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談當代問題2:心淨國土淨(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06074407
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社(東方社)
作者:星雲大師
出版日:2022/06/01
裝訂/頁數:平裝/242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星雲大師談當代問題》叢書將星雲大師近年來,弘法五大洲於各地,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應對現實人生之道。《星雲大師談當代問題2:心淨國土淨》為叢書的第二冊,為族群倫理探討,此單元有八篇精彩論述,大師提出對族群、宗教之間、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對殺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師的開示,均針對人們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並給與療愈,繼而啟發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臺,1967年開創佛光山,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先后在世界各地創設200余所寺院道場,以及18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12所書局、5所大學、50余所中華學校和16所佛教叢林學院等。
大師于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1997年創立人間衛視,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普門》雜志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100冊等。
星云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云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間》《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等,并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于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1997年創立人間衛視,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普門》雜志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100冊等。
星云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云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間》《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等,并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名人/編輯推薦
當今社會迅速發展,問題千變萬化,而這所有問題,均與“人”有關。如何活得豁達清明,如何解脫煩惱困惑,星云大師智慧開示,提出解決現實人生之道。本叢書收錄星云大師于五大洲弘法的精華內容,篇篇針對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見解,精辟智慧,風趣幽默,既發人深省,又為人喜聞樂見。
目次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2:心凈國土凈》
族群倫理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附叢書第一、三冊目錄: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1:心寬天地寬》
社會議題探討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2:心凈國土凈》
族群倫理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附叢書第一、三冊目錄: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1:心寬天地寬》
社會議題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3:心安諸事安》
生死關懷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族群倫理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附叢書第一、三冊目錄: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1:心寬天地寬》
社會議題探討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2:心凈國土凈》
族群倫理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附叢書第一、三冊目錄: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1:心寬天地寬》
