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
滿額折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套書優惠】
90162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試圖擷取台灣金融發展的精華,大膽進行幾個面向。時間上,涵蓋近百年,從遙遠的過去到眼前的見聞;範圍上,涵蓋各種金融型態,從傳統的銀行、保險、到新種的證券期貨;議題上,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到金融發展的趨勢;角度上,從政策記要到分析評介。藉此,讀者會見到金融體系的種種骨架,眼看它樓起樓塌。將會見到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舞動的裙翼,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澆灌活水。當然,也會看到金融市場的興盛與衰頹,以及金融決策者的魄力與無奈。同時勾起過往社會曾沸沸揚揚所關注的金融議題,在此書的各頁各圖各表中,流轉著歷史齒輪永不磨滅而有情兼無情的軌跡。

作者簡介

◎楊雅惠
現職:考試院考試委員、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 、碩士;台灣大學商學系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進修(訪問學人)
經歷: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央銀行理事、中華經濟硏究院硏究員、中華經濟硏究院台灣硏究所所長及財經策略中心主任


◎許嘉棟
現職:台灣金融硏訓院董事長、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 、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 、碩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理事長、中央信託局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硏究院經濟硏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系列 通序(節錄)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迄今(2014年)已過百年;國民政府於1949年遷台,至今也已歷65年。在過去超過一甲子的期間內,台灣經濟由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生凋敝、百廢待舉、通貨膨脹嚴重之初始狀況,先是逐漸走上穩定,其後快速發展,在1970至1980年代甚至還創下了所謂「台灣經濟奇蹟」之美名,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的金融體制也日趨成熟、健全。就台灣的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二者之前後關係而言,套用國際知名金融學者Hugh Patrick的用語,台灣的金融發展應是「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以及「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二現象交互影響之結果。前者意指金融發展在先,為企業與民眾提供金融中介與投融資服務,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後者則指金融發展追隨在後,經濟發展創造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故帶動了金融的發展。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革與金融產業之發展有主管機關的主動規劃,也有政府及金融業界對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與演變趨勢的被動因應。迄2014年止,台灣的金融體制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各類經濟活動、企業與個人的籌融資管道,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及金融商品大致齊備;在扮演社會儲蓄與投資之橋樑、提供投資理財工具,以及協助經濟成長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國有史,家有譜。台灣的金融體制及各金融巿場之發展,已經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值得為之作史;但是台灣境內迄無對台灣整體金融體制以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產業之發展,進行全面回顧與檢討的專書。嘉棟擔任台灣金融研訓院的董事長,認為研訓院作為台灣地區從事金融研究的專責機構,理應責無旁貸,乃推動了《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專書系列的研究編撰暨出版計畫。本計畫以五本專書對台灣的金融發展政策、監理法制、中央銀行政策、整體金融體系與各金融產業之變遷,作完整、有系統的介紹與回顧;並對整體金融體系、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產業所發揮的功能,以及目前與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等,進行評述與檢討。

本專書系列以金融體制、中央銀行、銀行金控、證券期貨、保險為五大主題,編撰專書五冊。五本專書之編撰,除中央銀行篇由計畫主持人許嘉棟自任召集人之外,其餘四本則延請楊雅惠、沈中華、李存修與張士傑等四位長期鑽研該主題、在台灣有相當知名度的學者分別擔任召集人,再由召集人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為共同作者或協助撰寫者,進行該專書內容的規劃與撰寫。

 

許嘉棟 謹識

2014年8月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召集人序(節錄)

寫這本書,是個心願,也是個挑戰。長期的學術研究生涯,一直把台灣金融發展作為重點鑽研領域,常想把平日所研析的心得濃縮精華,整理成有系統的脈絡,呈現一本精簡的專書。這樣的心願,需要多重條件之配合,難以獨立完成。而今,在這整套系列專書的規劃與分工合作下,有機會落實寫書之路,一方面為了完成一個硏究心願,另方面也為了想替台灣長期有汗有淚的金融發展軌跡作記。

本書試圖擷取台灣金融發展的精華,大膽進行幾個面向。時間上,涵蓋近百年,從遙遠的過去到眼前的見聞;範圍上,涵蓋各種金融型態,從傳統的銀行、保險、到新種的證券期貨;議題上,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到金融發展的趨勢;角度上,從政策記要到分析評介。

