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話裡,遇見更好的自己:揮別生活焦慮的幸福途徑
商品資訊
系列名:New Thought
ISBN13:9789869068161
替代書名:Vom Glück sich selbst zu lieben:Wege aus Angst und Depression
出版社:新星球
作者:海因茨-彼得•羅爾
譯者:林敏雅
出版日:2015/03/06
裝訂/頁數:平裝/280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人究竟為什麼不快樂了?」
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被「幸運膜」包覆的幸運兒,
為何隨著我們長大成人,幸福快樂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童話是一座橋樑,通往你遺忘已久的心,故事,反映了生命的真相:
只要你願意,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定會幸福的主角。
◎德國Amazon五顆星評價!由童話故事療癒權威專家所著,憂鬱症與心理治療的長年暢銷書。
◎從人人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借鏡,根據角色性格與劇情切入,抽絲剝繭分析人為什麼快樂了?
◎執業超過30年,作者為德國知名心理治療師,提倡童話故事治療,證明對病人發揮極大療效。
◎收錄各種實際臨床心理治療個案分析,探討現代人究竟為什麼「焦慮」、「憂鬱」,以及該如何解決。
◎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透過童話故事的比喻和指引,教導如何為生命問題尋求解套,尋回快樂。
【童話療癒是什麼?】
佛洛伊德讓他的病人敘述夢境,用夢的解析開啟心理治療的新章。
他發現夢中被加密的象徵語言中藏著許多重要問題的解答,關於人生基本生存及隱藏的衝突和癥結都可以在夢中找到答案。童話與神話也都與夢一樣,來自古老的心靈層次,要回答人類中心的問題,它們仍是珍貴的寶藏。
童話用它的語言指引我們人生道路,一條讓人類能解脫自身糾結的道路。在童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這些道理簡單真實到讓人吃驚,但也令人信服,因為那是來自深層的智慧。童話會讓我們反思每個人處理自身問題的方式。
【在童話中發現自己:躍過人生考驗的關卡】
如何才能離開憂鬱苦惱的深淵?我們該如何接近幸福?格林童話《惡魔的三根金毛》陪伴著許多人度過快樂童年,但曾幾何時我們遠離了兒時的童真快樂,被源源不絕的「焦慮」、「憂鬱」、「煩惱」給重重綑綁,也失去了幸福快樂的原動力。童話故事更是一齣人生寓言,本書透過故事中的各種角色:天生幸運兒、壞心的國王、磨坊主人、劫匪、老奶奶、惡魔……象徵著每個人多方面的人格特質,也是一個人在生命中可能遭遇「綑綁」的性格。但解鈴還需繫鈴人,本書透過童話故事的比喻和指引,也教導我們如何為生命的問題尋求解套,重新尋回內在的幸福快樂!
《在童話裡,遇見更好的自己》藉由童話故事情節,描述了三大典型的人生困境:
1、生命的快樂泉源乾涸:阻塞生命活力的「癩蛤蟆」讓湧出美酒的井乾枯;
2、生命失去意義:啃食生命動力的「老鼠」使金蘋果的樹不再結果;
3、內心中無法克制的癮頭和惡:在工作中消耗生命能量的「擺渡人」。
這些象徵著人生考驗的關卡,只要你肯去發現它,解決它,放下它,才能重新邁向一條愛自己的道路!
