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滿額折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做孩子的後盾,以最自然的養育建立內在力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好的教育並不複雜,「費盡心機」不如「簡單樸實」
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尊重與接納才是自信從容的基石
兩岸知名教養專家以學者的嚴謹、媽媽的親和,為讀者寬心與打氣!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成功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發展內在力量、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之人,不過,許多家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反而變成了破壞力。而且關於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專家意見和廣告話術比比皆是,家長因此無所適從,感歎教育孩子這件事好難。
其實難題不一定難解,掌握原理就是掌握教育的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無數癥結之鎖。尹建莉以學者的嚴謹和媽媽的親和,對時下常見種種教養問題和盲點,提出鞭辟入裡的觀察與解答。《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每個主題或案例的切入點可能很小,所陳述的道理卻很大;想傳達的觀念是:美好的教育並不複雜,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樸素而簡單的。
作為父母,留給孩子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負責。至於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保障他們幸福健康的可靠寶物呢?第一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第二是「自由」──必須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他才可能成為一個自尊自覺的人;第三是「良好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
如何以「無痕」的教育之法,達到「有跡」的教育之效?從保衛孩子的純真童年、回歸自然養育到完善家長自身,你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作者簡介

尹建莉
 
大陸著名教育學者,教育碩士,曾任基層教師,現專注於家庭教育研究和寫作。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出版以來一直在中國家庭教育類圖書暢銷排行榜獨占鰲頭,並授權台灣、韓國、越南、泰國等多種語文版本,至今已發行600萬冊,在歐美華人中亦有廣泛影響。《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她的第二本著作,榮獲2014中國好書獎(科普生活類),並獲頒2015父母必讀養育科學研究院年度自然養育人物獎。

他序
【推薦序1】順其自然,海闊天空/洪蘭

 
這本書獲選大陸二○一四年的好書,八月份出版後立刻躍居中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家庭教育類排行榜的第一名。只要讀過尹老師前面作品的人完全不會覺得驚訝,因為尹老師的書寫行雲流水,理論與實務兼備,讓人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是一本滿足心靈饗宴的好書。
 
她的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語道破教育的真諦──品德。在小的時候教好了品德,孩子一生受用不盡。她的第二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更重要,教育本來就不是複雜的事,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帶他,水到渠成,樸素而簡單,如同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的:「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順其自然,樹就長大了。眼看現在的教育被搞得這麼複雜,不由得教人好奇,究竟有沒有必要?我們是不是該檢討一下?
 
臺灣的教改已改得父母無所適從,我每次看到報上在討論比序、積分,都很慶幸我孩子生得早,所以逃過了這個浩劫,也慶幸我生得更早,在那個聯考時代,把課本搞懂便天下搞定,我不曾補過習,家裡也沒有錢送我去上才藝班,我一樣成長,在專業上找到自己的天地。所以我特別喜歡尹老師的第二本書,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給他環境,適度的監督,只要不長歪,海闊天空,長多高多大都沒關係。這也是我對臺灣(或是整個東南亞的教育)要不停的考試很反感的原因。一千多年前,柳宗元就告訴我們種樹不可以一直挖起來看長根了沒有,現在的教育卻一個月挖起來一次。只要做過園藝的人都知道,這種方式樹活不了,因為它沒有機會settle down。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晚不一樣,如果你的孩子開竅在段考之後,你想他有多可憐?在小學階段,一年會考一次就好了,不必每個月不停的考。
 
另外中國的教育也不准孩子犯錯,其實給孩子一點犯錯的自由是必要的,現在的孩子可以安心做自己、展現自己的空間太少了,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我小時候臺灣貧窮,大多數孩子沒有自己的房間,晚上是睡榻榻米的通舖,白天家裡也到處都有大人在活動,不論做什麼事都有眼睛在監督。當時家裡只有外公外婆和父母有獨立的房間,有一次,我趁媽媽外出時,偷偷進她房間想試穿她的高跟鞋,當我打開衣櫥的門,拿出鞋子還未穿上,突然有個聲音說「不可以,放回去」,我大吃一驚,回頭一看,原來外婆睡在我媽媽的床上,因為房間黑我沒有發現床上有人。這次事件使我後來一直主張給孩子一點做壞事的空間,滿足他的好奇心;鞋子穿一下不會壞,卻可以滿足我體會踮腳走路的好奇心。所以對尹老師敢違背當時的社會風氣,讓她的女兒圓圓去畫牆,給她空間,真是敬佩。
 
