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從王子到佛陀(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百科通識文庫
ISBN13:9787513566261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英)邁克爾‧卡裡瑟斯
出版日:2015/09/21
裝訂/頁數:平裝/182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佛陀生為王子,長在富貴,原可繼承王位,享受榮華,然他卻拋棄妻子,舍棄尊位。究竟何事讓他離世棄俗,自苦身心?他又如何參破痛苦的謎題,獲得最終的解脫?其佛法又緣何能歷經風雨,千年不息?這本《佛陀小傳》拋開神話和傳說,依據古印度原始佛經,如實地記述了佛陀一生的思想行跡及其與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思想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向讀者呈現處一個本真的佛陀和佛化世界。一本佛傳在手,一份超脫入心。
作者簡介
邁克爾·卡里瑟斯,英國達勒姆大學人類學教授,曾在斯里蘭卡研究南傳佛教多年,著有《吉祥楞伽島的阿蘭若僧》(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我們為什么有文化——闡述人類學和社會多樣性》(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等專著。
目次
插圖目錄
地圖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早年生活和厭俗出家
第三章 訪道
第四章 開悟
第五章 弘法和圓寂
關于引文的注釋
推薦書目
地圖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早年生活和厭俗出家
第三章 訪道
第四章 開悟
第五章 弘法和圓寂
關于引文的注釋
推薦書目
書摘/試閱
《釋迦牟尼:從王子到佛陀(百科通識文庫)》:
傳略
傳統的佛傳對佛教徒影響深遠,而且早就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就讓我來根據傳統佛傳的講法來描述一下佛陀的生平。佛陀生為王子,在富貴安樂中長大,有朝一日還能繼承王位,大權在握,這些福德都為世人所歆羨。可是等他長大成人后,卻先后遇到了病人、老人和死人。以前他長在深宮之內,哪里見過這些,遂深受震動:原來,不管有多少的財富,有多大的權勢,他也難逃生老病死之苦。與此同時,他也見到了一個游方的沙門(awanderingascetic),這個沙門一心想做的事,就是從苦中獲得解脫。佛陀細審所見,發現苦終不可免,就不顧家人之勸,拋妻棄子,舍棄尊位,也出家做了沙門,一心尋求解脫。在他的一生中,這是第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出家后若干年間,佛陀先習禪定,后修苦行,發現都不能證得解脫。于是,他不再自苦身心,反而坐下來靜觀人間,在靜觀中終獲開悟,證得解脫。這是他一生中第二個重要的變化。他“所作已辦”(haddone what wastobedone),參破了痛苦的謎題。
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他得出一種哲學。此后45年間,他就傳授這種哲學。人生在世的大多數問題,沒有他的學說談不到的。他建立了僧團,僧徒們仿效他的樣子尋求解脫,還把他的法門傳播到世界各地。他最后也是死于一般人的病痛,和其他人沒有兩樣。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的死是“大般涅槃”(utterlyextinguished,巴利語parinibbuto),死后不再投生轉世,再受痛苦的煎熬。
上述所言是經過高度概括的,就算是這樣,要想提出確實的理由來懷疑它,也并非不可能。不過,至少這些總是真的吧:出生、成人、出家、訪道、開悟和解脫、弘法、涅槃。這部傳記,還有兩個關鍵的轉變,即出家和開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提供了戲劇化的情節,可以借此來宣講教法,也提供了心理學和哲學的型范,可以以此為根據來創立他們的思想。在戲劇性方面,情節集中在英雄般的個人奮斗所取得的精神轉變上,而在哲學方面,則集中于佛陀身心內部所獲得的發現。
因此,佛陀說:“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于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62頁)在此范圍內,佛陀所遭受的,和一切凡夫沒有什么不同。對一切凡夫來說,用佛陀的話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在他看來,這些無法避免的緊迫的事實,是任何人都能發現的,只要他們肯內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同樣地,解脫的方法也是向每個人敞開的。比如說,佛陀所發展的禪定方法,也是根據簡單而現成的現象,如每個人的出入息(breathing,即呼吸)。佛陀所擁護的道德規范,是建立在清晰而實際的原則上面,而這些原則都得自他自己的生活。佛陀拿自己當實驗室,概括出自己的發現,并推己及人,用之于施惠眾生。
……
傳略
傳統的佛傳對佛教徒影響深遠,而且早就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就讓我來根據傳統佛傳的講法來描述一下佛陀的生平。佛陀生為王子,在富貴安樂中長大,有朝一日還能繼承王位,大權在握,這些福德都為世人所歆羨。可是等他長大成人后,卻先后遇到了病人、老人和死人。以前他長在深宮之內,哪里見過這些,遂深受震動:原來,不管有多少的財富,有多大的權勢,他也難逃生老病死之苦。與此同時,他也見到了一個游方的沙門(awanderingascetic),這個沙門一心想做的事,就是從苦中獲得解脫。佛陀細審所見,發現苦終不可免,就不顧家人之勸,拋妻棄子,舍棄尊位,也出家做了沙門,一心尋求解脫。在他的一生中,這是第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出家后若干年間,佛陀先習禪定,后修苦行,發現都不能證得解脫。于是,他不再自苦身心,反而坐下來靜觀人間,在靜觀中終獲開悟,證得解脫。這是他一生中第二個重要的變化。他“所作已辦”(haddone what wastobedone),參破了痛苦的謎題。
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他得出一種哲學。此后45年間,他就傳授這種哲學。人生在世的大多數問題,沒有他的學說談不到的。他建立了僧團,僧徒們仿效他的樣子尋求解脫,還把他的法門傳播到世界各地。他最后也是死于一般人的病痛,和其他人沒有兩樣。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的死是“大般涅槃”(utterlyextinguished,巴利語parinibbuto),死后不再投生轉世,再受痛苦的煎熬。
上述所言是經過高度概括的,就算是這樣,要想提出確實的理由來懷疑它,也并非不可能。不過,至少這些總是真的吧:出生、成人、出家、訪道、開悟和解脫、弘法、涅槃。這部傳記,還有兩個關鍵的轉變,即出家和開悟,為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提供了戲劇化的情節,可以借此來宣講教法,也提供了心理學和哲學的型范,可以以此為根據來創立他們的思想。在戲劇性方面,情節集中在英雄般的個人奮斗所取得的精神轉變上,而在哲學方面,則集中于佛陀身心內部所獲得的發現。
因此,佛陀說:“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于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62頁)在此范圍內,佛陀所遭受的,和一切凡夫沒有什么不同。對一切凡夫來說,用佛陀的話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在他看來,這些無法避免的緊迫的事實,是任何人都能發現的,只要他們肯內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同樣地,解脫的方法也是向每個人敞開的。比如說,佛陀所發展的禪定方法,也是根據簡單而現成的現象,如每個人的出入息(breathing,即呼吸)。佛陀所擁護的道德規范,是建立在清晰而實際的原則上面,而這些原則都得自他自己的生活。佛陀拿自己當實驗室,概括出自己的發現,并推己及人,用之于施惠眾生。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