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跟李白一同吟詩,和葉問一起練拳,
原來武術可以這麼好玩!
孩子左右腦同時開弓,瞬間提升體能與心智,
身心安定,自然養成端正好品格。
一位是孩子最喜愛的功夫老師、國家級武術教練──培根老師,
一位是備受大小朋友愛戴的兒童文學作家、國文老師──亞南老師,
聯手帶領孩子讀詩、打拳,
把唐詩變成功夫口訣,拳打腳踢有故事,練起功夫更有趣!
用身體感受唐詩,一字一句都成動作,一輩子熟記忘不了!
◎找到一首輕易觸動孩子心靈的唐詩,開始落實「唐詩功夫」
學習功夫的傳統方式是一邊念口訣,一邊做動作,
孩子們常常覺得無聊枯燥就失去耐性,
而這是任培豪發展唐詩功夫的契機,根據唐詩的意思來設計功夫的動作,
<詠鵝詩>是一首有趣又可愛的短詩,讓人腦海中立刻勾勒出故事畫面,
孩子們藉著動作更深入體會文字的意境,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
家長們則認為「唐詩功夫」不只培養孩子的文學造詣及功夫素養,
還能提升孩子的自信與內涵。
◎讓孩子一邊練拳一邊念詩,同時開發左右腦
我們的左右腦各司其職,掌管特定功能。
右腦對於空間、顏色、型態、視覺心像及韻律、創造等具有優勢,
左腦則擅長語言、文字、判斷、分析、數學與邏輯。
孩子們讀唐詩活化了掌管文字、語言的左腦,
練功夫讓肢體隨著文字意境伸展、發揮了右腦的創造力,
全腦一起運作,能促進學習的效率,深化學習的效果 。
◎貫徹功夫精神,落實品格教育
學功夫需要體力,但更需要耐力。
動作要做到位,需要用心體會身體的改變。
一段時間下來,不但動作會愈做愈好,孩子的個性也會變得更穩定,
面對任何情況都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武德」。
功夫除了強健體魄,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正向、正確的生活態度。
◎練功夫,要先學好基本勢,奠定根柢未來可活用,日常生活中還可防身、保護自己。
中國功夫博大精神、門派眾多,培根老師融合南北派及各家精華,簡化統一,
整理成自然勢、騎馬勢、獨立勢、登山勢、半馬勢、坐盤勢、太極勢與仆下勢。
這八勢簡單易學,可以和任何門派都相通。
小朋友上手後可以自行運用,設計自己喜歡的唐詩招式,
平常則可以防身健體,鍛鍊心性。
◎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吟詩練拳,正是親子溝通好時光
精選十二首唐詩,由入門到進階,搭配詳細分解動作與賞析:
〈詠鵝詩〉:模仿大白鵝的動作,讓小朋友學習觀察。
〈憫農詩〉:體會農夫種田的辛苦,讓小朋友學習感恩。
〈芳草詩〉:展演大自然動態,讓小朋友學習小草不屈不撓的精神。
「功夫是一種身和心的涵養過程。一拳一腳,一次一次要求自己,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孩子學習掌握自己的身體,也淬鍊了自己的心,變得更專注、更有耐性,也更獨立。潛移默化中培養好品格,這是我希望透過功夫給孩子一輩子最珍貴的禮物。」──培根老師
本書特色:
1.第一本為孩子寫的功夫學習書,親子共享,隨時隨地皆上手。
2.文字解說淺顯易懂、分解動作一目了然。
3.全書示範動作皆由3~12歲小朋友親自展演。
4.由最具權威的國文老師編寫12首唐詩賞析,親子同時體驗文學之美。
作者簡介
任培豪(培根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MBA,武術文創工作者、唐詩功夫創始人。
現為國家級武術教練,首創將文化創意融入武學,獲得文化部文創之星創意加值競賽冠軍,亦是第九屆 Diageo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得主,推廣「功夫小太陽教育計畫」,開啟武術文創的濫觴,為傳統武術賦予創新,促使中華武術轉變為親民的文化資產,進而發揚功夫之美。曾登上TED x Taipei年度大會,將唐詩功夫文創理念發揚至國際舞台。
陳亞南(亞南老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北市青年》期刊編輯、《國語日報》語文中心教師。陳亞南的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兒童文學。文字具淡雅韻致,充滿人生平凡中的深度智慧,筆下含蘊深情。自一九七二年投入兒童戲劇,並嘗試兒童文學創作,作品多曾次獲獎演出。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省新聞處優良文藝作品獎,青少年兒童劇展最佳編劇,洪建全兒童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陳安儀(親職作家)
葉丙成(台大MOOC執行長)
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
鄭凱云(TVBS新聞主播 )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口碑推薦
隨著三C產品發達,現代孩子坐在室內的時間愈來愈多,缺乏肢體伸展的機會與時間,實在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任老師帶領孩子,一邊念唐詩,一邊練中國功夫,不但益智,又能健身,真是一舉兩得!本書以詳盡的圖文,讓爸爸媽媽可以隨時隨地帶著小孩,在家裡、去戶外,都可以健身喔!──陳安儀/親職作家
結合詩與武術的教學方法,讓人驚豔。透過學功夫教小朋友做人,練身也練心!
