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滿額折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蓮花上的獅子:圖說歐亞獅子文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70 元
優惠價
90603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分享歐亞獅子文化交流之源遠流長、傳奇浪漫。
通過圖像展示、故事講述來還原風趣的西域歷史。
獅子是自然界中最殘忍的猛獸,人類卻將牠認同為慈悲或寬容的象徵之一。
沒有胸襟開闊的交流與融合,就不會有繁榮豐富的文化。

以獅子為題材的多門藝術在歐亞內陸上的交融和變化。作者收集整理和鑽研獅子文物文獻多年,在此基礎上,梳理出獅子和獅子文化東傳之路,還有來到中土後如何與本土文化融合及其流變。作者以大量文物圖為基礎,用平和樸實的語言,講述着獅子的雕像、繪畫、舞蹈等文化藝術類型在歐洲內陸、古印度和古中國內陸的各自樣貌,三個文化基因合力造就中華文化藝術。期間古印度和古中國之間獅子文化交流頗深,以「佛」的紐帶為關節點。

無論何種藝術類型,獅子多是上層的榮譽象徵,而普羅大眾往往將獅子作為日常守護神,守護着亂世中寺廟的神佛,守護着家族的傳承,守護着小家的門口。本書最後以佛教的勸人向善為結,透露了作者的人文關懷,也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心理:通過獅子文化的個案,讓我們見到了文化的有容乃大。

作者簡介

尚永琪,1969年生,甘肅張掖人,現任《社會科學戰線》副主編,歷史學博士,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吉林省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會理事。已出版專著有《3—6世紀佛教傳播背景下的北方社會群體研究》、《宋元生活掠影》、《鳩摩羅什》、《竇融世家》等。

目次

第一章 獅子東來之路

一 紅蓮花,獅子王

二 萬里迢迢,西域貢獅

第二章 走獅與翼獅圖像的流變

一 走獅:從巴比倫到華夏

二 翼獅:不可戰勝的保護神

第三章 獅子:物種、神獸與吉祥物

一 從神獸到吉祥物

二 獅子圖樣中的雌雄之分

第四章 騎在獅子背上的歐亞女神

一 女神娜娜與獅子

二 女神度爾伽

第五章 歐亞大陸的獅子王傳說

一 獅子鬥牛

二 獅子銜草紋與金獅子

三 狐假獅威

第六章 歐亞大陸的獅子舞

一 戲獅子與五方獅子舞

二 胡人騎獅

第七章 獅子的勇猛與國王的威權

一 國王的獅子座

二 英雄與國王的獅子皮

三 獅子與勇士

四 曹操獵獅的傳說

第八章 佛教菩薩造像中的獅子

一 仰望彌勒菩薩的雙獅子

二 文殊菩薩與青獅子

三 觀音菩薩與獅子

四 莊嚴的騎獅本尊

第九章 獅子與佛陀的蓮花世界

一 佛陀獅子座

二 石柱上的獅子王

三 獅子的卧法

四 獅象之爭

五 慈悲世界的蓮花獅子

書摘/試閱

引子

在人類歷史上,鬣毛豐沛、吼聲如雷的雄獅不但被强權勢力推舉為國王、英雄的代表者,也曾被芸芸衆生尊奉為保護神和吉祥物。獅子那不可戰勝的英勇形象,使得古代歐亞地區的很多神都被塑造成人面獅身或者獅頭人身,在陵墓、神廟等場所被塑造或繪製出來,在人類科學知識尚不昌明的時代,扮演着地位至高無上的人類命運主宰者的角色。不論是主宰山川大地、負責豐育萬物的女神,還是慈悲為懷、悲憫衆生的佛陀,都被塑造成騎在獅子背上或坐在獅子座上的智慧形象。

 

本書所要研究和講述的,就是蘊涵在中華獅子文化中那些不為人所熟悉的歐亞文化因素,並與讀者一起分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源遠流長、傳奇浪漫。沒有胸襟開闊的交流與融合,就不會有繁榮豐富的文化,現代文明如此,古代文化亦如此。