【揮別焦慮與煩惱:實際臨床心理治療個案分析】
焦慮和憂鬱是現代人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困境。在臨床心理治療中,研究發現以童話故事幫助病人體悟更深層的內在問題,能指引一條讓人解脫自身糾結的道路,也證明對病人發揮極大的效果。本書由執業超過30年,德國知名心理治療權威海因茨-彼得‧羅爾(Heinz-Peter Röhr)所著,他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以童話中的各種人物來解析一個人人格心理發展,分析童話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作者在書中更敘述各種不同類型的實際臨床個案研究,詳盡解釋了現代人的焦慮、憂鬱、上癮症,並呼應書中的童話故事主題,提出了許多可行的改善的方法,幫助每個人更了解自己問題的所在。
作者簡介
海因茨-彼得‧羅爾(Heinz-Peter Röhr)
出生於1949年,在專門治療依賴症和飲食障礙的弗雷德堡療養醫院(Fachklink Fredeburg)擔任心理治療師超過30年。他發現童話故事在治療過程中對病人能發揮極大的療效,於是開始從事寫作,希望讓更多人透過童話和神話的閱讀,更深刻了解自己問題所在,並進一步尋求解答。著有《自戀:內在的監獄》、《走出依賴:放棄具破壞性的關係》、《走出混亂: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等深受讀者歡迎的暢銷書。
譯者
林敏雅
台灣南投人,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德國特里爾大學心理系,並於薩蘭大學修習藝術史。目前旅居荷蘭,並從事翻譯工作。譯著二十餘本,包括《小國王十二月》、《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會跳舞的熊》、《聽一聽聖經》、《憂鬱星期天》、《drt心理百科》、《失眠的北風吹來的愛情》、《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宇宙的傳說》、《愛,不需要忠誠?!》等。譯作曾四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獎。2009年獲「歐洲翻譯者協會」當代德語文學翻譯獎助。
序
前言
焦慮和憂鬱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災難,要克服那些不斷折磨人的情緒是相當大的挑戰。事實上沒有什麼真正迅速有效的妙方,多面向且全心投入生活才是有意義的解決之道。
在童話《惡魔的三根金毛》中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基本追求:尋找快樂幸福。然而究竟什麼是快樂幸福?哪裡可以找到人生的快樂幸福?有沒有長久的快樂幸福,如果有,應該要從哪裡找起呢?哪些內在力量會互相增強或者互相抵制?什麼東西在阻擾快樂幸福?哪些答案藏在童話中?心理治療師和心理治療又能夠提供什麼樣的解答?
多數人認為在功利社會中飛黃騰達、功成名就才是個人快樂幸福的指標。在享樂主義的社會中,很多人想體驗最大的快感,因而不斷嘗試新鮮刺激的事物,對大多人來說,快樂幸福唯一的希望就寄託在每星期填的樂透彩券上。很多人期盼如果能夠丟掉那些折磨人的情緒,譬如焦慮、憤怒、憎恨、悲傷、憂鬱就是萬幸了。但是,這些不愉快的情緒正好能幫助人挖掘到更深的幸福泉源,卻是多數人未發現的祕密。
今世的達賴喇嘛遊走在傳統西藏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觀察到這地球上的人類,儘管因著世界日趨繁榮,卻仍不斷感受到焦慮、不滿、沮喪、不安和憂鬱所帶來的痛苦。他們想盡辦法要避免痛苦,但是卻老是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幸福,這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究竟哪裡才能找到可信的答案?
讓心靈自己說話吧!但這又怎麼可能?大約一百多年前維也納的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讓他的病人敘述夢境,他用夢的解析開啟心理治療的新章。他發現夢中被加密的象徵語言中藏著許多重要問題的解答,關於人生基本生存及隱藏的衝突和癥結都可以在夢中找到答案。基本上這是古老的知識。童話和神話來自相同的心靈層次,要回答人類中心問題,它們仍是珍貴的寶藏。
童話用它的語言指引我們人生道路,一條讓人類能解脫自身糾結的道路。在童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這些道理簡單真實到讓人吃驚,但也令人信服,因為那是來自深層的智慧。童話會讓我們反思每個人處理自身問題的方式。
《惡魔的三根金毛》是很有名、很美的格林童話,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也很受到喜愛的一部童話。它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故事,以象徵圖像指出人生快樂幸福的要素。它提供了思考的機會:究竟是什麼東西阻斷了我們的快樂幸福?我們該如何接近幸福?我想藉由這個童話,幫助人們從過度適應和自我疏離的狀態中,指往一條愛自己的道路,當然這並不是唯一找尋內在快樂幸福的道路。
在心理治療中,童話的作用在於幫助病人體悟更深層的問題。童話如投影片一般反映出主要衝突,願意學習了解童話象徵語言的人就會找到解答。根據我的經驗透過這個治療程序會凸顯問題所在。在很多個案中,童話可以作為治療的準繩。我在一個專門治療上癮症的大醫院中工作經常看到一些特定的症狀、問題以及危機。我將在案例和說明中提供我的經驗。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想要尋找內在快樂幸福的人。書中不教人如何中樂透或致富,也不教人如何找到夢想伴侶。想要尋找這些東西的人註定要失望。內心不自由的問題不能靠去旅行解決。
書中有許多的練習和建議,可以幫助追求內在人生快樂幸福的人克服一些心理的阻礙,但是自助也有其極限,因此如果心中有太大的疑問,尋求專業的幫助永遠是正確的。我要在此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本書的人。我的女兒 Michaela和Melanie給了我很多建議,我還要特別感謝我親愛的太太Annemie,她的審稿和修改讓這本書更具可讀性。
2005年春,於德國Bad Fredeburg
海因茨-彼得‧羅爾(Heinz-Peter Röhr)
目次
前言
格林童話——《惡魔的三根金毛》
導論
PART 1 幸運兒和國王——幸福如何不見?
