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用現代人思維,提供走出生活迷宮的捷徑
本書以讓哲學回歸普通人的生活為創作出發點,針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困惑的四十八個問題,從事例、情景入手,結合東西古今哲學家的原著,用貼近現代人思維習慣的方式加以分析與解釋,提供一條走出生活迷宮的捷徑。作者將四十八個問題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於「我」的生活與「我」的內心,第二部分關於「我」與他人的關係,最後一部分圍繞「我」和他人的生存環境。
四十八個問題代表了四十八種聲音,或許會觸痛掩藏的傷口,或許會把無法承擔而一再迴避的苦痛重新擺在面前。然而,只有真心聆聽並接納人文精神所指出的逆耳忠言,我們才能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對理想的生活充滿希望!
本書特色:
1. 本書並非介紹古典哲學著作脈絡,而是以能夠投射現實的人文學者的著作為主。作者自由往來於東西古今哲學家,除了哲學大家們的思想外,書中也涉及到以往普及性哲學著作中難以見到的人文學者的洞見。
2. 為讀者提供具有現實感的哲學忠告,模擬交談的情景,引發讀者的共鳴。引導讀者誠實而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用人文精神和哲學智慧治癒心靈。
3. 書中介紹了48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每一位哲學家構成一篇短文,每一篇約兩千多字,可讀性強,花數分鐘便能有針對性的理解一個哲學觀點。也可以按問題選擇性地閱讀。
作者簡介
憑藉《莊子哲學中疏通的理論》獲得延世大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哲學,與生活相遇》、《莊子,橫穿差異的愉快冒險》、《不受傷害的理由》、《閱讀哲理詩的快樂》、《哲學VS哲學》、《需要哲學陪伴的時間》等。他主要研究東洋哲學,對西洋哲學也十分精通。他善於把哲學與文學、理性與感性融為一體,力求將哲學通俗化以便與更多的人分享哲學思想。
譯者簡介:
李萌萌
漢族,2011年7月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朝鮮語專業,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讀於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翻譯碩士專業,獲得翻譯碩士學位。
李海蘭
朝鮮族,2006年7月畢業於北華大學英語專業。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讀於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翻譯碩士專業,獲得翻譯碩士學位。
序
序言
我是一名讀者,亦是一個著書的作者。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書,究竟是甚麼?兒時的我經常覺得書就像是一封來自陌生人的信。如今的我走進書店翻閱剛剛出版的新書,仍會碰到讓我怦然心動的書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書都能讓我心動,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書能給我恍然大悟之感。每每這時,我總會感到一陣慌張,彷彿有人正窺探我的內心,便急忙買下那本書,逃也似的走出書店。然後找一個安靜的咖啡店,配一杯香濃的咖啡,懷着雀躍的心情閲讀一頁一頁的文字。
有這樣一句話:自己有多少苦惱,就能讀懂他人的多少苦惱。並不認識的作者在每一頁上刻下的真切的苦悶如海綿吸水般浸染我的內心。作者有的生活在千年以前,有的和我處於同一時代卻住在遙遠的地方。作者穿越巨大的時空距離,通過"書"這一媒介 與我相遇,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有時甚至覺得某本書是一封僅寄予我的情書。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 1920-1970)曾説過,自己的詩就像是一封封"瓶中信"。
在遙遠的地方某個人正承受孤獨的煎熬,他的孤獨緣於缺少傾訴內心的對象。於是他將自己的內心虔誠地付諸於文字裝進玻璃瓶裏。在一個有輕柔的微風吹向大海的日子裏,他用盡全力將玻璃瓶拋向大海。他凝視着那個玻璃瓶直到它漂向遠處消失不見,然後懷着一顆激動的心回家,想像着會有一個怎樣的人撿起自己的瓶中信。他拋向大海的瓶中信,將在經歷數次暴風雨的洗禮後到達某個陌生的海邊。這很幸運,但瓶中信尚未完成它的使命,被沖上沙灘的瓶中信,半個瓶身埋在沙子中,它仍需等待,等待一個發現它的人。
瓶中信並不能僅僅滿足於被某個人發現。因為寄信人真心希望的是自己的這封信能夠在某個人的生活中、在他的內心深處掀起波瀾。若結果不是這樣,那可以説這封瓶中信如同奥德修斯般戰勝了兇險的大海後卻未能到達它該到的彼岸。如此消失的瓶中信數不勝數。世間的一切,只有在遇見需要它的人時才會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所以瓶中信只有將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心合二為一,才能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至今,我已收到了無數封瓶中信。寄信人都是偉大的哲學家,如斯賓諾莎、莊子、龍樹菩薩、元曉等。每當我打開這些信件時,它們在減輕我內心的孤獨和痛苦的同時也促使我不斷地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這些信帶給我安慰,讓我明白我的思想和人生中並不都是孤獨。我亦從這些信中學到了表達內心想法的語句和方法。而現在,我小心翼翼地寫下這封信,因為我希望能將這份先哲賜予我的幸運傳遞紿其他人。我將我的誠意隨這封信一併放入玻璃瓶中。偶爾看到我的書擺放在書店的書架上,我總感到有些慚愧。心想會有誰來展讀這封瓶中信呢?那人是否和我一樣在翻閱一頁一頁的文字時心緒飛揚?