 

本書圖片部分取自國內外考古機構和博物館出版的圖書及網站數字化資源,很多觀點也參考了先賢學者的相關論著,已於書中一一注明。

 

第一章 獅子東來之路

自1世紀開始,獅子作為珍稀禮品被西域各國進獻到中國來,主要豢養在皇家宮廷之中,宮廷畫師們開始創作有關獅子的各類圖像。古代文獻記錄了當年那些被進貢而來的龐然大物是如何從萬里之遙被送到中國來的細節:誰牽制着兇猛而不可戰勝的獅子王?又是誰控制着牠們的命運?牠們從佈滿紅蓮花的西亞草原來到陌生的中國黃河流域,又經歷了甚麼?最後的問題是:當文化與藝術中的獅子被塑造得越來越可愛頑皮時,那些光臨東亞大地的異域野獸,牠們生活得怎麼樣呢?

 

一 紅蓮花,獅子王

西域獅子東來古代中國,牠不是作為一個物種被傳播,因為獅子很難在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中華大地生存繁衍,所以我們說的「獅子東來」,最主要的還是指獅子圖像及獅子文化的東傳中國及其發展。

 

那麼,我們的目光就從遙遠的亞洲獅的產地美索不達米亞開始,審視獅子圖像與獅子文化傳入中國的歷程。公元前800年,美索不達米亞,一片長滿紅蓮花的沼澤地裏,一頭兇猛無比的母獅撲向一個强壯的黑人。母獅咬住黑人的頸部貪婪地吸血,牠的眉心上,象徵森林王者的一塊寶玉熠熠閃光,似乎在誇耀勝利者的得意。而那被突然襲擊,只穿着一條短褲的黑人已經無力逃脫和掙扎,他倒在地上,雙臂向後,徒然無力地撑在泥濘中,奄奄一息,坐以待斃。

 

此刻,獅子的兇悍威猛,與人類肉體的脆弱與無助,形成鮮明的對比。

 

2000多年前的雕刻家為我們記錄下來的這個驚心動魄的情節,是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高10.2厘米的象牙雕刻作品。它用象牙、黃金與藍寶石、紅寶石鑲嵌搭配,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紅蓮花美麗的風姿、猛獸獅子殘忍的天性,也刻畫了人在自然環境中被捕食時的絕望。

 

在古代非洲與西亞及印度等地區的熱帶草原上,獅子是絕對的王者,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

 

這個黑人斃命獅口的時刻,正是中國西周時代(前1046—前771)的某一天,這個年代,我們的先祖尚不知獅子為何物。即使有所耳聞的話,那也只是一個渺茫神奇、變形走樣的傳說。

 

亞洲獅以前生活在從歐洲西南部到西亞和印度的廣大地區,雄踞東方的中華帝國本土沒有獅子,在公元前漫長的歷史時期,西亞、中亞由於距離中原地區比較遙遠,加上匈奴帝國的隔斷,交流貧乏,也就沒有人能目睹獅子的勇猛、兇殘與威風。

 

從公元前139年開始,西漢帝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越過葱嶺,到達古代的大夏(今塔吉克斯坦)、安息(今伊朗)等國,雖然沒有完成聯絡中亞國家大月氏(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一帶)夾擊匈奴的軍事目的,但是帶回了關於西域的豐富信息,開闢了西漢帝國與中亞的絲綢之路交通線。

 

張騫到達的區域,正是亞洲獅的分佈區,然而,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一點張騫和他的伙伴們見到獅子的記載。

 

雖然《漢書》中有片言隻語很模糊地提到西漢宮廷的皇家苑囿中養有獅子,但是這些獅子從何而來却史無明文,不足以使我們相信西漢皇帝和近臣們見過獅子。

 

