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完全不同於傳統解經方法的心經研究論著,帶有極高的劃時代意義,識者更當能由其中讀出不同之心得,相信研究者所詮釋的內涵,真的是如心經句子所言:「真實不虛」。
封底文案:
這是一本完全不同於傳統解經方法的《心經》研究論著。
凡是曾真正深入研究佛教經典的人應該能體會,佛教的原始教義是相當簡單而且生活化的,其重點在指導眾生提昇智慧、得到解脫,易言之,佛教本來應該是「主智」的宗教,是重視眾生開悟的修行,強調覺悟自度,並不是現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注重在祈福、消災、膜拜、加持、超渡、放生的宗教。
在研讀諸多宗教經典時,我總會浮現出不同於傳統解經者(法師、牧師、神父等)的另一層內涵,在研讀《心經》後,內心有所感悟,令我從最新的宇宙科學理論與生死學探索主題,進入《心經》的核心思想,以最新宇宙發現與理論撰寫這本《心經宇宙生命學》,我相信這些都是高層生命體對我的安排。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完全不同於傳統解經方法的《心經》研究論著。
凡是曾真正深入研究佛教經典的人應該能體會,佛教的原始教義是相當簡單而且生活化的,其重點在指導眾生提昇智慧、得到解脫,易言之,佛教本來應該是「主智」的宗教,是重視眾生開悟的修行,強調覺悟自度,並不是現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注重在祈福、消災、膜拜、加持、超渡、放生的宗教。
在研讀諸多宗教經典時,我總會浮現出不同於傳統解經者(法師、牧師、神父等)的另一層內涵,在研讀《心經》後,內心有所感悟,令我從最新的宇宙科學理論與生死學探索主題,進入《心經》的核心思想,以最新宇宙發現與理論撰寫這本《心經宇宙生命學》,我相信這些都是高層生命體對我的安排。
作者簡介
呂應鐘
現任:美國Wholeself自然醫學研究院院長、台灣全我身心靈健康中心主持教授
兼任:世界自然醫學大學亞洲校區正教授、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理事長、世界華人UFO聯合會副會長、加拿大太e中醫學院主座教授、馬來西亞整合自然醫學研究中心院士、俄羅斯聯邦外貿學院名譽教授
研究:宇宙生命學、宗教科學、生死學、自然醫學、心靈科學
序
前言:真實不虛的深層了悟
1980年代起,研究者由於深深涉入宇宙生命學種種現象之探討,接觸到美、日等國用不同學術角度詮釋之宗教書籍,使我對佛典與聖經產生由科學理論切入研究之極大興趣,因此多年來一有機會就涉獵若干宗教經典,20年來,思想更具圓滿,真正領會到另一高級層面之終極真實意義。
聖嚴法師(1999)曾表示,「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研究佛經的學者及專家,可以把佛經講解的十分詳盡,但自己本身並不一定能夠從中得到無我無相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增長。」
這真是至理名言,研究者經由多年多次包括不同宗教的靈悟體驗,完全知曉聖嚴法師這段話的精確內涵,這也正是傅偉勳教授的「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 模型中最高的「終極真實層面」(傅偉勳1993),那是來自宇宙的智慧,光是具備人間知識是無法想像得到的。此外,王智益教授 以物理學的成就加上親自實修的體驗來闡釋佛法,發表20餘篇佛學科學方面學術性論文,其中《從不二境界理念敘述心經含義》與《由現代實驗數據探討佛家六道輪迴存在問題》的思想正與研究者多年來不斷累積的心得相同。再加上接觸到日本人高橋信次 的全部著作,發覺到國外也有超越智慧的真理宣揚者與我有同樣的看法,遂更加肯定個人經由體悟與了解得到的智慧是不孤獨的。
十多年來,研究者一直有若干不同於市面宗教團體的思考:
一、凡是曾真正深入研究佛教經典的人,應該能體會佛教的原始教義是相當簡單而且生活化,其重點在指導眾生提昇智慧得到解脫,易言之佛教本來應該是「主智」的宗教,是重視眾生開悟的修行,以及強調覺悟自度,並不是現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注重在祈福、消災、膜拜、加持、超渡、放生的宗教。
真正以嚴格的眼光衡量,當今的佛教已經失去佛陀一再強調證悟覺性的本懷。
