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戲劇卷
滿額折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戲劇卷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903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檢視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戲劇的發展,感受香港戲劇與時代、社會一同變化的過程。

本書依據《中國新文學大系》體例,將1919-1949年間香港文學的代表作品按類別整理為11卷,另加一卷〈史料及索引卷〉,合共12卷,供讀者及研究人員了解這段期間的香港文學面貌,是了解上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發展的必備用書。

本卷是對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戲劇的搜集與檢視,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客觀現實是「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問題。相對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文類,相對中國內地上海、北京、南京、廣州等地方,香港現代戲劇遠遠落後,發表在香港報刊上與戲劇相關的文字,零星落索,但當時香港的粵劇創作極為蓬勃。此外,1949年以前香港戲劇的發展與中國現代歷史關係密切,所以南來文藝工作者的戲劇創作,某種意義來說亦可納入香港戲劇中。基於上述幾點,本書盡量收入下列作品:
1. 在香港成長作者的創作;
2. 關於香港,或帶有香港想像、香港感情的創作;
3. 在特定文化史背景下在香港發生的創作(在香港寫、公演)。創作,是指原創的作品,內容不限、風格不限,但不包翻譯劇,例如本書收錄了兒童文學拓荒者黄慶雲的兒童劇,蕭紅執筆、為紀念魯迅逝世四周年的《中國魂》默劇,具代表性的粵劇《胡不歸》等。

本書特色:
(1) 本書編選原則、方法和體例嚴謹,除參考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體例合編為12卷外,並盡量結合香港獨有的文學特色,兼具廣闊的包容性,亦與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種文學大系的體例及規模相符,適合圖書館、各相關文學團體及研究機構典藏。
(2) 本書編輯委員會、顧問團均為香港知名學者及作家,極具代表性。
(3) 本書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必備工具書。

作者簡介

盧偉力,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戲劇藝術工作者、藝評人、詩人。講授及研究範圍包括劇本創作、中國電影歷史與美學、戲劇學、創意與創造力等。出版有詩集《我找》、《或者是偶然的遇合》,散文集《紐約筆記》、《找著‧別的》、《寫作絮語》、隨筆《如來神掌藝術筆記》,劇本集《盧偉力劇作初集》,評論集《中國古典戲劇的悲情結構》、《香港舞台——作為文化論述的香港戲劇》、《品味戲劇——香港話劇團戲劇導賞集》、《舞蹈文字》、《當代香港戲劇藝術》等。盧教授也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電台《講東講西》、《演藝風流》節目主持人。

目次

總序/陳國球

凡例

導言/盧偉力

 

一、戲劇

謝新漢:洋煙毒

般雪:逃走

騎圓:打官──「算是劇」之一/放兒──「算是劇」之二/「講佛理」──「算是劇」之三/憑據在她褲子裡─「算是劇」之X

何礎、何厭:沒有領牌的/某鄉的變故﹝節錄﹞

何厭:馬先生的命運/君子之交

曼華:警官與私娼

敦鑑:湖畔歌聲

姬天乎:汽車下

蔡雨村:離別之晨

嫣鳳:乞丐與過客

遊子:勝利的死

魯子顏:賣解者

任穎輝:幻滅的悲哀

隱郎:路/五十萬

傑克:天風人語/飛將軍之戀

落華生:女國士/兇手﹝存目﹞

娜馬:除夕/中秋節

蕭紅:民族魂魯迅

李健吾:黃花

田漢、洪深、夏衍:風雨歸舟﹝節錄﹞

許幸之:最後的聖誕夜

葉靈鳳:和平救國

麥大非:香港暴風雨

黃谷柳:反饑餓﹝存目﹞/旗袍﹝存目﹞/未死的烈士

瞿白音:××小姐﹝存目﹞

華嘉:學好本領﹝存目﹞

王逸:月兒彎彎

司馬文森、洪遒、陶金、馮喆、馬國亮、巴鴻、蔣銳、盧鈺、韓北屏、齊聞韶:人民萬歲﹝存目﹞

集體創作,盧珏、馮喆執筆:起義前後﹝存目﹞

集體創作,齊聞韶、汪明執筆:旗﹝存目﹞

上官瑜具:我們的隊伍來了﹝存目﹞

 