天生幸運兒
賣掉幸運兒
壞心的國王——現實原則
磨坊主人——天賜的幸福
劫匪——內心的混亂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被騙的國王——人生的教訓
PART 2 走向地獄的三場考驗
痛苦的邏輯
三個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祕密
「什麼我都懂」
再也沒有美酒湧出的井
再也不結金蘋果的樹
不能停歇的擺渡人
惡魔的奶奶和被壓抑的情感
惡魔作為內在的機制
癩蛤膜——什麼阻礙了情緒?
小老鼠——什麼阻礙了原動力?
擺渡人——人生的癮頭
PART 3 回家——得到解脫
擺渡人的矛盾
找尋小老鼠以及如何除掉牠們
恐懼症
期待性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人生腳本或個人神話
尋找癩蛤蟆
找到癩蛤膜—心理治療的例子
戲劇三角
從家庭的角度
分裂的父母形象
寵愛
除掉癩蛤蟆意味著哀傷
和父母和解
PART 4 日常生活中的癩蛤膜
自我貶抑——最受歡迎的把戲
關於意義的問題
願景可以幫助解決意義的問題
如何處理痛苦
如何面對死亡
自我喜愛
PART 5 神秘主義者的答案
超越個人的發展
內在的見證人
自我懲罰的國王
結語
附錄
何時需要治療?為什麼治療會失敗?
焦慮症
恐慌症
恐懼症
廣泛性焦慮症
焦慮症的治療
憂鬱症
情緒如何產生?
用理智處理情緒
書摘/試閱
◎導論
童話故事實在太神奇了!它們用自己的圖像語言,神奇的敘述人生中的許多事物。它們反映出真相,當中的情景總是切中要害。
我認為從夢開始說明會讓讀者容易理解,夢對心靈的健康非常重要,自古以來人們就設法想要了解夢、詮釋夢,夢的意象語言就是潛意識的語言,夢裡的意象都是象徵的符號。解夢有很多種方式,解夢作為內在心靈的活動證明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夢中出現的人事物對當事人具有相當重要特殊的意義,所有夢中出現的人事物可以用來說明作夢人的某些性格。重要當然是看穿其中的真正意涵,它們想要傳達的是什麼,還有它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此一來夢的所有元素都有其意義。
同樣的童話故事也可以相同的方式來進行解讀。就像在夢裡一樣,童話故事中的情景以及人物都屬於一個人,表達的是一個人多方面的人格特質。幸運膜、國王、磨坊主人、惡魔、老奶奶、流不出美酒的井、不再結金蘋果的樹、擺渡人等等。它們屬於同一個心靈,我們必須把它們看作是一個內在的組合。當所有一切得到合理的解釋才算了解童話。
童話解析意味著詢問心靈本身正確的人生道路。
PART 1 幸運兒和國王——幸福如何不見(節錄)
【天生幸運兒】
童話選擇用來表達心理狀態的意象,往往是不可言喻的精準。在我們的童話中幸運兒帶著幸運膜出生就這樣切題的意象。
每個人都曾經包裹在這樣的幸運膜中,換句話,在充滿羊水的胎膜囊中。只有少數的新生兒在出生的時候還包著胎膜或者至少一小部分附著在身上。從前的人認為這是好徵兆。這張幸運膜保護著未出生的胎兒,使胎兒免受外界的侵擾。胎兒漂浮在溫暖的羊水中,所有的養分會自動流向她/他,再幸福不過。大部份人在這段時間裡大概感受到的就是無憂無慮的幸福,至少我們可以這樣推論。
幾乎每個人都曉得自己的幸運膜。那是我們所有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時刻曾感受過激動人心的強烈快樂幸福感覺。那種感覺可以傳遍全身,甚至可以傳到髮梢,那感覺流過所有器官,特別是在腹部感覺明顯,因為腹部最能察覺到情緒感受。
