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14年3月1日,在兩萬球迷的見證下,“答案”阿倫艾弗森的3號球衣正式退役。他的球衣如旗幟般升起,永遠懸掛在費城76人隊主場上空。艾弗森的傳說燃燒殆盡,他的籃球生涯到此終結。如他自己所說: “這是一段偉大的旅程。”
一代籃球傳奇巨星已經謝幕,但對艾弗森的懷念才剛剛開始。
著名籃球專欄作家張佳瑋傾心寫作著成《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向傳奇致敬。寫作過程中,他查閱了大量翔實的賽事史料和資料統計,精選了上百張艾弗森從高中至今的典藏級珍貴照片。
在書中,你會看到這樣一個艾弗森:
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歎、敬畏、懷念的人。這位堅持做自己、個性自由隨性狂放不羈、從入行以來就充滿爭議的黑人球員,鑄就了輝煌的NBA職業生涯,激勵著億萬熱愛體育的年輕人。
雖然阿倫艾弗森的那些輝煌已成往事,但他的身影橫亙在NBA的歷史上,再苛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其抹去,因為他與世界為敵的身影過於高大以至於無法忽略。
他在籃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張佳瑋一起,帶著青春的回憶,走進阿倫艾弗森的人生。
一代籃球傳奇巨星已經謝幕,但對艾弗森的懷念才剛剛開始。
著名籃球專欄作家張佳瑋傾心寫作著成《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向傳奇致敬。寫作過程中,他查閱了大量翔實的賽事史料和資料統計,精選了上百張艾弗森從高中至今的典藏級珍貴照片。
在書中,你會看到這樣一個艾弗森:
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歎、敬畏、懷念的人。這位堅持做自己、個性自由隨性狂放不羈、從入行以來就充滿爭議的黑人球員,鑄就了輝煌的NBA職業生涯,激勵著億萬熱愛體育的年輕人。
雖然阿倫艾弗森的那些輝煌已成往事,但他的身影橫亙在NBA的歷史上,再苛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其抹去,因為他與世界為敵的身影過於高大以至於無法忽略。
他在籃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張佳瑋一起,帶著青春的回憶,走進阿倫艾弗森的人生。
作者簡介
張佳瑋——
1983年生於無錫。人稱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籃球評論員。
少年成名。16歲就開始寫作並出版小說。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初涉籃球評論,憑藉其出眾的文學天賦以及對籃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中國籃壇頂尖評論家,在虎撲網堪稱全民偶像。為《灌籃》、《NBA時空》、《體育畫報》、《籃球》等雜誌撰稿無數,屬於他的身份包括:虎撲網功勳嘉賓;《籃球報》特約專欄作家;勁爆體育頻道常駐解說嘉賓;新浪網、體壇網主筆。
體育傳記作品:
《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邁克爾喬丹與他的時代》
文學小說作品: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無非求碗熱湯喝》《莫内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642》《我這個普通人的生活》《既然已經走了這麼遠》《孤獨的人都要吃飽》
1983年生於無錫。人稱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籃球評論員。
少年成名。16歲就開始寫作並出版小說。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初涉籃球評論,憑藉其出眾的文學天賦以及對籃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中國籃壇頂尖評論家,在虎撲網堪稱全民偶像。為《灌籃》、《NBA時空》、《體育畫報》、《籃球》等雜誌撰稿無數,屬於他的身份包括:虎撲網功勳嘉賓;《籃球報》特約專欄作家;勁爆體育頻道常駐解說嘉賓;新浪網、體壇網主筆。
體育傳記作品:
《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邁克爾喬丹與他的時代》
文學小說作品: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無非求碗熱湯喝》《莫内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642》《我這個普通人的生活》《既然已經走了這麼遠》《孤獨的人都要吃飽》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著名籃球作家張佳瑋作品,CCTV體育主持人于嘉老師傾情作序推薦。
從出生到2014年球衣退役,全景記錄億萬球迷偶像,“答案”阿倫艾弗森的傳奇之路。
“當選狀元、對決喬丹、2001年總決賽、球衣退役……”精選百余張“小艾”典藏級照片還原這些經典瞬間。
關注艾弗森“某一次跳投”級的細節,更關注他的人生——以奔跑、衝撞、鮮血、爭執以及對命運的不屈態度,所書寫的對抗世界的故事。
感謝小艾。是你以180CM之軀,征服巨人如林的NBA球場,給我們挑戰人生的力量;是你堅持做自己,讓我們知道了青春和成長該有的樣子;
珍藏AI,再會青春,盡在《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媒體評論
這樣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這樣一個曾經被媒體妖魔化的人,如同約翰列儂、邁克爾傑克遜一樣可以單純到極致來衛護自己的追求。看過這本書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甚為熟悉的那個艾弗森,也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於嘉
身為NBA球員,都應該要建立起如同艾弗森一般的自信。以他的身材人們認為很多事情他做不到,但是他卻用行動證明人們錯了,他是個偉大的球員,誰也否認不了。
——邁克爾喬丹
他是那種會讓我願意花錢買票看他打球的年輕人。或許他真的走步了,但我一點兒也不在乎,看他運球,就像是鑒賞一件藝術品。真的讓人陶醉。
——菲爾傑克遜
他(艾弗森)從來都是一位有號召力的球員,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
——大衛斯特恩
充滿天賦與才氣的艾弗森顯然更有挑戰性,如果你聽到觀眾席上發出讚歎聲與驚訝聲,那肯定是艾弗森又做出什麼樣的高難度動做了了。
——埃爾文詹森
對我而言,防守艾弗森的確是一項艱苦的挑戰,他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斯科蒂皮蓬
他就像一個小號版本的我——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而且從不抱怨
——沙奎爾奧尼爾
你可以阻止他,但你沒法讓他停下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比賽。
——格蘭特希爾
艾弗森就是那種在每一天都全力以赴,全力爭勝的球員。他是名人堂級別的球員,你會不願意和這樣的球員做隊友麼?