一旦著手寫書,彙集多方資料,突覺得:多少重擔在肩頭,歷史上的諸多糾葛,如何能夠道盡百年滄桑?在下筆中如何為每條金融路徑安置定位?金融多變多彩的數據,如何排出有意義的拼圖?陳年往事的紀錄零散,如何考究查證?過往的功過,有其背景,有其成敗,如何下筆方稱公允?不同的金融業與金融商品,如何落筆描繪其簡明而多層的色彩?如何避免流水帳式的逐日記瑣而能掌握時代脈動?時間的巨輪,滾出多少風風雨雨的世代,在心中交錯出現。一項項思緒紛至沓來,令人往往沉思中望窗靜默。要達成這多元的目標,尤其要追求完美的成品,顯然是永不停歇的挑戰。

 

楊雅惠 謹識

2014年8月

目次

編寫者簡歷……I

各章節編寫者……III

《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通序……V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召集人序……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金融體系之功能……1-3

第二節 金融發展重要議題……1-4

一、金融發展之目標……1-4

二、金融管制架構……1-5

三、金融體系功能評析……1-6

四、金融發展趨勢……1-7

五、金融危機與因應……1-8

第三節 台灣金融發展之多重面向……1-8

第四節 本書綜觀面向與章節安排……1-11

 

第二章 金融發展階段之變遷

第一節 前言……2-3

第二節 台灣金融體制架構……2-4

一、1980年之台灣金融體系……2-4

二、2013年之金融體系架構……2-7

三、金融主管機關之沿革……2-8

第三節 台灣金融體系之階段性發展……2-11

一、金融初期……2-12

二、金融管制期……2-14

三、金融開放期……2-14

四、金融整併期……2-15

五、海外拓展期……2-15

第四節 銀行業發展……2-16

一、金融初期(1961年以前)……2-16

二、金融管制期(1961年之後)……2-20

三、金融開放期(1989年之後)……2-21

四、金融整併期(2001年之後)……2-25

五、海外拓展期(2009年以後)……2-30

第五節 保險業發展……2-32

一、初期(1960年以前)……2-32

二、管制暨開放(1961年以後)……2-35

三、整併期(2001年之後)……2-37

四、海外拓展期(2004年以後)……2-39

第六節 證券期貨市場發展……2-40

一、初期(1960年前)……2-40

二、多元發展期(1961年之後)……2-42

三、海外拓展期(2009年之後)……2-46

第七節 結語……2-46

 

第三章 金融體系之結構演變

第一節 金融業之成長情況……3-3

一、金融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3-3

二、金融業就業人數情況……3-3

三、金融深化……3-5

第二節 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結構……3-14

第三節 金融業規模與市場結構……3-15

第四節 公民營結構……3-21

 

第四章 金融體系與各部門資金往來

第一節 國民儲蓄、國內投資與國外投資淨額……4-4

第二節 部門別儲蓄與投資……4-6

第三節 部門間之資金流動……4-7

第四節 家庭部門金融性資產之配置……4-10

第五節 公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4-12

第六節 金融機構存放款之部門別結構……4-15

 

第五章 資金配置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金融協助產業之機制……5-3

一、市場機制與政策金融機制……5-4

二、中小企業政策金融機制……5-7

三、科技產業政策金融機制……5-8

四、貿易政策金融機制……5-8

第二節 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籌資情況……5-9

一、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資金來源與財務結構……5-9

二、銀行貸款與企業規模生產力……5-12

第三節 傳統與科技產業籌資情況……5-14

一、不同產業的間接金融籌資……5-15

二、不同產業的直接金融籌資……5-18

第四節 家計部門之資金配置……5-21

一、銀行放款在企業與家庭間之配置……5-22

二、家庭部門的銀行借款用途……5-25

第五節 本章小結……5-27

 

第六章 金融發展基礎機制與支援體系

第一節 金融發展基礎機制……6-3

一、市場業務發展之順暢……6-3

二、金融資訊品質之掌控……6-4

三、金融人才之充實……6-4

四、交易秩序之維持……6-4

五、運作規範之制定……6-5

第二節 金融支援體系……6-6

一、市場業務性……6-6

二、交易清算及資訊……6-8

三、金融穩定功能……6-9

四、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6-11

五、人才培訓與監督……6-11

六、特定政策目的……6-12

七、籌資補強體系……6-14

八、公會……6-14

 

