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讓人欣然認識神的福音佈道法
滿額折

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讓人欣然認識神的福音佈道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說出聖經故事的魅力,再也不怕傳福音!
傳福音是基督徒的大使命,既是門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念茲在茲的挑戰。然而每當提到傳福音,我們不免就開始焦慮:如何進入話題?如何面對可能的不友善?要從哪裡說起?對方真的聽得懂嗎?我們有太多煩惱,也有太多擔心,結果是:我們很少開口傳福音。
如果改用聖經故事來分享好消息,你會發現問題和焦慮少很多。人人都愛聽故事,在故事中,人們有了共通的語言,能夠彼此了解;說故事也讓我們的世界敞開,歡迎不了解基督教世界觀的人進入。
在台灣深耕多年的澳洲籍宣教士盧慈莉,以真誠淺白的筆調,告訴我們如何根據不同對象挑選聖經故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將聖經故事用「在地化」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與人分享。從市場肉販到巴士上的大學生,從信奉民間宗教的家人到教會裡的老基督徒,針對不同的對象和背景,說故事時要注意什麼、如何有效互動討論,本書都有完整而實際的介紹,讓我們除了四律、福音橋、個人見證等傳福音工具之外,擁有另一份充滿活力的傳福音利器!透過學習,人人都可以說出聖經故事的魅力!

--------------------
故事帶有能力,令人著迷,帶著魅力,令人心醉,帶我們走進一個精彩的世界,也帶我們去詮釋世界,了解世界,明白世界。故事令我們會心微笑,觸動我們流淚,激勵我們生命;故事讓我們探索心靈的深處,我們的破碎,我們的需要。本書作者盧慈莉把基督徒所擁有最偉大的故事──聖經故事,成為她傳福音最有力的生命信息。這書所表達的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故事,她把聖經的真理,耶穌的故事,以生命、以行動表彰出來。
──馮浩鎏(内地會國際總主任)

作者簡介

盧慈莉
盧慈莉是內地會(OMF)前宣教士盧傳明牧師(Bryan Dillon)和師母馬碩德(Mrs. Judy Dillon)的長女,童年在台灣度過,直到中學後才到菲律賓、澳洲求學。慈莉於一九九九年接受內地會差派,返回父母往日的工場台灣當宣教士。
十五年來,盧慈莉一直在台灣南部宣教,服事對象以基層勞工為主。褐髮碧眼的外貌讓她在傳統的東港小鎮吃了不少閉門羹;這樣的挫折使她發展出一套「聖經故事佈道法」,因為她發現,故事是與人建立關係、傳遞信息的好方法,而聖經故事更是最直接將福音帶給人的管道。從此,菜市場和廟口少不了她的身影;傍晚時分,她則會拎著板凳到公園的大樹下講古。入境隨俗的她,「講台語嘛會通」。
盧慈莉現在定居於屏東東港,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基層弱勢家庭以及不願意或無法參加教會的居民分享福音的信息。

前言 故事的力量
史蒂夫是個英格蘭的油漆師傅,他帶家人到菲律賓海濱度假,我們湊巧相遇。有一天閒聊時,話題轉到屬靈的事,史蒂夫說:「我跟很多宗教領袖談過,問他們幾個問題,但沒有一個人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所以,我已經放棄宗教,盡量當個好人就好。」
「請問你都問些什麼問題呢?」我問。
「主要的問題是,假如有上帝,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有這麼多苦難和痛苦?為什麼上帝都不管?」
「我可不可以用一個聖經故事,跟你分享我學到的一些事情,看看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我不相信聖經。」
「沒關係啊,但我希望這個故事對你有幫助。」