——勒布朗詹姆斯
著名籃球作家張佳瑋作品,CCTV體育主持人于嘉老師傾情作序推薦。
從出生到2014年球衣退役,全景記錄億萬球迷偶像,“答案”阿倫艾弗森的傳奇之路。
“當選狀元、對決喬丹、2001年總決賽、球衣退役……”精選百余張“小艾”典藏級照片還原這些經典瞬間。
關注艾弗森“某一次跳投”級的細節,更關注他的人生——以奔跑、衝撞、鮮血、爭執以及對命運的不屈態度,所書寫的對抗世界的故事。
感謝小艾。是你以180CM之軀,征服巨人如林的NBA球場,給我們挑戰人生的力量;是你堅持做自己,讓我們知道了青春和成長該有的樣子;
珍藏AI,再會青春,盡在《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媒體評論
這樣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這樣一個曾經被媒體妖魔化的人,如同約翰列儂、邁克爾傑克遜一樣可以單純到極致來衛護自己的追求。看過這本書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甚為熟悉的那個艾弗森,也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於嘉
身為NBA球員,都應該要建立起如同艾弗森一般的自信。以他的身材人們認為很多事情他做不到,但是他卻用行動證明人們錯了,他是個偉大的球員,誰也否認不了。
——邁克爾喬丹
他是那種會讓我願意花錢買票看他打球的年輕人。或許他真的走步了,但我一點兒也不在乎,看他運球,就像是鑒賞一件藝術品。真的讓人陶醉。
——菲爾傑克遜
他(艾弗森)從來都是一位有號召力的球員,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
——大衛斯特恩
充滿天賦與才氣的艾弗森顯然更有挑戰性,如果你聽到觀眾席上發出讚歎聲與驚訝聲,那肯定是艾弗森又做出什麼樣的高難度動做了了。
——埃爾文詹森
對我而言,防守艾弗森的確是一項艱苦的挑戰,他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斯科蒂皮蓬
他就像一個小號版本的我——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而且從不抱怨
——沙奎爾奧尼爾
你可以阻止他,但你沒法讓他停下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比賽。
——格蘭特希爾
艾弗森就是那種在每一天都全力以赴,全力爭勝的球員。他是名人堂級別的球員,你會不願意和這樣的球員做隊友麼?
——勒布朗詹姆斯
序
序言:
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我第一次見到艾弗森本人時的情景:奧克蘭全明星週末,一頭地壟溝髮式的他端坐裡三層外三層的記者之中,用他輕蔑的目光對準了一個剛剛提問過的記者:“你說我不想給隊友傳球就不傳是麼?我有這權力嗎?上帝啊!如果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麼我現在就想有一百萬美金,我能有嗎?真是可笑。”記者先生訕訕地賠笑。而在艾弗森身後的牆邊,他的母親身處另一群記者包圍之中,不停地在說她的兒子並不壞,而是媒體的錯,把她的兒子寫成了一個壞人。眼望著她周遭的記者均作尷尬的表情還要不停地記下她說的話,讓我頓覺自己面對的是少見的、已經登堂入室卻活得異常真實的母子。
即使那個時候,艾弗森還沒有讓太多人喜歡他。
新秀賽季他可以在媒體眾目睽睽之下豪言:在場上我沒必要對喬丹有任何尊敬。說這話之前,他剛在76人對公牛的比賽裡用蝴蝶穿花般的跨下運球晃過喬丹一投中鵠,於是這言論引得公眾勃然大怒。1997年,艾弗森的球隊成績繼續下滑,自己又被從車後箱搜出大麻。直到1998年他還沒有從孤獨的陰影中走出,那時他甚至和喬丹一樣孤獨。巴克利罵他自私,他反唇相譏:你個大肥屁股最好拿了總冠軍再和我說話!其實現在想來,他所說的話和做的事只是隨性而出,沒有任何問題,兩軍鬥者陣前,本該不講情面,又何來保留和矜持可言?但公眾不接受,更重要的是媒體不接受。於是艾弗森變成了牛魔王白骨精威震天,大反派的形象幾乎根深蒂固,甚至有人懷疑若干年後大衛•斯特恩的“禁裝令”矛頭直指艾弗森。
艾弗森就像一塊化作頑石的璞玉,找尋著屬於他的機會。從1999年開始艾弗森星路轉折,那個短賽季讓查克戴利的艾弗森法則不攻自破;2000年入選全明星,季後賽被淘汰的淚水讓所有人心動;2001年艾弗森挺進總決賽,每一輪進軍歷程都是艱苦卓絕的悍戰。AI對麥迪、AI對卡特、AI對阿倫,得分高手們在艾弗森的進軍之路上把任何一場都演繹到決戰般精彩。