史書中明確記載西域諸國向漢王朝貢獻獅子是在東漢時期。

東漢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國王遣使進貢獅子,此後,漢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滿屈再次獻獅子與孔雀;漢順帝陽嘉二年(133),疏勒國又獻來獅子和犀牛,而月氏也有獻獅子的記載。

 

可以肯定,至遲自公元87年開始,東漢宮廷及皇家近臣才見到了真實的獅子,對獅子有了直觀的了解和接觸。對於獅子形象的描述,中國文獻中最早的清晰記載來自東漢時期成書的《東觀漢記》:「師子形如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這已經是非常寫實、準確地對於亞洲雄獅的描寫,這表明在東漢時期的首都洛陽,來自西域地區的猛獸獅子,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傳說了,作為動物的獅子從歐亞草原正式向東方的中華帝國走來。

 

對不出產獅子的中國而言,我們所說的獅子的東來,是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獅子作為一個物種和猛獸從西域被進貢到中華帝國來;二是獅子文化從西域傳來,在中國文化中被全面接受,不但其圖像成為中國吉祥圖樣的一個主要元素,而且獅子舞等藝術樣式也徹底被中國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獅子文化。

 

但是,在中國作為物種的獅子同作為文化元素的獅子其實是有一些脫節的。

 

作為一個物種,獅子從東漢以來只是皇家苑囿中的一種非常稀罕的觀賞動物,除了皇族和宮廷近臣見過這些身披金毛的猛獸外,對於芸芸衆生來說,獅子一直是一個傳說。所以,作為動物的獅子並不是中國獅子文化興盛的主要源頭,作為傳說的獅子才是中國獅子文化真正的發展源泉。

 

正是因為中國的獅子文化是以傳說的獅子為源頭的,所以獅子雕塑、圖像的變形就比較普遍。遍佈寺廟、官衙、貴族府邸、富商深宅、橋頭、宗祠等處的雕塑獅子、圖案獅子,或可愛頑皮,或體態旖旎,已經失去了作為草原之王的兇殘、勇猛與暴力,成為一個吉祥而可愛的動物形象。

 

雖然獅子圖像從隋唐以後遍佈各類建築與器物的裝飾中,但是中國人對於獅子的認識却淺近得很,很多獅子的圖像有狗化的趨勢,以至於元代畫家將西域進貢來的獅子稱之為「獒」,將獅子當成了大狗。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的是,獅子與老虎、獵豹同屬猫科,但獅子却是猫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動物。獅群以雌獅為中心,由雄獅和幼獅構成。牠們主要靠群體的力量來獵食大型的食草動物,是熱帶大草原上最厲害的肉食動物。

 

獅子主要分佈在非洲、亞洲,有十一個亞種,一般來說,在非洲有埃塞俄比亞獅、塞內加爾獅、索馬里獅、馬賽獅、加丹加獅、喀拉哈里獅、德蘭士瓦獅、開普獅等十個亞種。在印度有亞洲獅一個亞種。非洲獅的十個亞種在外觀上很難將牠們分辨出來,只是雄獅鬃毛顏色稍有差別。與非洲獅相比,亞洲獅的鬃毛要粗一些,身上的毛也相對多一些。

 

在中國文獻中,把這種傳說中的西方猛獸稱作狻猊。東漢以來,被中國古代文獻稱之為狻猊的獅子形象開始在中國流傳,如四川蘆山縣發現的東漢墓前石獸中已有了獅子的形象。魏晉時期,作為實存動物的獅子才在中原圖像中有所反映。南朝帝陵和王侯墓前有了呈行走狀態的帶翼的獅子。南朝石獅子具有吐舌、身肉肥滿、長尾、四足據地、帶翼等特徵,這些獅子雖然是一定程度上的寫實動物,但又是作為一種神獸出現的,是南朝人接受了西域文化中的獅子圖像的仿製物。

 