於是,我從創世記第一章開始,講述上帝對祂的世界的用意。故事來到結尾:「……於是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造人。』祂就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一個人,上帝將祂的靈吹進這個人裡面,亞當就成為有生命的人。後來,上帝使亞當沉睡,取了他的一根肋骨,為他造了一個妻子夏娃。上帝說:『你們要管理動物……要生養眾多,遍滿世界。』最後上帝看著祂創造的一切,就賜福給這一切,說:『非常好。』在第七天,上帝休息了,因為創造的工作完成了。」
開講不久,史蒂夫的兩個孩子,以及孩子的女友也不經意地靠過來聽,我先讓他們知道故事已經講到哪裡,然後接著從創世記第三章講世上苦難和痛苦的起頭。我提到故事裡有個奇怪的暗示,當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那蛇和女人的後裔將互相仇視,那蛇將咬傷女人後裔的腳跟;但有一天,有一位後裔會來打碎那蛇的頭。」這裡頭暗示了一個希望。
討論時,有個人說:「我知道,接下來妳會說,這個將來要打碎蛇頭的人就是耶穌。但是,請問他要怎麼打碎?」
我回答:「我能不能先講幾個故事,然後再談耶穌?這樣事情會比較清楚。」
於是我們就繼續講亞伯拉罕的故事、出埃及和舊約的其他故事,每個故事都自然帶出下一個故事,因此我的聽眾都能了解人類問題的本質,以及我們有多迫切需要一位救主。他們拋出一些問題,我們就逐一討論,我反問他們更多問題,他們發現自己正憑著剛聽到的故事回答自己的問題。有時我會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下一個故事裡。」
最後,約過半小時,我們把舊約的故事全部講完了。「別這樣嘛,別吊我們胃口,請把故事講完,耶穌到底會怎樣解救!」他們乞求著。
我們坐在戶外餐廳,那天是浮潛的完美天氣,沙灘似在招手,這一家人從漫長寒冬的英國來這裡度假,為的就是享受陽光,他們的假期即將結束,理應把握最後機會在這陽光沙灘嬉戲,但今天沙灘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們接著講耶穌的誕生和事工,最後來到祂的死亡和復活:「你們還記得在舊約裡,聖殿的幔子代表什麼嗎?」我問。
「把神和人隔開。」有人說。
「只有一個方法能使人獲得赦免,重新跟上帝做朋友,請問是什麼方法?」
「必須由一位中介者,謹慎地預備好自己,然後宰殺一頭沒有瑕疵的祭物,帶著祭物的血,才能走進幔子裡。」另一個人回答。
「那麼,當耶穌一死,聖殿的幔子就從上到下裂成兩半,代表什麼意思?」
他們開始猶豫:「我猜想……因為耶穌死了……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阻隔就解決了。」緊接著他們下結論:「所以我們可以重新跟神做朋友了。」
「所以說耶穌就像沒有瑕疵的祭物。」有一個人說。
「對,而且他也是那位中介者。」另一個人補了一句。
至此我終於可以把故事結束,免得大家累了,失去發掘的樂趣。兩天後這家人要離開了,史蒂夫說:「回家後,我要把我的聖經找出來,假如從前那些宗教專家把這些跟我們有關的故事講給我聽,我早就高高興興地上教會,不會放棄追尋。」
我是怎麼開始用故事講聖經的?起先我也很猶豫。我的父母是宣教士,記得我青少年時就聽過照時間順序一路講下來的聖經故事。我當時的印象是:這最適合講給不識字的部落民族聽。長大後我自己也成了宣教士,在不同的背景下服事,我加入內地會(OMF)1,在台灣南部現代化工業城市的勞工當中,投入開拓教會的服事。我的服事對象可說沒有一個人不識字,不過絕大部分都選擇用文字以外的方式來學習。
我在各種情況下教導聖經,從一對一的佈道和門徒訓練,到查經班、研討會、公開的教導都有。教導時,我總是舉很多故事作例子。藉由經常的反饋和自我評估,幫助我改進教學技巧,但我還是沒有想過要改變我溝通的基本材料。
顯然神另有計畫!二○○四年,我參加內地會舉辦的一場六小時訓練會,主領者用講故事的方式從創世記講到基督升天。我覺得故事很好聽,但我還是認為那不適合我的風格。我是個理性的溝通者,我深信講故事的方式會對我的教導風格構成巨大的挑戰,簡單講,作這麼大幅的改變,工程浩大,很累人的!
