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理論新編(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基礎課程系列
ISBN13:978730020150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鄭保衛
出版日:2015/01/01
裝訂/頁數:平裝/320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新聞理論新編》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主講的國家級精品課“新聞理論”使用的教材,是他多年來從事新聞理論教學和研究的成果結晶。 該書對新聞理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歸納和評介,對新聞學本體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了較為準確的闡釋、界定和厘清,對新聞實踐和理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作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論述。此外,該書還注意吸收近些年來國內外新聞學研究最新理論成果和新聞實際工作最新實踐經驗,使得內容更加豐厚、充實。 該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國家級精品課'新聞理論'配套教材”,既可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學習新聞理論、瞭解新聞知識、掌握新聞理念的基礎教材,也可以作為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讀物,同時還可以作為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科研人員學習和研究新聞理論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鄭保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科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全國新聞學研究會會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教材編寫組專家,國家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學與傳播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實踐、新聞法制、新聞倫理、新聞教育、傳媒改革、民族新聞傳播、氣候傳播、區域傳播等。
主要著作有《新聞學導論》、《當代新聞理論》、《新聞長思錄》、《新聞理論新編》、《論新聞學學科地位及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等,并主編《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研究》等書。
曾榮獲新華社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獲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中國新聞獎優秀論文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等中央和省市級獎項;主講的“新聞理論”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和國家級精品課。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學與傳播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實踐、新聞法制、新聞倫理、新聞教育、傳媒改革、民族新聞傳播、氣候傳播、區域傳播等。
主要著作有《新聞學導論》、《當代新聞理論》、《新聞長思錄》、《新聞理論新編》、《論新聞學學科地位及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等,并主編《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研究》等書。
曾榮獲新華社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獲全國首屆韜奮園丁獎、中國新聞獎優秀論文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等中央和省市級獎項;主講的“新聞理論”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和國家級精品課。
目次
緒 論 1
第一節 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3
第二節 新聞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8
第三節 學習新聞理論的意義 12
第一編 新 聞
第一章 什么是新聞 19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20
第二節 新聞的定義 22
第三節 新聞的基本特性 28
第二章 新聞的基本屬性 32
第一節 新聞的信息屬性 33
第二節 新聞的輿論屬性 38 緒 論 1
第一節 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3
第二節 新聞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8
第三節 學習新聞理論的意義 12
第一編 新 聞
第一章 什么是新聞 19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20
第二節 新聞的定義 22
第三節 新聞的基本特性 28
第二章 新聞的基本屬性 32
第一節 新聞的信息屬性 33
第二節 新聞的輿論屬性 38
第三節 新聞的宣傳屬性 42
第三章 新聞的選擇標準 48
第一節 新聞選擇的主體及過程 49
第二節 新聞價值選擇標準 52
第三節 新聞政策選擇標準 58
第二編 新聞業
第四章 新聞業的產生與發展 67
第一節 世界新聞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68
第二節 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74
第三節 新聞業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規律 83
第五章 新聞業的性質與功能 89
第一節 新聞業的性質 90
第二節 新聞業的功能 96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業的性質和任務 100
第三編 新聞工作
第六章 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 107
第一節 新聞真實的意義 108
第二節 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12
第三節 防治虛假報道,維護新聞真實 114
第七章 新聞工作的客觀與公正報道原則 123
第一節 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24
第二節 公正報道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28
第三節 堅持新聞報道客觀公正與立場傾向的統一 131
第八章 新聞工作的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原則 137
第一節 新聞自由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38
第二節 社會責任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49
第三節 堅持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155
第九章 新聞工作的道德規范與法治規范原則 158
第一節 新聞工作的道德規范原則 159
第二節 新聞工作的法治規范原則 164
第三節 堅持新聞工作道德規范原則與法治規范原則的統一 173
第十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 174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由來及發展 175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本內涵 180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83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原則 189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由來及歷史傳統 190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內涵及實踐意義 194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基本要求 199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輿論導向原則 204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導向原則的由來依據及傳統經驗 205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導向原則的內涵及意義 212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堅持輿論導向原則的基本要求 216