既然是決戰,結束就會峰迴路轉;就像夜宴很難看,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夜宴。自此後艾弗森只有技術統計,再難有球隊戰績;只有一己之力,再無左右之臂。費城之痛,痛由心生。艾弗森和費城的感覺完美結合,獨立之城所具備的狂放不羈、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以及天縱奇才都和艾弗森的特點絲絲入扣,使艾弗森在費城留得順理成章,人們已經很習慣在提起費城時報出《獨立憲章》和艾弗森的名字。從1996年到2006年的這蹉跎十年間,艾弗森已經和費城水乳交融。儘管他很叛逆,儘管他很孤獨,但費城從第一聯合中心換成沃喬維亞中心,球票上最醒目的永遠都是艾弗森的身影。所以依照艾弗森的性格,他不容許球隊有任何背叛他的行為,他不能容忍球隊因為質疑而將他轉手而出,關係實在過密的雙方,一旦分離,就會像從傷口剛剛癒合的皮膚上硬生生撕去血痂,那是透徹心脾的痛。
艾弗森的確就像是費城的一道傷口。
此後無論是在丹佛、底特律,還是在孟菲斯,艾弗森的球路、秉性再也找不到那一群完美合拍的搭檔,和那極為理想的環境。這也恰好會讓我們明白:為什麼他會對喬治城大學的桑普森教練敬若生父,因為那時的艾弗森就像一根桀驁的野草,桑普森給了他最為理想的陽光空氣和雨露。
好吧好吧,這樣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這樣一個曾經被媒體妖魔化的人,如同列儂、科特•柯本、邁克爾•傑克遜一樣可以單純到極致來衛護自己的追求,又豈能是我這粗潦幾筆可以寫盡的呢?所以我鄭重向您推薦我的朋友張佳瑋所寫《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他為了寫這本書翻閱了大量的史料和技術統計,看過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甚為熟悉的那個艾弗森,也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寫這篇序言的過程中,我不停地回憶艾弗森曾經帶給我們的一切。忽而就想起了2005年,艾弗森來到中國,在吳大維那座官邸酒吧的包廂裡,我在他不設防的前提下私下和他聊了兩個問題:一、對你來說籃球是什麼?二、你有沒想過退役後的生活?得到的回答平淡卻震人心魄:籃球對於我是靈魂的救贖,因為沒有籃球就沒有我;退役之後我想天天陪著家裡人,沒人需要上班,因為我已經有了很多錢,我們不需要辛苦地生活。
好吧,現在我再次邀請你和我一起,跟著張佳瑋,走進艾弗森的世界。
於嘉
自序:
我們所瞭解的NBA世界,絕大多數時候,是大片大片的比賽錄像、新聞報導、言論和特寫連綴而成。NBA本身的商業性,又註定了媒介播放的千篇一律。比如,“J博士”永遠是一個飛翔者,多明尼克•威爾金斯永遠做著他的大風車砸扣,拉裡•伯德永遠投得進壓秒遠射,“魔術師”和沃西永遠在做一傳一扣的“SHOW TIME”快攻,賈巴爾總在各種錄像裡不知疲倦地做著一個又一個勾手,喬治•格文在有限的幾個視頻片段裡做他的低手繞指柔上籃,“大夢”永遠左右搖擺,巴克利總是激情萬丈,80年代的底特律是一群兇惡的扳手鉗工,卡爾•馬龍總是接過斯托克頓的傳球跳投,邁克爾•喬丹總在天空懸停不落,諸如此類。
但是你知道,歷史並非如此。以我們的個人來說,每人每天的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隨時隨地的所作所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積聚起來的人生百變千幻,每一秒都如一片玻璃碎片般映射萬千光芒。同樣的道理。在傳媒的世界裡瞭解一個NBA球員,你會深感迷惑。
比如說,阿倫•艾佛森。
在漫長的十多年時間中,他呈現在公眾輿論中的形象變幻不定。1997年,一個不羈的少年天才;1999年,一個獨來獨往的遊俠;2001年,籃球世界最為孤絕的英雄;2005年,令費城愛恨交加的矛盾體;2007年底,一個成熟顧家的職業球員;2008年底,一個在底特律無所適從的人,2009年夏天,一個到處找工作碰壁的落拓天才,2014年春天,把自己球衣永遠懸掛在費城球館上空、被永遠銘記的英雄。NBA及其周遭的傳媒是面鏡子,世界從鏡中望他:先被仇視,然後是驚歎,讚美,歌頌,膜拜,跌落凡塵,鄙夷,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唏噓,懷念。
