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對台灣次區域合作的戰略與政策:以「平潭綜合實驗區」實徵研究為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70 元優惠價
:90 折 243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大陸自九○年代開始,基於整體國家戰略需要,開始針對主要邊境國家與地區推動「次區域合作戰略」的規劃與實踐,其中對台灣次區域合作戰略規劃,現階段主要體現在中國大陸方面積極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平潭綜合實驗區」的規劃與推動。「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計畫,號稱要在十年內投入近三千萬人民幣,並積極對台灣招商。在兩岸經濟緊密對接下,兩岸關係發展所謂「海峽經濟區」是否會出現?而對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政經、戰略關係,又會有什麼影響?
本書從中共當局規劃各項次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理論與模式經驗方案,歸納出背後運行的戰略理論與政策邏輯,並以實徵調查的研究方法,客觀評估「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實施成效,提供了研擬現階段大陸政策的參考依據。
本書從中共當局規劃各項次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理論與模式經驗方案,歸納出背後運行的戰略理論與政策邏輯,並以實徵調查的研究方法,客觀評估「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實施成效,提供了研擬現階段大陸政策的參考依據。
作者簡介
邱垂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兩岸政策協會理事;曾任金門大學主任秘書,國際暨兩岸事務學系系主任,金門大學學務處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室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兩岸政策協會理事;曾任金門大學主任秘書,國際暨兩岸事務學系系主任,金門大學學務處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室主任。
序
序 繼2014年「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粵港澳合作框架綜論」一書出版後,在許多師長好友鼓勵下,基於作者在金門大學任教研究的地緣關係,繼續本書「中國大陸對台灣次區域合作的戰略與政策」寫作計畫,特別是自2011年到2015年作者每年都至中國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實地進行調研與座談,這段時間正逢中國大陸大肆宣傳平潭政策,得以「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觀察,來印證兩岸推動次區域合作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並以客觀態度看待平潭特殊政策的規劃、執行與成效,以及評估其對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影響。
本書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2013年科技部(國科會)給予相關專題研究補助1,讓作者有機會帶著學生們至中國大陸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對「海西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與「福建自貿區」的開發發展,有親眼目睹的機會與實地訪談的經驗,也已有碩士生以「海西區」或「平潭島」為題完成碩士論文。特此,表達由衷謝忱。
台灣在區域主義(Regionalism)下,國際區域經濟整合遭逢北京當局刻意圍堵,致使台灣社會對未來經濟出路瀰漫著被邊緣化的不安與疑慮。另方面,北京當局與福建地方政府正積極推動兩岸次區域合作(Sub-regionalism)戰略佈局與政策落實,透過地緣優勢與特殊政策,加強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對接與吸納,因此,台灣面臨的是中國大陸對台灣區域主義的「圍堵」以及強化兩岸次區域主義的「吸納」,在北京當局「圍堵與吸納」戰略與政策操作下,台灣如何突破國際區域整合的阻撓與障礙,有效因應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挑戰與機會,是現階段台灣面臨未來生存發展的嚴肅課題。
中國與其周邊國家都有進行各式各樣次區域合作,同時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澳門澳所進行次區域合作初步成果也反應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粵港澳合作框架」各項政策落實上。這幾年作者在福建「海西區」實地調研,發現「海西區」、「平潭島」,以及2015年即將掛牌的福建「自貿區」,都展現了兩項政策特色,第一、是福建地方政府發展自身經濟所展現高度的積極性,「海西區」規劃就是鼓足發展福建自身的後發優勢,企圖迎頭趕上或縮小與「長三角」、「珠三角」發展差距;第二、是北京中央政府對「海西區」、「平潭島」與福建「自貿區」的規劃與對台優惠措施,往往具內建有北京中央對台工作的戰略思維,目標皆為日後「兩岸統一」奠下有利的條件。因此,以福建「海西區」為主的次區域合作之政策內涵往往具有「地方政府利益需求、中央對台政策目的」雙重元素。
本書延續過去,選擇以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戰略構想角度,歸納中國大陸與各鄰邊國家與地區的跨境合作案例,觀察合作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參與,進而分析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為何?並進而客觀評價現階段「平潭綜合實驗區」實施成效。