二、兒童劇

黃慶雲:中國小主人/國慶日﹝存目﹞/聖誕的禮物﹝存目﹞/一雙小腳﹝存目﹞

黃谷柳:前程萬里﹝存目﹞/破碎的疍﹝存目﹞/生命的幼苗﹝存目﹞

茜菲:兒童節日﹝存目﹞

許穉人:互助﹝存目﹞/他們的夢想﹝存目﹞

平浦:蒸籠﹝存目﹞

阿佳:補鞋費﹝存目﹞

書摘/試閱

導言/盧偉力(節錄)

前言

編輯《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戲劇卷》是困難的,或許更準確的說,是難堪的。相對於詩歌、小說、散文,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香港的現代戲劇創作是單薄的,更不用說相對於那時期非常蓬勃的粵劇。一九四○年粵劇編劇家麥嘯霞(一九○四─一九四一)寫了《廣東戲劇史略》,列出民國以來粵劇作家九十餘人,新寫劇目已超過一千。

現代戲劇載體多元化,廣義來看,電影、電台廣播、電視等都有戲劇,三十年代中以後,香港電影生產數量超越上海,成為中國電影中心,有大量電影劇本創作,但本卷所針對的只是舞台劇,或以舞台演出為想像的創作。此外,傳統粵劇當然是戲劇,談論香港戲劇文學創作,應當把它與受西方影響而衍生的白話劇,一併納入本選集,但作為文化形式(cultural form),粵劇的文化史淵源與表述習慣,畢竟與衍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戲劇不同,所以只好在此精選幾個代表作附註,讓讀者按需要而尋索。希望日後《香港文學大系》可以有「影視卷」和「戲曲卷」吧。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內地興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還有愛美劇運動(Amateur Drama Movement),有大量翻譯劇,並且不少作家都嘗試寫劇本,啟蒙民智。洪深(一八九四─一九五五)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一九一七─一九二七)收錄了胡適、田漢、陳大悲、蒲伯英、葉紹鈞、汪仲賢、洪深、郭沫若、成仿吾、歐陽予倩、丁西林、余上沅、熊佛西、向培良、濮舜卿、谷劍塵、胡也頻、鄭伯奇等近二十位作者的作品,已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力。

毫無疑問,二十年代是中國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據台灣學者馬森研究,共有最少二百五十九種創作,作家近一百人。馬森認為這是西方戲劇對現代中國的第一次衝擊,稱這是中國現代戲劇第一次西潮。

然而,在同一時期,香港現代戲劇活動是缺席的。

辛亥革命之後,香港有過好一些演劇活動,但沒有太多創作,現在只保留了一些劇名,以及概述。

二十年代香港有頗為蓬勃的粵劇活動,亦有夾雜粵劇程式、即興表演、白話短劇與趨時舞台技術以娛觀眾的文明戲,報刊關於粵劇的文化資料頗多,例如一九二四年創刊的《小說星期刊》,就經常登載劇評、創作、史論等。但是, 除了外國人社群和小部分學校以英語或翻譯演出之外,香港並沒有以當時西方戲劇主流形態參照而創作的戲劇。澳門的情況亦差不多。

據香港文學史研究者盧瑋鑾、鄭樹森、黃繼持(一九三八─二○○二)的界分,香港新文學的萌芽期是指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一年,而以一九二七年為起點:

一九二七年二月魯迅來香港演講,對當時極守舊的香港文化界和文壇多少有點刺激,而白話文也大約在這個時期開始偶被部份報紙副刊接納;而號稱最早的新文學雜誌《伴侶》是一九二八年創刊的,所以用一九二七年為起點。

新文學在香港較內地晚出,戲劇在香港文學中又晚出。從文化區間去看,相對於上海、北京、南京、廣州等地,香港現代戲劇遠遠落後。

就目前資料來看,二十年代香港只有五個短作品(全收入本卷),並且有些也許只是發表在香港的外地創作,或者以華南其他地方為想像的作品。

三十年代中之前,發表在香港報刊上戲劇方面的文字,無論創作與評論,都是零星落索的;三十年代中則見到對西方戲劇推介的努力。基於此,本卷對「七七事變」之前的作品,採取較寬鬆標準,盡量收入,而「七七事變」之後,則視下列舞台劇作品為香港戲劇:

1. 在香港成長作者的創作

2. 關於香港,或帶有香港想像、香港感情的創作

3. 特定文化史背景下在香港發生的創作(在香港寫、公演)