因為傳媒不是歷史學家。他們無意做忠實的編年史,只是把他,阿倫•艾佛森,一個NBA球員,當作一件商品。他們需要在他身上提取一些概念,無論是他的自我、他的勇決、他的好勝,簡單地提取出來,然後塑造成一個形象。在他順利時歌頌之,在他不順時鞭撻之。在傳媒那裡,這一切必須簡潔、新鮮而富有視覺衝擊力。
因此,許多時候,變的並不是阿倫•艾佛森,而是他周遭的環境,以及世界審視他的角度。
阿倫•艾佛森在傳媒上的孤傲形象,有一部分是因為,他並不願意阿附傳媒與世界。他並不在意世界如何看待他。於是一個奇妙的矛盾故事出現了:由於他不在乎世界對他的看法,拒絕傳媒的複雜化與扭曲,於是大多數的鏡頭反而將他複雜化了。在各種不同的故事裡,他似乎既純粹又矛盾——這本身就很矛盾。
要完全瞭解一個人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將他的無數細節串聯起來,所得出的印象,會比傳媒簡單的羅列事例要真實得多。阿倫•艾佛森,1975年出生。為什麼會在1993年捲入保齡球館鬥毆事件?為什麼會在1994年被名校喬治城錄取?為什麼他打破校規打完大二進入NBA時反而獲得了教練的支持?他在1997年曾經面對怎樣的媒體壓力?為什麼在1997年竭力攻擊他的媒體會在1999年改弦更張?他和拉裡•布朗在費城的恩怨為什麼能綿延七年之久?為什麼這番恩怨在2001年消解之後在2003年被舊事重提?如果將每個事件分離開來,阿倫•艾佛森在每件事中的角色都截然不同。但這些事情又確實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尾聲
1996年夏天作為狀元入行後,艾弗森便離傳統組織後衛的宗旨揚塵而去。他的嘻哈作風、他的街頭背景、他那被媒體詬病的處處露富的奢華作風——其實只為了補償母親窮困的生活,與他的球風一樣離經叛道。然而,在非議流碎的世上逆天而行,他幾乎就用成功改變了周遭的眼光——2001年,他以幾乎是NBA史上僅見的一人之力,讓費城接近了總冠軍。你難以設想,如果那年他奪冠了,歷史的成見將發生怎樣的改變——所以,湖人衛冕冠軍成功,至少使大多數人松了一口氣。艾弗森撼動了傳統的力量,但在最後一刻倒下了:這對於他個人而言是個悲劇,但在編寫NBA歷史時,卻是個不錯的劇本。
2001年那次絕唱之後,他便失去了曇花一現的宰割山河的奪權者氣象,在鄧肯、鯊魚們將冠軍版圖分蛋糕一樣充做巨人私藏時,他卻每晚與比自己更高更壯的傢伙們比拼速度和技巧,生死時速、爭分奪秒,然後用一個靈巧的轉身晃動或是一個飛龍在天的怒扣令球迷激動得扔掉爆米花放聲怒吼。
然而,世界恰又是勢利現實的。剛則易折,中庸才能長存。艾弗森孤絕銳窄如劍,於是未等老去,便開始經歷寒霜。專家們知道如何批評那些沒得到冠軍的球隊和人。在艾弗森拿到得分王和常規賽MVP時,他會被贊為歷史上最矮的得分王、歷史上最可怕的切入機器。而在他失敗的時刻,人們開始評論他自私、獨斷、防守薄弱、無法與隊友和睦相處。媒體跟蹤著他的那些小道新聞,和妻子的爭執,和母親一起身上綴滿珠寶首飾的暴發戶氣焰,中學時在保齡球館捲入紛爭被判入獄,等等。
這是這個時代的無奈,成王敗寇的慣例。
人們似乎不能理解一個1975年出生于貧民區的少年靈魂。貧窮的出身使他和他的母親迫不及待地需要煊赫財富,被生父遺棄又目睹養父入獄的他對世界充滿了警惕和憤懣。在以勝負論英雄的時代,人們逐漸對他日復一日的帶傷強行切入,以用183公分身高和74公斤的體重對抗那些遠遠比他龐大的身軀的壯舉感到審美疲勞。最後,2006年,艾弗森31歲,被費城和勢利的世界消磨盡了耐心,去到了丹佛,再去到了底特律。從那裡一路滑入時光的陰影。
他個子很小,但卻堅硬絕倫。在巔峰時期,他像個永動機一樣賓士不休,穿過無數掩護和鐵肘一如鹿穿越森林。他可以這樣奔跑48分鐘,全身上下傷痕羅列卻仿佛沒有痛覺。他得分時就像在玩電子遊戲,視對手如無物。
他充滿活力,全身電光四射。他可以一個人承擔起一支球隊、一個城市的期望。他可以隨意決定用得分還是分球來解決對手。他不可預測,無法防範,而且使你永生難忘。他可以 用一個動作使球館蒸騰。
他只喜歡球迷。他在記者面前會羞澀得像個孩子。他很誠實,不懂得撒謊和矯飾。他在 家、街頭、球館與攝像機前都是一個樣子。他和高中同學們招搖過市。他是一個家庭第一的 人。他從沒讓名聲和錢改變他。
但是,他始終忠實於自己。忠實于街區與母親,忠實于那些直白的精神。
“我是個巨人,你們都是侏儒。”
“我們去和他媽的世界幹一架吧。”
他用簡單的方式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世界曾經惶恐不安:這個違背籃球金科玉律的天 才是哪兒出來的?這個雷霆般的天才為什麼可以逆著天意走得那麼高那麼遠?在傳統與自由 之間,產生了不可和解的仇恨。2010 年,仇恨走到了盡頭。庸人的勝利。多數人的慰藉。 上帝同意了這種諷刺,讓一個喜好自由和簡單的天才,陷落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但是,即便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刻,他依然試圖證明他那永遠不會枯竭的熱情。簽約灰熊 當天,他做了如下宣言:
“這一年對我來說很私人。這是我的又一個新秀賽季。我看電視、讀報紙、聽人們說我 如何失敗,諸如此類。很痛苦,但我看到了一切。他們想為我蓋棺定論。”
“我會證明,他們是錯的。”
自從高中在邁克•伯利手下作戰、大學時為喬治城鏖戰、1996年12月與喬丹對決、1997 年4月的連續40分、1999年的得分王、“蝴蝶與禿鷲”、2000年的無私、2001年的常規賽 MVP、全明星賽逆轉、東部季後賽、2001年總決賽第一場擊敗湖人,一路走來,他不斷在創造著這樣那樣的奇跡,證明“那些早早認定的人,他們是錯的。”直到34歲,直到人生的最低谷,直到全世界都覺得他無從反彈了,他還是不肯認輸。他還是做出了那樣大膽的宣言,仿佛完全意識不到,人們會在他失敗後用這些作為口實來攻擊他。
也許他已命中註定,要做一個悲劇英雄。
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思考。當他在費城披著黑白兩色的鮮明戰衣奔跑時,他是悲劇英 雄。當他去到丹佛和底特律時,他卻不倫不類了。性格即命運。他命中註定是永遠做不了主 角中神通的邊陲遊俠。孤高絕藝、信手拈來,鐵蹄狂飆,不知悔改。他身披費城 3 號的那些 故事,那些年輕而真實的面目,也許不如在丹佛或活塞時那麼成熟老到,但卻是最為明晰而 迷人的形象,所以命中註定他最後還得回到費城,落葉歸根。雖然那些輝煌已成往事,但他 的身影橫亙在 NBA 的歷史上,再苛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他抹去,因為他與世界為敵的身影 過於高大以至於無法忽略。阿倫•艾弗森在籃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
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
你無法用事件解釋一個人。阿倫•艾佛森自1975年以來的39年人生是一個渾然的整體,一個漫長的故事。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那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那個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那個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那個在1997年以壟溝頭出現而2009年又剃平頭髮的佛吉尼亞青年,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歎、敬畏的人,一個奇妙的混合體。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比他在場上疾風穿行更精彩的,那就是迄今為止他39年的命運故事——所有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而他尤其如此。
張佳瑋
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我第一次見到艾弗森本人時的情景:奧克蘭全明星週末,一頭地壟溝髮式的他端坐裡三層外三層的記者之中,用他輕蔑的目光對準了一個剛剛提問過的記者:“你說我不想給隊友傳球就不傳是麼?我有這權力嗎?上帝啊!如果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麼我現在就想有一百萬美金,我能有嗎?真是可笑。”記者先生訕訕地賠笑。而在艾弗森身後的牆邊,他的母親身處另一群記者包圍之中,不停地在說她的兒子並不壞,而是媒體的錯,把她的兒子寫成了一個壞人。眼望著她周遭的記者均作尷尬的表情還要不停地記下她說的話,讓我頓覺自己面對的是少見的、已經登堂入室卻活得異常真實的母子。
即使那個時候,艾弗森還沒有讓太多人喜歡他。
新秀賽季他可以在媒體眾目睽睽之下豪言:在場上我沒必要對喬丹有任何尊敬。說這話之前,他剛在76人對公牛的比賽裡用蝴蝶穿花般的跨下運球晃過喬丹一投中鵠,於是這言論引得公眾勃然大怒。1997年,艾弗森的球隊成績繼續下滑,自己又被從車後箱搜出大麻。直到1998年他還沒有從孤獨的陰影中走出,那時他甚至和喬丹一樣孤獨。巴克利罵他自私,他反唇相譏:你個大肥屁股最好拿了總冠軍再和我說話!其實現在想來,他所說的話和做的事只是隨性而出,沒有任何問題,兩軍鬥者陣前,本該不講情面,又何來保留和矜持可言?但公眾不接受,更重要的是媒體不接受。於是艾弗森變成了牛魔王白骨精威震天,大反派的形象幾乎根深蒂固,甚至有人懷疑若干年後大衛•斯特恩的“禁裝令”矛頭直指艾弗森。