我很不情願地學著講創造天地的故事,下一步是找個願意聽故事的人。我選了一家生意興隆的沖印店(那時我住在高雄),跨出我的第一步—如今回想起來,這個決定可能不夠聰明。我不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加上川流不息的客人,我們一直被打斷。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聽者的反應。她很喜歡聽故事,聽完一個還想再聽。突然間,我不再需要絞盡腦汁想福音話題,而是反過來由別人請我跟他們講聖經故事。我一生最大的歷險就此展開。
講故事最奇妙的是,它不只是很快地講到福音而已,我們基督徒多半希望用省時又保證有效的方式傳福音,但是傳福音不應該急躁。比起其他佈道法,聽過許多故事而且討論過內容的人,會有更充分的準備歸入基督名下。從某方面來看,講故事可說是「以歸信基督為目標的門徒訓練」。
也許你已下定決心盡力傳揚福音,才會找這本書來讀。如果你渴望看見耶穌得榮耀、渴望看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寶座前歡呼的人群(啟七10、12),那麼說故事是絕對值得你投資時間和精力來學習的。
我常從受此培訓的人眼中看見希望的光芒,他們很高興發現一個幾乎人人皆可學、簡單的傳福音工具。
假如你因為別人似乎沒興趣聽福音而氣餒,那麼這本書是為你寫的。故事的效用奇佳,常令我深感奇妙。我發現講故事比其他許多佈道方式更有果效,這種與人溝通福音的方式自然而然使人豎耳傾聽,而且只要起了頭,就會讓人想要繼續聽下去。說故事的潛力很大,可以幫助許多人來認識上帝。很高興有你伴我同行。繼續讀下去吧!

目次

前言:故事的力量
講故事比其他許多佈道方式更有果效,
這種與人溝通福音的方式自然而然使人豎耳傾聽,
而且只要起了頭,就會讓人想要繼續聽下去。
PART 1打根基
第1章 為什麼要講故事
第2章 向聖經模式學習
PART 2準備一組基本故事
第3章 選擇適合的故事
第4章 從聖經經文來準備故事
PART 3撒種和訴說:出去跟人講故事
第5章 開始說故事
第6章 帶領討論──為何與如何
第7章 討論動力學──更多提示
PART 4傳給人:訓練別人講故事
第8章 基本功
第9章 加強動機
PART 5依據實際處境調整
第10章 用故事向不同的聽眾傳福音
第11章 用故事來教導真理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為什麼要講故事

回想多年前傳福音的許多對話,常會令我後悔,當時怎麼不懂得講故事給他們聽呢!例如,多年前我和兩位基督徒朋友到馬來西亞度假,最後我們去到一個幾乎荒廢的島嶼。那時正值齋戒月,炎熱的氣候加上從日出到日落禁食的傳統,使得四個照料我們的年輕男子虛弱無力,只能坐在那裡聊宗教,不久他們就開始詢問我們的意見。每天我們都跟他們談一個多小時,我雖然講了出埃及的故事,但其他對話內容我卻不記得了。當然神也能透過其他佈道方式在人心裡動工,但是,假如當時我們懂得講故事,討論起來肯定熱烈得多。
二○一○年在開普敦舉行的洛桑會議中,許多人注意到,由於聖經教導與門徒訓練的貧乏,導致人們的思想缺乏更新變化。軟弱無力的佈道方式也構成問題的一部分。聽者尚未充分了解福音,就被催促著決志相信,結果是他們並沒有得著新生命,反而在原來的宗教觀念上,再覆上一層迷信的想法。
有效教導聖經的方法很多,包括好的傳道、福音性查經和探索基督教課程等,也有愈來愈多人知道「講聖經故事」這個方法,並認為是有效的利器。當然,這個分享福音的方法並非新創的,它跟聖經本身一樣古老。不過,從一九八○年代以來,大家重新重視運用聖經故事,作為教導成人的工具。說來好像是從跨文化差會開始的,例如新部族差會(New TribesMission)和美南浸信會國際宣教部(Southern Baptists’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在西方背景下用故事來傳福音,反而起步較晚,或許是因為宣教士並不了解這方法也能用在母國的環境,又或者是大家誤以為只有針對口語學習者才用得上。
假如講聖經故事真的是一把利器,為什麼大家不用呢?因為很多人不知道、也沒看過其他人示範講故事。大多數人需要親眼看過怎麼個講法,才會開始熱衷於講故事。即使聽過故事佈道法,也可能因抱持錯誤觀念而從未採用。
