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
滿額折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90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面,二戰後初期成為香港第一中文大報,刊行長達七十年,在香港報業史、華南報業史乃至海外華文報業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香港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研究香港社會發展的珍貴材料。

本書是第一本關於《華僑日報》的研究專著,採取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新聞學理論和觀點等,憑藉《華僑日報》的報紙原件和微縮膠片,進行深入探討,是香港報業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書中就《華僑日報》前身三種報紙及該報本身的刊行經過作出全面性的系統論述,並對報上登載的消息、文章、圖片、廣告等作詳細統計,分析該報在不同時期的內容和特色,進而探討《華僑日報》與本地乃至內地、海外社團的關係,分析該報在香港社團的發展歷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團對該報所作出的回饋,從而考察二十世紀香港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

作者簡介

丁潔,江蘇常州人。南京大學文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暨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專攻香港史及近代中國文化史。已刊專著有《陶行知與香港「中業」教育》(合編)、《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合著)、《中國女性史閱覽入門》(合著)、《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合著)等,並有學術論文及書評多篇發表於《中國圖書年鑑》、《當代史學》、《歷史與文化》等書刊中。

目次

1 第一章 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3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9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回顧

15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研究思路和架構

 

31第二章 《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33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43 第二節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和辦報宗旨

53 第三節 《華僑日報》初創時期的新氣象

 

65 第三章 《華僑日報》與戰前香港社會變遷

67 第一節 報導省港大罷工消息獨佔鰲頭

79 第二節 促進華人社會的聯繫和團結

89 第三節 香港淪陷時期的報業和社會狀況

 

105 第四章 戰後香港社會復興與報業發展

107 第一節 《華僑日報》開展的各種業務

118 第二節 擴充報紙版面和改進報社設施

129 第三節 《華僑日報》與工商社團的關係

 

139 第五章 《華僑日報》的組織和讀者對象

141 第一節 報社的組織營運和人員配置

144 第二節 報社的重要成員和辦報理念

163 第三節 行銷的對象和主要讀者群組

 

173 第六章 《華僑日報》後期改革和易手經過

175 第一節 擴大讀者服務與加強社會聯繫

181 第二節 後期的改革方向和客戶廣告策略

188 第三節 《華僑日報》易手和停刊因由

 

197 第七章 《華僑日報》與香港福利文教事業

199 第一節 社會福利事務和救童助學運動

210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慈善社團的關係

215 第三節 倡導中文教育和推動華人文化

 

225 第八章 結論:一張報紙與一個時代

227 第一節 從《華僑日報》看香港社會發展

235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華人社會的互動關係

240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歷史地位及其評價

 

249 附錄

275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香港是世界上報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中文報業的起源亦很早,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本地出版的中文報刊為數相當可觀,對海內外華人社會影響頗大,在近代中國報業以至全球華文報業史上,擔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是外國傳教士率先在香港鑄造活體中文鉛字,近代中國報刊和圖書出版,就是在中文鉛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中文鉛字在當時且有「香港字」之稱。第一家用活體鉛字排印的中文報紙,就是《香港中外新報》(後來稱為《中外新報》。1該報刊行逾六十年,蛻變為《香港華商總會報》,不久改組為《華僑日報》,三者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香港第一大報,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和迅速發展。該報在相當程度上亦能反映華人社會的訴求,傳達了華人精英的見解和廣大市民的心聲;在報導內地消息和服務海外僑胞兩方面,均作出了貢獻。以《華僑日報》七十年的報業歷史和報紙內容為線索,探討二十世紀香港報業的進程和香港社會的變遷,尤其是華人社會的現代化歴程,是很重要和有意義的。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香港報業始於1840年代初,早期出版的都是英文報刊,中文報刊方面,最早面世的是1853年9月創刊的《遐邇貫珍》2。不但在香港,在中國內地以至全球華人社會中,這是鴉片戰爭後,最早出現、而且是用鉛字排印的中文報刊。「報刊」是報紙和雜誌(期刊)的統稱,從內容來說,報紙主要是刊登新聞,雜誌則以揭載評論為主;一般人區別報紙和雜誌的方法,多從外觀着手,因為報紙為摺疊的,雜誌為裝訂的。3《遐邇貫珍》是雜誌,《中外新報》是報紙,雜誌的出現是先於報紙的。