二、2540多年前跟隨佛陀的弟子之普通知識相當貧乏,今日任何一位小學生的常識都要比當年佛陀弟子要豐富得多,因此,佛陀絕不會用艱深的語言對弟子講解宇宙生命學道理,佛陀所講的內容應當符合淺顯、生活化、提升認知能力,而且因材施教,同樣的道理對不同根器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解說。然而現時詮釋佛教經典教義的人士或是宗教哲學學者,習慣使用一般人看不懂的深奧文字與學術言說的理論來解釋佛經,使得聽講的人產生深奧就是高明的錯覺。故當今佛經詮釋方法已經失去佛陀的教育目標。
三、凡是任何一種思想之興起,都必然會與當時的政治、社會、制度、文學等背景息息相關,而其創新的思想都是當時文明背景的產物。如果研究者無視於思想起源的歷史背景與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應當無法確切掌握整個思維模式、內涵與真諦,只能淪為以各自不同的認知做表面文字的解說而已。現時是否有不少人淪入此種思維模式?一般人是否只能無知地隨這些表面詮釋的人舞文弄字,值得警惕。
研究者在研讀諸多宗教經典時,總會浮現出不同於傳統解經者(法師、牧師、神父等)的另一層內涵,導致研讀《聖經》後撰寫《聖經真相》(1999),研讀《長阿含經起世經》後撰寫《阿含經大世紀》(2001),而在研讀《心經》後,內心有所感悟,令我從最新的宇宙科學理論與生死學探索主題進入心經核心思想,以最新宇宙發現與理論撰寫這本《心經宇宙生命學》,研究者相信這些都是高層生命體對我的安排,因為研究與寫作過程中實有多次靈悟,指導研究者的方向。
因此真正內行的人士就會體悟到這是一本完全不同於傳統解經方法的心經研究論著,又能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出版,實帶有極高的劃時代意義,識者更當能由其中讀出不同之心得,相信研究者所詮釋的內涵真的是如心經句子所言:「真實不虛」。
只是不知當今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知此境界?
呂應鐘 撰於大林
目次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釋《心經》經題
第二節:經文結構分析
第三節:此經何人所說
第四節:傳統註疏的謬誤
第二章:各家譯本比較
第一節:三種略本
第二節:三種亡佚本
第三節:唐朝的廣本
第四節:宋後的譯本
第五節:近現代譯本
第三章:密咒譯文比較
第一節:三種譯文
第二節:翻譯咒語的一些問題
第四章:現代宇宙論與高等物理考察
第一節:科學家製造大量反氫原子
第二節:隱秘能量與隱秘物質已被證實存在
第三節:量子論之考察
第四節:多重宇宙的膜世界理論考察
第五節:超弦理論之考察
第六節:光速可能非常數
第五章:佛陀三界之時空生命學闡述
第一節:佛陀三界之空間理論闡述
第二節:佛陀三界之時間理論闡述
第三節:佛陀三界之生命學闡述
第六章:心經宇宙生命學理論重塑
第一節:佛陀三法印之新科學闡述
第二節:廣本心經譯文現代科學闡述
第七章: 佛學道學與科學思想的整合
第一節:佛學與道學之「涅槃」思想的互滲
第二節:心經與金剛經之「空、無」的互證
第三節:宗教與科學的匯通
結 論:心經宇宙生命學----菩提娑婆訶
第一節:本研究之特色與重要指引
第二節:從「無」到「萬有」之實相
參考文獻
作者著作年表
書摘/試閱
《心經》二字係大家習用之簡稱,其梵文原題為Maha prajñā pāramitā hrdaya sūtra,中譯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八字為音譯,「心經」兩字為意譯,不過大家已習慣將此經題簡稱為《般若心經》或更簡為《心經》,故本書亦隨俗而用。
佛說法49年,講般若就講了22年,共有8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600卷之多。《心經》就是從600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言簡意賅,只有260個字。文字雖然很少,但義理非常完備深刻,內涵極為豐富。所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華,因此華藏祖師把經名譯作《心要經》。歷來不少研究者如東初法師(1998)一樣認為熟讀一卷《心經》就等於具體讀畢600卷《大般若經》,此亦說明「心經」在浩瀚佛經中的重要性。
