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老上海城廂掌故(簡體書)
滿額折

老上海城廂掌故(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老上海城廂掌故》專述上海舊城風物掌故,以資料豐富、敘事清楚、論述流暢為特色。從上海名稱的來歷、上海建縣年份、沙船與上海港、上海城墻與城門一卜海拆城和城墻磚、上海縣衙門、上海的校場和舊校場年畫、城外的商業街、上海的善堂、古老的天主堂、基督教會學校等方面,講述上海老城廂的掌故風物。

作者簡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道教協會常務理事等,并擔任SMG紀實頻道嘉賓主持。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掌故辭典》等。

名人/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老上海城廂掌故》從上海名稱的來歷、關于上海建縣年份、沙船與上海港、上海城墻與城門、上海拆城和城墻磚、上海縣衙門、上海的校場和舊校場年畫、城外的商業街、上海的善堂、古老的天主堂、基督教會學校等方面,講述了上海老城廂的掌故風物。

目次

前言
上海名稱的來歷
關于上海建縣年份
從青龍鎮到上海縣
沙船與上海港
倭患與上海筑城
上海城墻與城門
上海拆城和城墻磚
上海縣衙門在哪里
上海的校場和舊校場年畫
設在上海的分巡蘇松太兵備道
約約乎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
一城煙火半東南——城外的商業街
從馬路工程局到上海城自治公所
中國早的警察學校和警察機構
為光緒親政而建的萬壽宮
小南門的救火聯合會鐘樓
上海的南火車站
關于上海江海關的故事
上海的善堂
上海古老的天主堂
老城廂的基督教教會學校
民立上海中學到上海民立中學
吳馨其人與務本女校
從日涉園到書隱樓
上海名園露香園及顧繡
上海的天后宮
上海的關帝廟
清代老城廂的三大名庵

書摘/試閱

《老上海城廂掌故》:
倭患與上海筑城 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是糧食的主產區,就不必花很大的財力、人力實行“南糧北調”,漕運基本中止。而朱元璋為了圍剿、鎮壓流竄沿海諸島的農民軍,又推海嚴厲的“海禁政策”,阻斷農民軍與大陸的交通。朱元璋在位三十年,在他在位期間,海盜實際上已基本被鎮壓。朱元璋駕崩后,由孫子,即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二子朱允炊繼位,即明惠帝,年號建文。
建文皇帝召用方孝孺等,訂立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并削弱藩王的勢力。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王,領地在今北京一帶,得知建文皇帝要削弱藩王勢力后,就以“靖難”為名,起兵進攻南京,建文皇帝逃離京城,不知所終,于是朱棣自立為皇帝,年號永樂,不久,他就遷都北平,即北京。于是又遇上“南糧北調”的問題。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二·河漕·先朝設海運衙門》中說: 文皇帝靖難后,初議遷都北京,以饋餉艱苦,乃于永樂五年八月,下廷臣會議海運。議已定,奏請于蘇州府太倉衛設海道都漕運使衙門,左、右運使二員,秩從二品;同知二員,秩從三品;副使四員,秩從四品;經歷照磨各首領官及吏,悉依布政司。各沿海衛、所,俱屬提調。奏既上,太宗如議行矣。又有言不便者,乃命再議。事遂中止。至正統七年三月,又命南京造洋船三百五十艘。由海運赴薊州諸倉。乃知海運一事,先朝未常一日不講究。由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為解決北方糧食供應不足,就重新討論恢復海上漕運的問題,還決定在太倉設一個“海道都漕運使衙門”,長官官從二品,地位等同省布政使,沿海的軍事單位也由這個衙門提調。不過,也有人提出太祖皇帝朱元璋頒布的“海禁”令而加以反對,這又將了永樂皇帝一軍,所以,這個主管海上漕運的衙門是否正式設立也不太清楚,一直到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南糧北調”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嚴重程度,才下令南京造了三百五十艘海船。實際上,明朝的“海禁”始終沒有解除,只準許官方的漕運官船往返于北洋之間,而對民間的航運仍處于高壓的態勢。
明朝,關于以海運的方式解決“南糧北調”的問題爭論不休,于是,一方面繼續有限開展海上漕運,另一方面加緊疏浚和打通大運河,爭取將漕運由海運改為運河運輸,但中央政府對“海禁”的政策始終沒有停止,時禁時弛,以禁為主,這就使中國從元朝已經形成的海上航運業衰落了下來,其中不少商人只得離開中國,到南洋、東洋各地,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性向海外移民的發端。《萬歷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中說: 我朝書生輩,不知軍國大計,動云禁絕通蕃,以杜寇患,不知閩廣大家,正利官府之禁,為私占之地。如嘉靖間,閩浙遭倭禍,皆起于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牟利耳,繼而強奪其寶貨,靳不與直(值),以故積憤稱兵。撫臣朱紈談之詳焉。
因海禁而跑到南洋、東洋的船商就成了“蕃”,而無視國家海禁法令,繼續在近海貿易的商人又成了“寇”,為了做生意,“蕃”和“寇”又往往聯合起來,開展外洋與中國大陸的航運、貿易,這種行為是非法的,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走私”。于是主張解除海禁的官吏批評堅持海禁的官吏:你們這是書生氣十足的人,根本不懂政治、軍事,只知道強行阻止中外通商,就可以杜絕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的勾結;而實際上,中國的南洋海域遼闊,靠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管控,而商人們在這里“走私”游刃有余。商人們只是希望通過正常貿易獲得利潤,但我們處處設防,使他們的貿易無法正常進行,為了對付官兵,商人只得自己武裝,一旦與官兵相遇,還能作抵抗,而商船武裝的結果,一旦生意不順利,就會發生搶奪、毆斗、傷人;更有甚者,地方官兵為了自己的利益,又往往向外國商人或中國商人收取“保護費”(即引文中講的“靳不與直”),商人與官兵的斗爭也愈演愈烈,于是,事態又從“武裝走私”發展到“武裝搶掠”,“嘉靖間,閩浙遭倭禍,皆起于豪右之潛通島夷”。
到了明朝嘉靖中期,沿海的倭患到達嚴重的程度,據記載,僅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上半年,上海就遭三次倭寇入侵,被掠去財產無數,百姓損失慘重,于是,就在這年的下半年,上海百姓眾志成城,有錢出錢,無錢出力,筑起了一道城墻。《同治上海縣志·卷二·建置·城池》中收錄了當時上海人顧從禮關于上海筑城的奏疏,詳言上海筑城的原因,說: 上海,宋市舶司所駐之地。元至元二十九年設縣,治(舊時,政府所在地稱“治”)原無城垣可守。
蓋一則事出草創,庫藏錢糧未多;一則,地方之人半是海洋貿易之輩,武藝素有通習,海寇不敢侵犯。雖未設城,自無他患。
從上海建縣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經過了二百五十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上海已經是相對富裕的縣城,每年的錢糧收入就達四十余萬,而上海縣治就在濱黃浦一里之地,海盜闖入內陸后,沿黃浦就直抵上海,經常發生海盜入侵上海的事,“嘉靖戊子(1528年)等年,屢被賊劫燒,殺傷地方鄉官、商人、居民不下百有余家。蓋賊自海入,乘潮取掠,如取囊中,皆由無城之故。”顧從禮的奏疏很快就得到批準。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