東晉以後,隨着佛教的傳播,具有印度風格的、守護在佛座兩側的寫實獅子圖像逐漸被中國人所熟悉。現藏於山西博物院的北魏四面造像石中,在菩薩的法座兩側,是兩頭栩栩如生的護法獅子。

 

像這樣的獅子雕刻,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湧現,成為佛教造像、建築門戶等處的經典模式。

 

唐代以後,西域獅大量湧入中原,更多的人見到了真獅,早先觀念中充滿神異色彩的獅子不復存在,獅子圖像也隨之褪去雙翼,進一步向寫實性演變,獅子被刻畫得壯麗且逼真:頭披捲毛,張嘴揚頸,四爪强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唐代獅子圖像除表現為陵墓石獅外,還出現在絲織、印染、陶瓷等各方面。在雕塑作品中,蹲獅逐漸取代了走獅,成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常見的獅子形象。

 

在渤海上京城出土的一件三彩陶獅子,就是唐代蹲獅中的一件精品。這件獅子作品高13厘米,現藏於黑龍江省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金黃色的獅子蹲坐在綠秞基座上,巨大的頭顱略呈前伸狀,大口微微半張、似乎將吼而未吼,雙目炯炯如電,瞪視前方,肩背弓起,尾巴前捲,極具動感。

 

隨着獅子形象的本土化,吐舌的獅子形象便越來越罕見,常見的造型只是張口露齒。唐開元年間文士閻隨侯的〈鎮座石獅子賦〉所描述的獅子形象已經是有足不攫、有齒不噬,具有威而不怒特徵的造型。

 

中國傳統圖樣中,獅子圖像與文化的源頭一是來自印度,二是來自薩珊文化,當然就主要以亞洲獅的形象為本源。

 

亞洲獅是非洲獅的近親,大約在十萬年前從非洲獅分離而出,曾經在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土地上漫遊。

 

在印度,獅子是和宗教以及王權最緊密相連的動物。梵語中獅子叫僧伽彼,即衆僧的意思,不但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象徵動物,也是皇室尊貴和權力的象徵。

 

2000多年前,孔雀王朝的阿育王(Emperor Ashoka)曾經在釋迦牟尼初次對弟子說法的鹿野苑(Sarnath)的石柱上刻上獅子的形象,用意是宣揚非暴力、寬容與尊重生命。時至今日,印度國徽上的圖案就是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亞洲獅造型。在從東晉十六國開始流傳的佛教造像中,主要是佛陀像和彌勒菩薩造像,作為護法的獅子在佛陀或菩薩兩旁蹲立守護。由於這種圖像最早是來自犍陀羅或秣菟羅這些對動物獅子非常熟悉的地區,所以獅子的寫實性就非常高。

 

在薩珊波斯,獅子不但是城市文明的威脅者,也是力量的象徵。波斯帝國不但崇尚獅子的力量,而且其國王有獵獅的傳統,因而,獅子紋樣及獵獅圖像作為一種裝飾紋樣影響了中亞的廣大地區,並進而東傳。尤其南北朝以後,薩珊朝的銀盤、織錦等器物中,獅子作為裝飾紋樣非常普遍,並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華帝國。

 

那些到中原經商的西亞和中亞商人,在其所携帶的陶壺等器物及其去世後使用的葬具上,都刻畫了生動形象的獅頭、獵獅及勇士鬥獅子等圖像。而獅子戲、獅子舞在隋唐時期也通過龜茲等地區不僅進入了中原王朝的宮廷樂舞中,在民間也有廣泛的影響,逐漸發展成了風行大江南北、流派各異的舞獅子。

 

中國古代的建築與器物上,獅子圖像隨着佛教的傳播而成為必不可少的吉祥裝飾圖樣。不但在寺廟、官衙、達官貴人家的宅邸等精美建築的大門口有守護的獅子,而且在建築物的影壁、窗戶、屋脊、抱鼓石、柱頭、柱礎及橋樑的欄杆等上面,更是演化出千姿百態的獅子圖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03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