●摩訶
「摩訶」梵語Maha原意為「大」,但不是我們所說的尺寸大小的大,而是指在任何地方都永遠充滿而存在著,讓我們能感覺得到但卻觸摸不到。亦有如道之「無極」或天主之「無所不在」。
●般若
「般若」一般認為是梵語prajñā之音譯,然而國內佛教界均讀成ㄅㄛ ㄖㄝˇ,不知此讀法源自何處?郭敏俊(1996)認為「般若」之原來發音應和較古老之巴利語paññā更為接近,發音為pannya,本書認為台語保留很多中原古音,改用台語讀出「般若」為「搬惹」,發音即相當接近於梵音,要帶鼻音,與巴利語音相同。
「般若」在梵文中之本意為「智慧」,然而此種智慧並非普通人所認為之「一般智慧」,而是佛教信仰中非同尋常之「神秘智慧」。《智度論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郭敏俊(1996)認為此即指佛陀開悟所得之智慧,亦即人類體悟真實生命時所展現之根本睿智。元音老人(http)認為般若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的妙智慧或者是真心。蓮生活佛(http)認為:
應用你的智慧,然後你把自己進入禪定裡面,也就是不動的境界裡面。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講的智慧是超過世間的智慧,也就是『超慧』。
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淨空法師,1994)
因為此梵文無法用最適切之古漢文譯出,為保留此種「神秘智慧」觀念之特質,遂採用音譯而不採意譯。本書研究者認為此處所言之「神秘智慧」觀念極為重要,與本書研究者多年體悟之心得完全相同,其與近代超心理學(心靈科學)研究範疇有相當深入之一致性,若能由此觀念切入而細研佛經,則會有傑出之體悟。因為般若之境界實即進入深層超心理現象時所獲得來自宇宙之終極智慧。
此種體悟能夠上達宇宙、下通生命,若研究者兼懂佛學與道學之理論,即能輕易發現「般若學說」與「道家學說」有極大類似之處。呂澂(1986)指出般若之基本原理為「性空」,此即為道家之「無」,般若所言「無相、無生」,與道家之「無名、無為」等概念亦相似。可惜,在現代分科教育之制度下,各家研究各家學說,能兼得者寥寥無幾,故少有人能體悟本書所言實極為正確。
般若分為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三為「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此三者之區分如此:「實相為體,觀照為智,方便為用」。
體即是佛性(法身),智即是思想(見聞覺知之「報身」),用即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應身」),一切般若經用功法門均由「觀照般若」出發(冰谷禪師,1995),觀照般若即為阿賴耶識,舊稱靈性,近代人謂之腦筋。(月溪大師,1995)
阿賴耶識(ādāna)在唯識學上又稱為「不可知」,因其作用極微細而不可知。「阿賴耶(ālaya)」是指我們的生命體,它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而不壞,只是轉變性質而已。阿賴耶識是身體的執受者。(法舫法師,1987)《解深密經》云:「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此處「最初一切種子」即是阿賴耶識的因相。從這點上觀察,可知阿賴耶識的解釋是在精神方面,而沒有擴展到物質的宇宙方面。
以前研究佛經者不太能真正了解「阿賴耶識」之概念,近代由於心理學及超心理學發達,讓現代人逐漸了解其實阿賴耶識即為「潛意識」或「無意識」。所謂潛意識即說明其功能作用為一種潛伏而不顯現、不活動之心力;無意識即說其沒有意識活動作用之心力,或是指人類意識未能知曉之存在。此亦為何本書言「神秘智慧」觀念非常重要之原因,因為它即是近代之超心理學(心靈科學)研究內涵,而且以此種認知來研究佛經,一切「不可知」均能清楚地轉化成「知」。