論者指出,報紙構成的要素包括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和一般性:一、公告性,即消息傳達的方法;二、定期性,因新聞的公佈需要定期刊行;三、時宜性,一切廣義有新聞價值的材料均可包含在內;四、一般性,指普通報紙的內容有一般興味而言。前二者為報紙外觀方面的特色,後二者為報紙內容方面的特色。概括地說,報紙(newspaper)的原質「即新聞公佈之謂也」;再扼要一些,「直可謂為新聞 [news]」。4香港早期的報紙或為周三日刊(即星期一、三、五或星期二、四、六出版),或每日出紙,星期日都休刊。後來由於社會發展和需求漸增,加上同業競爭,每日出版遂成報紙常態,《華僑日報》首創報紙星期日照常出版的先河。

 

一、香港早期的中英文報紙

在1990年代中,新聞史研究者李少南將香港報業史分為「精英報業」時期(1841-1873年)、「黨派報業」時期(1874-1924年)和「社經報業」時期(1925年以後)。5 1925年創刊的《華僑日報》,是商營企業報紙出現的標誌,可以視為「社經報業」時期的代表性報紙,而且該報一辦就是七十年,戰前、戰時及戰後持續出版,至1995年1月停刊。同年6月創刊的《蘋果日報》6,「以完全市場導向的姿態加入競爭,衝擊整個報業市場」,從而躍居香港三大暢銷報紙之一。所以不妨認為,以商營企業報紙為標誌的「社經報業」時期,是由1925年至1995年;1996年以來,香港報業已踏入以完全市場導向為特色的「大眾報業」時期,銷量最多的報紙依次是《東方日報》、《太陽報》和《蘋果日報》。這是從香港報業本身的發展而言,而香港報業與近代中國報業以至海外華文報業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早期的中文報刊都是來華的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最先都是英文報紙的附刊,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前,報界幾乎是「外報」的天下;後來這些中文報紙或歸由中國人獨立經營,而國人自辦的報紙亦逐漸抬頭,取代了外報的部分勢力,下開「民報」勃興現象。8此後的中國報業,主要走兩條路線:政治性的報紙,在經濟上常有固定的輔助或津貼,對營業不甚注意;營利性的報紙,雖然時刻謀求經濟獨立,但限於政治和社會環境,起初未有任何成就。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尤其是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以降,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期間,是中國報業空前蓬勃的時期,不僅營利性的報紙在企業化的道路上邁進一步,不少政治性的報紙亦向企業化道路推進,甚至出現「企業化與政治化的合流」。推其原因,一方面由於日本侵略日亟,民氣高漲,刺激報紙銷路;一方面由於工商進步,交通發達,產生有利報紙滋長的環境。而報紙本身不斷改進,銳意於社會服務與業務推廣,益使它獲得讀者的信賴與支持。9

香港報業的發展情況大致相同,不過「民報」的出現顯然較內地的報業中心上海還早。所謂「民報」,就是由華人自己辦理的報紙,亦即「民辦報紙」,文人和商人所辦的報紙都包括在內。論者已予指出,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上,香港於幾個方面都擁有特殊的地位:第一,它是中國近代報業的發祥地;第二,它曾經是國內各種政治力量共同的輿論基地;第三,它是中國大眾化的商業報紙起步較早、發展較為充分的地區;第四,不少香港報紙,立足香港面向內地和海外,其影響不僅限於香港一隅之地。10以下舉述若干重要的報紙略加說明。

1842年起,西方人士在香港相繼出版了一些英文報刊,第一種每天出版的日報是1857年創刊的《孖剌報》(The Daily Press),該報旋即創辦一種商業性質的中文報紙,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後來又創辦《香港中外新報》,除了伍廷芳(1842-1922)曾參與其事而廣為人知之外,該報早期的歷史缺乏可以佐證的材料。香港中文報紙最為學界注意的,首推1874年王韜(1828-1897)主辦的《循環日報》11,因其開中文報紙論政的先河,當時連日本報界也受到香港報紙的影響;其後有《中國日報》12,是1900年孫中山(1866-1925)派陳少白(1869-1934)等人來港創辦的報紙,被譽為「革命報紙的元祖」,辛亥革命後遷至廣州出版。此外,抗日戰爭時期廖承志(1908-1983)所辦的《華商報》13也備受重視;1941年的《光明報》14,則是北京《光明日報》的前身。至於早期在香港社會一直佔有重要席位的商業報紙,例如向來受到香港史研究者注意的《香港華字日報》15,至今仍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討,不過學界大體上對這類報紙的價值是予以肯定的。中國報業史權威方漢奇說:

 

中國資產階級的商業報紙起步於本世紀[20世紀]的最初十幾二十年,華東地區的上海和華南地區的香港,曾經是這一類報紙相對集中的地區。20世紀30年代前後,上海香港兩地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都曾有過比較大的發展。直到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歸於沉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內地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已經風流雲散,而香港則由於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一類報紙仍然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勁頭。16

