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台灣科技爭議島
滿額折

台灣科技爭議島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85272
庫存: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以為只是一場瓦斯管起火的輕軌施工小事故而安然就寢,睜眼起來所見卻是寸斷柔腸的街道和滿目瘡痍的樓房。」-摘錄自〈從高雄大爆炸看緊急應變制度的發展問題〉

「這些食品添加物雖然無害,但是藉這些物質『拼裝』成『真正的』食物,真的是民眾期待的食物嗎?政府機關其實不會告訴我們。」-摘錄自〈塑化風險社會-塑化劑風暴之管制結構與脈絡分析〉

現代生活離不開科技。台灣甚至以科技發展為國策,計畫將整個國家打造成「科技島」。
然而,科技帶來的不只是發展與進步;伴隨而來的,更可能是未知的問題—— 塑化劑、焚化爐、垃圾掩埋場、石化工業、科學園區選址、核四、八八風災、高雄氣爆……,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揭開了科技背後的種種風險與爭議,食品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科技產業政策、能源政策、災難治理等等成為常民無法置身事外的議題。國家發展與人民權益、環境正義之間究竟如何取得平衡?
本書以引發高度關注的在地議題出發,深入爭議細節,反思既有觀點,釐清問題癥結。透過STS的角度,我們希望能深化關於科技爭議的討論,開啟各方間的對話,解決爭議,進而促進科技社會的轉型。
◎本書部分文章附有QR-code,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與內文相關的網路資源。

作者簡介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研究興趣為醫學史、科學史、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以及社會文化史。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專長為STS、科技爭議研究、性別與醫療、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有興趣也在發展的議題包括專家與常民、孔恩與STS、20世紀現代社會的知識史、科技社會運動與STS。
 
范玫芳
英國Lancaster University環境變遷與政策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研究興趣在環境政治與政策、風險與災難研究、審議民主與治理。著作發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例如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nvironmental Politics,《科技、醫療與社會》。目前研究關注水資源和能源爭議、在地知識和永續治理。

導論:STS 視野下的科技爭議運動(部份摘錄) 傅大為

從1984年,台灣的電子機械出口首次超越了紡織品開始,台灣就宣告世界「台灣科技島」起飛了。 到1989年,因為台灣半導體代工業大發,是台灣股票族的全民運動,施振榮更大聲疾呼這個台灣半導體科技島的重要性,但才幾年到二十世紀末,本來準備要從竹科大肆發展到南科、中科、高科的這個「半導體代工科技島」,已經碰到了各種環境與能源的限制,還有社會代價的問題,中間也不乏對此質疑的科技爭議運動的發展。而即使我們不問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不問台灣科技爭議運動這十年來對半導體代工科技島的挑戰,單就台灣半導體的國際競爭而言,到了2012年,「失落的科技島,搶救台灣二百萬科技人」的報導 也都紛紛浮現。

如果我們可以把「台灣科技島」的意識型態看成一種運動,從八〇年代中期的興起到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中期浮現困境的這三十年看成是個歷史過程,那麼,它與台灣的科技爭議運動同樣近三十年的過程, 彼此的關係是甚麼?似乎除了過去在抗議街頭、在環評現場、今天也在法庭現場的交手外,真正交集並不多。但是不論如何,在台灣科技爭議運動之路上的「台灣科技島」魔咒,與台灣科技爭議之論辯,既然已經交手多年,本文集命名為「台灣科技爭議島」,應該是恰當的。

是的,台灣有半導體代工的科技島傳統,但是台灣也有一個範圍更廣、爭議更深的科技爭議島傳統。除了半導體擴張下的科技爭議外(本文集討論到中科三期的環評),這個傳統還包括了歷史悠久的核四與核能爭議、各種食品科技中的爭議、垃圾處理科技爭議、生育與健康爭議、還有災難治理爭議等。我們再考慮,問題重重的核能科技,算是台灣科技島的一部分嗎?還有令台灣食品/化學品在國際上極為難看的塑化劑危機,無法說它不是台灣塑膠(科技)島的一部分吧?另外當然還有科技島的後門,誰來科學地處理台灣的垃圾?還有科技島的社會代價,亦即如何處理以人為為主的風與水的災害?當然,除了本文集所收集的案例外,台灣以「科技與法律」形式出現的科技爭議,近幾年來也越來越多,除了中科三期的爭議問題外,還有RCA所留下污染的法律爭議 等。

不過,雖然台灣科技爭議島的爭議已經激烈、問題層出不窮,從STS的視野,我們還要問:以前一節所提的雙螺旋精神,台灣STS中的爭議研究,與這些科技爭議的互動如何?這也正是本文需要展示與討論的。大致來說,在這本文集中筆者所看到的、所使用到的STS分析工具,大致有如下幾種。

