完美無缺的人,必定是心靈上的白癡。
擁有意識是人類的特徵,不完美更是我們的特點。看看報紙就知道,人們每天都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彌補過去犯下的錯誤,而不去創造新的、有價值的事物。
如果我們能夠承認不完美乃是人類的天性,我們便能更謙虛,更加認識到我們眼前進步的空間有多大,因為所有的失敗或錯誤都是在教導我們該如何精益求精。
完美主義者經常因為不完美的表現而受挫,進而將過錯怪罪在別人的身上,同時也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指正。
為此,尼采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建議是:不要奢望十全十美,只要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夠了。
日本的“侘寂”這個詞所指的就是不完美的藝術:在那些不完整、不對稱或是逐漸凋零的事物中,都有一種屬於生命的美感,這種對自然的嚮往讓它們在不完美中變得完美。
10 如果有人認為告訴我們他的秘密就有權獲得我們的信任,這是大錯特錯的,這種行為不會賦予他這種權力。
資訊就是力量,媒體從業人員或許尤其對這句話感同身受,因為話語實在太重要了,關於說什麼、對誰說,這兩點我們更該衡量再三。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交淺言深的人,讓我們突然就參與了他的生命。雖然這種行為可以理解成信任的一種表現,但是成為他人的心腹卻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成為對方小圈圈裡的人,意味著你有了和他一同走下去的責任。換句話說,在那一刻我們突然被迫成為觀眾,看著那個原本與我們無關的世界。
獲得他人的信任不單單會造成我們的壓力,它還伴隨著某種程度的危險。因而尼采告誡我們:期待對方和你抱持著同樣的信任感,往往會導致關係的破裂。
因此,我們在傾聽的時候必須格外小心,而在開口說話的時候,也要儘量將我們的心聲吐露給真正親密的人。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