姜信珠
於光化門
2010.12.24
目次
序言 i
導言:治癒苦痛的人文精神 xi
1.尋找遺失的自我
無悔的人生可能嗎——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2
我的慾望是我的嗎——拉康《文集》 7
假面與真容——愛比克泰德《道德手冊》 11
不像狗一樣活著的方法——李贄《焚書》 16
自由人的坦蕩人生——臨濟《臨濟語錄》 21
灑落的境界——李侗《延平答問》 26
空,為何物——龍樹菩薩《中論》 30
解脫的智慧——慧能《六祖壇經》 34
神就是我的生命力——崔時亨《海月神師法說》 39
習慣的固執——拉維松《關於習慣》 44
思考的發生——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49
理性的洞察之後,留下了甚麼——知訥《普照法語》 54
觀點主義的真相——梅求若納《由存在到行動》 58
語言背後的脈絡——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62
盡人事思天命——孟子《孟子》 67
莫懼死亡——伊壁鳩魯《致美諾西斯的信》 72
2.你我之間
如無自由,亦無責任——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78
從集體和諧到個體責任——列維納斯《時間與他者》 83
自由和愛情的二律背反——薩特《存在與虛無》 88
關照他人——孔子《論語》 93
由修養到實踐的轉向——丁若鏞《孟子要義》 97
思考的義務——鄂蘭《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102
關於快樂的倫理學——斯賓諾莎《倫理學》 106
禮物的另一種可能性——德希達《所給予的時間》 111
感受一切生命——程顥《二程集》 116
細膩精神的哲學基礎——萊布尼茲《人類理智新論》 120
為了建設充滿女性感知力的社會——伊利格瑞《我、你、我們》 124
愛的智慧——莊子《莊子》 129
因為未愛才能博愛的悖論——元曉《大乘起信論別記》 133
說服的技巧——韓非子《韓非子》 138
邏輯思維的秘密——亞里士多德《分析前篇》 143
3.你、我、他:為了我們的哲學
笑的革命性——柏格森《笑》 148
喪失光韻的時代——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152
名為新穎的強迫症——利奧塔《後現代狀況》 156
資本主義的真正動力——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 161
愉快的消費之路——巴塔耶《受詛咒的部分》 167
被剝奪休閒時間的不幸人生——德波《景觀社會》 172
存在命運嗎?——王充《論衡》 177
泥鰍的快樂——王艮《
統治理論——德——老子《道德經》 185
愛,艱難之路——墨子《墨子》 190
為弱者的哲學——韋伊《重負與神恩》 194
作為主體生存的困難——巴迪歐《倫理學》 199
結婚是一種瘋狂——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204
為了偶發性的存在論——德勒茲《千高原》 208
尋找丟失的遊戲——赫伊津哈《遊戲的人》 212
從治安到政治——洪席耶《有關政治的十項命題》 217
甚麼是真正的進步——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222
書摘/試閱
導言 治癒苦痛的人文精神
我在我不存在的地方思考,
所以我存在於我不思考的地方。
——拉康《精神分析的另一面》
L’envers de
1.