艾弗森就像一塊化作頑石的璞玉,找尋著屬於他的機會。從1999年開始艾弗森星路轉折,那個短賽季讓查克戴利的艾弗森法則不攻自破;2000年入選全明星,季後賽被淘汰的淚水讓所有人心動;2001年艾弗森挺進總決賽,每一輪進軍歷程都是艱苦卓絕的悍戰。AI對麥迪、AI對卡特、AI對阿倫,得分高手們在艾弗森的進軍之路上把任何一場都演繹到決戰般精彩。
既然是決戰,結束就會峰迴路轉;就像夜宴很難看,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夜宴。自此後艾弗森只有技術統計,再難有球隊戰績;只有一己之力,再無左右之臂。費城之痛,痛由心生。艾弗森和費城的感覺完美結合,獨立之城所具備的狂放不羈、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以及天縱奇才都和艾弗森的特點絲絲入扣,使艾弗森在費城留得順理成章,人們已經很習慣在提起費城時報出《獨立憲章》和艾弗森的名字。從1996年到2006年的這蹉跎十年間,艾弗森已經和費城水乳交融。儘管他很叛逆,儘管他很孤獨,但費城從第一聯合中心換成沃喬維亞中心,球票上最醒目的永遠都是艾弗森的身影。所以依照艾弗森的性格,他不容許球隊有任何背叛他的行為,他不能容忍球隊因為質疑而將他轉手而出,關係實在過密的雙方,一旦分離,就會像從傷口剛剛癒合的皮膚上硬生生撕去血痂,那是透徹心脾的痛。
艾弗森的確就像是費城的一道傷口。
此後無論是在丹佛、底特律,還是在孟菲斯,艾弗森的球路、秉性再也找不到那一群完美合拍的搭檔,和那極為理想的環境。這也恰好會讓我們明白:為什麼他會對喬治城大學的桑普森教練敬若生父,因為那時的艾弗森就像一根桀驁的野草,桑普森給了他最為理想的陽光空氣和雨露。
好吧好吧,這樣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這樣一個曾經被媒體妖魔化的人,如同列儂、科特•柯本、邁克爾•傑克遜一樣可以單純到極致來衛護自己的追求,又豈能是我這粗潦幾筆可以寫盡的呢?所以我鄭重向您推薦我的朋友張佳瑋所寫《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他為了寫這本書翻閱了大量的史料和技術統計,看過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甚為熟悉的那個艾弗森,也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寫這篇序言的過程中,我不停地回憶艾弗森曾經帶給我們的一切。忽而就想起了2005年,艾弗森來到中國,在吳大維那座官邸酒吧的包廂裡,我在他不設防的前提下私下和他聊了兩個問題:一、對你來說籃球是什麼?二、你有沒想過退役後的生活?得到的回答平淡卻震人心魄:籃球對於我是靈魂的救贖,因為沒有籃球就沒有我;退役之後我想天天陪著家裡人,沒人需要上班,因為我已經有了很多錢,我們不需要辛苦地生活。
好吧,現在我再次邀請你和我一起,跟著張佳瑋,走進艾弗森的世界。
於嘉
自序:
我們所瞭解的NBA世界,絕大多數時候,是大片大片的比賽錄像、新聞報導、言論和特寫連綴而成。NBA本身的商業性,又註定了媒介播放的千篇一律。比如,“J博士”永遠是一個飛翔者,多明尼克•威爾金斯永遠做著他的大風車砸扣,拉裡•伯德永遠投得進壓秒遠射,“魔術師”和沃西永遠在做一傳一扣的“SHOW TIME”快攻,賈巴爾總在各種錄像裡不知疲倦地做著一個又一個勾手,喬治•格文在有限的幾個視頻片段裡做他的低手繞指柔上籃,“大夢”永遠左右搖擺,巴克利總是激情萬丈,80年代的底特律是一群兇惡的扳手鉗工,卡爾•馬龍總是接過斯托克頓的傳球跳投,邁克爾•喬丹總在天空懸停不落,諸如此類。
但是你知道,歷史並非如此。以我們的個人來說,每人每天的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隨時隨地的所作所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積聚起來的人生百變千幻,每一秒都如一片玻璃碎片般映射萬千光芒。同樣的道理。在傳媒的世界裡瞭解一個NBA球員,你會深感迷惑。
比如說,阿倫•艾佛森。