然而從學術研究觀點,要深入理解中國大陸對台灣次區域合作的規劃與落實的開展,確實需要長期的蹲點研究與充分的實徵考察。然而,本書撰寫過程中,作者雖然曾多次前往平潭實地研究,並赴北京、廈門、福州、香港進行相關多次座談與訪談,釐清了不少概念與困惑,也對政策與宣傳內容反覆探討,往往發現相關文獻、文宣品與宣傳口號與訪談內容或實地觀察頗有出入,為追求客觀事實,本書內容仍以訪談資料與實徵資料為主。因此若無相關文獻引註出處,都有訪談紀錄為憑,惟因訪談資料太過多,為避免佔本書過大篇幅,或基於受訪當事人保密要求,訪談記錄僅節錄少許部分,尚祈讀者見諒。若讀者針對本書主題與內容,歡迎隨時賜教。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國立金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陳建民院長、警察大學王智盛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張仕賢等專家學者的鼓勵與指導,以及許多中國大陸的學者專家、負責官員們在實地研究過程中,所給予的寶貴指導與協助,並提供本書內容許多精彩、翔實的觀點,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
此外,參與本書的實地田野調查的國立金門大學王中聖、蘇柏允、蘇姿綺、王濬、張育茹等同學,長期協助作者投入可觀的心血與辛勞,作者深感教學相長受益匪淺。最後感謝秀威資訊廖妘甄小姐及時完成對本書編排、校對與出版。本書若有任何疏漏與錯誤,則由筆者自行負責。
本書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2013年科技部(國科會)給予相關專題研究補助1,讓作者有機會帶著學生們至中國大陸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對「海西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與「福建自貿區」的開發發展,有親眼目睹的機會與實地訪談的經驗,也已有碩士生以「海西區」或「平潭島」為題完成碩士論文。特此,表達由衷謝忱。
台灣在區域主義(Regionalism)下,國際區域經濟整合遭逢北京當局刻意圍堵,致使台灣社會對未來經濟出路瀰漫著被邊緣化的不安與疑慮。另方面,北京當局與福建地方政府正積極推動兩岸次區域合作(Sub-regionalism)戰略佈局與政策落實,透過地緣優勢與特殊政策,加強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對接與吸納,因此,台灣面臨的是中國大陸對台灣區域主義的「圍堵」以及強化兩岸次區域主義的「吸納」,在北京當局「圍堵與吸納」戰略與政策操作下,台灣如何突破國際區域整合的阻撓與障礙,有效因應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挑戰與機會,是現階段台灣面臨未來生存發展的嚴肅課題。
中國與其周邊國家都有進行各式各樣次區域合作,同時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澳門澳所進行次區域合作初步成果也反應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粵港澳合作框架」各項政策落實上。這幾年作者在福建「海西區」實地調研,發現「海西區」、「平潭島」,以及2015年即將掛牌的福建「自貿區」,都展現了兩項政策特色,第一、是福建地方政府發展自身經濟所展現高度的積極性,「海西區」規劃就是鼓足發展福建自身的後發優勢,企圖迎頭趕上或縮小與「長三角」、「珠三角」發展差距;第二、是北京中央政府對「海西區」、「平潭島」與福建「自貿區」的規劃與對台優惠措施,往往具內建有北京中央對台工作的戰略思維,目標皆為日後「兩岸統一」奠下有利的條件。因此,以福建「海西區」為主的次區域合作之政策內涵往往具有「地方政府利益需求、中央對台政策目的」雙重元素。
本書延續過去,選擇以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戰略構想角度,歸納中國大陸與各鄰邊國家與地區的跨境合作案例,觀察合作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參與,進而分析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為何?並進而客觀評價現階段「平潭綜合實驗區」實施成效。
然而從學術研究觀點,要深入理解中國大陸對台灣次區域合作的規劃與落實的開展,確實需要長期的蹲點研究與充分的實徵考察。然而,本書撰寫過程中,作者雖然曾多次前往平潭實地研究,並赴北京、廈門、福州、香港進行相關多次座談與訪談,釐清了不少概念與困惑,也對政策與宣傳內容反覆探討,往往發現相關文獻、文宣品與宣傳口號與訪談內容或實地觀察頗有出入,為追求客觀事實,本書內容仍以訪談資料與實徵資料為主。因此若無相關文獻引註出處,都有訪談紀錄為憑,惟因訪談資料太過多,為避免佔本書過大篇幅,或基於受訪當事人保密要求,訪談記錄僅節錄少許部分,尚祈讀者見諒。若讀者針對本書主題與內容,歡迎隨時賜教。
本書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國立金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陳建民院長、警察大學王智盛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張仕賢等專家學者的鼓勵與指導,以及許多中國大陸的學者專家、負責官員們在實地研究過程中,所給予的寶貴指導與協助,並提供本書內容許多精彩、翔實的觀點,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
此外,參與本書的實地田野調查的國立金門大學王中聖、蘇柏允、蘇姿綺、王濬、張育茹等同學,長期協助作者投入可觀的心血與辛勞,作者深感教學相長受益匪淺。最後感謝秀威資訊廖妘甄小姐及時完成對本書編排、校對與出版。本書若有任何疏漏與錯誤,則由筆者自行負責。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二、文獻檢視與政策探討
三、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四、研究方法
五、預期目標
第二章 次區域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一、區域主義與次區域主義的理論意涵
二、區域合作與次區域合作的差異
三、次區域合作對區域合作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中國大陸推動跨邊境次區域合作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案例
一、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的戰略思考
二、中國大陸跨邊境次區域合作的實施案例
三、現階段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的主體與平台之觀察