請記得當你說「不行」時,要指出一條可行的路來。黃春明家的牆有兩條平行的塗鴉,上面那一行是老的塗的,下面那一行是小的塗的。黃春明說得很對,探索是動物的本性,給孩子一個空間去表達他的想法,牆塗滿了,用白油漆一刷又是一面新牆,為什麼不准孩子畫牆?他之所以辦《九彎十八拐》就是要給年輕人一個發表的空間。
 
其實,書中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個觀念的啟發或革命,例如父母太有本事,孩子自然就沒出息,對照靈長類的研究者發現,黃昏時小黑猩猩會把藤蔓牽在一起做一張床,這時大黑猩猩就會去搶小黑猩猩搭好的床來睡,可見好逸惡勞是動物的本性,要養成勤勞的習慣必須要從小訓練;「不要把牛頓培養成牛倌」使我想起一個學生曾經跟我說:假如牛頓的媽媽像他媽媽一樣嘮叨,牛頓不會有今天;「隔代教養隔開生命的聯結」很值得今天魚與熊掌都想要的父母三思;「求完全是最不完美的做法」真是說得太對了;看到書中關於「選擇幼兒園的建議」我才發現雖然兩岸分隔了六十多年,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態度竟然在這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總之,這是一本生動、實用的教養書,父母在忍不住把孩子跟別人比時,不妨拿出來再看一遍,它會導正你很多錯誤的觀念。(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教授,教育與神經科學專家)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說的是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了一只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副鐵鑄的弓箭。
 
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中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愛招搖的兒子失去了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輩子不發愁。
 
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幾樣東西最重要。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部書,只要它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裡面了。
 
孩子和孩子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家長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健全地發展自己。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
 
不過,教育的匪夷所思之處,或者說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區別,就是目的和結果的背離。很多家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轉化成生產力,反而變成了破壞力,這樣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無數相似的兒童,每天會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細節;而當下關於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使很多家長反而不知所措──所有這些情況,讓不少家長感歎,教育孩子這件事好難好複雜。
 
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說過,「物理是最簡單的科學」。教育學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教育不是一堆技術指標、專業術語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內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無數癥結之鎖。這對每位家長來說,其實都不是難事。家長和家長的差別,經常不是身分、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手段上的差別。手段的不同,區分出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
 
本書是我的第二本家庭教育作品,較前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本書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較多,仍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同時繼續堅持雅俗共賞的風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家都司空見慣,陳述的道理卻比較大,但這種「大」往往是歸於簡潔,而不是繁複。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簡化教育這件事,讓所有的家長都能意識到,原來美好的教育是簡單的,自己也可以成為教育專家。
 
書中有不少觀點會對某些流行的認識形成衝擊,但所有觀點都是我經過審慎的思考後寫下的。因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對所涉及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鋪陳。所以如果你在讀某篇文章時,覺得作者說話有失偏頗、解釋不足或不易理解,請不要急,這一篇中沒能盡情闡釋的東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較詳盡的論述。本書有著統一的邏輯和價值觀,它的一切論點都建立在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經典永不過時,而人性總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陸地,表面看各板塊距離很遠,有大洋相隔,其實大海下面它們全部是相連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全面地看、簡單地看。
 
我自己有一個閱讀經驗,一本有深度的書必須讀幾遍,才能理解得透徹。在這裡我也把這個經驗分享給本書的各位讀者,分享的意識也是源自很多閱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者的回饋。他們說,讀我這本書時,會經歷以下不同的階段。
 
第一遍,認可作者的觀點,也羡慕作者能做得那麼好。但覺得自己遇到的情況和作者遇到的不一樣,並且作者的做法太細膩,感覺自己學不來。放下書後,遇到事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第二遍,會發現前一次閱讀原來很粗略,儘管每個字都讀過,卻忽略了很多重要資訊。直到再次閱讀,才發現不少迷惑的事情原來書中是有答案的。而且新的閱讀會讓自己透過故事開始領略背後的教育原理,對於自己該如何做,開始心中有數了。
 
第三遍,發現許多不同的故事背後運用的原理其實是相同或相通的,歸納起來也很簡單。這其實就是有了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時再遇到什麼事,就會不知不覺地把一些原理運用到孩子身上,效果也能立即顯現。
 
這裡說到的「三遍」,不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次數,因為家長的閱讀基礎和認知基礎不一樣,因人而異吧。總之,閱讀的次數和獲得的教育水準及信心肯定是成正比的。希望大家在讀過本書後,最終都會說:教育孩子原來好簡單啊!這就是對我的最大的肯定與讚美。
 
我的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家長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家接受並感覺受益,一方面取決於我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讀者,取決於你的接納程度。這本書雖然由我寫成,但要實現它的社會價值,卻需要由親愛的讀者和我共同完成。世間萬事常講一個「緣」字,我的書如果讓我們雙方有緣,那是我們彼此的福分,除了珍惜,唯有向上蒼感恩。
 