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輿論監督原則 223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由來及歷史傳統 224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內涵及實踐意義 230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基本要求 234
第四編 新聞受眾
第十四章 新聞受眾的地位和作用 245
第一節 認識受眾的地位和作用 246
第二節 開展受眾調查與研究 253
第三節 接受受眾批評與監督 261
第十五章 服務受眾 引導受眾依靠受眾 266
第一節 滿足受眾興趣與需要 267
第二節 正確引導受眾 272
第三節 堅持依靠受眾 275
第五編 新聞從業者
第十六章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特征與職業修養 283
第一節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特征與素質要求 284
第二節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修養 289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養及要求 293
第十七章 新聞從業者的教育與培養 299
第一節 新聞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300
第二節 新聞教育的內涵及實施 308
第三節 新聞教育的提高與普及 314
后 記 321
第一節 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3
第二節 新聞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8
第三節 學習新聞理論的意義 12
第一編 新 聞
第一章 什么是新聞 19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20
第二節 新聞的定義 22
第三節 新聞的基本特性 28
第二章 新聞的基本屬性 32
第一節 新聞的信息屬性 33
第二節 新聞的輿論屬性 38 緒 論 1
第一節 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3
第二節 新聞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8
第三節 學習新聞理論的意義 12
第一編 新 聞
第一章 什么是新聞 19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20
第二節 新聞的定義 22
第三節 新聞的基本特性 28
第二章 新聞的基本屬性 32
第一節 新聞的信息屬性 33
第二節 新聞的輿論屬性 38
第三節 新聞的宣傳屬性 42
第三章 新聞的選擇標準 48
第一節 新聞選擇的主體及過程 49
第二節 新聞價值選擇標準 52
第三節 新聞政策選擇標準 58
第二編 新聞業
第四章 新聞業的產生與發展 67
第一節 世界新聞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68
第二節 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74
第三節 新聞業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規律 83
第五章 新聞業的性質與功能 89
第一節 新聞業的性質 90
第二節 新聞業的功能 96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業的性質和任務 100
第三編 新聞工作
第六章 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 107
第一節 新聞真實的意義 108
第二節 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12
第三節 防治虛假報道,維護新聞真實 114
第七章 新聞工作的客觀與公正報道原則 123
第一節 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24
第二節 公正報道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28
第三節 堅持新聞報道客觀公正與立場傾向的統一 131
第八章 新聞工作的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原則 137
第一節 新聞自由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38
第二節 社會責任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149
第三節 堅持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155
第九章 新聞工作的道德規范與法治規范原則 158
第一節 新聞工作的道德規范原則 159
第二節 新聞工作的法治規范原則 164
第三節 堅持新聞工作道德規范原則與法治規范原則的統一 173
第十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 174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由來及發展 175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本內涵 180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83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原則 189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由來及歷史傳統 190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內涵及實踐意義 194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的基本要求 199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輿論導向原則 204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導向原則的由來依據及傳統經驗 205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導向原則的內涵及意義 212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堅持輿論導向原則的基本要求 216
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輿論監督原則 223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由來及歷史傳統 224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內涵及實踐意義 230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輿論監督原則的基本要求 234
第四編 新聞受眾
第十四章 新聞受眾的地位和作用 245
第一節 認識受眾的地位和作用 246
第二節 開展受眾調查與研究 253
第三節 接受受眾批評與監督 261
第十五章 服務受眾 引導受眾依靠受眾 266
第一節 滿足受眾興趣與需要 267
第二節 正確引導受眾 272
第三節 堅持依靠受眾 275
第五編 新聞從業者
第十六章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特征與職業修養 283
第一節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特征與素質要求 284
第二節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修養 289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養及要求 293
第十七章 新聞從業者的教育與培養 299
第一節 新聞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300
第二節 新聞教育的內涵及實施 308
第三節 新聞教育的提高與普及 314
后 記 321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什么是新聞