第七章 金融監理之法律架構與沿革

第一節 金融監理之法律架構與特色……7-3

一、前言……7-3

二、金融監理之範疇……7-4

三、金融監理之法制架構……7-5

四、金融監理法規之特色……7-6

第二節 重要金融法規要義……7-12

一、金融機構之退場機制……7-12

二、金融機構風險控管與資本適足率……7-13

三、金融法規與證券市場之規範……7-13

四、金融法規與金融創新……7-15

五、金融法規與理財之資產管理……7-15

六、金融監理法令之整合……7-18

第三節 金融監理法律之沿革7-18

一、金融監理檢查權之統合……7-20

二、資本市場開放……7-22

 

第八章 台灣的非正式金融體系

第一節 非正式金融體系的定義與成因……8-3

一、非正式金融體系的定義……8-3

二、非正式金融體系之成因……8-4

第二節 台灣非正式金融概況……8-5

一、交易與組織型式……8-5

二、主要的非正式金融活動……8-7

第三節 地下投資公司……8-9

一、成因與規模……8-9

二、政府的因應……8-10

第四節 民間借貸之規模與利率……8-12

一、民間借貸之規模……8-12

二、影響民間借貸比重之因素……8-15

三、民間利率與銀行利率……8-18

第五節 非正式金融體系之功過……8-20

 

第九章 金融問題與金融危機之因應

第一節 本國問題金融機構事件與處理……9-3

第二節 國際金融危機之因應……9-9

一、亞洲金融風暴……9-10

二、金融海嘯…… 9-13

 

第十章 金融國際化與金融中心檢視

第一節 台灣金融國際化之發展……10-3

第二節 金融國際競爭力之檢視……10-8

一、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與保險業之排名……10-8

二、臺灣在金融競爭力的排名趨勢……10-15

第三節 台灣邁向金融中心之歷程……10-16

 

第十一章 台灣金融發展之評析與展望

第一節 金融發展狀況評述……11-3

一、資訊不對稱與金融發展……11-3

二、台灣的金融發展狀況……11-4

第二節 金融政策評析……11-6

一、金融監理政策之鐘擺現象……11-7

二、金融穩定……11-9

三、穩定中求發展之策略……11-11

第三節 金融體系功能評述……11-13

一、資金媒合與金融服務……11-13

二、鼓勵與動員儲蓄……11-14

三、資金配置效率……11-15

第四節 挑戰與展望……11-17

一、臺灣發展金融中心之前景與挑戰……11-17

二、大陸崛起與兩岸金融開放之契機與挑戰……11-23

三、網路金融之發展……11-25

四、全球金融監理改革……11-28

 

第十二章 結論

第一節 台灣金融發展歷程之總述……12-3

第二節 金融發展之持續挑戰……12-6

一、金融發展目標方面:在歷鍊中力求兼顧多重目標……12-6

二、金融管制架構方面:在容許開拓商機下架好風險管控機制……12-6

三、金融體系功能方面:引進創新思維支援經濟發展……12-7

四、金融發展趨勢方面:順應潮流也權衡自身優劣勢……12-8

五、金融問題與危機因應方面:健全體質也隨時備妥危機因應機制……12-8

 

參考文獻

一、中文……13-1

二、英文……13-4

 

書摘/試閱

緒論

 

章節介紹

第一節 金融體系之功能

第二節 金融發展重要議題

第三節 台灣金融發展之多重面向

第四節 本書綜觀面向與章節安排

 

第一節 金融體系之功能

金融體系是社會儲蓄與社會投資之橋樑,資金市場之供給與需求的交易中介。主要資金需求者為產業部門,產業界需要資金挹注,運用資金進行投資與生產,促進生產力,潤滑經濟活動,促進經濟發展。主要資金供給者為家計部門,家計在金融體系中尋求不同資金運用管道,在不同資金配置上獲取收入後支應消費支出,剌激經濟發展的動能。金融體系可發揮鼓勵儲蓄、動員儲蓄以及提高資金配殖效率之功能。金融服務業發展有助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亦有助於金融服務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知名學者Patrick(1996)提出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之相互關係,一者為供給拉動(Supply-leading),金融體系提供資金而拉動經濟發展;另為需求跟隨(Demand-following),金融體系因為經濟發展需要而隨後緊接發展出來。

金融體系的存在,讓資金市場之運作效率提高,省卻供需雙各方各自尋找交易對手的時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集中資金價格的供需資訊,得以降低資訊成本。而且,透過金融中介之集中交易,得以分散各別交易之風險,降低資金提供者之虧損機率。金融體系之運作效率愈高,所能降低之交易成本、資訊成本、風險成本之幅度愈大,其發揮之功能愈大,在經濟發展歷程更能扮演積極正面之角色。