認識了一位詩人。從在電視台初遇他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感覺到和他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節目結束後,作為討論嘉賓的我不得不帶着遺憾的心情與詩人作別。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星期六下午一點。到了約定的日子,我早早地來到了見面的地點。我們約定在光華門一家有名的咖啡館見面。我在一點十分之前就到了咖啡館等待詩人。可是不知怎麼回事,等到一點半,等到兩點,詩人始終沒有露面。我思忖着或許是我記錯了,我們本是約在兩點見面的吧。於是我決定再等一段時間。可是彷彿是在嘲弄我的等待一般,時間走過兩點半,直到三點整,詩人還是沒有出現。我終於忍不住拿出電話,按下了詩人的號碼:“是我,姜信珠。我們不是約好一點在光華門見面嗎?”話音剛落,詩人就用沉悶的聲音答道:“是的,可是我今天不想出門。我們下次見面吧。”
我感到非常困惑,同時忍不住生氣。若不是輕視我,他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説不出這樣的話來。為了壓制怒火,我又點了一杯咖啡。苦澀的咖啡讓我恍然所悟,那就是率真和正直。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電視台初遇時詩人在與我的談話中感到了幸福,因此約定日後私下見面。那時詩人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今天,詩人説他不想出門,這不也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嗎?我想明白了。詩人不想出來,並不是因為討厭我這個人,只是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破壞了他出門赴約的心情。反過來想一想,如果僅僅因為要守約,詩人出來見我,那他不僅要掩藏好自己的憂鬱,還要裝作很愉快來進行一場不誠實的談話。
每個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排解內心抑鬱的情緒和朋友通電話聊天。可是光打電話似乎不足以滿足內心的需要,於是約朋友第二天見面。然而一放下電話,卻感到自己內心的抑鬱已經得到了化解,這時就感到了一絲後悔,干嘛非得見面呢!情緒有所好轉就會想到明天的事情。如果相約的人是一位很重要的朋友,那麼大多數人都會準時赴約,然後裝作依然像昨天一樣憂鬱,向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因為愛我的朋友特意來安慰我,我不能辜負他的心意。但是這樣做真的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嗎?當然不是。讓我們回想一下,大家在生活中有多少次真正忠實於自己的內心?詩人爽約的那天,我心生謝意。我希望詩人能懷着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和我見面。我並不願意看到詩人為了守約勉強坐在我面前。如果是那樣,我見到的僅僅是一副皮囊而已。沒過多久,我和詩人又見面了。那天的見面非常愉快,因為那天他真的願意和我見面。
2.
包括我所認識的這位詩人在內,所有的人都把率真和正直視為人文精神的核心。正因如此,詩人金洙暎(1921-1968)是偉大的。他摒棄一切美化和修飾,用率真的眼睛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整個社會。我們來看一下他的詩《有一天走出故宫的時候》中的一部分:“為甚麼我總為一些小事而憤慨∕不是為那王宮和王宮的淫亂∕我憤慨,因為50元的排骨只是迸出油花∕我小心眼兒,我憤慨,和牛雜碎湯館肥碩如豬的女老闆吵架∕很小氣地吵架∕我未能堂堂正正一回∕為那因要求輿論自由而被抓去的小説家∕未能履行反對向越南派兵的自由∕而那些為了領取20塊,兩次,三次∕找上門來的更夫∕我為何只是厭惡他們?”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作品,這首詩聽起來或許有些不盡如人意。但是金洙暎作為詩人之所以偉大的秘密就在於此。當大部分知識分子偽裝成民主鬥士時,金洙暎誠實地直視自己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的懦弱與無能,他並沒有試圖掩蓋,而是直白地表現了這種懦弱。所以金洙暎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因為他勇敢地摘下了妝點自身的面具。
從此,讓我們像詩人一樣,直面我們的生活和內心。我們身上的傷口,那些習慣、資本以及權力給我們留下的膿血即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只有那時,我們才有希望治癒這些傷口,才能夢想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讓後人免受同樣的傷害。包括哲學家在內的所有人文學者,或是包括詩人在內的所有作家都是正直的人。他們的詩歌、小説、電影、哲學或許會讓我們感到不適,因為他們誠實地袒露了自己的一切,在這樣的朋友面前,我們會感到一種壓迫感,逼迫着我們也成為正直的人。也許正因如此,如今我們仍在閱讀詩歌和哲學。為了成為像他們一樣正直的人。
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曾説過:“我在我不存在的地方思考,所以我存在於我不思考的地方。”通俗的講,每個人都在思考或能夠思考自己是個甚麼樣的人,但不幸的是拉康認為大家想像的自我與實際生活中的自我並不一致。如果説前者是一張假面,那麼後者才是我們的真容。我們應該撕掉假面展現真容。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真正享受生活,而非刻意表演。為此,人文學不斷地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能除去假面,直視自己與世界。相反偽人文學會給人們戴上一張更加厚重華麗的面具。偽人文學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劑鎮痛藥,而真正的人文精神,卻是要用手術刀徹底治癒我們人生的傷口。龍樹菩薩、李贄、馬克思、德勒茲等人,我們能承受住這些率直的人文大師帶給我們的疼痛嗎?不,我們應該承受!只有承受,我們才能產生憧憬未來的希望,哪怕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希望。
3.