──葉丙成/台大MOOC執行長
任兄的人生就像許多武俠小說男主角一樣,體弱多病、家庭坎坷、從小被霸凌,充滿了傳奇與故事,只是他沒有遇到絕世高人打通任督二脈,而是因著他的選擇,讓他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這是一本不同於以往的親子功夫書,讓孩子與父母透過寓教於樂的肢體互動,把國學與武術結合,讓孩子學會武術基礎保護自己,也在正確的武德價值中,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路,與大家推薦這本好書。──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允文允武」,但是又要會詩詞歌賦,又要能練中國功夫,哪有麼容易啊?
現在,「唐詩功夫」不正滿足這個想望嗎?
孩子不但能活動筋骨、擺出帥氣架勢、更能自保免於霸凌,同時,一首首唐詩朗朗上口,又能激發出孩子創意,再好不過!──鄭凱云/TVBS新聞主播
序
〈序1〉
流傳千年的復古美學,文武雙全的另一種詮釋
文/任培豪
倘若生在古代,你想讓孩子成為文人雅士,還是武功蓋世?我想,除非富家子弟,否則難兩全。
人們生於現代,每天被流行文化轟炸,見怪不怪,卻漸漸覺得愈「古」的東西愈有素養價值,也因為人們的教育水準高了,品德意識抬頭,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於是開始追求身心靈的薰陶。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人父母,期望下一代擁有真善美,為這個社會孕育正向的力量。
我認為這股正向的力量,應該從「心」做起,「身體」力行。首先,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看著父母、學著做。因此,我決定為孩子做出突破,陪伴孩子,感受流傳千年的復古美學。
我試著以不同的角度,為孩子詮釋我們華人最引以為傲的文化內涵。我重現文化的方式,是讓教學過程中,擁有美好的想像意境,肢體呈現力求淺顯易懂,讓孩子從小喜歡接受古代文化。因此,我推出適合孩童學習的「唐詩功夫」文創教學法,融合唐詩文化與功夫文化。
唐詩,傳誦千年的深層文學。功夫,演繹千年的精粹武學。這兩股千年的力量,我將之融會貫通,成為落實內涵教育的一顆希望種子。
當文學遇上武學,文字不再只是文字,跳脫靜態,它活絡了起來;功夫不再只是單純的拳腳,它再現了涵養;當唐詩結合功夫,印證了文武雙全的真實活力,允文允武,是可以實現的。
中華文化的精粹,我們稱為老祖宗的智慧,現代人儘管欠缺卻也崇尚。在繁忙的塵囂中,社會上需要注入一股文化的教育力量,洗滌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心智。歷盡千古淬鍊而成的國粹:文字的藝術、意境的演繹──唐詩;肢體的藝術、力量的詮釋──功夫。兩者的完美結合,演化成全新的文創教學模式:唐詩功夫。
現在,你準備好讓孩子體會允文允武的魅力了嗎?