一個充分發揮如上功能的金融體系,應具備相當效率,導引社會儲蓄進入具生產力的活動;亦需維持長期穩健性,避免重大金融問題與金融危機而肇致經濟社會脫序。換言之,讓金融體系能夠同時具備穩定與效率之特性,是建立具競爭力的經濟社會所必備之條件。

為使社會儲蓄導入生產活動,金融體系必須具備適切之配置機制,決定資金去向與用途。無論間接金融或直接金融,均可對產業提供資金挹注,間接金融提供銀行融資,直接金融提供證券籌資。對不同產業之協助,或透過市場機制,或透過政府所規劃之產業籌資體系。當政府有意扶持特定產業或特定對象,便可能透過公營行庫或公營單位將資金進行信用分配。此外,金融體系必須提供適切之資金報酬,以吸引社會儲蓄進入可貸資金市場,充實資金來源。

在金融成長期間,創新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機構可能短期內累積資產而財務脆弱。倘若過度快速膨脹,可能肇致股市泡沫、金融危機、銀行倒閉等等嚴重問題。如何有效風險分散與管控,在歷經數度慘痛金融危機之後,愈來愈受到重視。

如何為讓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功能,一方面提昇其效率,另方面維持其穩健,有賴政府研擬制定合宜之金融政策。金融主管機關在不同階段依當時情境以及政策目標,制定合宜之金融措施。各種金融政策措施,導引金融體系的長期發展方向與短期市場脈動,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如何擇取適切之政策,兼顧興利與除弊,乃決策者之職責。

各國發展歷程顯示:欲達到具備相當功能之金融體系,往往歷經多年之奠基、調整與轉型,甚至常會在發生重大金融問題之後方逐漸摸索上路。即使一個先進的金融體系,亦不表示可以完全免於潛在危機之威脅。一般而言,各國金融體系之建立與發展,乃依應一國之經濟與社會發展,逐歩演變,並且調整結構,由草創到成型,以至於成熟之金融體系。這段過程,總是挑戰不斷,顯示出要建立一個具備高度功能的金融體系,實為不易。

 

第二節 金融發展重要議題

對於金融發展過程中課題,有不少文獻討論研究,舉凡總體金融或個體金融,均有諸多爭議。其議題相當廣泛。一般而言,對於各國金融發展歷程,常會涉及之議題,可大致歸納如下。

 

一、金融發展之目標

金融發展,須能兼顧金融穩定與金融效率。金融穩定之維持,乃謂金融體系,不宜出現金融巿場巨幅波動現象,無論是市場價格或市場之流動,維持穩健情勢。金融效率之追求,乃是讓金融市場之供需來反應巿場價格,供需雙方亦能依其成本效益之考量而決定進入或返出市場。然而,在各國金融發展過程中,若要全然兼顧金融穩定與金融效率,往往有所困難。為保證金融穩定,發展中之國家常採行管制措施,對巿場價格水準採統一制定措施,亦對金融機構之設立予以限制管控。

在金融發展初期,多強調金融穩定傾向於管制措施,對巿場參與者作多重管制,包括巿場價格之管制、金融機構之設立,以及業務範圍之界定等。迨金融體系漸趨成熟,市場機制越趨健全,對效率性之要求提高,金融制度亦將朝著解除管制之自由化方向進行改革。自由化之後,金融產業生態改變,則需進行調整,予以併購或整頓提昇競爭力,以求進一歩追求更多商機。

金融監理之目的,在於維持金融機構之健全經營,在穩健的基礎上成長。但為避免過度管制,開放市場機制,以追求效率提昇,有可能產生其他問題。倘若金融機構不健全,金融巿場失序,可能造成金融機構擠兌,甚至金融風暴。

 

二、金融管制架構

對金融機構之管制內容,可分成下列角度1

(一)產業結構管制

產業型態的集中度與其壟斷力及競爭力有關。政府若為防止產業過度集中,會容許巿場上有新的經營者加入;若為保護特定對象,則政府會設定若干進入障礙。依金融業所有權區分成公營型態或民營型態,依資金之國內外來源分成本國金融機構與他國金融機構。政府的政策以及法規之內容,直接影響了產業發展的結構。

 