首先我們談談比較一般性的「政治經濟學式的描述與分析」。嚴格說來,這不是STS的專門分析法,而更是一些批判性的社會理論描述與分析風格。其實,在這本文集所收集到的科技爭議討論,頗大一部分都以政治經濟學式的描述與分析開始,但尚沒有清楚的提出STS的分析觀點,讓我們看到這些科技爭議更特別的面向。不過,不可否認,這些描述與分析,其實也是之後進行STS分析的基礎,不可或缺。 所以,從綠盟的反核大遊行、北歐核能可能的復興,到公民參與焚化爐與掩埋場爭議,乃至牽涉到大量訴訟與政策過程的中科三期環評等,本文集都有著十分豐富的政治經濟學描述,供各方面關心議題者的參考。

在本文集中,一個與STS頗為接近的分析角度,就是來自德國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一些與風險分析相關的概念。從周桂田、黃維明稍早分析八八水災、反思災害防治的典範轉移,到後來周桂田、徐健銘分析塑化劑危機的台灣食品世界,都可以讀到「風險社會」大理論籠罩下的濃厚分析。當然,是否風險社會這個理論可以恰當描述歐洲當代社會,它今天與STS分析角度的互動又如何,都還可以再斟酌, 而台灣社會今天是否已經達到了所謂風險社會的階段,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不過,因為台灣近年來科技爭議與災難頻傳,無論地震、水災(兩百年未有的大水災導致我們無知的大幅擴大)、食品與環境(一個在根本上塑化的台灣)、以及全球暖化等的問題幅度,都到達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所以風險社會這種強調視角與典範轉移的警戒態度,的確可以督促我們以更新、更徹底的態度來重新思考這個台灣科技爭議島。又因為這個全新風險階段的來臨,國家過去從事災難治理的正當性開始有很大的危機,而若要維持治理的正當性,就需要把人民一起納入科技或災難決策圈子,讓人民一起承擔決策風險與責任,也就是科技民主化,如此反而有利於政府能夠渡過正當性危機。不過,如此把科技民主化當作是維持治理正當性的手段,不是沒有它的問題,我們最後會回到這個問題來。

風險社會之外,本文集也收集了一些以風險溝通、風險感知為重點概念的爭議討論,說明了為何有些爭議中(如竹科的焚化爐爭議),政府與民間的風險溝通是無效的,那是因為政府仍以傳統欠缺模型式的方式來溝通,但那種模式問題與矛盾很多,而民間NGO的知識與了解早已超越了那個層次。雖然邱花妹、王毓正都儘量把爭議兩造的觀點儘量說明,有些公平均衡的做法,但仍然很清楚地顯示出政府在爭議溝通模式上的落伍與無效。在風險溝通的議題上,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了解人民對於爭議問題的風險感知,這個複雜的文化與社會感知,通常遠非簡單的「欠缺」、或純粹自利的「鄰避」 動機就可以掌握的。它還進一步牽涉到人民對於環境倫理、環境正義的文化與看法,就這一點上,本文集中范玫芳的「核能爭議的正義論述與科技民主化」提供了一個比較周全的解釋與討論。

在一個科技為主的民主社會中,影響民生重大的科技介入,不可能只讓科技專家來決定,而人民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發展方向可供選擇。除了理性、利益那些基本元素會影響選擇外,人民的價值、文化、倫理與正義、風險意識等,也在科技選擇的議題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政府訂定科技政策、溝通科技爭議的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到的。在核能爭議的議題上,范玫芳大致列出了六項「正義論述」,以供科技爭議研究者的反省:功利主義、環境權與生存權、勞動人權、生態正義與永續性、轉型正義、美好的生活(如達悟族在1230反核行動中提出「追求我們明天的幸福」訴求)等。同時,本文集中關於「國光石化」的議題上,石慧瑩/劉小蘭也討論到倫理爭議的議題。但是,科技爭議中的正義論述,在STS的觀點中,究竟其論述的性質為何?是一個社會或某種文化的不變的本質?這是不太可能的。反之我們是否也要考慮到政府或環保機構、大財團的文化價值?而非只有人民或NGO才有正義論述?再者,若非不變的本質,那麼這些正義論述與科技或物質世界的關係是什麼?它如何會產生改變?它又如何與其他文化團體(或說「社會世界」social worlds)形成對立或連結?特別在比較長時期的科技爭議上面,這個問題更形重要。在這裡,STS能夠提出的如社會世界、「邊界物」(boundary objects)的分析工具 (前面提過),或許頗有利於正義論述爭議的進一步發展。

在正義論述之外,本文集中的論文,特別在關於塑化劑危機的議題上,一些更制度性的思考或更STS的觀點,也被提出來了。詹長權援引了在公衛方面歐盟對化學產品的整體、長期而徹底的管制模式REACH,以及風險管理、風險溝通、與風險分析三者結合的標準制度性模式,為一個幾乎整個被塑化的台灣島想像裡,提供了制度性的優質參考模式。此外,基於塑化劑危機發生的特殊性:一個具(地下)技術獨創性的台灣食品危機,筆者企圖借用STS學者溫恩(Winner)對911恐怖攻擊的反省角度來反省台灣塑化劑宛如恐怖攻擊的危機意義。這個反省角度,基本上是使用了STS「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COT) 理論來作發揮,點出了探討台灣食品工業或化學工業的「地下黑手技術」的重要性。同時,筆者也另外援引了培羅(Perrow)「正常性意外」的觀點, 參考約翰•羅(John Law)以正常性意外的觀點去分析英國的口蹄疫的災難,在拋開黑心廠商問題的一般流行論點外,來思考台灣食品安全系統的「正常性意外」問題何在,然後再與地下黑手技術的觀點來對話。固然,這些STS或社會學式的分析不見得就可以立竿見影,但是在一般社會經濟學式的基礎描述與分析外,援引與挑選STS相關論點來激發新問題意識與導出新結果,倒是十分需要的。