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在當代,做個好家長必須學習,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無論你置身都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的人,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目次

推薦序1/順其自然,海闊天空 洪蘭
 
推薦序2/選擇一條無人拜訪的美麗小徑 吳曉樂
 
推薦序3/兩個書名,兩個教育發現 朱旭東
 
前言/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第一篇 保衛純真童年
 
1 給孩子一面塗鴉牆
 
2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3 習慣的對立面也是習慣
 
4 「三不原則」讓孩子學會與同伴相處
 
5 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6 反自然的往往有問題
 
第二篇 淨化育兒觀念
 
1 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
 
2 「有本事」家長培養出的「沒出息」孩子
 
3 不要把牛頓培養成牛倌
 
4 如何兼顧孩子的學業和遊戲
 
5 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6 說說「錢」這件事
 
第三篇 回歸自然養育
 
1 啟蒙教育要做的兩件事
 
2 「隔代教養」隔開生命的聯結
 
3 幼兒園最重要的條件是教師
 
4 孩子入園前的心理準備
 
5 孩子不願去幼兒園怎麼辦
 
6 關於選擇幼稚園的幾點建議
 
第四篇 贏在教育細節
 
1 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
 
2 藝術教育應該是甜美的
 
3 對藝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4 只要方法對,四兩撥千斤
 
5 走出心理泥淖──閱讀改變心靈的故事
 
第五篇 完善家長自身
 
1 沒脾氣才會有教育
 
2 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
 
3 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4 嘮叨是把小刀子
 
5 如何培養好習慣
 
6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後記

書摘/試閱

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樣,潛台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裡的無言之語。
 
教育中,為什麼經常會出現目的和願望的背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只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自己話語表象之下的潛台詞是什麼。潛台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意識,卻是真正對受教者產生影響的部分。說對了,就是教育;說錯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錯誤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總是乾乾淨淨地放在那裡就是愛惜?被孩子拆卸了就是不愛惜?更糟糕的是,這樣說,孩子聽到的是這樣的內容:第一,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第二,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有這樣的印象墊底,那麼以後孩子出現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低落、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等,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因為大腦具有對資訊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以對潛台詞比成人更敏感,在於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如果家長們總是在意自己說了什麼話,不考慮孩子加工出來的是什麼資訊,這反映的其實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有一位爸爸來找我諮詢,他遇到的問題是,五歲的女兒總是不好好吃飯,並且經常發脾氣。據這位父親陳述,他和媽媽對孩子都很用心,每天都會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也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他們總是採用激勵的方法和孩子說話,比如經常在開飯時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這一招不行的話,就會採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等到終於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吃,不是拿著玩具玩,就是要求父母餵,父母就會說「寶寶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飯時不玩玩具」,或「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餵,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表面看,這位家長的話語都很正面,實際上卻句句都有不良暗示。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她聽到的是什麼:
 
「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如果你不立即過來,就不是好孩子。
 
「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愛的表現,不一起吃就是不愛。
 
「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餵,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實上你經常讓爸爸媽媽餵飯,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設想孩子整天處於這樣的語境中,她怎麼可能不對吃飯這件事深惡痛絕,怎麼能不發脾氣?
 
分析家長的話,他們把孩子吃飯的表現和「好」、「壞」以及與父母的感情聯繫起來,讓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背負了道德、責任和情感等太多的東西,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依天性,兒童都想討好父母,所以我們可以想像,最初父母這樣說時,孩子會努力迎合父母,努力做得令父母滿意。但由於孩子對吃的興趣已轉移到如何討好父母上,而吃的方式如何、吃多少,又成為父母衡量「好」、「壞」與「愛」的尺規,吃飯這件事就慢慢變成一項任務。這個任務的艱巨性在於它日日出現,一個幼小的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每回都讓父母滿意,無法長期擔當。在父母這些「激勵語」之下,孩子會經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覺自己不能令父母滿意,內心因此產生愧疚,並且對父母之愛產生不確定感,陷入惶惑。這種挫折感一再發生,孩子不但形成穩定的厭食心理,更有可能形成穩定的內疚感和違逆心理,對吃飯這件事更加痛恨,並且情緒煩躁、發脾氣??這就是潛台詞所造成的後果。
 
所以我給這位父親的建議是,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不要再和孩子糾纏,「放下」就是最好的解決,這本身也是一種潛台詞,可以最有效地告訴孩子,吃飯是人生的一種享樂,而不是負擔。
 
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潛台詞?關鍵是你的話語中??不,你的意識中??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和尊重。這是說好潛台詞的底線。
 