第四章 現階段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政策推動
一、中國大陸對台次區域合作的規劃
二、 中國大陸對台次區域合作運作模式─以「海西區」為例
三、台灣對中國次區域合作的推動─以「小三通」為例
第五章 現階段「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次區域合作的規劃與實施成效
一、「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特殊政策的制度分析
二、「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政策的實踐操作
三、「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政策的影響評估
第六章 未來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一、中國對台次區域合作的總體策略與成效評估
二、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參考書目
第一章 緒論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二、文獻檢視與政策探討
三、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四、研究方法
五、預期目標
第二章 次區域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一、區域主義與次區域主義的理論意涵
二、區域合作與次區域合作的差異
三、次區域合作對區域合作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中國大陸推動跨邊境次區域合作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案例
一、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的戰略思考
二、中國大陸跨邊境次區域合作的實施案例
三、現階段中國大陸推動次區域合作的主體與平台之觀察
第四章 現階段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政策推動
一、中國大陸對台次區域合作的規劃
二、 中國大陸對台次區域合作運作模式─以「海西區」為例
三、台灣對中國次區域合作的推動─以「小三通」為例
第五章 現階段「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次區域合作的規劃與實施成效
一、「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特殊政策的制度分析
二、「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政策的實踐操作
三、「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台政策的影響評估
第六章 未來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一、中國對台次區域合作的總體策略與成效評估
二、兩岸次區域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中國大陸跨邊境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規劃,基本是相嵌在整個中國大戰略格局,主要的戰略思考有因應國內外再平衡各項挑戰,並配合北京國家領導人總體戰略的需要如中共十六大「和諧社會」、十八大「中國夢」,進而規劃中國大陸次區域合作的戰略目標。
(一)國內外再平衡的挑戰
對中國大陸而言,首先是因應國內外各項再平衡挑戰,以國際再平衡挑戰而言,包括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的政經戰略,如認為美國蓄意挑起釣魚台事件與南海海域主權爭議,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等;國際恐怖主義的擴散並滲透至新疆、西藏地區,甚至與疆獨、藏獨勢力合流;西方民主價值在社群網站無遠弗屆快速散播掀起「阿拉伯之春」,威脅中共政權專政的正當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方興未艾,美國次貸風暴、歐債危機接連發生引發全球經濟動盪。
針對中國大陸國內再平衡的挑戰,主要問題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區域不協調的問題,沿陸邊境區域與沿海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問題;能源長期使用供應問題的挑戰;環境生態惡化,巨型環境災害威脅嚴重,以及港澳地區實施一國兩制日趨複雜,以及與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等挑戰。
(二)中國國家總體戰略的配套
在整個中國國家大戰略,延續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的和諧世界總體戰略配套,倡言「對外要和平崛起、對內要社會和諧、兩岸要和平發展」總體戰略(鄭必堅、吳建國,2014),或是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總體戰略下在周邊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戰略規劃。
(三)中國大陸次區域合作的戰略目標
跨邊界次區域合作模式,對於整體中國國際戰略與國際政治的佈局,以及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對接具有重要意義。茲說明如下:
1. 改善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關係
在對外政策方面,自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強調,「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強調內部做好各項建設工作外,能否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是保證中國能否經濟順利建設的外部環境的關鍵。亦即在胡錦濤主政十年來,中國採取了和平崛起和「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友好相處和共同發展。依照功能主義的整合理論,國家間經濟合作自然可以外溢到政治、文化、社會甚至是軍事方面的合作。