在漫長的十多年時間中,他呈現在公眾輿論中的形象變幻不定。1997年,一個不羈的少年天才;1999年,一個獨來獨往的遊俠;2001年,籃球世界最為孤絕的英雄;2005年,令費城愛恨交加的矛盾體;2007年底,一個成熟顧家的職業球員;2008年底,一個在底特律無所適從的人,2009年夏天,一個到處找工作碰壁的落拓天才,2014年春天,把自己球衣永遠懸掛在費城球館上空、被永遠銘記的英雄。NBA及其周遭的傳媒是面鏡子,世界從鏡中望他:先被仇視,然後是驚歎,讚美,歌頌,膜拜,跌落凡塵,鄙夷,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唏噓,懷念。
因為傳媒不是歷史學家。他們無意做忠實的編年史,只是把他,阿倫•艾佛森,一個NBA球員,當作一件商品。他們需要在他身上提取一些概念,無論是他的自我、他的勇決、他的好勝,簡單地提取出來,然後塑造成一個形象。在他順利時歌頌之,在他不順時鞭撻之。在傳媒那裡,這一切必須簡潔、新鮮而富有視覺衝擊力。
因此,許多時候,變的並不是阿倫•艾佛森,而是他周遭的環境,以及世界審視他的角度。
阿倫•艾佛森在傳媒上的孤傲形象,有一部分是因為,他並不願意阿附傳媒與世界。他並不在意世界如何看待他。於是一個奇妙的矛盾故事出現了:由於他不在乎世界對他的看法,拒絕傳媒的複雜化與扭曲,於是大多數的鏡頭反而將他複雜化了。在各種不同的故事裡,他似乎既純粹又矛盾——這本身就很矛盾。
要完全瞭解一個人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將他的無數細節串聯起來,所得出的印象,會比傳媒簡單的羅列事例要真實得多。阿倫•艾佛森,1975年出生。為什麼會在1993年捲入保齡球館鬥毆事件?為什麼會在1994年被名校喬治城錄取?為什麼他打破校規打完大二進入NBA時反而獲得了教練的支持?他在1997年曾經面對怎樣的媒體壓力?為什麼在1997年竭力攻擊他的媒體會在1999年改弦更張?他和拉裡•布朗在費城的恩怨為什麼能綿延七年之久?為什麼這番恩怨在2001年消解之後在2003年被舊事重提?如果將每個事件分離開來,阿倫•艾佛森在每件事中的角色都截然不同。但這些事情又確實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尾聲
1996年夏天作為狀元入行後,艾弗森便離傳統組織後衛的宗旨揚塵而去。他的嘻哈作風、他的街頭背景、他那被媒體詬病的處處露富的奢華作風——其實只為了補償母親窮困的生活,與他的球風一樣離經叛道。然而,在非議流碎的世上逆天而行,他幾乎就用成功改變了周遭的眼光——2001年,他以幾乎是NBA史上僅見的一人之力,讓費城接近了總冠軍。你難以設想,如果那年他奪冠了,歷史的成見將發生怎樣的改變——所以,湖人衛冕冠軍成功,至少使大多數人松了一口氣。艾弗森撼動了傳統的力量,但在最後一刻倒下了:這對於他個人而言是個悲劇,但在編寫NBA歷史時,卻是個不錯的劇本。
2001年那次絕唱之後,他便失去了曇花一現的宰割山河的奪權者氣象,在鄧肯、鯊魚們將冠軍版圖分蛋糕一樣充做巨人私藏時,他卻每晚與比自己更高更壯的傢伙們比拼速度和技巧,生死時速、爭分奪秒,然後用一個靈巧的轉身晃動或是一個飛龍在天的怒扣令球迷激動得扔掉爆米花放聲怒吼。
然而,世界恰又是勢利現實的。剛則易折,中庸才能長存。艾弗森孤絕銳窄如劍,於是未等老去,便開始經歷寒霜。專家們知道如何批評那些沒得到冠軍的球隊和人。在艾弗森拿到得分王和常規賽MVP時,他會被贊為歷史上最矮的得分王、歷史上最可怕的切入機器。而在他失敗的時刻,人們開始評論他自私、獨斷、防守薄弱、無法與隊友和睦相處。媒體跟蹤著他的那些小道新聞,和妻子的爭執,和母親一起身上綴滿珠寶首飾的暴發戶氣焰,中學時在保齡球館捲入紛爭被判入獄,等等。
這是這個時代的無奈,成王敗寇的慣例。
人們似乎不能理解一個1975年出生于貧民區的少年靈魂。貧窮的出身使他和他的母親迫不及待地需要煊赫財富,被生父遺棄又目睹養父入獄的他對世界充滿了警惕和憤懣。在以勝負論英雄的時代,人們逐漸對他日復一日的帶傷強行切入,以用183公分身高和74公斤的體重對抗那些遠遠比他龐大的身軀的壯舉感到審美疲勞。最後,2006年,艾弗森31歲,被費城和勢利的世界消磨盡了耐心,去到了丹佛,再去到了底特律。從那裡一路滑入時光的陰影。
他個子很小,但卻堅硬絕倫。在巔峰時期,他像個永動機一樣賓士不休,穿過無數掩護和鐵肘一如鹿穿越森林。他可以這樣奔跑48分鐘,全身上下傷痕羅列卻仿佛沒有痛覺。他得分時就像在玩電子遊戲,視對手如無物。
他充滿活力,全身電光四射。他可以一個人承擔起一支球隊、一個城市的期望。他可以隨意決定用得分還是分球來解決對手。他不可預測,無法防範,而且使你永生難忘。他可以 用一個動作使球館蒸騰。
他只喜歡球迷。他在記者面前會羞澀得像個孩子。他很誠實,不懂得撒謊和矯飾。他在 家、街頭、球館與攝像機前都是一個樣子。他和高中同學們招搖過市。他是一個家庭第一的 人。他從沒讓名聲和錢改變他。