帶著幸運膜來到世上的孩子象徵的是人類「天生的」內在機制。如果我們觀察小孩子就更容易了解其中的意義。比起大人小孩子通常更能夠體會快樂幸福的本質。我們如果觀察剛出生幾個星期的嬰兒就會更清楚,看嬰兒在床上手舞足蹬,嬰兒知道如何用整個身體表達他們的感受。嬰兒的笑聲和牙牙學語,他們充沛的情感和能量很容易就能感染給我們。健康的小孩出生的最開始幾年都能保持這樣自得其樂熱情興奮的能力,幾乎不間斷。這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和「真實的自我」還緊密連結在一起,先決條件當然是教養沒有過早強迫他們去適應現實的話。他們的心靈對周圍發生的所有事仍然是開放的,想像和外面現實確實是一體的,所以對他們而言玩偶是有生命的、布偶熊可以保護他們、塑膠汽車真的可以開。
『卡爾的叔叔要來家裡玩。他真的很會講故事!卡爾恨不得叔叔早點到。現在他坐在那兒聚精會神一動也不動的聽著叔叔講故事。他憋尿已經好一會兒了,但是還是捨不得去上廁所。既使進了廁所裡他還是雀躍不已,他興奮得想要大叫。他急急忙又衝回到房間繼續聽叔叔講的奇妙故事……』
這樣為簡單的事高興到不能自我,大概只有小孩子辦得到。大人的感情往往是理智、清醒同時也比較平淡。我們有時不是也嫉妒小孩子能夠真正的開心而且直接表達他們自己的感覺嗎?就因為這樣,很多大人試著擁有小孩子的歡樂。他們很高興看到小孩子驚訝的眼神,看到小孩玩到忘我,看到小孩子收到禮物時的快樂模樣。想像一下:爸媽或祖父母送給小孩或孫子一些小禮物,大人看到小孩高興收到禮物時的滿足和歡喜。當我的小孩子還小的時候,我自己也會迫不及待聖誕節的到來,因為自己也很期待看到小孩打開禮物時眼中閃爍的光彩。
快樂幸福對在受保護下長大的小孩子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在快樂幸福的環境中成長直到開始接受大人世界的成規,慢慢被設定好的尊卑、善惡、好壞的病毒感染。顯然當我們漸漸遠離幼兒時期的統一世界,有一扇門會關上,在我們清醒的時候是進不了那扇門的。只有在夜裡在夢中,在出神恍惚的狀態下,或者身為藝術家,這門有可能會開一道細縫,小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特質是他們擁有愛人的能力,而且是以非常深刻的方式,那是完全無私、自動自發而且令人感動的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能力消失。這樣無條件、能讓彼此都感到幸福的愛在成人身上似乎已經隱藏在不同強度的感情盔甲後面。
好多人在他們的生活中失去了內在快樂幸福的感受。快樂幸福對他們而言頂多是偶然的機運。你可以玩彩卷、炒股票,事實上這對千百萬人來說是期望得到快樂幸福的唯一方式。
內心空虛匱乏的感覺驅使許多人想要尋找真正的人生幸福。或許是對童年快樂幸福感覺的記憶喚醒人們對自己幸運膜的渴望。人們想讓自己回到那樣的狀態,而那樣的狀態其實存在每個人的內心裡。當然要回到那裡任何形式的固執是行不通的。
在童話中生下這個幸運兒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太太,這可以解讀成快樂幸福不一定只有在有錢有勢的人家家裡才有。有洞察力的人可以一眼看穿在光鮮亮麗的表象後面藏的往往是過膩了好日子的上流社會人士的內在空虛和百般無聊。
童話故事《惡魔的三根金毛》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內在的幸運兒沈默了,要如何才能讓自己擺拖空虛和無意義,換句話如何去切身體驗快樂幸福。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童話要告訴我們什麼有關人生幸福的祕密,我們得先假設每個人身上都有幸運膜,而且伴著每個人一生,縱使你感覺不到。也許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上次感受到那層幸運膜是什麼時候!什麼讓你感動?是愛的感覺?還是快樂?