政治報告也強調「應該看到,在中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中國的周邊環境並不穩定。但無論如何,周邊國家追求是安全與經濟發展,這是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的政府與學界普遍認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美國在戰略上都以中國作為潛在的對手,並在戰略對中國進行遏阻,並積極滲透與影響與中國的周邊國家,因此,中國大陸必須透過加強與邊境國家的經濟合作,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減少「中國威脅論」效應,包括強化與中亞五國、東南亞、俄羅斯與北韓的合作,才能確保中國國家利益與安全。發展跨邊境次區域合作有助於改善周邊國家的關係。
2013年10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理念,強調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在推動周邊外交推進經濟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對話,推動「親、誠、惠、容」理念社會化,建構穩定週邊環境。針對未來5至10年周邊外交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工作思路,提出「四個更加」、「四個堅持」和「四個著力」。
2014年習近平在APEC會議提出2014年11月中國召開APEC會議,習近平正式宣布「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一帶一路」戰略將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深入歐盟市場,將加速連結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並承諾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協助「一帶一路」的各國基礎建設。
2. 促進邊疆省份的經濟發展與安全穩定
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進行次區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主要包括:雲南、廣西、廣東、吉林、新疆等。除了廣東省外,其餘四個省份的經濟增長皆落後內陸省分,這些省份在大陸各省份往往處於經濟邊緣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疆地區,具有多元文化、多種民族並存的特點,由於跨國而居形成跨國民族在地緣上具有國內地緣邊緣性和國際地緣前沿性的特點(周建新,2002:275),因此北京提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國際關係理念,提出「睦鄰、富鄰、安鄰」的周邊外交方針,達成中國邊境境民族實現了「和平跨居」目標,大大降低邊境民族衝突(周建新,2008:394)。自2000年開始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加強地方政府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以吉林、新疆、雲南、廣西為核心的對外開放視窗,帶動其他中西部省份的對外開放,不僅能夠促進大陸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中西部省份經濟發展也能夠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而且有利於維護邊區的穩定,確保邊疆安全(曹小衡,2013:129)。
3. 次區域合作可以推動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
中國沿邊省區一直是交通不便的發展死角,沿邊省區與沿海省區相比,外貿額占GDP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與其沿邊的區位優勢很不相稱。與周邊國家積極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使沿邊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有助於推動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並縮小中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的試驗場,使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此外,次區域合作限於沿邊沿江地區,合作範圍有限,合作的正面效益可以迅速擴散,負面效應卻可以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已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李鐵立,2005:198)。
(一)國內外再平衡的挑戰
對中國大陸而言,首先是因應國內外各項再平衡挑戰,以國際再平衡挑戰而言,包括美國重返亞洲再平衡的政經戰略,如認為美國蓄意挑起釣魚台事件與南海海域主權爭議,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等;國際恐怖主義的擴散並滲透至新疆、西藏地區,甚至與疆獨、藏獨勢力合流;西方民主價值在社群網站無遠弗屆快速散播掀起「阿拉伯之春」,威脅中共政權專政的正當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方興未艾,美國次貸風暴、歐債危機接連發生引發全球經濟動盪。
針對中國大陸國內再平衡的挑戰,主要問題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區域不協調的問題,沿陸邊境區域與沿海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問題;能源長期使用供應問題的挑戰;環境生態惡化,巨型環境災害威脅嚴重,以及港澳地區實施一國兩制日趨複雜,以及與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等挑戰。
(二)中國國家總體戰略的配套
在整個中國國家大戰略,延續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的和諧世界總體戰略配套,倡言「對外要和平崛起、對內要社會和諧、兩岸要和平發展」總體戰略(鄭必堅、吳建國,2014),或是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總體戰略下在周邊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理念,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戰略規劃。