〈序2〉
與孩子一同體驗充滿歡樂的力與美的遊戲
文/陳亞南
你可能常聽人說:「允文允武 」、「文武雙全」等對人讚美的話語。一個人有文才、博學,又懂武術,多麼讓人羨慕或者自豪。這樣再來說「唐詩功夫 」就懂了,這本書簡單說:就是要教孩子允文又允武。
唐詩是一種美麗的文學作品,需要深靜的咀嚼、吟誦和思索,給我們文才;而功夫呢,功夫是一種武術,是動力的反射,要豪邁、出力,給我們體能。將兩者結合就是有才學有武術的「文武全才」了。
可是一初始,我十分疑惑「唐詩功夫」到底是什麼?是上功夫課之前等待的序曲,或者安插在功夫課的中場休息時間,朗讀一篇唐詩,讓好動的孩子安靜地坐下來嗎?
直至查詢了培豪的功夫課程,他的招式中充分詮釋了唐詩的趣味,比如有一處:手臂彎曲而向上,真如鵝頸向天而歌,孩子不必硬記死背第一招、第二招⋯⋯,在整個唐詩的引領下,孩子一面聯想,一面進行肢體的動作。因為唐詩的情韻,也讓習武這生硬的出力,能從心底揮出力量,所以每一個招式也都是一氣呵成,更容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然而,唐詩功夫就止於這樣嗎?培豪想要推展的高度和理想,也僅止於這樣嗎?當我們和培豪再深切接觸,從完整的一堂功夫課,整首詩以功夫詮釋,也顯現出詩中的氣魄,詩文的內在,因為加入了肢體動作,詩文也不再只是紙上的優美,可以融入心靈、肢體。
我很鼓勵孩子背唐詩,我自己就和三歲的小孫女一起讀唐詩,我們選背五言的絕句或樂府。當她搖頭吟哦時,不止是學習語言,也是一種快樂的遊戲,同時也是生活的豐富。當我再多加入一點故事和小小的動作時,她整張小臉都亮了起來,我相信那時候的她,心中也有很多亮點和聯想。
我想起一個朋友,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帶著孩子去爬山。每次出發前,就和孩子一起先查查有關山的詩,在山道上,一首詩一人接一句。他的孩子竟說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光。
如今,有了唐詩功夫,背背唐詩,動動四肢,是不是更有趣味?
我相信一定是的。
目次
序1 流傳千年的復古美學,文武雙全的另一種詮釋/任培豪
序2 與孩子一同體驗充滿歡樂的力與美的遊戲/陳亞南
第1章 功夫如何救了我
第2章 學會基本勢,孩子也可以變成厲害的功夫小子!
1自然勢──腳踏實地,才能頂天立地。
2騎馬勢──抬頭挺胸,才能保持平衡。
3獨立勢──單腳站穩,才能自我保護。
4登山勢──跨步向前,才能主動出擊。
5半馬勢──學習轉變,才能蓄勢待發。
6坐盤勢──靈活運用,才能隨機應變。
7太極勢──掌握虛實,才能深藏不露。
8仆下勢──扭轉逆勢,才能反敗為勝。
*生活應用篇
第3章 練好唐詩功夫,孩子就是頭好壯壯的優等生!