社會議題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
《星云大師談當代問題3:心安諸事安》
生死關懷探討
第一講 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第二講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第三講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第四講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第五講 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第六講 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
第七講 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第八講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書摘/試閱
◆大師,您曾經說過世間上的問題,都是人為所造成,唯有靠人自我覺醒才能徹底解決。針對族群問題,可否請大師提供一些意見,讓人們有個自覺與反省的方向?
星云大師:講到族群問題,族群的形成,先從家族開始;在一個家庭里,有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叔伯、妯娌等長輩、晚輩,男女、老少成員,這就是一個小族群。
從家族慢慢展衍開來就是親族,在中國叫作宗族。同宗、同族的親人就是一族;從一個親族慢慢發展到一個地區,或是文化、習慣、語言都相同,也就自成一個種族。
不同的種族之間,往往因為思想、理念、習慣等不同,尤其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時常造成對立、仇視的情結。例如在臺灣省,族群意識經常被一些政客操弄,挑起族群仇恨,造成本省人、外省人的裂痕,讓臺灣社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不同的種族固然容易引生紛爭,即使同一個種族,也有親疏之別。多年前,馬來西亞的華人領袖時常找我去講演。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有2200萬人口,華人占總人口的30%左右。但是華人沒有凝聚力,不夠團結,華人喜歡組成宗親會,諸如王氏宗親會、張氏宗親會、李氏宗親會……乃至成立同鄉會,廣東同鄉會、福建同鄉會、潮州同鄉會。宗親會或同鄉會多了,大家就分別你姓王、我姓張,你是廣東人、我是福建人,因為彼此互組小團體,所以不容易團結。所幸華人之中以信仰佛教居多,后來許多華人的領袖就找我去講演,希望以佛教的信仰來團結華人。
族群之間的問題,在我認為,一個族群本來就應該像一家人一樣,只是在我一生的歲月里,我感覺越是親近的人,越會排斥。我二十多歲時初到臺灣,那時臺灣人就認定我是外省人,不是本省人;我是一個出家人,很多佛教人士也不是很喜歡我,反而是不同的宗教人士,或是在家信徒對我比較友好。我是一個男眾比丘,但是男眾比丘也不喜歡我,反而女眾比丘尼對我比較和善。越是靠近的人,有的時候排斥力越強,所以就算是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如果大家沒有包容心,不能相互和諧、友愛,這一個家庭也不會幸福。
因此,要想消弭種族之間的分歧,促進族群之間的融和,唯有大家效法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因此常不輕菩薩把一切眾生都當成未來佛,盡管你罵他、打他,他都恭敬地表示:“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這就是對人的尊重,也是慈悲的表現。佛教講“慈悲”,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待人慈悲,但是慈悲心不容易生起。如何才能長養慈悲心?如果我們能有“立場互換”的同理心,凡事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
最近網絡上流傳一則故事,很有意義。有一位家庭主婦,家人都上班去了,她把家里打掃過后,到外面丟垃圾。看到四個老人瑟縮在寒風中,看起來又冷又餓的樣子,一時心生悲憫,就親切地上前招呼:“四位老先生,請到我家里去喝杯茶,取取暖好嗎?”四個老人看看這位家庭主婦,問道:“你們家里有沒有男人啊?”太太說:“我先生、孩子都上班、上學去了,家里沒有男人。”老人說:“你家里沒有男人,我們不方便去。”
中午時分,先生、兒女都回家了,她把這件事告訴先生,先生一聽,也生起慈悲心,就說:“太太,你再出去找找看,如果老人家還在,就把他們請進來吃頓飯吧。”太太到外面一看,還好,四位老人家還在,就對他們說:“我的先生、孩子都回來了。我先生邀請你們到我家里去。”四個老人當中的一個說:“我們四個人,一個叫財富,一個叫成功,一個叫平安,一個叫愛,我們四個人當中,只能一個人代表進去,現在你要我們哪一個人到你家里去呢?”太太說:“讓我回去問一下我先生,再來請你們。”太太如此一說,先生直接就回答:“財富最好了,請財富進來吧!”太太隨即表示不同的意見,說:“我們請平安進來好嗎?”兒子在旁邊加入意見,說:“成功啦!請成功進來好了!”小女兒也表示看法,她說:“愛最好了,還是請愛進來比較好!”最后先生就以小女兒的意見說:“把愛請進來吧。”
太太出去就對四個老人家說:“我先生說請愛做代表,現在就邀請愛到我家里來。”那個叫愛的老人站起來,跟著太太朝家里走,但是后面的三個老人同時也站起來跟著一起走。這位太太覺得奇怪,就問:“咦?你們不是說只能一個人進去嗎?怎么現在你們三個人也都一起跟進來呢?”后面的三個老人就說:“我們三個人有一個習慣,只要愛走到那里,我們就會跟著到那里。”