●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為pāramitā之譯音。「波羅」就是「彼岸」,「蜜」字的意思就是「到達」。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啦」,那個「啦」就是「多」。到彼岸表示凡夫眾生從有煩惱、有情緒、有業力的生命狀態,透過佛法之道理與方法,慢慢修持,把加在現有生命之上的習氣業力、煩惱情緒等七情六慾,通通轉化以後,真心本性自然呈現出來,這種由真心本性所呈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就叫做「到彼岸」,簡言之,即從苦難污穢之此岸世界抵達妙樂清淨之彼岸世界。
顯慈法師(1981)言:漢朝及六朝之間所翻之經典,只有「波羅蜜」而無「多」字,至唐朝之後的譯者才加有此字。雲高大師(1996)言:大部分講經者均以此四字為一個名詞,但是也有少數人將「波羅密」及「多」分開為二詞。其實,研究梵語者均知梵語發音有個習慣,即尾音不發音,因此有無「多」字其實都源自同一個字義,根本無需去爭論「多」字之有無。蓮生活佛(http)也認為這個「多」字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是聲音的延續,而是一個虛語。然而吾人看到不少人在講解《心經》時,將「多」字也用大篇幅詳細解釋,則差之大矣。 斌宗法師(1995)亦云:
「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彷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話文中的「了」字,除此別無餘義,後人強為附會竟將多字譯為定,發揮玄解,說什麼「多者定也」,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圓通大定,我以為無關重要,可不必多事。
歷史上亦有人將此經稱為「般若多心經」或「多心經」,傳統佛教界認為此為割裂「波羅蜜多」這個梵語詞而出現之訛稱。竺摩法師(1989)亦認為找遍佛說之三藏十二部經,總找不到有一部稱為《多心經》之經典。然而近代又有學者考察歷代經錄記載、敦煌遺書及初唐碑文等各方面資料,提出「多心經」此一名稱在玄奘當時已經出現,並在唐代廣泛流傳,其使用頻率要超過「心經」兩字。因而主張從「多心經」到「心經」此經題之變化,反映不同時代人們對《般若心經》觀念之變遷,並指摘後人用「核心」、「精要」來詮釋「心」字之含義,恐怕會有訛誤。(福井文雅,1984。方廣錩,1994)
? 心
的確,總觀六百卷《大般若經》,絕對找不到《心經》一篇,因此歷代學者亦在懷疑《心經》是從何處而來?其實「心」之梵語Hrdaya一字,意即「真言」、「心咒」,相當於英文之 Summary,不是heart的心,其本意即為「積集精要」,亦即集合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之簡縮本,因此心經之「心」字並非有些人認為是思慮分別之「人心」。因此唐時實叉難陀將其譯為《摩訶般若髓心經》,也即取「精髓」之意。可見「心」字指此經涵蓋般若類經典之全部精華,為般若類經典之核心精要。
●經
經字之梵語為sūtra(修多羅),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律、論三藏,經藏乃其中之一。釋尊演說的教理本稱法(達磨),即教法之意。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而稱為經(修多羅)。修多羅原為婆羅門教之用語,後為佛教採納逐漸演變而指冗長之文,取其「連綴文義不散」之意。
既然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而大般若經又是強調唯識學、明心見性的經典,因此心經的英文不該譯為Heart Sūtra。總合上述經題之解析可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正確之意思應為「運用深層超心理學方法獲知宇宙最高實相以求生命解脫之精要理論」,可以用唯識論或唯心論(Idealism或Ideology)來表示。高橋信次(1989)亦認為心經是「經由珍貴自性的覺悟去求取最高智慧的經典」,是啟用此種智慧寶庫的根本方法。聖嚴法師(2001)亦說就是以簡短的經文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產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稱為心經。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