偽人文精神和真人文精神!傳授自我安慰和自我催眠方法的人文學與引導人們走向率直的人文學!一醉酒就有暴力傾向的丈夫,今天也不例外地打了妻子。偽人文精神會這樣寬慰妻子:“今天他只打了我一下,以前都打兩下以上。今天運氣還好。”或者“丈夫還能打我,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他還能打我,證明他還很健康。”相反,真人文精神會在妻子的耳邊輕輕説道:“一邊説愛我,一邊卻對我施暴,這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丈夫有自己的生活,我也同樣有追求幸福的權力,不,是義務!”如果妻子在面對丈夫時,把真人文精神教給她的“壞想法”原原本本地表達出來,那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可能招來更嚴重的暴力,或者啟發丈夫進行反省。
但無論是哪種結果,妻子在誠實地表露自己內心的同時,她便看清了兩件事:丈夫是個甚麼樣的人,兩個人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如果很不幸,結局是第一種情況,那麼妻子就應該做好準備,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若是後一種情況,那還不錯,妻子只要和丈夫一起努力改善兩人之間的關係即可。有時我會想,也許人生要經歷的苦痛都是定量的。我們只能在“一次性付清”和“分期支付”中做出選擇。正直而誠實會選擇一次性地面對所有的苦痛。相反,自我催眠和自我安慰是分期分批承受痛苦。如果選擇分期承受痛苦,那麼連開始新生活的可能性也都會消失不見。讓我們選擇正直而誠實的生活,一次性地付清所有的苦痛吧。那麼我們將會得到一個額外的希望,在餘下的人生中開啟一個嶄新的生活。
我努力將真正的人文精神以及那些誠實的聲音集結在這本書裏,共有48種聲音。這其中的某個聲音或許會觸痛你掩藏的傷口,或許會把你感到無法承擔而迴避的苦痛重新擺在你的面前。不過沒有一個聲音會安慰你的生活。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將48種聲音大致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我的生活與我的內心,第二部分主要講我與他人的關係,最後一部分主要講圍繞我和他人的生活搆造,即環境。按順序閲讀是最好的方法,當然首先閲讀自己最感興趣的那一部分也不錯,拋開書的結構,隨心所欲地閱讀也無妨。但是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請不要忘記:只有真心聆聽並接納真人文精神為我們指出的逆耳忠言,我們才能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對理想的生活充滿希望!