“新聞”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個基本元素,也是新聞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可以說一切新聞現象都是由它生發出來的,新聞業的全部工作也都是圍繞著它而進行的。因此,研究新聞學必須首先從“新聞”入手,弄清什么是新聞、新聞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屬性,然后再探討以傳播新聞為主要活動內容和活動手段的新聞業的性質、功能、作用,以及新聞工作的原則、要求和一般規律。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一、新聞起源于人類的信息需求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媒介化社會,人們生活在一個新聞媒介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遠弗屆的環境中,天天都離不開新聞傳播,時時都在和“新聞”打交道,但是要問“新聞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許多人卻不一定說得清楚。
在西方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為新聞產生于“人的本能欲望”,因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好奇心”和“新聞欲”,喜歡了解外界事物,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應。例如,人生著眼睛就愛看東西,生著耳朵就愛打聽事,生著嘴巴就愛傳遞消息。而正是這種“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成為“新聞欲的源泉”,從而也導致了新聞的產生。
實事求是地說,人類的確具有“好奇心”和“新聞欲”,而很多媒體也確實常常在依據人們的“好奇心”和“新聞欲”去采集和報道新聞。然而,人們的“好奇心”是怎么來的?人們的“新聞欲”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在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好奇心”和“新聞欲”來自人的“天性”與“本能”,是上蒼所賦予的。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類的某種心理動機和心理現象,并不是上蒼的賦予,而是人們 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某種需要的一種反映與體現。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事物的“好奇心”和“新聞欲”,就是他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產生的信息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需要的一種反映和體現。
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其生活的早期便開始聚群而居,協同行動,他們 需要靠群體的力量,共同采集植物和獵取動物。這當中,他們要時時同自然災害和兇禽猛獸的襲擊作斗爭,有時還要抵御其他氏族、部落的侵害。在這種共同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隨時變化著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便更好地勞動生產和生存生活,他們需要相互交往,相互聯絡,需要通過傳遞信息、交流情況來了解周圍發生的各種事情,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正是這種相互依存狀態下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導致了人類最初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產生,導致了“新聞”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的產生。
“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它使互相幫助和共同協 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一句話,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恩格斯正是用這種唯物論的需要論來解釋語言的產生和以此為基礎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形式的產生的。
從這一意義上講,勞動不僅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主體的人本身,而且創造了 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形式和手段的語言,同時也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創造了 新聞傳播活動,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客體的“新聞”——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信息。 因此可以說,新聞是人類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為了協同行動、趨利避害而進行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產物。反過來也可以說,人類的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是新聞傳播活動得以產生的源頭,也是“新聞”現象得以出現的源頭。
人類在誕生之后便形成了一定的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其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是在 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而始終維系這種人類生活其中的 社會關系的東西就是信息及信息交流與傳播。隨著人類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社會交往的范 圍逐步擴大,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強,新聞傳播隨之逐步發展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新聞”也漸漸成了人們進行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
認識新聞的起源,對于把握新聞的實質,認識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實踐價值,樹立正確 的新聞觀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人們,一切新聞活動,究其源,都是人類勞動生產和社會交往需要的結果,而不是什么“好奇心”和“新聞欲”所導致的。
二、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新聞到底是什么?它的存在依據和基本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這是看似簡單,但卻常 常不容易說清楚的問題。過去有些人習慣于根據新聞所具有的某一表象屬性來解釋新聞是 什么,不是什么。于是,新聞便被說成了這個“性”或那個“性”的東西。那么,新聞的性質,或者說新聞的本源和實質究竟是什么呢?
陸定一依據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提出,不管一些人把新聞說成是“事宜性”、“一般性”也好,還是“普遍性”、“公告性”、“文藝性”、“趣味性”、“完整性”也好,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即“新聞的‘性質’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由什么東西決定的呢?”他回答說,新聞的性質,“是由新聞所報道的事實來決定的”,并且明確指出:“新聞的本源乃是物質的東西,乃是事實,就是人類在與自然斗爭中和在社會斗爭中所發生的事實。”
按照陸定一的觀點,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后,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報道)。這一觀點把事實作為新聞的本源,承認事實是新聞的實質所在,亦即性質所在,是對新聞本源問題的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從陸定一的解釋中,可以發現“事實”是認識“新聞”本源的一個關鍵詞,是把握新聞的內涵和本質,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
認識“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可以提醒我們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注意把握新聞與事實間的內在關系,嚴格按照一定事物、現象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按照其本來面貌來客觀、如實地表述和反映這一事物、現象,報道和傳播關于這一事物、現象的新聞,而絕不能離開事實去報道和傳播“新聞”。