1詠鵝──學習觀察大自然
2憫農詩──學習感恩造物者
3芳草詩──學習不屈不撓的精神
4春曉──學習運用五感體驗
5相思──揣摩思念的心情
6靜夜思──展現身法儀態
7登鸛雀樓──揣摩登高的意境
8遊子吟──學習孝順與報恩
9塞下曲──表現英勇豪氣
10秋夕──體會優閒雅興
11送孟浩然之廣陵──珍惜友情可貴
12楓橋夜泊──想像離鄉旅人的心境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功夫如何救了我
父不詳,母離去,隻身一人成長
我出身在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中,從小,身分證上的父親欄是一條黑線(父不詳),而母親也在我小時候就離我而去,外婆不忍將我送到育幼院,含辛茹苦將我撫養長大。年邁的外婆沒有工作能力,因此我們屬於低收入戶,靠著政府的補助金過生活,祖孫倆相依為命。
遭受霸凌的童年,險些誤入歧途
如此的成長背景,我的童年就像蒙上一層灰。每逢母親節、父親節,或是讀到課本裡家庭美滿的文章,我就感到特別自卑,想逃避這一切。
自幼沒有父母的陪伴,我獨自成長,缺乏自信,我開始排斥與其他同學互動,也不懂該如何向師長尋求協助。因此,個性內向又不擅溝通的我,成為了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幾乎每天都遭受同學的言語、肢體欺侮。只要請假,第二天再進教室,我的書桌抽屜裡一定被塞滿垃圾。我不敢去上廁所,因為書包會不翼而飛,最後通常在水溝裡找到。
長期遭到霸凌之下,從國小到高中,這灰暗的生活長達六年。我對於自己的出生背景感到自卑,遭受欺凌之下更不懂得表達自己。我曾因此逃學,甚至為求保護與溫暖,差點加入不良幫派。但是,就算有再多的兄弟助威,或讓自己沉迷於電動玩具店,都無法找到真正的自信,也無從擺脫內心的沮喪與黑暗。
十六歲的生日禮物,翻轉了我的人生
為求改變,我終於下定決心,在十六歲生日那天,身體羸弱的我,握著自己辛苦打工慢慢存下來的錢,既忐忑又膽怯地報名了跆拳道班。那時候,我心裡唯一的念頭是:我要改變,我要變強!
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但訓練的過程是很痛苦的,磨練身體造成的劇烈痠痛,往往讓我無法走路、上樓梯,只能用「爬」的爬回家。嚴謹的訓練也在我的大腿內側留下深黑色的瘀青,我痛到邊洗澡邊掉眼淚。
但是,在短短半年內,我從「體能超差、不能跑步、站久會昏倒」的狀態,竟然拿到了跆拳道黑帶,甚至還贏得了獎牌。
曾是放牛班的問題學生,終於為學校爭光
學了跆拳道半年後,我參加當時台北縣中等學校運動會跆拳道錦標賽,初試啼聲的我,竟獲得了第三名的殊榮。我從一個原本排斥讀書、瀕臨被退學、成績總是倒數的「問題學生」,瞬間蛻變了!
獲獎隔天,我依然睡過頭而且遲到了,當我姍姍來遲地走到操場參加朝會的升旗典禮,校長竟然叫了我的名字,全校的目光瞬間投射在我身上,甚至有人伸長脖子張望我。我平常被忽視慣了,突然被這麼多人關注,頓時嚇得我啞口無言。校長將我叫上司令台,接著當全校師生的面,誇獎我「為校爭光,了不起」,並拍拍我的肩膀,叫我繼續加油。那一刻起,我發現自己的內心,開始有了轉變,整個世界都亮了起來。
在踢腿打拳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那些原本總是欺負我、看不起我的同學,漸漸地不再找我麻煩了。我後來慢慢明白了,同學們並非害怕我用武術教訓他們,而是印證了一個根本的道理:「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學習武術之後,我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能肯定自己,當我開始自強不息,別人自然感受得到我的改變,也就收起了欺侮的行為。
*
第一名、獎學金、冠軍,我做到了!