(三)中國大陸次區域合作的戰略目標
跨邊界次區域合作模式,對於整體中國國際戰略與國際政治的佈局,以及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對接具有重要意義。茲說明如下:
1. 改善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關係
在對外政策方面,自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強調,「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強調內部做好各項建設工作外,能否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是保證中國能否經濟順利建設的外部環境的關鍵。亦即在胡錦濤主政十年來,中國採取了和平崛起和「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友好相處和共同發展。依照功能主義的整合理論,國家間經濟合作自然可以外溢到政治、文化、社會甚至是軍事方面的合作。
政治報告也強調「應該看到,在中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中國的周邊環境並不穩定。但無論如何,周邊國家追求是安全與經濟發展,這是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的政府與學界普遍認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美國在戰略上都以中國作為潛在的對手,並在戰略對中國進行遏阻,並積極滲透與影響與中國的周邊國家,因此,中國大陸必須透過加強與邊境國家的經濟合作,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減少「中國威脅論」效應,包括強化與中亞五國、東南亞、俄羅斯與北韓的合作,才能確保中國國家利益與安全。發展跨邊境次區域合作有助於改善周邊國家的關係。
2013年10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理念,強調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在推動周邊外交推進經濟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對話,推動「親、誠、惠、容」理念社會化,建構穩定週邊環境。針對未來5至10年周邊外交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工作思路,提出「四個更加」、「四個堅持」和「四個著力」。
2014年習近平在APEC會議提出2014年11月中國召開APEC會議,習近平正式宣布「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一帶一路」戰略將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深入歐盟市場,將加速連結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並承諾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協助「一帶一路」的各國基礎建設。
2. 促進邊疆省份的經濟發展與安全穩定
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進行次區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主要包括:雲南、廣西、廣東、吉林、新疆等。除了廣東省外,其餘四個省份的經濟增長皆落後內陸省分,這些省份在大陸各省份往往處於經濟邊緣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疆地區,具有多元文化、多種民族並存的特點,由於跨國而居形成跨國民族在地緣上具有國內地緣邊緣性和國際地緣前沿性的特點(周建新,2002:275),因此北京提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國際關係理念,提出「睦鄰、富鄰、安鄰」的周邊外交方針,達成中國邊境境民族實現了「和平跨居」目標,大大降低邊境民族衝突(周建新,2008:394)。自2000年開始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加強地方政府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以吉林、新疆、雲南、廣西為核心的對外開放視窗,帶動其他中西部省份的對外開放,不僅能夠促進大陸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中西部省份經濟發展也能夠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而且有利於維護邊區的穩定,確保邊疆安全(曹小衡,2013:129)。
3. 次區域合作可以推動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
中國沿邊省區一直是交通不便的發展死角,沿邊省區與沿海省區相比,外貿額占GDP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與其沿邊的區位優勢很不相稱。與周邊國家積極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使沿邊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有助於推動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並縮小中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的試驗場,使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此外,次區域合作限於沿邊沿江地區,合作範圍有限,合作的正面效益可以迅速擴散,負面效應卻可以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已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驗場(李鐵立,2005:198)。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