但是,他始終忠實於自己。忠實于街區與母親,忠實于那些直白的精神。
“我是個巨人,你們都是侏儒。”
“我們去和他媽的世界幹一架吧。”
他用簡單的方式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世界曾經惶恐不安:這個違背籃球金科玉律的天 才是哪兒出來的?這個雷霆般的天才為什麼可以逆著天意走得那麼高那麼遠?在傳統與自由 之間,產生了不可和解的仇恨。2010 年,仇恨走到了盡頭。庸人的勝利。多數人的慰藉。 上帝同意了這種諷刺,讓一個喜好自由和簡單的天才,陷落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但是,即便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刻,他依然試圖證明他那永遠不會枯竭的熱情。簽約灰熊 當天,他做了如下宣言:
“這一年對我來說很私人。這是我的又一個新秀賽季。我看電視、讀報紙、聽人們說我 如何失敗,諸如此類。很痛苦,但我看到了一切。他們想為我蓋棺定論。”
“我會證明,他們是錯的。”
自從高中在邁克•伯利手下作戰、大學時為喬治城鏖戰、1996年12月與喬丹對決、1997 年4月的連續40分、1999年的得分王、“蝴蝶與禿鷲”、2000年的無私、2001年的常規賽 MVP、全明星賽逆轉、東部季後賽、2001年總決賽第一場擊敗湖人,一路走來,他不斷在創造著這樣那樣的奇跡,證明“那些早早認定的人,他們是錯的。”直到34歲,直到人生的最低谷,直到全世界都覺得他無從反彈了,他還是不肯認輸。他還是做出了那樣大膽的宣言,仿佛完全意識不到,人們會在他失敗後用這些作為口實來攻擊他。
也許他已命中註定,要做一個悲劇英雄。
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思考。當他在費城披著黑白兩色的鮮明戰衣奔跑時,他是悲劇英 雄。當他去到丹佛和底特律時,他卻不倫不類了。性格即命運。他命中註定是永遠做不了主 角中神通的邊陲遊俠。孤高絕藝、信手拈來,鐵蹄狂飆,不知悔改。他身披費城 3 號的那些 故事,那些年輕而真實的面目,也許不如在丹佛或活塞時那麼成熟老到,但卻是最為明晰而 迷人的形象,所以命中註定他最後還得回到費城,落葉歸根。雖然那些輝煌已成往事,但他 的身影橫亙在 NBA 的歷史上,再苛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他抹去,因為他與世界為敵的身影 過於高大以至於無法忽略。阿倫•艾弗森在籃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
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
你無法用事件解釋一個人。阿倫•艾佛森自1975年以來的39年人生是一個渾然的整體,一個漫長的故事。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那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那個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那個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那個在1997年以壟溝頭出現而2009年又剃平頭髮的佛吉尼亞青年,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歎、敬畏的人,一個奇妙的混合體。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比他在場上疾風穿行更精彩的,那就是迄今為止他39年的命運故事——所有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而他尤其如此。
張佳瑋
目次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少年
第二章 新秀季
第三章 巨星與風霜
第四章 2001年的神話
第五章 漫長的告別
第六章 妥協
第七章 底特律
第八章 英雄末路
尾聲
附錄 榮譽與紀錄
自序
第一章 少年
第二章 新秀季
第三章 巨星與風霜
第四章 2001年的神話
第五章 漫長的告別
第六章 妥協
第七章 底特律
第八章 英雄末路
尾聲
附錄 榮譽與紀錄
主題書展
更多
相關商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