武術扭轉了我的命運,讓我從自卑到自信,也為我開創了不一樣的人生;武術,為我帶來了一切。我以第一名之姿,考取了中國文化大學國術學系。就學期間,我奮發向學,在學四年獲得豐厚的獎學金,不僅讓自己得以溫飽,也讓學費有了著落。我持續精修武術專長,獲得全國菁英盃武術錦標賽冠軍,畢業時更獲選為文化大學華岡青年代表,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風光畢業。
傳統思維的翻轉,武術vs.功夫
在長年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我發現「武術」總帶給人們一種神祕、艱澀的刻板印象,也讓人容易將之與暴力劃上等號,無意中給人一種傷害彼此的意象。然而,「功夫」這個詞呈現的是一種展現自我的方式,「功夫」也代表了努力花費時間與精力之後所落實的成果。也因此,我們往往在辛苦完成一件大工程之後,會不經意的說:「真是費了我好大的工(功)夫呀!」
武術不僅是肢體技術的展現,更包含了文化、智慧、哲理、修為、素養,是包羅萬象的,這成果正是「功夫」二字所能傳達的意境。因此,我漸漸習慣稱自己所學習、推廣的事物為「功夫」。
貫徹功夫精神,落實品格教育
大學畢業後,我深深認為,既然「功夫」帶給我的改變可以如此之大,功夫不僅是老祖宗的智慧,更有深層的內涵,能夠陶冶心智。那麼,就應該將這股正向力量與精神散播給更多需要的孩子。因此,我毅然決然投入教職,成為一位功夫老師,研發創意功夫,在大台北地區推廣幼兒及兒童功夫,將「功夫」的精神向下紮根。
從小,我在同儕的言語、肢體霸凌中成長,沒有人願意聽我訴說內心的恐懼與迷惘。我需要幫助,卻找不到人,而最後真正解救我的,是學習功夫之後,從心底升起一股正向的能量與信念,「功夫」救了我,最後改變了我。這是為什麼我會決定把功夫教育當作一生的志業,從小扎根,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陽光般的功夫。
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欺凌的孩子,很容易因自卑心作祟而誤入歧途,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曾經因為不想被人欺負而試圖加入幫派,心想:「寧願我欺負別人,也不許他人欺辱我!」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不僅個人的人生遭到扭曲,還容易凝聚成一股負面勢力。一群原本遭受不平待遇的人,卻延伸成為欺負他人的一群人,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其實,孩子渴望的是被重視、被關懷,但是,就算有再多旁人的關心,遠不如自己對自我的肯定,發自內心所產生的力量。我是一個藉由學習功夫而重拾自信的孩子,我深知箇中奧妙。孩子的情緒壓力,是可以透過學習功夫而獲得抒發。
學功夫需要體力,但更需要耐力。動作要做到位,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用心慢慢的體會身體的動作和改變,一段時間下來,不但動作會愈做愈好,孩子的個性也會變得更沉靜和穩定,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武德」。功夫除了強健體魄,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正向、正確的生活態度。
唐詩功夫的起源──最早的概念是為了提振士氣
一邊讀唐詩,一邊練功夫,用功夫演繹詩的意思,這個概念在功夫的歷史裡早就有了,也被普遍應用。一九三〇年代,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中央國術館武術菁英就曾以岳飛所寫的《滿江紅》,依據詞意編成了一套拳法,稱為「滿江紅拳」,激勵軍民抗日救國,既強身又能提振士氣,一時之間在軍隊及民間廣為流傳。一九八八年,知名影星李連杰在美國閒居時,因為喜歡吟古詩,也一時興起,創作了李連杰版的「滿江紅拳」;而金庸武俠小說《連城訣》裡,更是出現一招一詩句的「唐詩劍法」。
我致力兒童的功夫教育,學生的年齡最小只有兩歲多。傳統學習功夫的方式是一邊念口訣、一邊做動作,口訣是一板一眼的,孩子們常常覺得無聊枯燥就失去耐性,這是我發展唐詩功夫的契機。根據唐詩的意思來設計功夫的動作,唐詩既是功夫口訣,孩子也能藉著身體動作更深入體會文字的意境,而我上課解釋唐詩內容時,還可以傳遞為人處事的道理。
「如果是教孩子的,就得簡單點、輕鬆點!」二○○八年,我決定落實這個idea。我陸續編出<春曉>、<憫農詩>、<相思>等唐詩功夫的雛形,將武術動作套入詩詞當中。在設計上,力求讓唐詩的內容跟武術招式互動,但我心中一直懸著一件事,我還沒有找到一首代表性的入門唐詩……