三、新反省與結論(略)


後記:當《臺灣科技爭議島》的編輯與修訂過程到尾聲時,2014年七月底,南高雄發生了震驚國內外的「高雄氣爆」事件,死傷超過三百人,而對民間的財產、商家經營、市內道路的破壞與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雖然識者馬上就想到在1997年高雄振興橋頭的氣爆事故,死者也超過十人,但是我們的中央政府已然淡忘。而從中央到地方,我們也不清楚當年的氣爆悲劇,給我們提供了甚麼教訓與有效防範之道。有鑑於這又是個嚴重的社會/工業科技的災難性意外,我們特別再邀請本文集作者之一的翁裕峰—─他前後對災難治理、特別是這次的氣爆,都投入相當的精力來研究─—增寫一篇關於高雄氣爆事件的STS分析,針對臺灣緊急應變制度的發展與分析進行討論。筆者覺得這個分析的角度很重要。高雄氣爆事件之後,當然引起了全國對高雄石化工業、石化工業地下管線、石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熟悉的專業或政治人物之討論與分析。但是,這些比較熟悉的分析角度,若不是本文所提過的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就是牽涉到藍綠兩黨過去在高雄石化管線發展上的管理疏失甚至政治責難,反而越來越遠離了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
石化管線涉及到高雄市民的日常風險承擔,其發展的歷史固然重要,但一旦科技意外即將發生時(如到處聞到異味),從中央到地方,我們的科技危機應變制度為何?甚至,高雄市身為東亞的石化重鎮,由來已久,而其大小災難甚至可說是三年一小起、五年一大起,我們自然會期待或假設,高雄的石化危機應變制度應該是全台最有經驗、最有技術的。同樣地,這次氣爆犧牲慘重的高雄警消團隊,是否也該是全國警消的菁英?然而,我們看到的只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應變困難與無效,乃至警消人員在氣爆中的慘烈犧牲。為什麼會如此呢?其次,因為氣爆的慘劇,各地的環保團體一致要求經濟部應該要公布全國、特別是高雄的所有地下管線的圖資,這樣也好讓人民能夠掌握自己的風險、參與相關政策制訂、甚至重估自己房地產與商業投資的價值。但是當這種關係安危的圖資一旦全面公布,若沒有恰當的配套與控管,人民與政府對於石化科技又沒有相關的STS認識,公布後所可能引起的各種後果特別需要先行評估,這也會是科技與社會極佳的討論題材。經過這次死傷損失嚴重的石化科技危機,經濟部長也因此下台,我們正可藉此討論與協商這個臺灣工業化的關鍵與要命的弱點。

目次

導論:STS視野下的科技爭議運動 傅大為
第一單元 核能爭議一:綠盟、STS與人文社會觀點
導言 范玫芳
「從遊行到公投的核能爭議——綠盟、STS與人文社會觀點」工作坊紀要 吳冠燁記錄、張琦鈺整理
核四公投相關爭議之討論 房思宏 
核能科技風險與價值衝突:STS與正義觀點 范玫芳
 
第二單元 核能爭議二:關於技術的不同想像
導言 李尚仁 
「核能復興?」工作坊紀要 詹穆彥記錄、整理
核能,到底能不能?-活動報導與STS評析 洪靖 

第三單元 塑化劑風險與危機
塑化劑工作坊簡介導言 洪均燊、柯雲皓
「塑化劑爭議」工作坊紀要 洪均燊紀錄,傅大為修訂
從STS/SCOT、常態意外,再思考塑化劑危機 傅大為
塑化風險社會-塑化劑風暴之管制結構與脈絡分析 周桂田、徐健銘

第四單元 公民參與焚化爐科技爭議
導言 范玫芳
「公民參與焚化爐與掩埋場爭議」工作坊紀要 易俊宏記錄整理
無效的風險溝通:以竹科焚化爐爭議為例 邱花妹 
東山鄉嶺南村的掩埋場事件 王毓正 

第五單元 災難治理爭議 
導言 范玫芳 
「災難治理」圓桌論壇紀要 張簡妙琳整理
風險政治與災害治理:從八八水災反思災害防救的典範移轉 周桂田、黃維明 
災難治理與STS 翁裕峰
社福機構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的建立 李香潔 
從高雄大爆炸看緊急應變制度的發展問題 翁裕峰

第六單元 科技產業政策爭議
導言 李河清
「科學園區興建爭議事件:從中科三期環評談起」工作坊紀要 張簡妙琳整理 
國光石化的倫理及政策爭議 石慧瑩、劉小蘭 

後記 王文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72
庫存: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