從理論上說,人們都知道「耳提面命」與「潤物無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效果大不相同,哪個好哪個不好幾乎沒有歧義。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有太多的家長和教師只關注自己告訴了孩子什麼,而不去考慮孩子聽到了什麼。他們的話聽起來沒錯,甚至很動聽,可到了孩子那裡卻從來都是無效的。
 
某知名作家寫給她兒子的一段話被很多人在網路上轉載,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看起來句句成理,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轉載,不過它肯定無效,因為孩子真正聽到的是:你以為媽媽要求你用功讀書只是為了跟別人比成績,錯了,媽媽要的不是成績,是未來。你不懂得,現在有好成績,未來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意味著閒暇、尊嚴、快樂,這之外的生活,都沒有意義,都是被迫謀生,這些都要我來告訴你??當媽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當作自己獨有的觀點陳述,自以為高人一籌,但其中的潛台詞,既輕賤了自己孩子的智商,貶低了其他人的認識水準,也很市儈氣,沒有境界。雖然從道理上孩子無從辯駁,但憑直覺,孩子會讀出另外的這些東西,這令孩子心底生厭,本能地排斥。所以,這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一點都沒超越人群裡最平庸的認識水準,區別僅僅在於措辭更美麗一些,掩蓋了內涵的無聊,但對孩子來說,它一樣不中聽。
 
社會精英的孩子並不必然成為精英,人們常歸因於他們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或孩子自己天賦不佳,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有這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精英們在和孩子相處中出了問題。並不是高學歷的人都會教育孩子,高官都善於培養孩子,富商都不嘮叨孩子,這樣的家長如果在和孩子相處中不得法,破壞力可能比其他家長更大。
 
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把潛台詞說好,並不是說每句話都要小心謹慎,都要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潛台詞並非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下意識的表達。意識提升了,話語自然也就到位了。
 
有位家長告訴我,她兒子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經常拿書要求媽媽讀給他聽。但當時家長沒意識到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只是把讀故事當作哄孩子的一種辦法,而且最主要是家長工作忙,也對閱讀沒有太多興趣,而孩子總是要求媽媽一個接一個地講故事,一本書會反反覆覆地讀好多遍,讓媽媽覺得有點煩,就總說自己講得口乾舌燥,講故事真累。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雖然識字量已很大,但卻不肯自己看書,到了二年級,父母一再跟他說以他的認字量可以自己讀書了,可孩子還是拒絕自己閱讀。為此父母又經常批評孩子太懶,責怪他不肯自己看書。
 
後來,這對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這才突然意識到,可能是這幾年家長無意中說的那些「口乾舌燥」、「看書好累呀」之類的話給了孩子不良暗示,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累人的事,而批評又進一步強化了他不喜歡自主閱讀這樣的心理。但畢竟孩子從小領略了讀書的樂趣,愛閱讀是人的一種天性,所以孩子既喜歡閱讀,又逃避閱讀。
 
接下來,他們改變了方法。她和丈夫決定不再說一句要求孩子自己看書的話,而是首先給孩子做榜樣。他們開始買書,每晚都各自拿本書看,看到精彩的地方,就說出來分享。有時,一方故意在講到精彩的地方時找個理由停下來,去做別的,另一方就會拿起書來自己看,看得津津有味,讓孩子生出好奇和羡慕。他們自己越來越感受到閱讀的重要,盡量享受閱讀的樂趣,並且把這種樂趣真誠地表達出來。比如爸爸調侃地說他的人生有三大樂趣是:和鐵哥們一起喝酒,暈而不醉;陪老婆買衣服,好看又不貴;躺沙發上讀一本書,不用加班不用開會。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干涉。孩子有時還是會要求他們讀書給他聽,他們就會很痛快地讀上一會兒,在讀到孩子很有興致時,找個藉口說媽媽現在有點事,你自己先看一會兒,待會兒媽媽再給你讀。
 
這樣一直堅持下去,孩子逐漸發現了自主閱讀的樂趣,就像一個一直喜歡大人抱著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走路比被人抱更自由、更有趣一樣。於是孩子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而是經常自己捧著一本書讀得如醉如癡。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觀念變了,潛台詞就變了;潛台詞變了,孩子就變了。
 
在人類生活中,形而下的財富、物品可以直接贈與。比如我有十萬元,送給孩子,他就有了十萬元,不多也不少。但形而上的經驗、意志、理想、價值觀等等這些東西,卻難以直接贈送,也不能簡單拷貝。因為孩子是有獨立意識的人,他會對各種資訊下意識地進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斷,然後做出相應的意識整合和行為調整。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關注點從「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麼」,關注到後者,才是關注到教育。這就是本文所說的「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的核心關鍵點,也正是教育的為難之處和微妙之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