直到有一天,我從電視廣告的背景音樂裡聽到孩童在唸唐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這是一首我從未聽過的唐詩,但是乍聽之下真是有趣又可愛,而且一聽就懂,興奮之餘,我立刻跳到電腦前搜尋這首詩,頓時眼睛一亮,「就是它了!」一首讓人一目了然,能夠輕易觸動孩子心靈的唐詩,腦海中可以立刻勾勒故事畫面, 我終於找到了!從此,<詠鵝詩>成為我的《唐詩功夫》入門詩。
唐詩功夫的理想──兒童才藝的最佳選擇
「唐詩功夫」推廣這些年來,受到許多父母的肯定,和舞蹈、棋藝、繪畫並列為兒童培養才藝的選擇,他們認為「唐詩功夫」不只培養孩子的文學造詣及功夫素養,還提升了孩子的自信與內涵。我的確在孩子身上和眼神中,看到他們學習功夫以來的轉變,這也正是我一開始的初衷,我非常感謝父母和孩子一路走來的支持和鼓勵。有一句話,老師準備好了,學生就會出現;反之亦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這幾年,和這群孩子和父母教學相長,給了我非常多的刺激和學習,讓「唐詩功夫」愈來愈成熟。
唐詩功夫的全腦開發──吟詩打拳同步訓練左右腦
有家長曾經跟我說,他的孩子參加讀經班,沒辦法將詩詞背起來,可是參加唐詩功夫課程之後,一邊打拳一邊念唐詩,反而背得很流暢。我認為這個現象很有趣,起心動念做了一些小研究之後發現,「唐詩功夫」竟然在潛移默化中,同時為孩子達到左右腦同時開發的功效。
我們的左右腦各司其職,掌管特定功能。右腦對於空間、顏色、型態,臉孔辨識、視覺心像及音樂、韻律、創造等具有優勢,左腦則擅長語言、文字、判斷、分析、數學與邏輯。孩子學習唐詩功夫,一邊吟詩、一邊打拳,無形中讓腦力同時左右開弓:讀唐詩活化了掌管文字、語言的左腦,練功夫讓孩子的肢體在空間伸展、揣摩詩的文字意境,發揮了右腦的創造力,全腦一起運作,能促進學習的效率,深化學習的效果 。
這也呼應了近年來兒童讀經之所以蔚為風潮背後的原理。根據研究,孩子如果能夠每天規律地在快樂愉悅的狀態下誦讀經典,自然而然就會熟記內容,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文字的意思,這種正向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提升他們學習的意願,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說,唐詩功夫可以說是一種進階版的讀經模式。孩子學習唐詩功夫時,需要大聲讀出來,朗誦其實也是一種功夫,朗誦訓練孩子開口講話的勇氣,咬字會更清楚;朗誦也會改變呼吸節奏,間接調整體質。而功夫運動則讓孩子在伸展肢體的同時,培養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和技巧,對表現自己會更有自信和成就感。朗誦與練功夫相輔相成,可以讓原本躁動的孩子變得有定性,更有規矩與自制力。
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走進功夫世界
「功夫」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也不過了。大家都知道少林功夫,許多人從小讀武俠小說,愛看功夫電影,這幾年最流行的不外乎是黃飛鴻和葉問了。功夫受大家喜歡,也是不分國界的,功夫熊貓這部老少咸宜、百看不厭的電影,就是好萊塢的大製作。
但是,功夫到底是什麼?許多家長會問我,「培根老師,你的『唐詩功夫』是什麼派,還是什麼門?」這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而這也是為什麼同樣都是源自武術傳統,韓國的跆拳道和日本的柔道可以成為國際體育比賽項目,而中國武術卻仍然像是帶著神祕色彩的傳說。
因此,在唐詩功夫的課堂上,每一堂課在暖身之後,我都會教授孩子功夫的基本勢,我會告訴孩子,這些基本勢就像英文的字母,是功夫的基礎,在每一首唐詩功夫中都會出現。基本勢熟練了之後,就要知道如何應用和變化,這是中國功夫獨特、博大精深的原因,也是為什麼中國功夫會衍生出這麼多門派。在教基本勢的同時,我也會趁機向孩子介紹功夫演變的歷史,為什麼是一項需要保存和傳承的文化,對所學有正確的認識,絕對能幫助孩子學習得更好、更認真。
學習功夫之前先認識中國功夫的演進
功夫,也就是武術,歷史悠久,原本是應用在戰爭裡的格鬥之術,加上兵器,就會發揮更大的攻擊力。隨著時代變遷,技術演進,戰爭的攻擊火力逐漸被槍炮取代,功夫也就式微了。約莫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功夫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門派,成為民間自我保衛的技術,例如一般民眾學習功夫保衛自己的家園和村莊,應用在商業上,最常見的則是鏢局從業人員,必須身懷功夫,才能將貨物安然送達目的地。