(二)業務內容管制

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各業,其主要業務內容有相當差異。一般而言,銀行業以收受存款與核貸放款為主,證券業以證券交易中介為業,保險業以收受保費及投資收益以支應理賠為主。不同金融業之間的業務可能嚴格區隔,也可能拆掉藩籬而可跨業經營。而受管制的金融商品將在何時開放到何程度,諸如保險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開放範圍與時程等,乃是政府開放措施中所決定之內容。對業務予以管制或予開放,則將影響金融體制結構的多元性,包括存放款結構、金融工具結構等。

 

(三)審慎監理管制

為求金融業健全發展與金融市場穩定成長,避免金融機構與市場因為運作或經營不當而產生機構倒閉或市場失序情事,政府必須予以審慎監理。監理內容包括下列諸端,諸如:資本適足率管制(保障機構安全性)、風險管理機制(分散機構風險)、利害關係人籌資管制(避免不當利益輸送)等。

 

(四)保護性管制

對存款客戶之保障,以及對投資大眾之保障,乃是金融主管當局不可忽視之一環。為保護存款客戶之權益,制定法規以重視個人資料保密性。為保障證券市場投資大眾之權益,將上市櫃公司之資訊予以公開以供市場買賣雙方瞭解研判。為提供保險客戶之權益,提供金融消費糾紛之申訴管道。

 

三、金融體系功能評析

有關金融體系之功能,有若干文獻研究。自Gurley and Shaw(1955)揭橥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中之重要角色以來,不少文獻研討相關問題。Patrick(1966)更提出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何者在前的相對看法,之後陸續有學者根據Patrick之觀念作實證研究,分析開發中國家是金融發展在經濟發展之前,抑或經濟發展在金融發展之前。

金融體系作為社會資金需定者與資金供給者之橋樑,一方面對於產業部門等主要資金需求者而言,是否發揮協助不同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積極功能;另方面對家計部門等主要資金供給者而言,是否協助家庭理財之合理配置。上述議題,均有深入研討之意義。

 

四、金融發展趨勢

金融體系之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或是配合本國整體發展之需要,或是配合國際局勢。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初期,金融體系較重視市場之穩定而採高度管制措施。隨著經濟與金融發展漸趨成熟,市場效率之重要性愈受重視,開放措施逐步採行。然而,過度開放而付出失去穩定的代價,使得各國金融主當局又會回頭考量加重管制。於是乎,管制與開放的交互拉鋸,經常在各國金融發展歷程中出現。

用來解釋金融發展之理論,包括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理論。資訊不對稱是双方對某對象或事項相關之資訊之取得程度不一,對其瞭解程度不同。這種現象,會導致判斷的差異性,暸解程度高者,硏判決策之正確性較高。資訊不對等下,實際利益也會不對等。

由於資訊不對稱現象之存在,金融體系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下述趨勢:

(1)間接金融比直接金融之發展為早。

(2)銀行傾向於貸款給大企業或公營企業,暫不偏好貸放中小企業。

(3)在一般商業金融體系外設立產業政策金融體系

除此之外,國際上對於金融體系發展的重點,也受到潮流影響。例如:金融創新潮流推動各種新金融商品不斷問世,在2000年代美國資金寬鬆時期,歐美等先進國家競相推出衍生性金融商品。在2007、2008年雷曼(Lehman Brother)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各國之檢討報告以及金融改革法案,均朝向加強管制之潮流。

 

五、金融危機與因應

金融產業與一般生產性產業不同,蓋金融業受到大眾信心因素影響頗鉅,一旦市場信心崩潰,引起系統性風險,則會引起金融風暴,甚至蔓延至其他國家,引起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風暴。面臨金融風暴,各國政府莫不戰戰兢兢,迫切投入救急行列。

總之,金融發展有眾多議題可以深入討論。金融深化程度之衡量,即是其一。為衡量金融深化程度,比較金融與經濟之相對發展速度,文獻上採用若干指標予以測度。此外,金融產業之市場特性與競爭程度,是聯合壟斷,抑或靈斷性競爭,常被討論。金融機構之併購,乃是國內外實務趨勢,也是熱門之議題。其他議題:包括金融產業之競爭力、廠商籌資模式、金融市場效率性等,亦有不少文獻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金融議題甚多,可見金融發展歷程中對每個環節之討論與爭議亦不少。本書不克全部網羅,謹從綜合性角度,綜觀台灣金融體制變遷的若干現象與問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