人人都希望擁有財富、成功、平安,但是人間更重要的是要有愛。一個家庭里,夫妻、父母、兒女、親戚、朋友都要相愛,有了愛心,則財富、平安、成功也會跟著一起來。愛的升華就是慈悲,慈悲就是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故而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因此,唯有以“國際宏觀”來打破人我的界限,唯有人人發愿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大家互相包容、尊重,彼此才能共榮、共有,人間才能充滿歡喜與祥和。
星云大師:講到族群問題,族群的形成,先從家族開始;在一個家庭里,有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叔伯、妯娌等長輩、晚輩,男女、老少成員,這就是一個小族群。
從家族慢慢展衍開來就是親族,在中國叫作宗族。同宗、同族的親人就是一族;從一個親族慢慢發展到一個地區,或是文化、習慣、語言都相同,也就自成一個種族。
不同的種族之間,往往因為思想、理念、習慣等不同,尤其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時常造成對立、仇視的情結。例如在臺灣省,族群意識經常被一些政客操弄,挑起族群仇恨,造成本省人、外省人的裂痕,讓臺灣社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不同的種族固然容易引生紛爭,即使同一個種族,也有親疏之別。多年前,馬來西亞的華人領袖時常找我去講演。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有2200萬人口,華人占總人口的30%左右。但是華人沒有凝聚力,不夠團結,華人喜歡組成宗親會,諸如王氏宗親會、張氏宗親會、李氏宗親會……乃至成立同鄉會,廣東同鄉會、福建同鄉會、潮州同鄉會。宗親會或同鄉會多了,大家就分別你姓王、我姓張,你是廣東人、我是福建人,因為彼此互組小團體,所以不容易團結。所幸華人之中以信仰佛教居多,后來許多華人的領袖就找我去講演,希望以佛教的信仰來團結華人。
族群之間的問題,在我認為,一個族群本來就應該像一家人一樣,只是在我一生的歲月里,我感覺越是親近的人,越會排斥。我二十多歲時初到臺灣,那時臺灣人就認定我是外省人,不是本省人;我是一個出家人,很多佛教人士也不是很喜歡我,反而是不同的宗教人士,或是在家信徒對我比較友好。我是一個男眾比丘,但是男眾比丘也不喜歡我,反而女眾比丘尼對我比較和善。越是靠近的人,有的時候排斥力越強,所以就算是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如果大家沒有包容心,不能相互和諧、友愛,這一個家庭也不會幸福。
因此,要想消弭種族之間的分歧,促進族群之間的融和,唯有大家效法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因此常不輕菩薩把一切眾生都當成未來佛,盡管你罵他、打他,他都恭敬地表示:“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這就是對人的尊重,也是慈悲的表現。佛教講“慈悲”,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待人慈悲,但是慈悲心不容易生起。如何才能長養慈悲心?如果我們能有“立場互換”的同理心,凡事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比較容易生起慈悲心。
最近網絡上流傳一則故事,很有意義。有一位家庭主婦,家人都上班去了,她把家里打掃過后,到外面丟垃圾。看到四個老人瑟縮在寒風中,看起來又冷又餓的樣子,一時心生悲憫,就親切地上前招呼:“四位老先生,請到我家里去喝杯茶,取取暖好嗎?”四個老人看看這位家庭主婦,問道:“你們家里有沒有男人啊?”太太說:“我先生、孩子都上班、上學去了,家里沒有男人。”老人說:“你家里沒有男人,我們不方便去。”
中午時分,先生、兒女都回家了,她把這件事告訴先生,先生一聽,也生起慈悲心,就說:“太太,你再出去找找看,如果老人家還在,就把他們請進來吃頓飯吧。”太太到外面一看,還好,四位老人家還在,就對他們說:“我的先生、孩子都回來了。我先生邀請你們到我家里去。”四個老人當中的一個說:“我們四個人,一個叫財富,一個叫成功,一個叫平安,一個叫愛,我們四個人當中,只能一個人代表進去,現在你要我們哪一個人到你家里去呢?”太太說:“讓我回去問一下我先生,再來請你們。”太太如此一說,先生直接就回答:“財富最好了,請財富進來吧!”太太隨即表示不同的意見,說:“我們請平安進來好嗎?”兒子在旁邊加入意見,說:“成功啦!請成功進來好了!”小女兒也表示看法,她說:“愛最好了,還是請愛進來比較好!”最后先生就以小女兒的意見說:“把愛請進來吧。”
太太出去就對四個老人家說:“我先生說請愛做代表,現在就邀請愛到我家里來。”那個叫愛的老人站起來,跟著太太朝家里走,但是后面的三個老人同時也站起來跟著一起走。這位太太覺得奇怪,就問:“咦?你們不是說只能一個人進去嗎?怎么現在你們三個人也都一起跟進來呢?”后面的三個老人就說:“我們三個人有一個習慣,只要愛走到那里,我們就會跟著到那里。”
人人都希望擁有財富、成功、平安,但是人間更重要的是要有愛。一個家庭里,夫妻、父母、兒女、親戚、朋友都要相愛,有了愛心,則財富、平安、成功也會跟著一起來。愛的升華就是慈悲,慈悲就是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故而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因此,唯有以“國際宏觀”來打破人我的界限,唯有人人發愿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大家互相包容、尊重,彼此才能共榮、共有,人間才能充滿歡喜與祥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