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對情報工作而言,批判性思維是一項必備的基本技能。通過探討20個關鍵問題,本書重點闡述了在情報分析和生產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這一技能,并將該過程分成4個階段:
①前期準備工作:確定關鍵問題和用戶需求,構思分析產品; ②找到有用信息:創建模型,選擇并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 ③進行推理論證:提出論點, 構建堅實的證據和富有邏輯的論證; ④有效表達觀點:強化寫作能力,突出關鍵要點,擅用圖表。
在上述過程中,情報分析人員應遵循8個步驟,運用結構化分析方法,避免思維陷阱與認知偏見,反復學習和實踐,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戰略情報產品。 本書濃縮了作者夫婦30年的美國情報經驗,也融合了加拿大和英國同仁的思想,可謂一部全球獨有的情報工作人員高效思考力指南。它論述系統,圖表豐富,資料權威,案例實用;被業界譽為情報從業者必讀圖書、情報分析人員案頭必備讀物、情報分析的黃金標桿教程,入選世界多所高校的教材和閱讀書目。這部著作已超越情報、國土安全、國防領域,也適用于商業、公共機構和私人企業。
①前期準備工作:確定關鍵問題和用戶需求,構思分析產品; ②找到有用信息:創建模型,選擇并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 ③進行推理論證:提出論點, 構建堅實的證據和富有邏輯的論證; ④有效表達觀點:強化寫作能力,突出關鍵要點,擅用圖表。
在上述過程中,情報分析人員應遵循8個步驟,運用結構化分析方法,避免思維陷阱與認知偏見,反復學習和實踐,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戰略情報產品。 本書濃縮了作者夫婦30年的美國情報經驗,也融合了加拿大和英國同仁的思想,可謂一部全球獨有的情報工作人員高效思考力指南。它論述系統,圖表豐富,資料權威,案例實用;被業界譽為情報從業者必讀圖書、情報分析人員案頭必備讀物、情報分析的黃金標桿教程,入選世界多所高校的教材和閱讀書目。這部著作已超越情報、國土安全、國防領域,也適用于商業、公共機構和私人企業。
作者簡介
凱瑟琳·弗森(Katherine Hibbs Pherson),伊利諾伊大學和奧克拉荷馬大學雙碩士。在情報和安全分析等領域工作30年,美國前中央情報主任安全評估中心(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s Center for Security Evaluation)負責人。“杰出情報生涯獎章”(Distinguished Career Intelligence Medal)和“國家杰出服務獎章”(National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獲得者。現為情報、執法與國土安全等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 倫道夫·弗森(Randolph H. Pherson),耶魯大學國際關系碩士。有30年的情報工作經驗,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任職,擔任過負責拉丁美洲事務的國家情報官。“杰出情報生涯獎章”和“杰出情報工作獎章”(Distinguished Intelligence Medal)獲得者。現為情報、國土安全和國防部門提供培訓,并協助開發分析工具。與人合著《情報分析的結構化方法》《情報分析案例》等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凱瑟琳·弗森(Katherine Hibbs Pherson),伊利諾伊大學和奧克拉荷馬大學雙碩士。在情報和安全分析等領域工作30年,美國前中央情報主任安全評估中心(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s Center for Security Evaluation)負責人。“杰出情報生涯獎章”(Distinguished Career Intelligence Medal)和“國家杰出服務獎章”(National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獲得者。現為情報、執法與國土安全等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 倫道夫·弗森(Randolph H. Pherson),耶魯大學國際關系碩士。有30年的情報工作經驗,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任職,擔任過負責拉丁美洲事務的國家情報官。“杰出情報生涯獎章”和“杰出情報工作獎章”(Distinguished Intelligence Medal)獲得者。現為情報、國土安全和國防部門提供培訓,并協助開發分析工具。與人合著《情報分析的結構化方法》《情報分析案例》等作品。
目次
序 言 前 言 一、讀者對象 二、內容設計 三、致謝 四、免責條款作者介紹 引 言 一、為什么現在寫了這么一本書?在崗培訓 培訓課程 分析方法 自學 二、為什么選擇這20個問題?第一部分 我如何開始?第一章 誰是用戶?一、做好準備二、深入挖掘了解忙碌的用戶 評估用戶需求 識別關鍵用戶 期待反饋三、本章要點四、案例研究第二章 關鍵問題是什么?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好問題的五個特征 精練問題 5W1H分析法 提問法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 第三章 分析背景是什么?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審視你的問題 認識你的角色 了解受眾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四章 如何構思產品?一、做好準備二、深入挖掘 確定產品的基本“目標” 關注重點 仔細審視產品 職權范圍 上手清單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五章 我的分析方法是什么?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一個主題的“變種” 分析論證的范疇 定性和定量策略 制訂分析計劃 撰寫概念文件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六章 合作能促成更好的答案嗎?