 

香港報人、報業史專家林友蘭指出,1920年代中,「香港社會受了新增的大量人力財力所影響,各方面都起了變動,在經濟方面,最顯著的是新九龍地區的開發。在文化方面,是兩家商辦報紙的創刊。」17他所說的兩家商辦報紙,一是岑維休(1897-1985)創辦的《華僑日報》,另一則是《工商日報》18,都在1925年相繼面世。其後雖經香港淪陷時期的打擊,但戰後香港報業很快復興,這是由於香港商務繁榮,是南中國一大吞吐港,又是東南亞一大商港,報紙發達實與商務繁榮息息相關;加上交通發達,無論海陸空,香港都扮演着國際橋樑的重要角色,電訊發達也促進了報紙的發展。「所以香港華僑所辦的報紙,無論在歷史上,在質量上,比諸國內任何一個通商口岸或任何一個大都市的報紙,並無遜色,甚至更為優越」,眾多的原因總結起來,「這是因為香港具有一切現代條件所致」。19

 

二、研究《華僑日報》的動機和關鍵

《華僑日報》創刊時,《循環日報》和《香港華字日報》仍是香港的大報;《工商日報》作為《華僑日報》的競爭者登場後,香港商業報紙至此已趨成熟。1938年8月,又出現新的對手《星島日報》20;但商業報紙的發展因戰火蔓延而一度備受摧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始出現《華僑日報》、《工商日報》、《星島日報》三大中文報紙鼎峙爭雄的局面;直至1984年《工商日報》和1995年《華僑日報》先後停刊,這個時代也就宣告結束。代之而起的,是以娛樂性為主導的大眾化報紙;至於免費報紙的登場和日趨普及,已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事了。

《華僑日報》刊行長達七十年,成為二十世紀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這一紀錄直至2009年才被《星島日報》超過,該報在2011年已進入第七十三個年頭。如果將《華僑日報》連同它的前身都計算在內,總共有一百三十八年,在香港以至全中國報業史上,則仍然獨佔鰲頭。《華僑日報》一向與香港各界團體關係密切,於香港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有積極參與;香港是國人往返海外和內地的南大門,長期起着橋樑的作用,該報又是以「華僑」命名的重要報刊,以服務香港和各地僑民為辦報宗旨,對於促進海外僑務和加強華人社會的聯繫,所擔當的角色是值得注意的。

換句話說,《華僑日報》在香港報業史、華南報業史以乃至海外華文報業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單是報紙本身的悠久歷史就已具有研究價值。(參閱附錄一)報上刊登的大量新聞、信息、文章和廣告等,見證了香港二十世紀前期至1997年回歸祖國前夕這數十年間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歷程,一套報紙有如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加上相關的出版物,例如華僑日報出版部持續編印了四十六年的《香港年鑑》,內容是非常完備而且可觀的。有鑑於此,就《華僑日報》作出研究的重要性實在不容忽視。關鍵在於如何以該報為脈絡,把複雜多變的香港社會發展有條理地貫串起來;而社會變遷又如何賦予《華僑日報》以時代特色,並且影響了它的命運。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回顧

報業史有時也稱為報學史、報刊史或新聞史,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報紙;至於新聞傳播史、大眾傳播史,研究對象則包括廣播、電影、電視等較後出現的傳播媒介。有關中國報業史的著作很多,其中亦有涉及香港報業和海外華文報業的介紹;而專論香港報業發展的書,一般也注意到香港報業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回顧學界的研究成果,不難發覺對於個別報紙的探討是頗為缺乏的,包括《華僑日報》在內,香港出版的報紙極少有專書或專文作出全面論述或專題研究。

 

一、近代中國報業史研究述要

關於中國報業史、新聞史的著作為數不少,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奠基之作21,曾虛白主編的《中國新聞史》22、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23,這些專著大多是由中國報刊的起源講起,概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穿插介紹重要的報刊和報人。書中通常都會提及香港幾種在報業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報紙,如《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循環日報》等,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十五章第二節,就是專門論述港澳新聞事業的。但是,這些著述大多集中於縷述香港新聞報業的早期歷史,即晚清時期香港的報業狀況,極少提及民國時期的香港報業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情況,甚至隻字不提。

還有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卓南生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24。卓南生發掘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彌補了報業史研究的一些空隙,並利用這些資料考證和修訂了以往其他著作中有分歧、有錯誤的地方,且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關於《中外新報》,卓南生找到了1872年5月4日的《香港中外新報》,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一份;25他還找到了1859年間的《香港船頭貨價紙》七十九份。利用這些資料,卓南生指出早期的《香港中外新報》是周三次刊,而不是戈公振所說的兩日刊,並推斷該報是在1873年改為日刊的;通過比較,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又考證了日本刊印流傳的《官版香港新聞》和《香港新聞》,斷定所根據的中文原刊即為《香港船頭貨價紙》。26