創作,是指原創的作品,內容不限、風格不限,不包括翻譯劇,但改編作品,無論原作來自外國、本國,古代、現代,戲劇、非戲劇,都可算作「香港戲劇」,盡可能收錄。

必須指出,在香港出版並不是「香港戲劇」的充分條件。在開始編這書時,筆者曾參考胡從經編的《香港近現代文學書目》中關於戲劇的章節,發現他收錄了很多選目,只是基於在香港出版這一點,嚴格看,在五十六條劇目中,其實大部分都不能視為「香港戲劇」。

有一個時期,由於香港的特殊殖民地狀況,大量左翼文化人為避過國民黨審查,在香港出版不少內地作者的劇本。這些作品寫內地題材在內地演出,而感情上亦不涉及香港這片土地與民眾,並不能視為香港的戲劇。「七七事變」後,抗戰形勢也使香港出版了一些境外創作,例如廣東戲劇協會同人集體創作,由夏衍、阮琪、胡春冰整理的四幕歷史劇《黃花崗》,於一九三八年三月在廣州演出,年底廣州淪陷,香港生活書店於一九三九年三月再版,五月香港戲劇界聯合公演。《黃花崗》首演雖有一些香港戲劇工作者參與,但不能看成是「香港戲劇」。

 

戲劇形式與憂患意識

在選編本卷過程,筆者看到一則文字,使我們知道在二十年代初,香港人亦開始留意到西方的劇場歌舞表演。一九二五年,以刊登小說、散文為主的《小說星期刊》在〈劇趣〉版,署名「夢蝶」的作者,刊登了一則題為〈努約筆舊〉的二百字短文:

一九二二年。余自波市頓至努約。曾於某舞台觀劇。女伶凡四五十名。穿肉色裸體衣。作蚨蝶舞。拍以音樂。歌韻清趣。余雖不明白。但其句語淺白者。亦可了解。該班有男女丑角。詼諧百出。令人捧腹。又有女伶二。飾中國前清裝。一舉一動。亦頗解頤。但帶有藐視之性質。辱我國體多矣。余觀斯劇。恨地無藏身洞。亦恨英語不通。不然。行將與該舞台交涉一番矣。雖然。國家衰弱。一出交涉。恐反為所嘲。寧不喪盡國體耶。悲乎國魂。若不奮自圖強。必為高麗印度之第二矣。

這段文字的作者「夢蝶」即報人伍憲子(一八八一─一九五九),他在創刊於一九二四年的《小說星期刊》中有數十則文字,多是短文、感想,亦有一兩篇較長的小說。「努約」即New York,今稱紐約,與倫敦並為世界戲劇重鎮。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中提到觀劇的年份(一九二二),是在《小說星期刊》創刊前兩年,而他寫此文於一九二五年,這意味着他是因為要寫作,搜索經驗記憶,提取這關連西方歌舞劇對中國人態度的一段,涉及民族自尊心與自卑感,非常微妙。夢蝶擔心中國淪亡,這是當時華人共同的憂患。

十九世紀末台灣割讓給日本,華人有淪亡的憂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中華民族更到了生死關頭,這份憂患意識,既關乎民族自強,也關乎政治開明、文化進步。不過,身處於不同政治處境的華文族群,在文化意向的表達,以及文化實踐、文化行動上,都有所不同。

西方戲劇在中國的第一度西潮,在華文族群的接受是不平均的,或許可以說是有落差的。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模式,「現代戲劇」在二十世紀初不同的華人社區發展亦不一。

筆者曾以表概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東南亞四地的華文戲劇發展,細分為「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三個時期,很值得探討,如下:(請見書中p. 48表格)。

明顯地,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是與國運連結的,以中國內地的發展最能說明這點。從革命到啟蒙到救亡,三個階段發展非常清晰,可以作為參照坐標。似乎,東南亞華文戲劇在這時期的發展多少是正向的,與中國內地呈現類似軌跡;而香港與台灣卻在不同階段缺席。

當內地興起「愛美劇運動」,大量西方戲劇被翻譯、排演,話劇大盛,台灣亦逐漸有現代戲劇,東南亞地區更有業餘演劇運動,香港的現代戲劇發展卻有長達二十年的停頓,這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缺席。

編選本卷,我們面對第一個客觀現實是「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

因此,我們有必要先談一談「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問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