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六項必需要素 核心原則 關鍵促成因素 協調:避免內部斗爭,提倡平等對話 事實不同解讀不同 目標不同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二部分 需要的信息在哪兒?第七章 模型如何有助于我的分析? 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專家判斷 結構化分析 經驗分析 準定量分析 模型的整體價值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八章 可以獲取什么樣的信息?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搜尋數據的樂趣 認識信息來源的優勢 選擇信息來源 正確使用信息來源 情報界的信息來源標準 撰寫來源總結陳述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九章 我能信任信息來源嗎?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評估有形證據 評估言辭證據 分辨次級來源 處理欺騙 識別宣傳行為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章 如何評估互聯網上的信息來源?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維基百科如何? 傳統來源規則之外的情況:警告提醒 用互聯網來刺激非傳統思考 警告提醒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三部分 怎樣進行推理論證?第十一章 我的關鍵假定的根據是否充足?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二章 我的論據是否充足?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建立分析論證 形式邏輯的作用 對接論證和分析目的 提出論證的技巧 我怎么會出錯?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三章 我考慮了替代假設嗎? 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提出假設的經典方法 提出假設的結構化方法 權衡不同假設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 第十四章 我該如何處理政治化問題?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把批判性思維與政治化聯系起來 用結構化分析方法在情報分析中去政治化 政策策略與機遇分析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五章 我怎么會大錯特錯?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四部分 如何有效表達我的信息?第十六章 我的論證令人信服嗎?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你的可信度和他們的需求 與分析有關的技巧 我在什么地方可能出錯?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七章 應該如何描述概率和可信度?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可信度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八章 如何用圖表支撐分析?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用圖表總結信息 用圖表增添意義 用單張圖表總結你的文章 提前準備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十九章 如何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現要點?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關鍵要點 簡單直接的風格 簡報和口頭報告 構建報告框架 準備報告 報告過程中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第二十章 怎么知道該何時結束? 一、做好準備 二、深入挖掘 認真檢查 編輯檢查 三、本章要點 四、案例研究 第五部分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一 應對伊朗核威脅:“震網”病毒及其廣泛影響一、背景 二、“震網”病毒 三、影響 案例研究二 德國迷霧重重的食物中毒案件一、令人不安的早期報道 二、經濟損失和可能存在的管理不善 三、理解危機案例研究三 航母時代的終結一、美國海軍的支配地位 二、全球海軍規模正在縮小 三、未來航母數量有望減少 面對新型武器技術越來越不堪一擊 受限于越來越緊的預算壓力 更加趨向戰略合作四、2022 年的世界:資源更少、重點轉變 案例研究四 美國金融危機:長期的還是可以避免的?一、歷史背景 動蕩的十年 二、20 世紀90年代問題增加 經濟學派思想的作用 政治考慮 應對危機 評估不同學派的影響 三、后果是不可避免的嗎?案例研究五 也門:下一個阿富汗?一、騷亂蔓延 二、局勢劍拔弩張 三、分權文化與暴力事件 基地組織活動愈加頻繁 處在十字路口的也門
術語解釋表 人名冊 參考書目 參考答案 分析人員路線圖
術語解釋表 人名冊 參考書目 參考答案 分析人員路線圖
書摘/試閱