講故事的錯誤觀念
跟人「講故事」,一般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小朋友的童話故事。故事多半和兒童主日學或睡前時光連在一起。故事研究者海文(Kendall Haven)說得好:
故事的名聲被搞壞了—故事兩字令人聯想到童話故事、不真實的、可疑的⋯⋯。假如你的理據薄弱,或是想隱瞞事實,就轉而訴諸故事吧。⋯⋯故事被歸類到「兒童」的角落,被貼上「純屬娛樂」的標籤。我們相信故事跟邏輯完全相反,故事不能有效傳達嚴肅的重要觀念。我們甚至沒有停下來想想這些前提假設是否屬實、有何意涵,就直接把人類最強大的溝通和教學工具撇下,然後想不通為什麼我們費了很大力氣溝通和教導的觀念、想法、信念、價值觀、態度和事實,都看不到效果。
一反故事的不良名聲,海文強調故事是承載事實的絕佳工具。故事提高我們學習的動機與熱忱。若無故事,學習過程會顯得呆板又無趣。你還記得為了準備考試而猛啃數學、歷史和自然嗎?很多人從小就被教導背記一長串的論據、公式、日期。那些觀念是純理論的,和我們的生活無關,到今天你記得多少公式和論據呢?
海文講到有一位物理老師想盡辦法要幫助學生學會他們需要知道的知識,但學生就是沒興趣。於是這位老師決定實驗一下講故事的方法。他想要學生了解某項科學原理,就講發現那原理的科學家的小故事,以及他是怎麼想出那原理的。他很驚喜地發現,學生變得不一樣了,突然間大家對科學感興趣,成績也變好了。還有不少學生甚至主動到圖書館找書,因為學習動機被大大激發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情況。有一國際公司多年來嘗試激勵其銷售人員提升顧客服務,這家公司一直用傳統的演講方式作內部員工訓練,但效果不彰。後來他們請到一位講師,他用真實故事讓員工看到有人具體表現出公司希望他們展現的那種服務態度,員工終於懂了。動機和熱忱都大大提升,不久銷售部門就有好些真實故事可以拿到研討會上表揚,員工開始競相表現良好服務。如果連企業界都善用故事來訓練他們的「宣教士」,教會是不是更應該善用故事呢?
故事除了有助於改變動機和價值觀,也可確保訊息立刻被正確地記住。 聖經故事幫助聽者在品格、價值觀和優先順序上,想要更像耶穌,同時也幫助聽者認識有關耶穌的真理。
第二個阻礙是,認為講故事「不是我的作風」。這曾是我個人的障礙,在神學院畢業生和教會全職傳道中也頗為常見。神學院通常教導理論的、系統化的溝通風格,但是聖經絕大多數的溝通模式都是用故事和非抽象的風格。(或許這可以說明為什麼許多聽者覺得很難把我們的教導聽進去。)改變是困難的。對我們這些習慣非敘事風格,或是認為其他傳福音和門徒訓練的方式已經夠用的人來說,要改變作風特別難。那些很快就採納說故事方式的人,都是多年來苦於嘗試別的模式,卻始終找不到一種合用的傳福音和門徒訓練風格的人。
有些內向的人可能覺得任何佈道形式都不好用,因為那些用語多半是外向風格的(其實未必如此)。傳福音的形式很多,講故事是其中一種,內向的人也能講個好故事。他們不一定要向大庭廣眾講,也可以只對一個人或在小組裡講。知道我們不必像公開演講者那樣口才流利,不必是天生外向的人,也能夠講好聽的故事,可真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
還有一個障礙是:「我不會講故事。」許多文化已經失去講故事的習慣,可能會朗讀故事,但幾乎不講故事。就算有些文化具備講故事的傳統藝術,但因為電視和網路無遠弗屆,意味著這種藝術也在迅速流失中。在講故事的訓練課程裡,有很大比例的受訓者說:「我真的很不會講故事。」關於講故事,很棒的一點是,即使最不會講故事的人也能夠傳達訊息。因為故事本身會帶著聽眾往前走,就算故事不好聽,也強過連一個故事也沒有。幸好,講故事這門藝術是可以琢磨精進的,確實是熟能生巧。
有些人也懷疑:用故事向成人傳福音,行得通嗎?對一個成人講故事,可能讓我們有點尷尬,會不會因為用的方式太簡單,而令對方覺得受辱?對方會不會覺得可笑,甚至嘲笑我們?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抓住一個成人的注意?不會吧。成年人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東西,不是嗎?