1.尋找遺失的自我
無悔的人生可能嗎——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野生動物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自由地奔跑。人類想近距離地觀察這些動物,但很不幸,人類似乎缺少在野生環境下直面牠們的勇氣和力量。所以人類將這些野生動物囚禁在窄小的圍欄中供人觀賞。我時常感到困惑,究竟為何修建這些圍欄?為了囚禁這些野生動物,還是為了保護人類免受動物的攻撃?這些動物拖着沉重的腳步在狹小的圍欄中來回徘徊,眼中充滿了對自身命運的絕望和對廣闊草原的嚮往。我們給這些夢想自由的生靈造成了致命的傷害。或許是因為人類還留有最後一絲良知,人類模仿自然設計了具有欺騙性的牢籠,例如探險野生國立公園。安身於此的動物也許會誤以為自己終於重獲自由而因此感到滿足。但走到牢籠邊緣的動物會明白,他們依然被囚禁着,只是換了個大牢籠,僅此而已。
懷抱自由夢想而生活的人無法避免處處碰壁。貌似自由,實為囚徒。自由僅限於規定的範圍內。自由精神怎麼能認可這種虚偽的自由?活着,就要拼盡全力,這才是自由精神的本質。誰是西方哲學史上最自由的靈魂?換句話説,誰對所處社會的束縛最為不滿?恐怕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説出一個名字——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很多人雖被囚禁卻渾然不知,很多人雖知被束縛,卻早已適應。尼采為喚醒這些麻木的心靈,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他的著作之一《偶像的黃昏》中,以“拿着鐵鎚進行哲學思考的方法”為副標題,也絕不是偶然的。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尼采稱囚禁人類的圍牆是“唯一的,完整的,自我滿足的,並且是永恆不滅的”。用一句話來説,那些被認定為已經固定下來不可替換的東西,便是囚禁人類的圍牆,尼采稱之為“神”。但是尼采宣稱要用鐵錘摧毀的牆壁絕不僅僅局限於基督教的神。神是永恆不滅的、當下的社會結構是永遠不變的、人類的本性是既定不變的,這些思想都是使人類變得無望、被動的銅牆鐵壁。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打碎這些阻攔人類、企圖降服人類的壁壘呢?現在我們來聆聽一下尼采關於“永恆輪迴”的教誨:
“萬事萬物來而復返,存在之輪永恒旋轉。萬事萬物死而復生,存在之太陽永遠運行。萬事萬物毁而重建。相同的存在之屋宇永遠構築不止。……無論在最偉大之處抑或最渺小之處,我永遠回到同一的生活之中,是為了教會萬物永恒輪迴(Ewige Wiederkunft)的道理。”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選擇不同的世界觀,生活也完全不同。有的人相信永恆不滅的存在,他們崇尚不朽,蔑視變化。因此他們貶低肉體、愛情、友情、汗水、愉悦等等,認為這些都是虛幻無常的東西。但是正因為我們活着,才能思考哪些是不朽的,哪些是變化的。一味追求不朽,那乾脆不要出生在這個世上,作為“無”得到永存豈不是更好?
通過這樣的反問,尼采指出永恒不滅的世界觀使人類否定了無可替代的珍貴生活。
但是如果不能提出一個新的世界觀來瓦解追求永恆不滅的企圖,那麼尼采的主張只能是無力的空話。從這一點來看,尼采提出的“永恆輪迴”的世界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永恆輪迴”的力量不足以壓制“永恆不滅”的話,尼采的哲學也不過只是對過去傳統的一次抗爭而已。尼采傾盡畢生心血硏究的“永恆輪迴”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理念?如字面所示“永恆輪迴”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在永恆的反復之中。假設世間萬物以十萬年為週期循環往復,今天我們喝咖啡,這在十萬年前、二十萬年前、三十萬年前曾經有過,十萬年後、二十萬年後、三十萬年後也將會重複。
基督教要求人活在世上應該忍受貧窮和壓迫,那麼在永恆不滅的天國中將會得到補償,獲得幸福。學校教育學生要欣然接受眼前的苦痛,有朝一日升學或就業後一切的苦痛都將換來令人欣慰的成就感。公司指示員工,上司和客戶的要求即使讓你感到難堪也要毫不猶豫地執行,以便日後能夠品嘗到升職加薪或交易成功的甜頭。按此觀念,瞬間的苦痛和屈辱是微不足道的,雖然辛苦,但只要忍耐這一瞬間便萬事大吉。為了未來的幸福,放棄這一瞬間也應在所不惜。尼采的永恆輪迴理念向這一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永恆輪迴”指出充滿屈辱和膽怯的痛苦的瞬間不會平白消失,它以十萬年為週期永恒輪迴。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