【賣掉幸運兒】
但是現在如果我們先問快樂幸福如何消失的這個問題,顯然快樂幸福是可以被出賣的!在我們的童話中,是窮人家掉進陷阱裡,他們為了金幣把孩子賣了,而且讓自己相信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放棄了孩子意味的就是用快樂幸福的守護交換了物質、不持久的財富。在後來的故事中,他們不再出現,我們可以推測他們和國王遭受同樣的命運。 稍後關於國王我會更詳細討論。
這個過程的內在運作是司空見慣的,不只是身處在經濟貧困的時候:男人為了高薪接受另一個城市的職位,把家人留在原來的城市,因此犧牲了婚姻幸福;伴侶因為追逐金錢或想要擁有特別的社會地位而關係破裂;無數人加班、兼差只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享樂,儘管那些工作令人厭倦。
為了錢出賣個人的快樂幸福,這樣的誘惑在我們的社會裡幾乎是無法抗拒。因為有錢和快樂幸福常常被劃上等號。消費社會的公式是這樣的:有錢=幸福,貧窮=不幸。窮人令人同情而且常常被看成失敗者,只有有錢人才有權享有社會名望和強烈的自我價值感。
這樣的想法深植在西方社會中多數人的意識中,因而促使人產生貪婪的消費行為。這樣的行為最後也不斷破壞大自然以及人的本性。為此我們出賣了多少快樂幸福?只要這樣的迷思盛行,而人們又不願理解金錢沒法買到人生的幸福,那麼教養出的小孩就會像童話中的國王一樣,變成無情又不擇手段的人。
我們難道沒有其他的可行之道?我們的童話故事將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
◎附錄(節錄)
【用理智處理情緒】
近年來情緒智商(EQ)這概念很流行,這是心理學家彼得‧薩洛威(Peter Salovey)在1990年提出的概念。對個人的快樂而言情緒智商似乎比高智力重要的多,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是可以學習的,情緒管理可能聽起來有些商業化,但是情緒管理確實可以和他人建立更真誠友好的關係,特別是能夠改善和自己的關係並且更有技巧地發揮自己的可能性。
前提是自我覺察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很快很有自信地洞察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有建設性地投入人際關係中。
譬如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上司的時候始終感覺模糊的焦慮和不安、處於劣勢、或是拘束,首先理智的做法是更仔細地覺察了解情緒並且進一步地探究。這時候集中注意力是必要的,也許對權威的父親/老師,或嚴格的母親的記憶會浮現。以這樣的方式來觀察可以把焦慮恐懼的情緒看作來自童年時期的遺物(小老鼠),進一步的觀察可能會發現他因為這不愉快的焦慮總是想盡辦法逃避和上司的接觸,能夠除掉小老鼠在這裡意味直接面對上司,不再逃避接觸而是設法接觸。有效的方法就像前面處理蜘蛛恐懼症的例子所描述的,有意識地去面對恐懼,不過分苛求慢慢建立更多信心 。
還有一個有時也帶來麻煩的情緒領域就是憤怒。以前有很多人認為讓情緒自由流露是正確的,盛怒就該很自然地流露出來,然而過去這些年來一些重要的心理學者的觀念又改變了,如果放任強烈的憤怒在內心裡不斷升高,然後放縱情緒發洩,頂多會有短暫的放鬆感覺,更好的方式是藉由對誇大和絕對要求的自覺,讓憤怒根本沒有機會產生,而且透過更切合實際的觀點來代替。只有把眼光放在可行的事情上,所投入的能量才會有意義。如果你感覺到心中的怒氣,先問自己這樣的情緒是要求我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有什麼是(我!)必須做的嗎?如果沒有,那憤怒通常沒什麼意義。
一個能夠在焦慮恐懼襲來時設法讓自己平靜擺脫性急和憂愁的人(因為訓練有素)比起那些經常被強烈情緒控制的人更容易復原。之前提過,很多人一天到晚和沈重的心情戰鬥,因為他們一再讓那些陰沈的想法主宰。
◎你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嗎?
親近人的能力可能是維持正面情緒及個人幸福的最佳條件。能和自己和睦相處的人容易交到朋友,相反的情況也是: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和自己保持和諧。滿足的人常常是鑲嵌在人際和個人友誼的網絡之中,因此不忘老友並且對交新朋友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擁有建立親密和親近關係能力的條件是能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這是可以練習的!缺乏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很難建立關係,很難和人「熟」起來。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有高度同理心的人情緒穩定而且更有成就 –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有同理心。
◎集中注意力和激勵自己的能力
對很多活動來說注意力集中是必要的。如前面所描述的,長遠來看懶散不會帶來滿足和快樂,而且常常最後導致心情抑鬱。深信自己的計劃是能夠產生追求目標的毅力和專注的最好方法。偉大的作品和行動之所以有可能成功是因為主事者從一開始就深信成事的可能性,訣竅就在於為達到目的調整情緒,放棄短期的回報,既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保持樂觀的心情。
激勵自己的能力是獨立自主和堅持追求自己的目標的先決條件。不斷需要有外來動機的人,必須一再得到外來的激勵和讚美,所以是有依賴性的。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讓自己進入並且停留在可以啟動創造力的「心流」狀態,技巧就在把情緒化為行動。
例子:
◎憤怒可以轉化成有建設性的行動;
◎不滿可以得到有創意的答覆;
◎空虛的感覺迫使人培養愛人的能力;
◎焦慮恐懼常常可以促使人改善社交能力等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