 

 

註釋

1.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第1頁。

2.《遐通貫珍》、(ChineseSerial),香港英華書院主辦。月刊,每期均附英文目錄十六開線裝書形式,每冊

十二頁至二十四頁不等。內容有論説、新聞、廣告等,1956年停刊。

3.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4頁。

4.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第6-11頁。

5.李少南〈香港的中西報業〉,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第513頁。

6.《蘋果日報》創於1995620,創辦人是黎智英。當時香港中文報章每份售價是五元,該報出版初期

優惠券形式,變相售賣兩元,藉以刺激銷量,由此掀起報紙減價戰,導致1995年下半年間有幾份報紙停刊。

7.《香港報業50載印記:香港報業公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4年),第42頁。

8.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第17頁。

9.曾虚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第351頁。

10.陳昌鳳著《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方漢奇〈序〉;〈香港報業縱橫〉,《方漢

奇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51-652頁。

11.《循環日報》是中國人主辦的早期報刊之一。王韜於1862年從上海到香港,長期在英華書院工作,1872

集股購買英華書院印務部的器材,成立中華印務總局。1874年在這個基礎上,創辦《循環日報》,王韜常在

報上發表評論,是中文報刊上有政論之始。由於出版時間長,在香港和境外都很有影響力。太平洋戰爭爆發

前,還經營《循環晚報》和《香港朝報》。日本侵佔香港期間,曾將該報與他報合併而成《東亞晚報》;戰

後一度以原名復辦,19469月停刊。

12.《中國日報》初時是興中會所辦,1905年成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先後由陳少白、馮自由(1881-

1958)擔任社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移到廣州出版,1913年停刊。該報附屬的《中國旬報》有很有名。

13.《華商報》創於1941年,以堅持團結和抗戰為辦報方針,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日,日軍侵占香港期間停刊,

抗戰勝利後復刊。194910月,《華商報》自動在香港停刊,進入廣州,籌辦中共機關報《南方日報》。

14.《光明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香港的機關報,社長是梁漱溟,宣傳抗戰,呼籲實行民主自由與法制。

日本侵占香港期間停刊,其後兩度復刊,19496月,改在北京出版《光明日報》。

15.《香港華字日報》創於1872年,其前身是《德臣西報》的中文版《中外新聞七日報》(逢星期六發行)。

《香港華字日報》創刊時的主筆,是著名報人陳藹亭。194112月,日軍侵佔香港,該報由是停刊,結束了

七十七年的出版歷程。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說:「陳氏邃於國學,因鑑香港割讓於英以後,華人以得為買

辦通事為榮,不特西學僅得皮毛,且將祖國文化視若陳腐,思借報紙以開通民智,乃展轉向教會西人,購得

舊鉛字一副,編輯陳氏自任之,印刷發行由《德臣報》任之。」(第66頁)

16.陳昌鳳著《香港報業縱橫》,方漢奇〈序〉;〈香港報業縱橫〉,《方漢奇文集》,第651-652頁。

17.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第39頁。

18.《工商日報》由洪興錦、容守正等人創辦,192912月改組為股份公司,何東(1863-1956)任董事長。

193011月增版《工商日報》和《工商晚報》復刊,至198411月,兩報同時停辦。

19.吳灞陵〈報紙之史的發展〉,見何建章、歐陽百川、吳灞陵、岑才生合著《報紙》(香港:華僑日報有限

公司,1955年),第2-3頁。

20.《星島日報》是華僑企業家、永安堂虎標萬金油東主胡文虎(1882-1954)創辦,同時出版《星島晚

報》。香港淪陷期間,報社被日軍接管,改名《香島日報》,戰後日報和晚報均恢復以原名出版。《星島晚

報》於199612月停刊,《星島日報》刊行至今。

21.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是研究中國報業史的必讀之書,其後面世德專

著大多是以此書為參考依據。但是此書成書年代較早,資料缺乏,書中有不少錯漏之處,也影響了不少其他

書籍出現同樣的錯誤。按: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重排本是以1955年三聯書店版為底本編印的。

22.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23.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卓南生著《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東京:ぺリかん社,1990年)出版後,著者撰寫了此書的中文版《中

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5.在此之前,可見到的最早的《中外新報》是載於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一張1912年的報紙。

26.卓南生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第99-146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