“新聞”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個基本元素,也是新聞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可以說一切新聞現象都是由它生發出來的,新聞業的全部工作也都是圍繞著它而進行的。因此,研究新聞學必須首先從“新聞”入手,弄清什么是新聞、新聞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屬性,然后再探討以傳播新聞為主要活動內容和活動手段的新聞業的性質、功能、作用,以及新聞工作的原則、要求和一般規律。
第一節 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一、新聞起源于人類的信息需求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媒介化社會,人們生活在一個新聞媒介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遠弗屆的環境中,天天都離不開新聞傳播,時時都在和“新聞”打交道,但是要問“新聞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許多人卻不一定說得清楚。
在西方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為新聞產生于“人的本能欲望”,因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好奇心”和“新聞欲”,喜歡了解外界事物,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應。例如,人生著眼睛就愛看東西,生著耳朵就愛打聽事,生著嘴巴就愛傳遞消息。而正是這種“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成為“新聞欲的源泉”,從而也導致了新聞的產生。
實事求是地說,人類的確具有“好奇心”和“新聞欲”,而很多媒體也確實常常在依據人們的“好奇心”和“新聞欲”去采集和報道新聞。然而,人們的“好奇心”是怎么來的?人們的“新聞欲”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在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好奇心”和“新聞欲”來自人的“天性”與“本能”,是上蒼所賦予的。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類的某種心理動機和心理現象,并不是上蒼的賦予,而是人們 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某種需要的一種反映與體現。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事物的“好奇心”和“新聞欲”,就是他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產生的信息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需要的一種反映和體現。
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其生活的早期便開始聚群而居,協同行動,他們 需要靠群體的力量,共同采集植物和獵取動物。這當中,他們要時時同自然災害和兇禽猛獸的襲擊作斗爭,有時還要抵御其他氏族、部落的侵害。在這種共同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隨時變化著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便更好地勞動生產和生存生活,他們需要相互交往,相互聯絡,需要通過傳遞信息、交流情況來了解周圍發生的各種事情,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正是這種相互依存狀態下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導致了人類最初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產生,導致了“新聞”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的產生。
“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它使互相幫助和共同協 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一句話,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恩格斯正是用這種唯物論的需要論來解釋語言的產生和以此為基礎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形式的產生的。
從這一意義上講,勞動不僅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主體的人本身,而且創造了 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形式和手段的語言,同時也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創造了 新聞傳播活動,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客體的“新聞”——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信息。 因此可以說,新聞是人類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為了協同行動、趨利避害而進行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產物。反過來也可以說,人類的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是新聞傳播活動得以產生的源頭,也是“新聞”現象得以出現的源頭。
人類在誕生之后便形成了一定的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其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是在 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而始終維系這種人類生活其中的 社會關系的東西就是信息及信息交流與傳播。隨著人類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社會交往的范 圍逐步擴大,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強,新聞傳播隨之逐步發展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新聞”也漸漸成了人們進行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
認識新聞的起源,對于把握新聞的實質,認識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實踐價值,樹立正確 的新聞觀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人們,一切新聞活動,究其源,都是人類勞動生產和社會交往需要的結果,而不是什么“好奇心”和“新聞欲”所導致的。
二、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新聞到底是什么?它的存在依據和基本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這是看似簡單,但卻常 常不容易說清楚的問題。過去有些人習慣于根據新聞所具有的某一表象屬性來解釋新聞是 什么,不是什么。于是,新聞便被說成了這個“性”或那個“性”的東西。那么,新聞的性質,或者說新聞的本源和實質究竟是什么呢?
陸定一依據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提出,不管一些人把新聞說成是“事宜性”、“一般性”也好,還是“普遍性”、“公告性”、“文藝性”、“趣味性”、“完整性”也好,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即“新聞的‘性質’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由什么東西決定的呢?”他回答說,新聞的性質,“是由新聞所報道的事實來決定的”,并且明確指出:“新聞的本源乃是物質的東西,乃是事實,就是人類在與自然斗爭中和在社會斗爭中所發生的事實。”
按照陸定一的觀點,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后,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報道)。這一觀點把事實作為新聞的本源,承認事實是新聞的實質所在,亦即性質所在,是對新聞本源問題的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從陸定一的解釋中,可以發現“事實”是認識“新聞”本源的一個關鍵詞,是把握新聞的內涵和本質,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
認識“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可以提醒我們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注意把握新聞與事實間的內在關系,嚴格按照一定事物、現象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按照其本來面貌來客觀、如實地表述和反映這一事物、現象,報道和傳播關于這一事物、現象的新聞,而絕不能離開事實去報道和傳播“新聞”。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