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政治的悲劇(修訂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東方編譯所譯叢
ISBN13:9787208124615
替代書名: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of politics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約翰‧米爾斯海默
譯者:王義桅;唐小松
出版日:2020/10/01
裝訂/頁數:平裝/451頁
規格:23cm*15cm*2cm (高/寬/厚)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約翰·米爾斯海默
芝加哥大學溫德爾墊·哈里森傑出貢獻政治學教授,國際安全政策項目主任,美國國際關係領域中的傑出學者之一,《紐約時報》、《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的特約撰稿人。
序
《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的中心思想是,國際體係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斗場,要想在其中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權力而相互競爭。即便滿足於和平生活的國家也會被指責參與了無情的權力競爭。
這種安全競爭的根源在於,當一國受到另一國威脅時,沒有供它們求助的更高權威。在國際:體系中沒有守夜人。而‘且,國家永遠無法確信其他國家對它們不懷敵意。因此,它們必須作好準備,應付來自各方的危險。我的鄰居是我的朋友嗎?今天的朋友會不會成為明天的敵人?我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擊退別國的攻擊?在國家意圖不明的世界裡,大國必須盡可能多地獲取權力來保護自身,以防任何國家的挑釁。
理想的結果是成為體系中的霸權國,因為擁有如此多相對權力的國家,其生存幾乎可以得到保證。相反,軟弱只能招致麻煩,因為強國往往會佔弱國的便宜。中國讀者應該不難體會到這一點:1840年至1949年間,中國軟弱且四分五裂,飽受世界列強的欺凌。
但是,沒有哪個國家能獲得全球霸權,主要原因在於,它們難以越過如大西洋、太平洋那樣的大片水域而投送力量。即便當今如此富強的美國,也不能支配全球。然而,國家可以獲得地區霸權,正如美國在西半球的所作所為。這樣,任何大國的最終目標都是支配其所在的區域,確保世界的另一地區不會有大國成為霸權國。故此,美國曾全力阻止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及蘇聯支配歐洲,阻止日本支配亞洲。
事實上,美國在擊潰所有這四個野心勃勃的對手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我稱之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這一國際政治理論,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有著重要的啟示。特別是,如果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仍然保持其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它也可能會建立起龐大的軍事力量,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支配亞洲。中國將會尋求地區霸權,因為優勢地位是生存的最好保證。如果說美國的戰略利益在於不讓遠處大國插手西半球的事務(這正是門羅主義所表明的),那麼中國的利益所在無疑是將美國軍隊趕出亞洲。
當然,美國將竭力阻止中國獲得地區霸權,因為美國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與之匹敵的競爭對手。其結果便是中美之間激烈而危險的安全競爭,這種競爭類似於美蘇在冷戰期間的那種對抗。
最後,我認為,儘管大國幾乎總是按現實主義行事,但它們經常宣稱自己受更高的道德目標而非均勢的考量所驅使。而且,它們把對手描繪成邪惡或不道德的另類。這種行為模式在美國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在世界舞台上,美國常常舉止粗蠻,卻總是口口聲聲稱自己的行為是道德的、正確的,而其對手的行為是邪惡的、錯誤的。這大概會引起許多中國讀者的共鳴。他們一定已註意到,美國的精英們常常用理想主義術語談論外交政策,卻以現實主義方式行事。
有理由相信,如果中國日益強大,其精英們將仿效美國,使用理想主義的辭令來描繪中國的外交政策。然而,中國會像美國一樣,最大限度地佔有世界權力。如果生存是其最高目標,那麼中國便別無選擇;這正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約翰·米爾斯海默2002年4月22日於芝加哥大學
目次
現實主義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理論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修訂版前言
英文初版前言
致謝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政府狀態與權力競爭