功夫從戰爭的武力變成民間自保的技術,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正式成為強健身體的運動。當時,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朝開始推動西化,強調師法西方的優點,壯大自己才能反擊,學習的項目包括運動,當時引進了德國體操,利用單槓、平衡木來強身健體,正式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當時,武術界一片反彈,他們主張中國傳統就有比體操更好的東西,於是將功夫包裝成「中式體操」。大家所熟知的功夫大家霍元甲,成立了「精武體操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把功夫定義成體操,其實也不為過。功夫本來就是一種肢體操作的方法,藉著持續練習,強健體魄。比如做弓箭步,也就是俗稱的紮馬步,要能紮得久,就要鍛練大腿的肌耐力;空中飛踢要跳得高,除了大腿肌力要夠好,身體也要有一定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此外,做完一連串組合的功夫動作,能夠臉不紅氣不喘,代表有強健的心肺功能。由於功夫不需要特別的道具或裝備,例如平衡木、單槓、球等,只要人在,就可以隨時隨地練習,因此當時幾乎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中國功夫──集格鬥、護體、養生之大成
功夫,也常常和養生、中醫連結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練習功夫,因為碰撞、拉扯、摔踢而受傷是難免的事,學功夫的人因此需要學習自我保護、保養的技巧。例如,推拿以及中醫養生的概念,老師在傳授的時候,自然而然也會將這些知識傳承下來。這些功夫老師父,身懷絕技,同時也練就一身傷,一生豐富的傷病史,久病成良醫,自己也成了養生專家,便將這些經驗傳承下去,一代傳一代,愈傳愈豐厚,有很深的內涵,這是中國功夫和世界其它地方的武術文化很不一樣的地方,既是格鬥之術、護身之法,也是養生之道。
此外,功夫也和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產生交集。道教主要是因為養生之術,而儒、佛則是從修身到養性,透過身體的砥礪鍛練來磨練心性。這些影響也加深了功夫的文化內涵。歷史上許多功夫名家在思想方面也都有建樹,也有許多文化上有貢獻的人,同時具備功夫的底藴,例如詩仙李白就是一位劍客。
二次大戰後,許多功夫師父和學生來到台灣,在各地傳授這門技藝。但是由於宗派實在太多,彼此競爭、各行其是,一般人很難分辨和認識,再加上欠缺行銷和包裝,漸漸就被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取代。這些派別都有嚴謹的組織,規矩嚴明,有系統地在社會各界推廣,再加上動作簡單、直接、精煉,層次分明,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乾淨明亮的服裝也是大家會選擇的原因,傳統的中國功夫就更被忽視了。
首創簡單易學的八大基本勢引領兒童入門
我剛開始接觸功夫,是跆拳道,讀大學後,因為是武術專科,幾乎各門各派的武術都接觸過,每一門派都各有一套體系,是學不完的,而彼此之間,則是有共通的地方。為了向下扎根功夫教育,我必須整合出一套清楚簡單的功夫系統,讓孩子可以循序漸進學習。雖然可能沒有詠春拳這樣響亮的名號,但是清楚明白,八個功夫基本勢像是一條筆直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就對了。基本勢就像是通識或預備課程,孩子練熟了,真的想進一步投入,再來分科學習都不遲。
這八個基本勢,我是參考自己學過的北派少林拳和南派洪家拳所整合而成的功夫系統,可以說是我自己的體系。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系統,但其實基本精神都差不多,不同的地方可能在於式子的先後順序不一樣,或動作的講究略有差異,也有可能是名稱說法有別。
孩子一開始學基本勢的時候,都不以為意。比如自然勢,其實就是定步站,講白一點,就是站。站有什麼難的?還需要學嗎?但是,孩子只要上過課,就知道個中奧祕了。
功夫是一種身心修持的體驗,由外而內,經由看似不起眼的一拳一腳,一點一點地累積,一次一次自我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掌握自己的身體,同時也鍛練了自己的心,學會專注、持續、忍受和自主。學習功夫的同時,也是品格潛移默化的養成,這是我可以給孩子一輩子最珍貴的資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