引 言 一、為什么現在寫了這么一本書? 就在我們寫作這本書期間,同事們遞給我們一張小便簽,上面總結了對批判性思維一書的需求。上面寫道:“批判性思維:又一項國家赤字”。我們的目標就是努力減少這項赤字。 在網上和圖書館中稍加搜索,便能找到上百種優秀的圖書,詳細地列出了如何建構論證、區分直覺與結構化推理,并探索了大腦的工作原理。通過這些,我們可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并將之用于應對每天的挑戰。學者、邏輯學家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各類設計精妙的實驗,展開各種研究,以求詳盡地解釋結果。其他一些人將這些原則應用到分析領域,探討為何分析人員大腦里的“水晶球”沒能預測到意外事件,并對這些事件加以剖析,從而吸取教訓。所有這些活動,都為理解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就其本身而言,它們并不能讓人成為更好的分析性思考者,也不能精練分析產品。 問題很明顯:信息太多,分析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將其全部融會貫通。即使有自動化搜索和提取的幫助,他們也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確定最重要的數據,扔掉那些錯誤的、誤導性的,或沒有任何幫助的信息。那分析人員如何才能判斷什么是最好的批判性思維方式——以及更重要的一點——如何將批判性思維有效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呢?解決方法有4種。絕大部分分析人員都可以從這4種方法里獲益,但“9·11 事件”以后,政府機構中情報分析人員數量大增、結構變化很大,第1種方法雖然是最有效的,可惜可行性不大。這4種方法是: 1. 由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或導師進行在崗培訓。 2. 參加初級、中級和高級技巧培訓課程和培訓班。 3. 采用經過改進的分析方法。 4. 自主學習、練習和總結經驗。 在崗培訓 有些分析人員能自然而然地找到一種思考方法,在分析領域獲得成功,輕易將分散的信息整合成有用的分析和結論,以便讀者能就困難的問題做出決定。但大多數分析人員需要經過培訓和教導,才能更嚴密地思考,并避免被幫助簡化數據、處理復雜問題的思維陷阱把我們引入歧途。 不幸的是,管理者和導師并非個個平等。通過大學創設的特別項目,我們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入情報界,但仍需要經過在崗培訓,不斷寫作,反復修改,才能成為一名好的分析人員。我們必須闡明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數據解讀方式,而且每天都會受到不同級別人員的質詢。主管們要求我們在自己負責的領域形成清晰的思維框架,掌握所有與我們思維框架相關的信息,并能快速簡明地寫清事件及其后果。如果我們在某個階段卡住了,或者過多地搜集數據,主管們便會指導我們找到更好的辦法。 培訓課程 培訓能夠鞏固我們在工作中學到的方法,并能為我們看待自己的稿子提供新視角。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可能受到管理人員和編輯的指導。這些是經驗豐富的分析人員,與他們提供的指導相比,培訓的作用要小一些。 今天同樣如此。“9·11 事件”后,我們希望分析人員能從不完整且模棱兩可的信息中發現端倪。美國國內共建有70多個融合中心(fusion center)。它們的許多用戶,把分析人員視作“靈丹妙藥”,希望他們能在海量數據中找到關鍵信息,指望他們在數周之內成為解決復雜問題的行家。并且他們期待,只需經過一點點指導,這些分析人員就能生產出避免災難性后果和突襲情況的產品。在西德尼·哈里斯(Sidney Harris)的卡通畫里,當數學證明中遇到困難時,說一句“奇跡發生了”,問題便迎刃而解;與之類似,人的大腦也總是希望能夠利用已經建立好的系統、設定好的過程,以及分享好的信息,而分析人員正是這其中的關鍵一環。雖然頂著這一頭銜,但是,大多數分析人員缺乏滿足人們高期望的批判性思維技巧和足夠的知識,也沒有接受能讓他們向這一標準邁近的培訓項目。 我們教授和輔導過的分析人員遍布情報、國土安全、執法和國防領域。他們都認為自己接受的訓練很有價值,但同時覺得,許多課程太過寬泛、理論化了。他們學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但關于實際上該如何進行分析,或者怎么知道他們做的是否正確,卻沒有得到指導。正如一名學生在評價表中寫的:“我不僅僅需要知道什么是‘關鍵’,我還需要了解該如何找到這些內容,并在看到它們的時候辨認出來。”總之,他們想要學會的是“怎么進行情報分析”,而不僅僅是“什么叫情報分析”。分析人員知道他們承擔著風險,所以不想出錯。 分析方法 回顧過去對情報突發事件或缺陷的反饋,我們發現,其中提出的改進建議都非常相似。幾乎所有情報失誤的事后檢查都認為,分析人員采用了過時或有缺陷的思維模式,沒能考慮替代解釋。最近,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詬病了情報分析人員“糟糕的情報技能”,而“9·11 事件”委員會也認為,那些情報分析“缺乏想象力”。這些批評都表明,分析過程需要更加嚴密且更富有創造力。 因此,政府下令開展了大量研發工作(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縮寫為R&D),以建造新的模型、發明新的算法和電腦工具,來應對我們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但不幸的是,在這些投入中,絕大部分都被用于信息搜集、數據挖掘和其他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改善,用在支持分析過程上的少之又少。 這些努力研發的分析工具中,只有少部分能被分析人員直接用于日常工作。研發項目的目的,是開發出能為分析人員干活的工具。也就是說,這些工具要能通過復雜的算法,幫助分析人員分解海量數據,再從中提取答案。但現在,一線分析人員很少用到這些工具。更好的策略是研發簡單一些的工具,用來幫助分析人員建構思維方式、邀請同事共同解決問題,以及更重要的——幫助他們節省時間。 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失誤之前,情報界曾有過一個成功的例子。20世紀60年代諾森科雙面間諜案發生后,情報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小理查茲·霍耶爾為此研究了認知心理學,提出在情報分析中建立一種新的科學方法,稱為“競爭性假設分析法”。該方法發表于1999 年中情局出版的《情報分析心理學》一書中,在這之后獲得了廣泛認可。現在,此方法已成為標準方法,在整個情報界得到傳授。分析人員接受了這一技巧,將其作為診斷工具;有些分析人員的工作重心是進行快速評價和匯報動態情報,他們也意識到從獲取的報告中尋找與主要假設不一致的信息,這一做法極為有益。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