第三章財富和權力
第四章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
第五章生存戰略
第六章行動中的大國
第七章離岸平衡手
第八章均勢與推卸責任
第九章大國戰爭的原因
第十章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
附錄閻學通對話米爾斯海默: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書摘/試閱
軍事權力的經濟基礎簡單回顧上兩個世紀歐洲三大國的興衰,就可以證明我的觀點:財富是軍事權力的基礎,財富本身是潛在權力很好的指標。 19世紀,法國和德國(1870年前為普魯士)之間均勢的深刻變化以及1800—2000年間俄國均勢地位的變化,充分說明了財富是決定權力的關鍵因素。
1793—1815年間,拿破崙法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事實上,它差一點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普魯士很可能是當時大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
1806年,它被拿破崙軍隊擊敗,直到1813年,它被完全逐出歐洲均勢圈。
此後,它利用俄國給法國以毀滅性打擊之機加入了均勢聯盟,並最終在1815年滑鐵盧一戰中擊潰了拿破崙。然而,到1900年,局面卻完全顛倒過來了,威廉德國一躍成了歐洲下一個潛在霸主。當法國需要聯盟夥伴幫助其遏制德國這一鄰國時,它於1914年和1939年與盟國一道投入了與德國的戰爭,以防止後者支配歐洲。
滑鐵盧戰爭後的100年間,法國和德國的相對財富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它們之間軍事權力的轉移。表3.2清楚地顯示,從1816年到19世紀60年代晚期奧托·馮·俾斯麥將普魯士變成德國時,法國比普魯士要富裕得多。實際上,普法戰爭爆發時的1870年,德國的鋼產量首次超過法國。從這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和德國之間的財富差距不斷朝著有利於後者的方向擴大。至1913年,德國的富裕程度大約是法國的三倍。
法德相對財富的顯著變化,部分是由於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德國的工業化快於法國。但主要原因是,它們各自的人口規模出現了很大變化,這說明了財富的改變如何引起人口的變化。從表3.2可以看出,1830年,法國對普魯士的人口優勢大約是2.5:1,但到1913年,德國取得了對法國約1.7:1的人口優勢。這一數據之所以完全顛倒過來,是兩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一是法國在19世紀的出生率特別低,而德國的出生率是歐洲最高的;二是俾斯麥在普魯士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德國,比普魯士本身的人口數目大得多。例如,1865年普魯士的人口是1930萬,而1870年德國的人口是3460萬。 37另一個例子是俄國,它在均勢中的地位也極大地受其經濟富裕程度的影響。俄國當時可能是拿破崙法國最可怕的軍事對手。確實,1812—1815年間,俄國軍隊在擊潰法國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隨著法國的崩潰,歐洲國家甚至擔心俄國可能會支配歐洲~38可是,1815年後,俄國並沒有急於追逐霸權。相反,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它在歐洲均勢中的地位下滑了。
如前所述,俄國在這一時期與其他大國打了三次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它在每一場戰爭中都遭受了恥辱性失敗。
對比俄國在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可以發現,到1914年時,它已變得何等虛弱。每一次沖突都是由一個入侵俄國的潛在霸主所主導。雖然拿破崙法國和納粹德國不得不在其他戰場部署一些部隊,但它們都能集中優勢兵力對付俄國。
39然而,俄國卻決定性地擊敗了這兩個入侵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西線部署了近2/3的戰鬥部隊抗擊英法軍隊,而用剩下的1/3對付東線的俄國。 40雖然德國把最具優勢的力量留在了後方,但它仍然擊敗了俄國,並把後者逐出了戰爭,這一戰績既非拿破崙亦非希特勒所能輕而易舉地達到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若干年內,俄國的實力已滑到了最低點,當時,波蘭侵入了新生的蘇聯並取得了重大勝利。 41在波蘭重新獲得主動並贏得有限勝利之前,蘇聯紅軍暫時扭轉了局勢。但從20世紀早期開始,蘇聯開始構建令人敬畏的軍事機器,並在1939年的一次小規模戰爭中擊敗了日本軍隊,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狂妄的納粹軍隊。 1945年後的蘇聯已變得非常強大,只有美國能阻止它支配歐洲。從希特勒潰敗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15個獨立的國家時為止,蘇聯的龐大軍事權力持續了40多年。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