吉明是一個查經班的成員,他親耳聽過別人講聖經故事,受過用故事傳福音的訓練,也從許多報導得知這方法很有效,他自己的經驗更是正面的;儘管如此,他還是懷疑從沒去過教會的成人會願意聽故事。這樣的想法使他裹足不前,他要不乾脆避免跟人傳福音,要不就嘗試用別的他覺得自在的方式。然而,聽者的反應是沉悶無聊或不感興趣。於此同時,查經小組裡的其他成員都去講故事給成人聽,而且反應都很好。
成人肯聽故事嗎?海文有一份十萬多頁的研究報告,檢視了十五個宣教工場,還收集了幾千名教育者和企業界的趣聞軼事為佐證。他的結論是:故事人人愛聽,沒有一個證據和這個大前提衝突。確實有很多人藉著演講、證道、和福音概述中所呈現的抽象命題而明白道理,特別當上述方法適合我們的學習風格,或是我們受的教育是西方的方法論時,更是如此。然而,許多西方國家以外的人,甚至住在西方國家的人,碰到抽象概念就沒輒,他們寧可從故事中學習。若希望我們的聽者能吸收聖經真理,那就需要用能引起他們熱烈反應的方式來傳福音和教導聖經。好消息是,故事能幫助每個人學習,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能受惠。
目前許多佈道法都假定聽者已經知道聖經故事,也就是說,我們假定他們已具備能了解非敘事型教導的背景。假如我們試著要解釋耶穌的死是一種代償,那麼聽者必須聽過舊約的故事,知道祭牲是代替某人而死:不管是以撒的故事(創二十二)、逾越節羔羊的故事(出十一~十二),或是在贖罪日獻一頭動物作祭物(利十六)。他們若聽過這些故事,重點就會比較清楚,我們只需要提一下這幾個故事,就能讓所有細節浮現在他們腦海,充實「代償」一詞的意義。
三一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卡森教授(Don Carson)指出,傳到非西方世界的西方佈道法,絕大部分是「系統神學的分支」:
這話的意思是,它們所提的問題和回答多半是永久性的⋯⋯。此模式在本質上並沒有錯,只要佈道的對象已被納入猶太-基督教傳承之下⋯⋯。但是,假如你拿這些永久性的福音概念,去講給對聖經劇情一無所知、又已受某種新紀元(New Age)神智學影響的人聽,你想他們聽得進去嗎?⋯⋯簡言之,除非把耶穌基督的好消息穩穩地嵌在聖經的世界觀裡,否則會讓人摸不著頭緒。
在西方,或許五十年前吧,我們跟人談話時可能可以直接從耶穌開始講,因為許多成人小時候都上過主日學。然而在今天,絕大多數人對聖經幾乎一無所知。我們不能假定他們聽過創世記或出埃及記的故事,就算耳熟能詳,也不一定能把兩個故事串在一起。結果就像拼圖掉滿地,而盒子不見了,沒有人知道原圖。這些人雖然有一小塊黃色、藍色、紅色的拼圖,但對整幅圖是什麼模樣卻毫無概念。耶穌是誰、祂為何來到世上,對他們而言,這些必要的根基並未打好。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